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口述人簡介】</p><p class="ql-block">沈月明,男,1951年9月生,青墩村西田堘人,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曾任鐘管鎮農辦副主任、農電管理站站長、鎮城建辦主任等職位,2011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65年到新市三中去讀初中的。后來“文革”來了,沒有畢業回家。69年2月,我應征入伍,到了安徽六安霍邱縣,在軍墾農場當兵。</p><p class="ql-block">部隊有三十多萬畝土地,我們搞的是農墾,也就是墾荒種地的,同時,我屬于機耕隊,開始進行機械化試驗,開拖拉機。開始津貼才一個月六塊錢,第二年七塊,后來一點點增加,到退伍時是二十五元,跟工人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在當時的部隊,我這個讀過中學的,算得上有文化,所以寫個通訊報道呀,出個黑板報呀,寫寫弄弄,都由我來做。</p><p class="ql-block">這樣當了六年兵,75年3月退伍回家。9月份我參加工作,任鐘管人民公社農機專管員。后來成立鄉農辦,我擔任副主任,一做就是十七年。</p><p class="ql-block">后來鎮上又成立農電站,我離開政府去那里當了十年站長。之后鄉鎮建設加快,我又被調回去,當城建辦的副主任。直到2011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現在回顧起來,我算是做過幾件大事體。第一個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剛工作不久,鄉里要做路。最早的路,是那種一米多寬的水泥路,是供腳踏車通行的。我是當時算個牽頭負責人,要一個一個地方去測量,一個一個村莊去溝通。當時鐘管大多少地方都想得通的,后來戈亭合并過來,也有些地方很保守落后,不肯動。主要是做路,總歸要影響桑樹地,東舍墩那邊有的地方,有女村民賴在路邊,不讓我們開工,甚至上來動手,把我的衣服都撕破。</p><p class="ql-block">怎么辦?做思想工作啊!軟硬兼施。一是由政府出面,講清楚,花錢做路是為了大家方便。若要富,先做路。二是讓村里與組里負責人,按圖紙先去樹標桿,使得村里人求告,在路邊留下桑樹。</p><p class="ql-block">后來我的一個親戚見到我,說,我們的田地也受到影響啦!這種事情也就你們,能夠擺平。換了別人,想都不要想。</p><p class="ql-block">后來,鎮上大發展,公路建設擴大,我作為城建辦主任,手里做了工作,規劃,測量,征地,一項項都由我們城建部門落實。好些路,都是在我的手里拉直的。</p><p class="ql-block">還有,我策劃了兩個變電所。農村要發展,電力須先行嘛!我主持改建了鄉里的電力線路,又參與籌建了一個3,5萬千瓦的變電所,又加一個11萬千瓦的變電所。它們都是基礎設施,有重要意義的。</p> <p class="ql-block">我做過的最值得回憶與欣慰的,是處理青墩老橋的事情。過去呀,青墩算鄉里橋頂多的,其他地方,都是拉渡船,譬如三墩村,有五只拉渡船。從新市到鐘管,就我們青墩村在沿河造了大橋,西長橋、橫塘長橋,村里,組與組之間,都是橋。那些橋,都是石橋。造橋多,要資金,要技術,說明地方上出過“邪人”(方言,有本領實力的人)。青墩以田多出名,過去農業社會,田多收入穩定,出有能力的“邪人”,是正常的。</p><p class="ql-block">新農村建設之后,土地復耕,那些老橋就要面臨被拆被毀。我從一開始就考慮,要把那些橋安排一個好的去處。當時沒有文物保護的觀念,地方上也沒有人專管。我呢,想著老橋丟了可惜,就出面保護。</p><p class="ql-block">第一座橋,叫余慶橋。這座橋是我們朝東垯組通往外頭的老石橋,至少有一兩百年歷史了。我們小時候進進出出,都是走這座橋,所以最最熟悉,也特別有感情。就因為村莊搬遷土地復耕,村里人搬到新農村,橋失去用場,被人忘記了。如果不給它尋個出路,就會被荒棄掉,當時已經埋到泥里了。我當時蹲點搞城建,想到了那些老橋,覺得扔掉了可惜。就請了石匠,讓人把余慶橋的橋板一塊塊挖出來,按打算,把它們運到了由樂園,進行重建。石匠是阿順的孫子女婿戰田,學好手藝了,讓他搬去重建。經費是鄉里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了六萬塊錢。</span></p><p class="ql-block">過去造橋要看風水,這一回,選地段也不用叫風水先生,就造在由樂園中間的小河上,東面一個地段,橋一造,由樂園就整個園子兜得轉了。</p><p class="ql-block">造的時候,按原樣,一點都不變。我給它樹了一塊碑。上面寫了“余慶橋搬遷記”,記錄這個過程。里邊寫了余慶橋的前身,寫了青墩新農村建設,還有搬遷的情況。這樣,算完成了一個心愿。</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橋是興隆橋,它也是我們西田堘通往白彪的要道。它是有欄桿的,下頭的柱子與條石,都相當不錯。跟余慶橋一樣,村莊一般,公路一通,用不著了。棄用之后要拆,我是真正上心,怕別人拿去賣掉,又專門叫石匠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編好號,然后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我去鎮里找下家,當時成校有意愿要它,中學也想要,說是可以架在學校后面河上。后來中學領導換人,重建經費也沒有著落,沒用上。