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當揚柳垂依,春風拂面時,正是去親近大自然最好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雖然今天天氣晴朗,成色卻略顯不足,但久被綿綿春雨所困的我們,還是急不可耐的走出了家門。</p><p class="ql-block"> 這次去的地方是有著“江南華清池,浙中桃花源”之美譽的武義牛頭山風景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b></p> <p class="ql-block"> 從東陽出發時,天上的太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時隱時現的打量著我們,可到了武義地界,天氣已漸轉于陰,好是詫異,同是金華市屬下的天空,竟然也有差異之分。</p> <p class="ql-block"> 沿著平坦蜿蜒的公路一直向大山深處前行,在一處寬敞的山坳,兩個直沖云霄的牛角大門攔住了去路,門墻上書“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p><p class="ql-block"> 停好車以為到了景區,誰知保安說這里只是買票,到目的地尚有五公里之遙,照辦以后愣是想不明白這售票處設在這里是何用意……</p> <p class="ql-block"> 重新出發,一直至公路盡頭,一處潺潺流水的山間小潭出現在眼前,潭水澄澈如鏡,水清見底,仿佛能映出整個天空和周圍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這里也是路道分叉口,向前走,是纜車乘坐處方向,向左拐行,是登山步道方向。</p><p class="ql-block"> 思量一番后,還是選擇步道,爬山攬勝的意義不就是攀登出來的嗎。</p><p class="ql-block"> 走吧,走走看看是其樂無窮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 頭 山 風 景 區</b></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景區是要見到一座“老子青牛”的鐵質雕塑,這是一個到此一游留念的好所在,是景區的一個重要標志,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相傳牛頭山為老子的坐騎青牛所化,青牛在游覽此地時,被這里的山水美景所吸引,不舍離去,最終幻化成了這座鐵牛雕塑。</b></p> <p class="ql-block"> 從“步虛門”而入就是登山步道,自此即將在煙霧繚繞中開始一段美妙的登山旅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牛頭山為“金華八婺第一峰”,海拔1560米,山勢險峻,是一處自然風光秀麗的徒步勝地。</b></p> <p class="ql-block"> 剛進景區大門就見到一汪碧潭,湖水碧綠如玉,四周環山抱樹,頗有有幾分仙湖之意,是的,它就叫“浴仙湖”。</p><p class="ql-block"> 就著這綠潭留個影,心情真的是十分愉悅。</p> <p class="ql-block"> 湖中有牧笛之童騎在一頭鐵牛上,悠然自得于水中浮游的雕塑,周圍有小魚兒在水中游弋,此景此情,畫面那是相當的和諧寧靜,韻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沿著棧道前行,潺潺的溪水清泉相隨,拍打著石頭發出悅耳的聲音,令人驚嘆的是嘩嘩流淌的溪水竟是如此這般清澈,這“江南小九寨”可真不是浪得虛名也!?</p> <p class="ql-block"> 山道叉口處的“丁丁碑”即是歇腳處,也是個景點,而且與唐代書法家李邕有關。?</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史載葉法善為了紀念他的師傅,想為葉有道立碑,于是他請當時的刺史李邕撰寫碑文,然而,李邕拒絕了。于是,葉法善在半夜趁李邕睡覺時,用法術控制了他的身體,書寫了碑文,由于法術在天亮時即將失效,葉法善在碑文的最后匆匆點了幾點,形成了一串省略號,這也成為了碑文的一大特色。</b></p> <p class="ql-block"> 往上前行,一座山門橫建在山路上,這就是“生生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從生生門入,看盡牛頭山美景,從生生門出,將牛頭山美景存于心間。</b></p> <p class="ql-block"> 登山前行令雙腿酸軟不已,但那風景又會讓人忘了所有。</p><p class="ql-block"> 牛頭山最吸人眼球的就是水,真搞不明白那嘩啦啦往下流淌的溪水是從何處而來,一路泉水叮咚,溪流成瀑,動靜結合的水景簡直是大自然的視聽盛宴,十分治愈燥熱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順著山間綿延的棧道迤邐前行,一座亭子赫然出現在眼前,這是牛頭山風景區的一處重要景點“御碑亭” 。</p><p class="ql-block"> 這座漂亮的八角重檐攢尖頂,紅柱碧瓦,飛檐翹角的亭子,內置一巨大馱碑,由唐玄宗所撰,上書“葉善師碑”,碑文記載了道教天師葉法善的生平事跡,系整塊青石鏤成,顯得古樸而莊重。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葉法善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天師,一生歷經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深受歷代皇帝尊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葉法善與那唐玄宗的淵源尤以深厚,他不僅是玄宗的道術顧問,更是其治國安邦的重要助手,他的傳奇故事和道術修為為后世所稱道,成為唐代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b></p> <p class="ql-block"> 繼續前行,沿著棧道就看見那圓拱型漂亮的“七夕橋”?,這段行程的周邊環境優美,沿途伴隨著潺潺而流的溪水,碧綠清亮的潭水和湍急的泉瀑,真是醉人的輕松?愜意。</p><p class="ql-block"> 在這幽靜的峽谷中順山勢而下的溪流,千回百轉,曲徑通幽,大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新奇。</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處有一處道現,依山勢而建,有供奉道教尊神的“三清殿”。</p><p class="ql-block"> 在此稍息,補充一下能量,繼續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 山是越爬越高,空氣也越來越清新,當然濕漉漉的彌漫度也越來越大,奇怪的是身邊的流水卻是越來越急,莫非這奔流來自于九天之水?</p> <p class="ql-block"> 走著走著,這寂靜的山谷里迎面而來的這池潭水,真是無與倫比的清瑩,行之這里,所有的疲憊會一掃而空,看那飛瀑直下磅礴的氣勢,碧水在潭中流轉翻騰,真是如世外桃源般的慰籍凡心。