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春分那天,八十三歲的表姑和我視頻了一個多小時,激動地講述了她在安徽雙堆集烈士陵園尋親的過程。她說,七十七年了,終于在這個烈士名單上找到李轉銀的名字了,我在名字下擺了鮮花和祭品,祭奠了一番,也算是了卻了我的一個心愿。</p> <p class="ql-block">我上高中時在表姑家住過一段時間,和表姑親如母女。那時表姑是縣法院唯一的女法官,她的干練和熱心腸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后來我們天各一方,幾十年并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關系疏離,相反是越來越親,我們經常視頻通話,講一些家里的事情。近兩年,她一直和我說起李轉銀烈士的事情,想去安徽宿縣一趟,找到一些關于他的資料。</p><p class="ql-block">表姑是我爺爺的大妹妹的女兒,我爺爺是她的舅舅。李轉銀則是我爺爺三叔家的兒子,和我爺爺是堂兄弟,也是表姑的堂舅,是我們的堂爺爺。表姑說她還依稀記得那年李轉銀舅舅穿著灰軍裝,打著綁腿回到家里,她媽媽給舅舅做飯的情景。根據有關烈士的資料,得知李轉銀1945年參加革命,1948年11月犧牲。表姑是1942年出生,大約是她5歲左右,李轉銀舅舅探家時和她見過一面。據說那時家里人正準備給李轉銀找對象,但是他剛到家沒幾天,就接到部隊通知要出發,從此以后便杳無音訊。</p> <p class="ql-block">李轉銀的媽媽是我爺爺和表姑媽媽的三嬸,育有二子,由于家貧,一子送人。唯一留在身邊的兒子還參軍去了前線。當年李轉銀的母親收到這封部隊來信后,一定是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我不敢想象老人家那悲痛欲絕的樣子,中年喪夫,晚年失子的她,無依無靠成了五保戶。由于我爺爺在晉南,沒辦法照顧豫北老家的老人,住在鄰村的表姑的媽媽就擔負起了照顧烈士母親的重任。</p><p class="ql-block">?按豫北的叫法,表姑叫烈士的母親三婆婆(豫北叫外婆為婆婆)。表姑說因為三婆婆去世那年,正好是她家老二出生不久,她記得很清楚,是1967年的3月。三婆婆死后,烈士的有關資料都由她的媽媽保管。直到1974年,我爺爺從晉南回到豫北老家定居,所有的資料都交給了我爺爺。后來我爺爺把烈士的資料給了我爸爸,我爸爸把這些資料交到了縣檔案館,所有這些資料才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表姑想尋找烈士的有關信息,烈士的后人也只有我們家的人了。表姑讓我弟弟查找烈士資料,他無意間從抖音上發現一個“為尋親者免費服務,愿英魂重歸故里”的公益網站,他在檔案館復制了烈士的資料后,在尋親網站上登記,經過尋親網站的對比查找,終于找到了有關李轉銀烈士的詳細資料。</p><p class="ql-block">尋親類別:烈士尋家?</p><p class="ql-block">寶貝回家編號:684606?</p><p class="ql-block">姓 名:李轉銀?</p><p class="ql-block">性 別:男?</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不詳?</p><p class="ql-block">犧牲時間:1948年11月14日(陽歷)?</p><p class="ql-block">烈士生前所在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九旅二十五團?</p><p class="ql-block">烈士所在省:河南省?</p><p class="ql-block">烈士生前家庭住址:河南省溫縣六區?</p><p class="ql-block">犧牲經過:1948年11月14日在解放戰爭中犧牲。?</p><p class="ql-block">登記人與被尋人關系:志愿者?</p><p class="ql-block">烈士身份:排長?</p><p class="ql-block">其他說明:李轉銀烈士,25歲,1945年參加革命,1946年8月入黨,1948年11月14日在解放戰爭中犧牲。?</p><p class="ql-block">注冊時間:2024-06-03 19:19?</p><p class="ql-block">站務電話:0435-3338090(吉林通化)?</p><p class="ql-block">寶貝回家志愿者唯一QQ接待群:1840533?</p><p class="ql-block">寶貝回家尋子網 咨詢信箱:baobeihuijia@yeah.net?</p><p class="ql-block">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 寶貝回家尋子網 http://www.baobeihuijia.com/?</p><p class="ql-block">公益網站 寶貝回家志愿者為尋親者免費服務 愿英魂重歸故里</p> <p class="ql-block">表姑和我說,李轉銀的名字是李轉運之誤,可能是河南話里銀和運發音相似,李轉銀在部隊登記時,李轉運就成了李轉銀。表姑給我發來一封七十七年前的一封信,信紙已經殘缺不全,有些字跡已模糊不清。豎排的信封從右至左為:“交太行軍區溫縣六區和風嶺交、李轉銀同志家書、沙河三大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信里的內容大致如下:李轉銀同志于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安徽宿縣西關作戰中光榮犧牲。