<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家祠堂,又名陳氏書院、陳家祠,是廣東省各地廣東七十二縣的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坐落于廣州市中山七路。該祠堂始建于1888年(清代光緒十四年),至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建成。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后,開始長期作為教育用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家祠堂是由曾任翰林院的東莞人陳伯陶等48位陳姓紳士倡議,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他們以“漢代太邱太祖”為本族始祖。陳家祠堂建成后,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wù)提供臨時(shí)居所及相關(guān)協(xié)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家祠堂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廣府傳統(tǒng)建筑之一,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譽(yù)為“嶺南建筑藝術(shù)的明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家祠堂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dá)八千平方米。祠堂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筑“三雕二塑一鑄一畫”,即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建筑裝飾的高超技藝。其中的灰塑,更是累計(jì)總長達(dá)到驚人的2562米,總面積約2448平方米,規(guī)模之大為嶺南之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陳家祠堂”被收錄進(jìn)德國的《世界建筑藝術(shù)》和英國的《中國古代藝術(shù)建筑》兩本巨著中。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nèi)供奉的牌位,據(jù)統(tǒng)計(jì)有上萬塊之多。日軍占領(lǐng)廣州期間,陳家祠并未遭遇嚴(yán)重?fù)p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陳家祠堂被政府辟為“廣東省民間工藝博物館”,并從此停止祭祖功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大革命掀起的“破四舊”運(yùn)動(dòng),陳家祠堂未能幸免。上萬塊的牌位盡被燒毀,僅余兩塊幸存;堅(jiān)厚木大門上的兩個(gè)門神公,也被造反派鑿出大坑洼;大廳兩面的壁畫幾乎被鑿毀殆盡。直到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從此,這一建筑藝術(shù)瑰寶得以在文物部門的保護(hù)管理下,煥發(fā)往昔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曾于1959年造訪陳家祠,驚嘆于它的建筑藝術(shù),并賦詩贊美:“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合山市|
雷州市|
永修县|
葫芦岛市|
东乡族自治县|
玉溪市|
平安县|
乌苏市|
霸州市|
沭阳县|
光山县|
新昌县|
永丰县|
增城市|
喜德县|
布尔津县|
洮南市|
金华市|
故城县|
黑龙江省|
无为县|
巢湖市|
鄯善县|
托克逊县|
洛浦县|
衡阳市|
方山县|
岢岚县|
五常市|
普定县|
射洪县|
荆门市|
三明市|
清苑县|
沙雅县|
日照市|
淮北市|
汾西县|
神农架林区|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