</p> <p class="ql-block"> 已快至山頂,在觀景平臺欣賞一下這皚皚山脈的秀麗風光,此等景色自是不負艱辛,俯瞰群山,峰巒疊嶂,遠處的云霧、山巔、溝壑構成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微風徐徐,一掃登山的疲頓。</p> <p class="ql-block"> 牛頭山的玻璃平臺是一個凌空懸掛的云中回廊,站在上面可以眺望滿山的翠色,俯視腳下的山谷,體驗在云端漫步的感覺?,不過這體驗確實考驗人的意志力,恐高的自己感覺腿有點不由自主地發軟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 從玻璃平臺而上,那是相當陡峭的棧道,而且頭與身幾乎是貼著懸崖峭壁向上匍匐而行,很是挑戰人的極限,那種戰戰兢兢的恐懼至今想起來都后怕,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真的是太緲小了!</p><p class="ql-block"> 終于登頂了,身體如釋重負般輕松了起來,也到了牛頭山中最大的特色景點天師殿。</p> <p class="ql-block"> “天師殿”位于牛頭山的最高點通天蠟燭頂端,這里常年有道士生活,環境莊嚴肅穆,云霧繚繞,俯瞰群山連綿,仿佛置身于瑤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天師殿是為了紀念唐代著名道士葉法善而建,是道教信徒的朝圣地,也是了解道教文化的絕佳地點?。</b></p> <p class="ql-block"> “會仙橋”是牛頭山風景區的標志性建筑,緊依天師殿,這座花費浩瀚工程而建的實體建筑,橫跨于幽谷之間,宛如一幅動人心魄山水畫卷中的點睛之筆,是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的藝術品!</p><p class="ql-block"> 會仙橋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是能工巧匠們以云霧為筆,山石為墨,在牛頭山的翠綠畫卷上勾勒出的一抹空靈。</p><p class="ql-block"> 這里也是登山者體驗自然美景和歷史文化的絕佳地點,站在橋上可以俯瞰整個景區,欣賞到壯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橋的周圍環境優美,四周群山環繞,云霧繚繞,在此等云階月地的玉臺里留個影,那是多么美好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會仙橋一頭連著天師殿,一頭連著纜車候車室,此時此刻,天上已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給美景平添了一份雨中浪漫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就坐纜車下山吧,在這都是懸崖峭壁的深山老林里雨中漫步可不是鬧著玩的,興興然的來,平平安安的回去就好……</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下紅色經典前留個影,也是身為黨員的我們對英雄前輩崇高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延 福 寺</b></p> <p class="ql-block"> 延福寺位于武義桃溪鎮福平山南麓,這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寺,是江南僅存的三座元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鎮瀾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單孔石拱橋,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延福寺時,選擇在這里駐足拍照,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p><p class="ql-block"> 橋身上纏滿了古藤,橋下溪水淙淙流淌,藤蔓直垂水面,一抹自然的韻味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 古橋北端西側有一株樹齡達數百年的大樟樹,虬枝覆蓋過五柳溪對岸,似乎是臥在五柳溪上。</p><p class="ql-block"> 此等古橋古樹,曾經迎送過多少南來北往的香客、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著名的古建筑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稱此為“延福入門之勝也”。</p> <p class="ql-block"> 延福寺山門外是寬敞的園林式場所,景致甚是優美,信步往里,都是賞心悅目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走過放生池上的福緣橋,即進入延福寺的宗教禮佛區。</p> <p class="ql-block"> 新的建筑群承接了延福寺古剎之脈象,以照壁、山門、天王殿、輪藏殿、圓通寶殿為中軸線,兩旁輔以鐘鼓樓,伽藍、地藏、文殊、普賢諸殿,以及報恩堂、客堂、僧寮諸設施,梵宇恢弘,廊榭環回,頗具宋元木構建筑風貌。</p> <p class="ql-block"> 圓通寶殿居中供奉凈重5噸的緬甸玉觀音雕像,寶相雍容,瓔珞莊嚴。</p> <p class="ql-block"> 出圓通寶殿后門,過遙拜平臺,拾級而上,就是梁思成、林徽因當年到訪過的延福寺古剎,即現今的延福寺文物保護區。</p><p class="ql-block"> 進山門,但見菩提婆沙,古柏流翠,古色古香的木構建筑巋然屹立。穿過前殿,繞過放生池,這里就是梁思成、林徽因著述中所描述的“延福寺大殿”,是古剎的精華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出古剎向左行,那小山坡上有一名為“延福塔”的磚塔,它為寺廟增添了新的視角和景觀。</p> <p class="ql-block"> 從延福塔旁沿坡而下,不由得感慨萬千,當年寥落冷清的延福寺,櫛風沐雨80余年,如今欣逢盛世,得以投巨資修繕拓建,讓古剎重新煥發出新的佛光,新宇集成,蔚為大觀,使這里成了集文物保護、宗教禮佛、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浙南一大勝境,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有知,當含笑于九泉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5年3月26日于無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備注:文中景區釋義的部分文字參考于網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漳浦县|
庆云县|
襄汾县|
连州市|
鲜城|
伊金霍洛旗|
阳春市|
云南省|
阿拉善盟|
客服|
三都|
定南县|
乌鲁木齐市|
湘潭县|
苗栗市|
义乌市|
定边县|
昌黎县|
靖安县|
白银市|
乐平市|
石城县|
平乐县|
贡山|
洞头县|
清镇市|
遵义县|
邻水|
安多县|
蒙自县|
垫江县|
安岳县|
新宁县|
宁化县|
巴林左旗|
磐安县|
乡宁县|
达孜县|
合川市|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