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12月19日拍攝于嘉裕關明長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3月26日完成美篇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關資料來自于景區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去年12日19日早上我們隨團游覽“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景觀車帶著我們進入景區,遠遠望去嘉峪關古城墻在陽光的照耀顯得格外莊嚴壯美,散發出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全長約60千米。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因其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被稱為河西咽喉,具有連陲鎖鑰之稱。</p> <p class="ql-block">踏入景區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巍峨壯觀的天下雄關城門樓。這座二層高的磚木結構建筑,飛檐翹角,屋脊上裝飾精美華麗。嘉峪關的建筑結構復雜,包括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這里地勢險要,是河西走廊的最狹窄處,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固若金湯,牢不可破。我沿著城墻漫步,每一塊磚石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風雨滄桑。</p> <p class="ql-block">進入天下雄關東閘門后,便可見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該石碑系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我站在石碑前,細細品味著這四個大字背后的歷史意義,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輝煌與榮耀。</p> <p class="ql-block">石碑亭的前方,便見到嘉峪關內城墻,該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筑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p> <p class="ql-block">內城墻外有一處文昌閣又名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閣上原書"文昌殿",并懸"威宣中外"、“神威遠播”匾額。樓的四周裝有精雕窗花,樓外有回廊,二樓內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畫八十余幅。我走進文昌閣,欣賞著精美的窗花和古式山水畫,仿佛置身于一幅歷史長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人對文化的敬重與熱愛。</p> <p class="ql-block">文昌閣后面是戲臺,座南向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戲臺上部為木格頂棚,繪有八卦圖,中間的屏風上繪有八仙圖,東西側墻均繪彩色壁畫。戲臺兩側的磚砌屏風上刻對聯一副,即"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我站在戲臺前,仿佛聽到了昔日的戲曲聲,看到了演員們在臺上精彩紛呈的表演,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戲臺的正前方是關帝廟,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是明清時期河西地區最大、最負盛名的關帝廟。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二座,窗庭二座,牌樓一座,殿內各墻壁上,繪有三國故事彩畫。原建筑中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座牌樓,主體建筑是公元1998年重建的。我走進關帝廟,感受到了濃厚的宗教氛圍,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光化門進內城墻,因門額刻"光化門"三個字而得名,左題款"知直隸肅州涂躍龍立", 右題款"乾隆歲次辛亥孟夏月吉旦 " 門洞為五伏五券錯層拱券式結構,基礎為條石,門道長22.69米,寬4.15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條石鋪設。門扇為木質外包鐵皮鐵釘黑漆雙扇門,光化門的入口有處"門中樓" 的景象奇觀,展現了古代建造者的勞動智慧。我站在此入口處,認真的欣賞著這獨特的建筑結構,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在內城里我們從馬道上、下城樓,馬道因將士騎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運送兵力,運輸糧草和武器。馬道緊貼城墻,呈二十三度通達墻頂。馬道寬三米,長二十二米,青磚鋪砌,外側設女墻。馬道在敵兵攻城時,可將確木、擂石、滑車等武器順勢推下,重創敵兵。現在為了保護馬道,方便游人鋪設了樓梯。我沿著馬道緩緩而上,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士兵們在這里策馬奔騰,感受到了古人的英勇與無畏。</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設有南敵樓,該樓是突出于城墻外側的建筑,具有軍事防御和進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墻上巡邏時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設施。建于公元1506年。為一層三間,面積38.2平方米。我站在南敵樓上,遠眺著周圍的景色,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烽火連天,感受到了古人的艱辛與不易。</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城墻上,我靜靜地聽著導游的講解,仿佛清晰地看到城墻上的每一塊磚石,每一道裂痕,都在訴說著過往的風雨滄桑。我放慢腳步,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讓心靈與這古城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一刻,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聲音,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與勇敢。</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內城,我們從嘉峪關門出來,嘉峪關正門,也叫西城門。門額刻有「嘉峪關」三個字。門洞為五伏五券錯層拱券式結構,基礎砌三層條石。門扇為木質外包鐵皮釘黑漆雙扇門。門道長二十五米,寬四米二,高六米三,用大小不一的條石鋪設,數百年來留下了深深的車轍。我站在城門前,撫摸著那深深的車轍,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車水馬龍,感受到了古人的繁榮與昌盛。</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先來到了懸臂長城游玩。懸臂長城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境內。距離甘肅省嘉峪關市區約11公里,距離嘉峪關關城約7公里,因筑于約45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掛而得名。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懸臂長城是萬里長城注入嘉峪關時的最后一條長城,被譽作萬里長城的盡頭。我站在懸臂長城上,遠眺著周圍的景色,感受到了它的險峻與壯麗,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勇士們在這里守衛邊疆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后我們來到了長城第一墩,長城第一墩又稱天下第一墩,位于嘉峪關市區以南約6公里處,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不僅地理位置險要,還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更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融合了長城文化與絲綢之路風情,是觀光探險、懷古游歷的絕佳之地,越來越受到游客的親睞。</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長城第一墩上,遠眺著討賴河的美景,感受到了它的險峻與壯麗,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勇士們在這里守衛邊疆的身影,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回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福清市|
丽江市|
宿州市|
金乡县|
贵港市|
潼关县|
靖州|
潮安县|
邯郸市|
洛宁县|
筠连县|
中超|
绥中县|
繁昌县|
封开县|
古蔺县|
望谟县|
沾益县|
靖边县|
曲周县|
鄂伦春自治旗|
莎车县|
房产|
通州区|
准格尔旗|
通榆县|
安吉县|
虎林市|
灌南县|
交口县|
台中市|
财经|
东阿县|
浑源县|
鹤峰县|
宜黄县|
云和县|
乐亭县|
历史|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