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火,在人類的生活中極其重要,從遠古茹毛飲血,到燧人鉆木取火直到刀耕火種,平民百姓日常生活離不開火。點火,生火,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農村還有借火的民俗,你可能不知道借火是什么?這是我在兒時經常要去做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兒時的家鄉四合院,住著十余戶人家,每天需要生火做飯,有的三代同食一鍋飯,有剛成家的小家獨立生火煮飯。無庸置疑,做飯就要生火,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但那個時代沒有打火機,沒有電子點火器,沒有煤氣,也無煤炭,只有柴草薪火鐵鍋土灶頭,火柴也不是每家每戶每時都能用得上的,借火生火煮飯,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b></p> <p class="ql-block"><b>“借”,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十根火柴,必須還十根火柴,借火則不用還。你家生火做飯,可以去向他家借火,只要他家生火做飯在前,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去他家借火,他家還會熱情地幫助你。如果你家生火做飯在他家前,他家也會過來向你借火。借火時,一句張大娘或王大媽的熱情喊叫,隨口說一聲:“勞慰</b><b style="font-size:15px;">(方言,謝謝的意思)</b><b>大娘,媽媽叫我來向你借個火做飯。”大娘會熱情地說:“不勞慰,不勞慰,點吧,快來點吧!”“點”即為借,用一根紙捻在爐灶里對著火一點,就把火借回家了。</b></p><p class="ql-block"><b>川渝人說話容易把聲調弄混,把捻說成yan,后綴加個子就成捻子。紙捻在農村又叫紙捻子或紙媒子,紙捻子不僅是用來借火的工具,也是農村人勞動間隙,憩息吸煙的點煙用具。吸煙也是相互借火,有句順口溜:家鄉農民愛抽煙,抽煙又怕花錢買,自種煙葉換煙絲,紙捻借火不花錢。抽煙也需要借火來解決,借火在家鄉成為日常生活的普遍現象。</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農村還沒有人抽紙煙,現在叫香煙。在農民眼中,抽紙煙是一種奢侈浪費的作派,沒有人舍得花錢買香煙,農民都抽水煙。煙葉是農民自己地里種的,用煙葉換煙絲。吸煙工具有兩種,一種是銅制煙具,一種是簡易的煙桿。銅制煙具,價格比較貴,不便隨身攜帶,只適合在家使用或招待客人,稱為水煙袋。</b></p><p class="ql-block"><b>?簡易煙桿,由專業的工匠制作,在市場上買賣,多數為吸煙人自己用木桿或竹桿來制作,他們很形象地說:煙桿自家竹桿造,火鎌打火燃紙梢,婆娘繡個煙荷包,煙桿在手情意長。農村普遍把妻子稱為婆娘,“娘”字發音輕一點,很親切,加上那個煙荷包,是不是情深意長啊!</b></p><p class="ql-block"><b>銅煙袋分煙嘴、煙鍋、煙絲盒、水筒及附件,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以青銅或黃銅制作。上部分是煙嘴和煙鍋構成,下部分由煙絲盒和水筒形成水煙袋基座。水筒上連接一根長而細的銅管稱煙嘴,一根短而粗的銅管稱煙鍋頭。這個煙鍋頭分為上下兩節,下節與水筒焊接在一起,為煙鍋座,上節為煙鍋頭,一端插入煙鍋座,一端用來裝填煙絲。兩個小附件,一個是通針,用來戳通煙鍋防阻塞,一個小銅管,用來熄滅紙捻,吸煙后把紙捻子插入小銅管自行熄滅,安裝在煙絲盒和水筒左右兩邊的中間。精美的煙袋,還會鑲上精美的花紋圖案,非常漂亮。</b></p><p class="ql-block"><b>吸煙時,水筒里裝水,煙鍋里捏上一小坨煙絲,拿出火鎌,把紙捻子貼在火鎌上,用一塊燧石</b><b style="font-size:15px;">(火石)</b><b>在火鎌上重重敲擊,閃出火星把紙捻子引燃,觜對著紙捻子一吹,紙捻就著火了。吹燃紙捻對著煙鍋里的煙絲,嘴輕輕一吸煙嘴,一股濃煙就吸入嘴里。含著彎彎的小銅管吞云吐霧,煙霧從煙鍋到水筒里轉上一圈,水筒發出咕嚕咕嚕響,吸煙人閑情悠然。吸煙有害健康,這種水煙袋早也退出生活舞臺了。</b></p> <p class="ql-block"><b>紙捻子,在農村是每家每戶必備的點火用品。捻紙是農村小作坊制作的土草紙,竹子是制作草紙的原材料。山里砍來竹子,處理成做紙的坯料,加入石灰進行浸泡酥軟,用石槽碾子反復碾成汁液絨漿,再按造紙的程序漂洗做成草紙。家人買回草紙,裁成做紙捻子的寬度和長度,用一根筷子裹上一張草紙,捻卷成一根粗細恰當、松緊適度的小紙卷,紙捻子就做成了。</b></p><p class="ql-block"><b>捻一次,一般總要捻上十多根紙捻子,我家沒人吸煙,主要是用來借火,一根紙捻子可以用上好多次。除了借火,家中還會自己儲火,冬天的烘籠里,把柴炭埋在烘籠,用來烤火,同時儲火種。夏天的灶堂里,飯燒好后,就把火灰壓緊保持溫度,也是儲火種的好方法。用火時,把紙捻子插入熱灰里,慢慢就可以引燃紙捻子得到火種了。</b></p><p class="ql-block"><b>家鄉雖然貧窮,人們卻非常友愛。四合院住著十余戶人家,院子里有石磨、對窩</b><b style="font-size:15px;">(石臼)</b><b>,大磨盤、大碾子,這些都是大家共同使用,共同維修。每逢過年,大石碾子、大石磨子不停地運轉,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執。除了春節不借火,平時家家戶戶相互借火是常事,有火鎌的人家還會提前先燒火,讓其它人家好去借火。這種約定成俗的借火現象,見證了歲月的流轉,也見證了家鄉人們的純樸與善良。這份美好,值得珍視與傳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選自相冊</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5日于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岑溪市|
定陶县|
葫芦岛市|
长白|
长垣县|
攀枝花市|
莲花县|
老河口市|
札达县|
皋兰县|
高邑县|
贵港市|
乐山市|
蒲城县|
湘西|
阳原县|
突泉县|
白山市|
双辽市|
会宁县|
南京市|
峡江县|
泗阳县|
怀安县|
汕尾市|
万年县|
葫芦岛市|
乌恰县|
越西县|
沂南县|
乌拉特前旗|
宝兴县|
石家庄市|
鄯善县|
古蔺县|
赣州市|
井陉县|
吴川市|
泾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