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陳家大院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寧州鎮竹塅村。陳家是近代修水望族,一家四代出了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衡恪、陳封懷五位杰出人物,后人并稱為“陳門五杰”,一個可以把江西寫大的文化世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杰地靈,輝映千秋?陳門五杰故里,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神奇的人文傳說交相輝映,成為修水最具影響力的文旅高地,屬國家4A級旅游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封疆大吏返鄉無盤纏。</p><p class="ql-block"> 陳寶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撫,在晚清時期領導了頗有影響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樹的封疆大吏。他的清廉也為后世津津樂道。</p><p class="ql-block"> 他在任巡撫時,生活極為清貧,經常吩咐撫衙廚房盡量少買葷菜,多辦蔬菜。廚房仆役私下議論:老爺裝樣子故作清廉。陳寶箴聽了并不生氣,還作了一首詩送廚工:“嚼來確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習慣,并非有意釣清廉。”</p> <p class="ql-block"> 陳寶箴的父親擅長中醫,他得父真傳。1895年初秋,湖北巡撫譚繼洵得重病,陳寶箴幫譚開了一個處方,譚病痊愈。派人送給陳家一份禮物,計魚翅一盒,酒一甕,銀票五百兩。陳寶箴因一向清廉,家境極不富裕,譚送禮物是有意資助他,但就是這樣一份應得之禮也被陳寶箴婉拒。</p><p class="ql-block"> 陳寶箴因主持湖南新政被革除巡撫之職后,想回家鄉,可兩袖清風,連回家的盤纏都沒有。后還是好友解囊相贈,才得以攜眷返回南昌,筑造草廬。朱德裳在《三十年聞見錄》中贊嘆:“吾閱世數十年,所不愧清風亮節者,義寧陳氏足以當之”。</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陳三立不攀權貴德堪夸。</p><p class="ql-block"> 陳三立是陳<span style="font-size:18px;">寶</span>箴之子(1853—1937)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合稱維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近代愛國詩人。</p><p class="ql-block"> 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對陳三立的才學十分贊賞,推薦陳三立進宮給溥儀講授古文。陳三立不愿入帝王家,婉言謝絕。</p><p class="ql-block"> 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的譚先生,有一女 ,其女賢淑善文,求婚者眾,而譚先生 卻看中陳三立的五公子陳登恪,并托人三次上陳家說媒,但陳三立一再拒絕,說:譚是大官,我不能高攀,譚只好作罷。</p><p class="ql-block"> 清末明初,士大夫之流納妾者眾多,但陳三立對此深惡痛絕。原配夫人羅氏,早卒,續配俞夫人,感情很深,相敬如賓。陳三立恪守一妻制,不置側室,這種操守在當時是難得可貴的</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陳衡恪</span>潤金既定不多收。</p><p class="ql-block"> 陳三立長子陳衡?。?876—1923)近代著名畫家,并擅長篆刻、書法、詩文,名其畫當時與齊白石齊名。</p><p class="ql-block"> 陳衡恪住北京時,有一位叫潘馨航的先生,十分喜歡陳衡恪的畫。他登門請陳衡恪作畫16方。那時陳衡恪定的潤金為每方一元,共計16元。但潘先生認為定價太低,給了20元。陳衡恪不愿多收,他說:“我的畫論價或許不止賣這些錢,但潤例既定,說按規定收取,我一文也不會多收你的”。一個要多付,一個要少收,各執已見,爭得不可開交。最后是陳衡恪學生出了個主意,請陳衡恪再畫四方給潘先生。</p> <p class="ql-block"> 故事四:陳寅恪拒收饋贈品如梅。</p><p class="ql-block"> 陳三立三子陳寅?。?890-1969)現代著名的史學家,大學教授,曾留學德、瑞、法、美等國。先后在清華大學、廣西大學、成都京燕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p><p class="ql-block"> 陳寅恪遍游歐美,但從不染習“洋氣”,一直保持生活節儉、廉潔自愛的作風。有一次,一位與其相知的洋人在知道陳寅恪返國時,特地買了一份名貴的禮物以作紀念,但陳寅恪以不便攜帶為由婉拒之。</p><p class="ql-block"> 他不愛接受外人饋贈,甚至親人之間,也同樣嚴以律己。有一年冬天,其侄子陳封懷見他穿衣比較單薄,便送了一件皮襖給他,但他一直沒穿,在家里放了一冬又原物退還給了陳封懷。</p><p class="ql-block"> 文革時期,陶鑄成了黨內走資派第三號人物時,造反派數次要求陳寅恪揭發陶鑄,并暗示“揭發有功”,陳寅恪大義凜然,絲毫不去考慮揭發陶鑄或其他校領導的“罪行”而換取廉價的“寬大”,其品德受到廣泛贊譽。</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陳封懷不</span>懼權貴保紅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陳衡恪</span>次子陳封懷(1900-1993)著名植物園專家、植物分類學家。歷任廬山植物園、華南植物園主任、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是我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為我國的植物園建設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于1981年當選為第九屆國際植物園協會常務委員。所著《中國植物志·報春花卷》,獲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p> <p class="ql-block"> 1948年仲夏的一天,廬山植物園忽然來了4人,稱系“美廬”(蔣介石行宮)所派,要挖植物園中鮮艷如丹的紅楓裝飾“美廬”庭院。陳封懷(時任廬山植物園主任)不畏強暴,挺身而出地說:“紅楓不能挖,樹木是植物園的,我的責任是保護”,迫使來者訕訕而退。事后,時任廬山管理局局長、江西省農業院院長和第30集團軍總司令兼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也出面勸說,陳封懷均不為所動,保護了這棵極為珍貴的紅楓。</p><p class="ql-block"> 1934年至1936年,陳封懷在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留學,師從當時世界的著名植物學家史密斯,獲碩士學位,深得師長與同行的贊賞。學成歸國時,當時師長及同行以植物沒有國界、植物學也沒有國界為由,勸說陳封懷在英國工作,具體研究報春花。陳封懷回答:“植物學沒有國界,而我有國籍。報春花發源中國,我的根也在中國”。因而謝絕了英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事植物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陳家一門連續四代出了五位杰出人材,為中國歷史所罕見,被史書記載“義寧(今修水縣)陳門五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巴塘县|
义乌市|
白朗县|
长宁区|
衡阳市|
剑川县|
迁西县|
绩溪县|
修武县|
德格县|
崇左市|
华坪县|
喀喇|
甘洛县|
黔西县|
汨罗市|
栖霞市|
阿拉善盟|
台山市|
北碚区|
崇州市|
施秉县|
龙山县|
小金县|
锡林郭勒盟|
浦北县|
舞阳县|
无为县|
阿拉善左旗|
高安市|
灌南县|
汽车|
玛曲县|
阳朔县|
界首市|
任丘市|
若尔盖县|
长葛市|
小金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