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鵯為鵯科冠鵯屬的鳥類,體長20-25厘米。頭頂紅褐色,有長而細的羽冠,頭側灰色。上體橄欖綠黃色,飛羽暗褐色,外翈茶黃色,尾下覆羽皮黃色。</p> <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貴州、廣西、海南等地,常見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畔的開闊次生闊葉林、季雨林、雨林或平壩散生樹叢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島。</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鵯的頭頂和冠羽褐色或紅褐色,眼先、眼周、頰、耳羽等頭側灰色或褐灰色。上體橄欖綠褐色,尾上覆羽棕色,翼上覆羽橄欖綠褐色,飛羽暗褐色,外翈除先端外大部分呈暗茶黃色,最內側飛羽暗茶褐色。尾羽棕褐色具不明顯的橫紋,外側尾羽端部略淺。頦、喉白色,其余下體橄欖黃色,胸和兩脅沾灰褐色,有的具乳白色或黃色軸紋。尾下覆羽皮黃色,翼緣和翼下覆羽黃白色或淺皮黃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深藍灰色、上嘴暗褐或黑色,下嘴鉛灰色或淡黃色,跗蹠暗肉色或肉灰色。</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鵯主要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象甲、瓢甲、蟬、蜂、蝗蟲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昆蟲、昆蟲幼蟲和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常成小群活動在喬木樹冠層,也到林下灌木層活動和覓食。很少到地上活動,有時也見活動在林緣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樹木上。叫聲:群鳥持續地發出斷續高叫,偶有細弱鳴聲。</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鵯的繁殖期在5-6月,通常營巢于闊葉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或藤條上。每窩產卵2-4枚。卵呈深彩紅色具血紅色斑點。</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p> <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網絡,圖片為作者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將圖片下載另做他用、截圖轉載,如欲轉載,請一定注明出處,且禁止改變原創風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新绛县|
七台河市|
蕲春县|
上林县|
子长县|
平凉市|
晋州市|
刚察县|
区。|
洱源县|
新乡县|
彭阳县|
合肥市|
徐州市|
和静县|
寿宁县|
玛曲县|
德州市|
错那县|
永康市|
乌恰县|
龙游县|
余庆县|
喀喇沁旗|
大关县|
赞皇县|
襄樊市|
新和县|
嫩江县|
改则县|
呼和浩特市|
游戏|
郴州市|
陆丰市|
图们市|
六盘水市|
弋阳县|
内乡县|
玉树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