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東側碑廊內顯著位置豎立著乾隆閱貢院御制詩碑,它由4方刻石組成,青白石質地,臥碑形式,均高216厘米,厚44厘米,四石寬99至104厘米不等。第四方末尾年款下方鐫刻乾隆帝兩方印鑒,上為陽文篆書“惟精惟一”,下部陰文篆書“乾隆宸翰”。此碑規制恢弘,材質精良,立意深遠,文辭俱佳,是乾隆帝現存眾多御制碑中頗有代表性的一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正值盛年的乾隆帝來到崇文門內參加翰林院重修竣工大典,在設宴款待大學士、翰林等官員后,又視察了被稱為天下官員搖籃的貢院,切身感受到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不易,備感公平公正選拔官員的重要和必要,之后揮毫題寫了四首七言律詩。 首題“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云路鵬程誠不易也得詩四首”,說明了寫詩的緣由。詩意前后連貫、文法嚴謹、用典精準,頌揚清廉為官,鼓勵求學上進。詩中既有對讀書人“淚燭殘”的理解,也有莫“負初心”的叮囑,還有對“國士”重視,對“四海”清明的期望。尾詩末句“寄語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鑒負初心”是全碑最為精彩之處。書體圓潤飄逸,氣勢豪放勁健,兼具趙孟頫、董其昌之長,是現存乾隆行書中的上乘之作。 此詩一經寫就,禮部立即下令“各省試院皆恭摹上石”,謄刻石碑之上,豎立于全國各省貢院,以此激勵士人珍惜名節,精進學業,砥礪奮進,忠君報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題完這四首詩,禮部立刻刊刻,并立于北京貢院內(現建國門立交橋西北角),并下令各省試院皆恭摹,這四座乾隆御筆石碑,目前全國盡存兩處,另一處在廣西桂林清代貢院原址。 1905年,清廷批準了袁世凱等六位督撫聯銜會奏的《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廢除科舉制度,成立學部統一管理全國教育,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走向終結。隨著科考貢院的廢棄,院中的這組御題詩碑也被移到了學部所在地,現在的西城區教育部街。198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將此組珍貴石刻遷移保護起來,1986年調撥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這組乾隆御制詩碑目前保存較為完整者僅有北京貢院(現藏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廣西貢院(現藏廣西師范學院)兩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組御制詩碑由來的背景,還要從乾隆九年八月的科考說起。 清朝統治者入關后,為籠絡明朝遺臣、社會名流,曾在北京舉行過兩次博學鴻詞科。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行第一次博學鴻詞科,考取的50人多被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并入明史館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齡均在此列。 乾隆元年(1736年)又開博學鴻詞科,各省推薦的276人,取15人,次年又取4人。這一充滿政治智慧的舉措,有效收攏了人心,對穩固清初滿族政權的統治發揮了積極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6位皇帝,也是清廷定都北京后第4位皇帝,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63年。乾隆九年,社會總體安定,經濟發展,國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這一年是大清的第39個科舉年,也是大清入關一百周年,為表慶祝,乾隆皇帝下旨加試一場恩科。 這次恩科,皇帝親自出題,并下旨在考生進入考場前,必須逐個嚴加搜查,只字片紙都不準帶入考場,務必杜絕舞弊陋習。 但當時科場亂象橫生,順天鄉試在現場檢查中頭場就搜出夾帶者21人,還有交白卷者68人,答不完卷的329人,文不對題者也有276人。二場又搜出夾帶者21人。因懼怕被查處,主動散去者竟至2800余人之多,貢院門外,被丟棄在角落原本用以夾帶的蠅頭小卷不計其數。 順天科場案讓乾隆帝看到了鄉試存在的種種弊端,在失望和憤怒之余,他下旨裁減各省定額,并稱:“國家設科取士,原欲遴選真才,以備任使。與其寬登選以啟幸進之門,不如嚴俊造以收得人之實。”科舉減額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開始,各省遵照執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順天科考案過去兩個月,乾隆帝寫下了這組七言律詩。由此可見,這組律詩既有感同身受,又充滿期待和希望,同時也不乏提醒和敲打,可謂用心良苦,意味深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首詩中不但有乾隆皇帝對四海清明的期望,對國土滿腹經綸的贊賞,更表達了乾隆皇帝從此不薄讀書人的決心。