他為獨立、和平、民主流了最后一滴血。遺體已埋葬在安徽宿縣西南十五里大雷村。家屬見信后,請攜公函到區政府領取撫恤金,并按條例享有光榮軍人家屬的優待。</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70年代中期跟著爺爺奶奶回到豫北老家—河南溫縣武德鎮公社胡馮藺村,也就是信封上的河南溫縣六區和風嶺。我第一次知道“胡馮藺”這個小村還有一個這么美的名字“和風嶺”,顯然是根據發音寫出來的名字,部隊的文書果然是個文化人。</p><p class="ql-block">?我們附近有七個叫“馮藺”的村,以前不知道“馮藺”兩個字怎么寫,有寫成“馮林”、馮吝”的,現在查官網,都統一成“馮藺”了。為什么這七個村子的名字后綴都有“馮藺”兩個字,我查了好多資料問了AI,也沒有一個能解釋清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馮藺、田馮藺、宋馮藺這三個村都不大,成三角形挨在一起,距離在一公里以內,三個村合辦了一個小學,叫“馮藺聯?!保瑢W校窮得連桌椅板凳都沒有,學生上學時要自帶板凳。</span></p><p class="ql-block">?這七個叫“馮藺”的村子,基本上都是以村里的大姓為主,比如胡馮藺,姓胡的是大姓,此外還有姓慕和姓閆的,據我所知,他們在附近的村莊,如慕莊有姓慕的祠堂,過年時他們都會去祠堂祭拜。村里就我們孤零零一家姓李的,沒有一個本家。我們這個李家從哪里來,為什么來到這里,恐怕是一個未解之謎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爺爺的爺爺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都逃荒去了晉南,只有三兒子也就是李轉銀的父親這一支留在了胡馮藺。李轉銀去世后,只留下寡母一人在家。雖然是五保戶,有政府微薄的撫恤金,但孤寡老人在農村的生活很艱難。表姑的媽媽住在田馮藺,兩村相距一里地,但對于纏過腳的小腳女人來說,經常走這點路也吃不消。但她時不時地跑來照顧李轉銀的媽媽,她的三嬸,一直到給老人養老送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爺爺在70年代回到老家,李轉銀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三老奶奶,已經去世多年,李轉銀沒有成家,這一支是沒有直系后人了,但我們都是他的后人。聽爺爺說我們家也是光榮軍屬,三老奶奶走后,那個牌匾就收回去了,三老奶奶住的南屋也成了村里的醫務室。爺爺在80年代末去世后,胡馮藺村只留下一個院子,三座瓦房。如今也是房到屋塌,一片荒涼。也不知道是否有村史,據我所知,李轉運是這村里唯一的烈士,只可惜他的忠魂已難以回歸故鄉。</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也許是人老了,對親人的思念就越深。表姑這幾年一直和我說,想去安徽宿縣一趟,查找一下李轉銀烈士的情況,看看烈士的墓碑,了卻一下自己多年的心愿。在志愿者組織的幫助下,得知淮海戰役犧牲的烈士都安置在了安徽雙堆集烈士陵園,在長長的紀念碑名單上找到了李轉銀的名字。七十七年了,借著這封殘缺不全的信,終于在乙巳蛇年的清明前,祭奠了烈士,了卻了表姑的心愿,也讓我們李家的后人對先人有所了解,故成此文,以茲紀念。</p><p class="ql-block">?特別感謝尋親網站,不知大家是否有類似的經歷,歡迎分享。</p> <p class="ql-block">文章發出后,文友劉俊民老師從歷史上相同的家書做了對比,談到了政府撫恤金問題,引人深思,特轉錄至此, 以饗讀者。</p><p class="ql-block">“讀后感觸頗深。攻占宿縣城是整個淮海戰役中一步舉足輕重之棋,可以將國民黨軍的南北長蛇陣攔腰斬斷。</p><p class="ql-block">據安徽黨史方志記載,宿縣是淮海戰役中解放的第一座城鎮。為拿下宿縣,毛澤東于1948年11月9日至14日連發數封電報,要求中原野戰軍集中4個縱隊全力進攻。這足以說明宿縣攻堅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不過,進攻宿縣縣城是11月15日下午5時以后。李轉銀烈士若在14日犧牲,可能是發生在外圍作戰時。</p><p class="ql-block">看到這封信的內容,馬上想到了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兩封家書之一,《黑夫木牘》。這是秦國滅楚時的事,信的結尾說:“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大意是:家里收到信一定要回信,告知政府授予我們爵位的證書是否收到……</p><p class="ql-block">如果將兩封信連著讀,會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秦國士兵們都極為關心自己立功受獎,家人受益。但黑夫是否得到爵位證書,我們不得而知。從考古發現看,倆兄弟似戰死淮陽附近(淮陽在淮海戰役中屬于國軍邱清泉兵團的機動作戰區)。</p><p class="ql-block">而李轉銀烈士犧牲后,家屬收到了政府發的撫恤金公函,盡管撫恤金與秦政府授予的爵位帶來的利益相差甚遠(最低一級爵位也是1.5頃田地,1.5個宅基地)。