就扔在河邊沒有動。</p><p class="ql-block">我一直擔心它的下落,希望它能有個好去處。后來蠡山景區重建,他們跟鎮里溝通,我當時跟書記匯報過了,于是書記牽頭,決定把它搬到蠡山,建到景區。</p><p class="ql-block">然后鄉里請了人,把橋板運到蠡山,按原樣造到那邊景區入口處的河邊了。那個地方有山有水,進景區先看到茅山高橋,往里走就見到興隆橋了。小巧精致,蠻好看的。橋欄是長長的條石,引橋舒展開去,蠻漂亮。這樣,它有了一個長期保存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橋造好之后,要寫樹一個碑。說到這個碑,又有點波折。</p><p class="ql-block">為了這塊碑牌,我起草起了三回。當時村鎮領導換人,沒有人過問啦。結果橋造了,立碑卻拖了又拖,一直沒有落實。后來我的徒弟出面,找書記,尋經費,然后弄了一塊大石頭,然后把我寫的碑文,寫在了大石頭上。</p><p class="ql-block">上面的文字隨著石頭縮短,一點點減少,但是有兩句對聯,我說不能減掉,叫“邁步輕云觀勝景,財神故里遇興隆”,“輕云”是狀寫蠡山景色?!芭d隆”嘛,來自興隆橋。把“興隆”兩個字又用進去了?!柏斏瘛蹦?,指的是陶朱公范蠡。</p><p class="ql-block">這樣,我心里一塊大石頭落了地,因為又完成了一個心愿,又做了一件好事體。</p> <p class="ql-block">第三爿橋,是李家木橋。叫叫木橋,其實是最簡單的平橋。是李家垯到外頭的平橋,原先只有兩塊石板,邊上沒有欄桿,中間漏了,縫隙蠻大,搭一點木板。大概因為這個,叫它木橋。</p><p class="ql-block">從橋的結構比,李家木橋比其他橋要簡陋,但是它更加古老,更加有很多歷史,名氣還大。青墩李家,是出過名人的。</p><p class="ql-block">村莊搬遷之后,河浜填滿,橋已經沒有了,本來沒有嘛。我呢就提議,把它搬出去。不搬,時間一長,就找不到了。后來,鄉里造生態園,我就自作主張,就請人把它搬去,造在鎮南的生態園里。生態園是鎮里規劃的,我通過努力讓鎮里出了經費,完成了搬遷。</p><p class="ql-block">三座橋都算不上啥有名文物,上頭的文物單位也沒有重視,但是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體。建設新農村肯定是一件好事,改善了大家的居住環境,但是過去的東西,能夠保留一點,還是有意義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歲數大了,努力做點事,是很欣慰的。</span></p> <p class="ql-block">我退休以后,也沒有讓自己閑著。平時在家,寫寫弄弄,村里有紅白喜事,幫人家寫個貼寫個聯。字一般過得去,相鄰們器重,經常動動筆墨。</p><p class="ql-block">鄉里有個門球場,我是那里的常客,也是實際負責人,來客人接待,比賽上安排場次,計分,發獎,等等,基本上由我負責。也算是老有所樂吧,現在我基本上每日早上去那里,跟老人們打打門球。</p><p class="ql-block">我老婆是北代舍人,原先進過絲廠,沒啥文化。我們住在南莊,它是我們青墩新農村的西邊,出入特別方便,環境也很好。</p><p class="ql-block">我兒子不錯,他在上海,做法制類的電影。前些年還獲得過國家級的大獎,因此還被市里嘉獎,是什么“鄉賢”。反正是比較爭氣。</p><p class="ql-block">我只有一個兒子,因為我工作在政府嘛,當時帶頭執行計劃生育,是第一批領獨生子女證的人。我老頭子當時想不通,說過去我條件那么差還生七個呢,你現在這么好了 ,只養一個哪夠?后來看國家形勢與政策那樣,也沒辦法。我呢,也倒是不多在意這個。一個兒子有出息,就很好。他結婚晚,三十多,我那么大了,孫子才八歲呢!</p> <p class="ql-block">【訪談手記】</p><p class="ql-block">根據“鄉村口述史”項目安排,今天要訪談的對象是沈月明,青墩村西田堘組人,1975年9月至年1992月期間,任鐘管公社(后改鎮)農辦副主任,1992年到2001年1月任鐘管農電站站長,2001年2月起,任鎮城建辦副主任,2011年退休。</p><p class="ql-block">在訪談中,沈月明給我介紹了介紹他的就學、當兵與工作經歷。著重談到了他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做農辦副主任的時候,帶頭改造鐘管鎮內的道路。第二件事是退休前后,為保護青墩的老橋,所做的各種努力,為保護昔日的文物,自己所盡力做出一點貢獻。同時他介紹了自己晚年生活的狀況,他承擔著老年門球的日常工作,還幫村里人寫字,日子過得充實。</p><p class="ql-block">根據工作安排,青墩村的訪談可以暫告一個段落了,我把這段時間以來在青墩村訪談的情況大致回顧了一下并征得了當事人的同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3.2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驻马店市|
容城县|
新津县|
客服|
鄄城县|
河南省|
枝江市|
黄陵县|
长乐市|
达日县|
英德市|
吐鲁番市|
获嘉县|
乐都县|
漠河县|
绵竹市|
新源县|
宿州市|
兴安县|
通渭县|
柏乡县|
闽侯县|
济阳县|
甘谷县|
文安县|
绥化市|
汝阳县|
平远县|
钦州市|
新郑市|
肇东市|
星座|
达拉特旗|
淮南市|
上饶县|
内黄县|
陈巴尔虎旗|
年辖:市辖区|
巴中市|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