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Sun</p><p class="ql-block">美篇號:9641121</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生活在偏遠的山區農村。那時物資匱乏,村里似乎什么都缺,唯獨不缺石頭——石頭壘成的房屋,石頭砌成的圍墻,石頭鋪就的小路。我和小伙伴們正值貪玩的年紀,沒有現成的玩具,只能就地取材玩些石頭游戲。女孩子們玩抓石子,我們男孩子則熱衷于拿起石頭打石頭的"打皇上",這個游戲令我記憶猶新,至今難忘。</p><p class="ql-block"> "打皇上"又稱"爭皇上",玩法頗為講究。我們在場院或街面等稍寬敞的地方,用石頭模擬出一個皇宮大殿:立上幾塊石頭,靠后中央位置立一塊大石頭代表"皇上";左右兩側各設一位"大臣",分別負責傳令和行刑;兩位"衙役"則立于大臣前方。根據參與人數確定石頭數量,石頭數總要比人數少一塊——這就像引入了競爭機制,仿佛組織差額選舉,總有一人無論如何努力最終都會落空,成為"犯人"接受懲罰。</p> <p class="ql-block"> 游戲規則嚴謹有序:每人挑選一塊順手的石頭作為工具,站在事先劃好的投擲線外。首輪投石順序通過"剪刀石頭布"決定,之后則按照犯人、衙役、大臣、皇上的次序進行。投石最遠者獲得優先"打皇上"的權利——雖然選擇余地大,但距離較遠難度也高。待所有立著的石頭都被擊倒,擊倒"皇上"者登基為皇,擊倒"大臣"者位列朝班,唯一未擊中者則淪為"犯人"。</p><p class="ql-block"> 登基儀式頗具戲劇性:"皇上"端坐龍位,掌握生殺大權;"犯人"需背對"皇上"立于投擲線處;"行刑大臣"從后架住犯人雙臂,單膝微曲待命。整個過程全憑"皇上"臉色行事——若"皇上"面露慍色,"傳令官"便高呼"重打十板",行刑者隨即用膝蓋猛頂犯人臀部;若"皇上"轉怒為喜,懲罰即刻終止;若神色如常,則"輕打五板"了事。有時"皇上"與"犯人"私交甚篤,未及用刑便忍俊不禁,犯人便可逃過一劫。若是六人游戲,懲罰則改為"流放":在"皇上"示意下,兩名"衙役"押解犯人遠行,"行刑官"在后驅趕。待"皇上"一聲令下"回來",眾人便上演精彩追逐——"大臣"們需拼命逃回安全區,而"犯人"則要設法抓住一人背其返回。常有精明"犯人"暗中揪住"大臣"衣角,待令下時迅速得手。被背回的"犯人"往往轉窘為喜,頗有雖敗猶榮之態。</p> <p class="ql-block"> 我們多在放學后或節假日玩這個游戲。特別是寒冬時節,田間農事已畢,幾個小伙伴吆喝幾聲便湊成一局。跑跳投擲間,寒意頓消,渾身冒汗。游戲現場總是熱鬧非凡,常引來老少圍觀——有純粹看熱鬧的,有琢磨門道的,還有躍躍欲試的候補隊員。每當有人玩膩了"皇上",或是"犯人"受罰惱了,便有新人踴躍加入。</p><p class="ql-block"> 這個看似簡單的農村孩子們玩的游戲,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既培養合作精神,又鍛煉競技能力;既要運用智慧,又需體能支撐;更在嬉戲間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那些石頭組成的"皇宮",那些天真爛漫的"君臣",構成了我童年最生動的記憶畫卷。</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姚市|
象山县|
汉源县|
娱乐|
二连浩特市|
台北市|
安远县|
镇远县|
宁陕县|
临夏县|
伽师县|
奇台县|
察隅县|
黎平县|
余干县|
乾安县|
凉城县|
岳普湖县|
花莲市|
宿迁市|
马山县|
如皋市|
和田县|
搜索|
同仁县|
大方县|
临朐县|
苏尼特右旗|
靖远县|
安龙县|
丹东市|
阿合奇县|
松滋市|
上林县|
涟源市|
南川市|
突泉县|
绥宁县|
巴里|
麟游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