</p><p class="ql-block">淮海戰役最能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初中時看的《車輪滾滾》印象很深,百萬民工組成的支前隊伍浩浩蕩蕩……</p><p class="ql-block">對為新中國戰死沙場的戰士應厚待,既使像共軍這支窮人的軍隊,也盡自己的微薄財力給家屬發放撫恤金,英魂可以安息了?!?lt;/p><p class="ql-block">?非常感謝劉老師深夜點評????劉老師知識淵博,對淮海戰役時間的考證,讓我知道了烈士犧牲的時間是在外圍作戰之時,倒在了黎明之前,沒有看到他的戰友們的勝利,也是一種遺憾,若有機會祭奠烈士時,當“家祭無忘告乃翁”,把勝利的消息告訴他。劉老師談到的秦時的“黑夫木牘”和烈士的這封公函,似有歷史穿越之感,立功受獎和撫恤金都是政府給予的補償,“光榮烈屬”的牌匾是精神鼓勵,微薄的撫恤金是物質獎勵,都是告慰英靈的方式。烈士泉下有知,定會安息。</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謝劉老師提供的豐富歷史資料,獲益匪淺。我把劉老師的這段文字放到我文章里,作為重要內容,一并保存。我想這篇文章標題改為“七十七年前的一封公函”是否更恰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文友劉俊民老師根據我問題,在2025年3月26日凌晨3:26回復如下:</p><p class="ql-block">?不必客氣。我從小就喜歡戰爭題材的小說,六十年代流行蘇聯衛國戰爭的小說,讀《靜靜的頓河》、《青年近衛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度過了小學一二年級。然后是《保衛延安》、《銅墻鐵壁》、《紅日》、《林海雪原》、《紅巖》、《敵后武功隊》、《野火春分斗古城》、《苦菜花》、《青春之歌》、《紅旗譜》、《紅旗插上大門島》等,以及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及回憶錄伴隨我度過三四五年級。</p><p class="ql-block">解放戰爭后期的“三大戰役”是我大學時代最喜歡讀的,讀了大量當時尚未開放的國共兩黨將領的回憶及戰局分析。所以,看到你寫的與淮海戰役有關的文章,就引起我的興趣。</p><p class="ql-block">?標題是否取“信”或“函”,要看家人收到的是家書,還是公函,文章側重表現哪一個。這需要回顧當時中共公文建設及施行情況。</p><p class="ql-block">我們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多方面的,其中公文制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p><p class="ql-block">《周禮》:“史,掌官書以贊治”。“贊治”是起草文書的意思,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史實,即中國自周代就已經有了公文。</p><p class="ql-block">長話短說。說到中共的公文規范,1931 年,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公文處理辦法》。1940年9月18日,發布了《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公文用紙格式的訓令》。1942年1月制定并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新公文程式》,正式將公函、通知及便函等加以區分,規定公函用于平行機關或不同系統機關間的有所請求,且不分等級。</p><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判斷,當時的公函是公對公的(但可以由私人收件人呈遞)。</p><p class="ql-block">再來看那封信的收件人:“交太行軍區溫縣六區和風嶺交/李轉銀同志家書”。</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這是一封轉交給私人的家書。</p><p class="ql-block">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家屬見信后,請攜公函到區政府領取撫恤金,并按條例享有光榮軍人家屬的優待?!?lt;/p><p class="ql-block">可見:1)當時隨家書還有一份公函,由家人交給有關部門;2)解釋了公函內容是請求當地有關部門給予家屬應該享受的待遇。</p><p class="ql-block">家人保管的資料中只有家書,未見公函,說明家屬當年憑此公函辦理了撫恤金待遇,公函由辦理部門收下,經領取人簽字(或手?。w公章(表示已經辦理),并歸檔保管。</p><p class="ql-block">如果相關部門管理及保管妥善,應該可以在當地檔案館找到那份公函。</p> <p class="ql-block">表姑在縣檔案局找到了烈士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山市|
苏尼特右旗|
缙云县|
青海省|
察哈|
呼伦贝尔市|
当雄县|
巴林左旗|
谷城县|
常熟市|
田林县|
楚雄市|
延长县|
社会|
育儿|
凤山市|
尉犁县|
青海省|
宁远县|
平度市|
临泉县|
泰来县|
准格尔旗|
同仁县|
龙山县|
永丰县|
仪征市|
禹州市|
伊金霍洛旗|
尉犁县|
弋阳县|
图木舒克市|
林芝县|
固始县|
沙雅县|
崇州市|
连城县|
凉山|
四川省|
应用必备|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