并教導官員要時刻謹記冰清玉潔的操守,鼓勵學子要刻苦讀書,將來為朝廷效力,成為濟世之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四首詩的書法取宋末元初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明朝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筆劃勁道有力,堪稱乾隆皇帝難得的書法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組詩碑共四塊,為乾隆御筆書法真跡,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四座石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行題: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云路鵬程誠不易之也,得詩四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款下方鐫印兩方,上為“惟精惟一 ”下為“乾隆宸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首七律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翰苑瓊筵酌令辰,棘闈來閱鳳城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百年士氣經培養,寸晷檐風實苦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古曾聞觀國彥,從今不薄讀書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駒翔羽傳周雅,佐我休明四海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盡道文章接上臺,菁莪樂育濟時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千秋得失非虛也,咫尺云泥亦幻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若有淚眶啼桂落,那無笑口對花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鳳池多少簪豪者,都向龍門燒尾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萬里扶搖正翮摶,飛龍利見豈為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志賢志圣應須立,言孔言孟大是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見說經綸推國士,從來桃李屬春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令姓字朱衣點,郵惜三條淚燭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周遭闈棘院沉沉, 景物當前總入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材擬圭璋方特達,文歸雅正薄艱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禹門魚變辭凡水,喬木鶯遷出故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寄語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鑒負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四首七律中,第四首末一句“莫教冰鑒負初心”最為經典,讀者是否感覺似曾相識,沒錯,其與今日之“莫忘初心,牢記使命”有異曲同工之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雖然說乾隆帝治國理政有很高的水平,但他的文學創作水平并不是很高,但這卻并不影響他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就像有些人喜歡到處題字一樣,乾隆到處寫詩、題詩。據統計,在乾隆的一生中,共著詩四萬余首,雖然說乾隆寫下的大部分詩都是沒有什么文學價值的,但其中的一些卻具有著一定的意義、哲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作詩比較隨意,大部分是即興創作,如乾隆下江南,游覽昆明湖的時候,他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鐘一首。其實乾隆不是在作詩,只是偶有感觸,抒發自己的感想而已。這和我們發說說,抒發自己的感想差不多。然而,乾隆的隨意行為,被人整理成為詩詞,還流傳下來,作為我們愛不釋手的珍寶。就這四首來講,也是平鋪直敘,淺顯得類似白話,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對科舉選拔人才和在科舉制度下文人的奮發努力的期望,警告士子走正路,其中滲透出濃濃的人情關懷和平近之態,讀來,有一股暖流涌動人心,多少能打動人。作為封建皇帝,在那樣的制度和體制框架內,有這樣的胸懷和熱情,還是可貴的;作為國家領導人,發出這樣的語句并被刻石留存,對文化事業的推動也是毋庸置疑的。這幾塊冷冷的石碑,看起來是有溫度的,所體現的真性情,在任何時代都像是融合、輕快、流暢的一曲旋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屏边|
大城县|
鄂托克前旗|
长宁县|
禄劝|
景德镇市|
上虞市|
吴旗县|
那曲县|
孙吴县|
江北区|
宜君县|
甘南县|
彩票|
伊春市|
界首市|
喀什市|
古交市|
庆安县|
乐清市|
英德市|
千阳县|
安化县|
沅江市|
依兰县|
湘阴县|
胶州市|
土默特左旗|
宁国市|
临洮县|
莱州市|
天柱县|
山东省|
阜新|
上饶县|
铜陵市|
晋州市|
重庆市|
修文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