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杏園雅韻話千載 滄州雅集續詩魂</p><p class="ql-block">——滄縣魯安莊"杏園詩韻”詩經品讀會側記</p><p class="ql-block"> 仲春的微風拂過雪白的杏林,瑯瑯詩音回蕩在青翠的田間。3月25日,一場以“杏園雅集·詩經品讀”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在滄縣崔爾莊鎮魯安莊百年杏園中舉行。50余位文化學者、高校師生齊聚于此,以詩為媒、以史為鑒,共同探尋《詩經》與滄州文化的千年淵源。 </p><p class="ql-block"> 雅集尋根:滄州與《詩經》的千年對話。</p><p class="ql-block">“滄州不僅是武術之鄉,更是《詩經》傳承的重鎮。”原《滄州日報》《滄州晚報》總編輯劉桂茂在開場講述中,梳理了滄州與《詩經》的歷史紐帶。他提到,西漢尹吉甫即是詩經的"總編輯",又是一些詩篇的作者,還是一首詩中的主人公。他的詩中名句"穆如清風”,被晉代才女謝道蘊稱道為《詩經》中最佳詩句,并得到后世廣泛認可。漢代河間國獻王劉德在距此不遠的日華宮(毀棄后一度成為"紅杏園")組織學者搜集整理《詩經》,任用毛萇為詩經博士,使“毛詩”得以傳世;清代學者紀曉嵐更以《四庫全書》編纂推動經典傳播,苗夔則精心考定了詩經中每一首詩的音韻。“滄州人的血脈里,流淌著《詩經》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健則從學術角度剖析了《詩經》中的地域文化密碼:“《邶風》《衛風》等篇章中描繪的農事、戰爭與情感,與滄州平原的地理風貌、先民生活遙相呼應。”活動現場,滄州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學生身著漢服,以吟唱、對誦等形式演繹《鹿鳴》《蒹葭》等名篇。清越的詩聲與綻放的杏花交相輝映,重現“風雅頌”的千年韻律。</p> <p class="ql-block">杏園為卷: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p><p class="ql-block"> 作為活動策劃者,大運河文化推廣人、雅集發起者張長軍介紹,選擇杏園作為雅集場地別有深意:“《詩經》中‘杏壇’象征教化,而‘園’則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空間。我們希望通過‘場景化研學’,讓經典從書本走入生活。” 與會者漫步于潔白杏花芬芳的林中,品讀懸掛枝頭的《詩經》名句箋注。滄州師范學院傳媒學院院長張海燕即興誦讀古人詞句"春日游,杏花吹滿頭”,贊美這詩與自然交融的沉浸。她強調,當代傳播需以創新形式激活傳統文化,“讓年輕人看見詩中的山河草木、人間煙火”。 </p><p class="ql-block"> 滄州醫專原書記劉健,衡水武強文化學者吳興威一行八人聽到信息也匆匆趕到現場。</p><p class="ql-block"> 書法家張旭講述了“樂”的風雅,并撫琴一曲。</p> <p class="ql-block">薪火相傳:構建《詩經》文化生態圈。 </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動不僅是學術研討,更標志著滄州《詩經》文化生態建設的提速。據悉,魯安莊杏園將作為常態化研學基地,推出四季主題雅集:春日賦詩、夏夜觀星、秋收采風、冬爐論典。張長軍透露,未來計劃聯合有關學者和院校,聯合開發“詩經植物圖譜研學課”“古樂復原展演”等項目,并借助短視頻、VR技術打造“云端詩園”。</p> <p class="ql-block">“從漢代河間獻王的‘修學好古’,到今日杏園雅集的守正創新,滄州人始終在續寫《詩經》的當代篇章。”劉桂茂先生的話語,洇染著大家的心。活動尾聲,攝影師們為學者與學子們合影留念。永遠預祝詩聲再起,讓千年文脈世代煥發新聲。</p><p class="ql-block"> 王少華攜AI攝影報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安乡县|
山西省|
信宜市|
庆元县|
扎囊县|
靖江市|
昌邑市|
吴川市|
老河口市|
大理市|
吉隆县|
新邵县|
石阡县|
昭觉县|
博白县|
枣阳市|
和平县|
鹤山市|
高唐县|
奉化市|
逊克县|
秀山|
娄烦县|
晴隆县|
随州市|
济南市|
凤城市|
哈密市|
保亭|
府谷县|
翁牛特旗|
长乐市|
建平县|
时尚|
百色市|
荥阳市|
冕宁县|
北辰区|
玉林市|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