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個月沒有動筆了。身體一直不太好:腰椎疼痛難起身、馬犬欺我血滿腿及串串煩心事。鼎如兄已“慰問”催逼數(shù)次了,我無言以對。一時懶得發(fā)心,但1月23日的行腳往事卻沒遺忘。百年古樹香榧昨晚上吃完了,九曬九蒸的千年黃精也快品光了,總得對得起高山人家的厚意。今晚,獨坐在書桌旁,我得追憶一下。)</p> <p class="ql-block"> 太湖源頭在哪?老鐘說他知道。風(fēng)一吹,仿佛來到了暖陽的早春。臨近春節(jié),1月23日,雨后初晴,隨鼎如進(jìn)山。</p><p class="ql-block"> 過臨安約三十公里,來到臨安區(qū)太湖源鎮(zhèn)白沙村。見一景區(qū)門口,如兄說:“曾來團(tuán)建過,但門票80元太貴了。我們不如直達(dá)近山頂處,然后走小徑下山去太湖源頭,源頭附近還有古佛院呢!”我和文濤沒有來過,只有隨他“擺布”。</p><p class="ql-block"> 車沿陡坡而上,直至無路可走。下車遼望,只見百米遠(yuǎn)處古樹林下有房幾間,鼎如便自告奮勇前去打探。回后笑嘻嘻地告知:我搭上了一少婦,說其母親可徒步帶我們尋訪太湖源頭和古佛院,因她是古佛院的居土和義工,可免門票。我們欣然接受,權(quán)當(dāng)鍛練身體吧!</p> <p class="ql-block"> 熱情的大姐一路向前引領(lǐng),盡管已七十多歲了,但步伐矯健敏捷。羊腸小道間,泉水叮咚響,枯葉隨風(fēng)落樹根。別有一番風(fēng)味。一路上大姐開始了介紹:她嫁到這里近五十年了,育有兩女,好山好水養(yǎng)育了一家。如今兩女兒在此各建了一幢鄉(xiāng)間“別墅”,大女兒招了上門女婿;小女兒出嫁,但也居此,和上門女婿毫無二致,其樂融融。可惜的是老伴早幾年因病離世,無福消受了。</p><p class="ql-block"> 山徑蜿蜒曲折,大姐要我們小心走路,不要只管拍照片,光禿禿的香榧樹和山核桃樹有什么好拍,要拍等下到“小九寨溝”太湖源頭去拍。小徑坡陡難走,但已經(jīng)修整過。她說:這都是古佛院兩位師父的功德,他們的辛勞才使我家上下方便,山上山下繞一圈都有臺階可走,僅需二小時即可。我每天走,身體也棒棒的。文濤問說:太湖源頭、古佛院?離臨安還不算遠(yuǎn),具體在哪座山那個方位?她說,太湖源頭位于天目山南麓的太湖源鎮(zhèn)白沙村龍須山上,山高有近千米。這里風(fēng)景優(yōu)美,有多個景點,包括龍須壁、云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風(fēng)谷、雙龍?zhí)丁僬蓾T、仙人臺、祭源壇等。現(xiàn)在許多人都叫它小九寨溝。特別是龍須禪寺又稱古佛院,名聞遐邇。</p> <p class="ql-block"> 走走停停,聽著大姐富有感情的話,約一個多小時,我們就來到了太湖真正的發(fā)源之處。清澈見底的山泉水惹得我們紛紛下澗掬水洗臉洗手,按鼎如兄的說法是洗淨(jìng)臟物好見菩薩。到達(dá)源頭及邊上的禪寺,我們先行拍照留念,然后禮佛。儀式結(jié)束后,大姐為我們對接上了師父。</p><p class="ql-block"> 據(jù)查,龍須禪寺(古佛院)的開山祖師是高峰原妙,他有“江南活佛”之稱,曾是日本臨濟(jì)宗的宗師,也算是臨安佛事的源頭。太湖源頭與日本臨濟(jì)宗及當(dāng)?shù)胤鹪吹脑搭^算是在這里接頭了。</p><p class="ql-block"> 師父名叫釋心根,祖籍福建,約莫五十來歲。他說寺院目前僅兩位師父,他和住持妙來,今天妙來法師去臨安了,只留下他留守。于是我們攀談起來。</p> <p class="ql-block"> 問:“師父,古佛院雖處深山之中,但名聲很大,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 答:“主要是高僧高峰原妙的功德。古佛院即龍須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高峰原妙時期,他可是宋代高僧,在此修行并創(chuàng)建。1266年,他獨自來到臨安龍須山,開始了長達(dá)九年的苦行隱修。在這九年的時間里,他冬天面對大雪封山,旬月之間不見煙火,苦苦修行終得圓滿。后來歷代都香火不斷。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廟被毀,但經(jīng)過妙來和我及十方弟子二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成為太湖源頭的一處依山伴水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問:“您因何因緣來此?”</p><p class="ql-block"> 答:“我和妙來師父原來都在普陀山出家修行。是一位彫菩薩木工師傅的引見。2001年初夏的一天,木工師傅對我們說,他遇見一位溫嶺居士,是一位開摩托車廠的老板,他昨晚上觀世音菩薩托夢給他,說在臨安太湖源頭的一座古廟正待恢復(fù),處于風(fēng)景區(qū)內(nèi),景區(qū)公司也想重建以吸引游客。問我們是否愿意去做成好事。我們懷著疑慮隨他來到這里,一問周邊老人,原來這里僅存殘璧斷瓦,不過寺歷史上很有淵源,且現(xiàn)存一漢白玉佛,是特殊時期為避免被破壞老百姓藏在山洞里保存下來的。知悉了這些,外加景區(qū)公司的誠邀和溫嶺居土的支助,我們便下定決心前來。”</p><p class="ql-block"> 問:“你們功德無量。一片荒蕪,現(xiàn)在卻變成一個莊嚴(yán)雄偉的禪修圣地?是旅游公司出的錢嗎?你們是如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答:“在高山上建成如今的規(guī)模確實費了我們不少心力,說嘔心瀝血也不為過。寺院的土地是景區(qū)公司的,但公司無錢資助,當(dāng)?shù)叵慊鹨膊煌坏每课覀冏约骸:迷谖覀冊瓉碓谄胀由綍r結(jié)識不少上海等地居士,于是十方募捐。錢有了點著落后,上山的運輸成了最大的障礙,沒有可供汽車?yán)穆贰S谑俏覔?dān)起了責(zé)任,手提肩挑,在當(dāng)?shù)鼐用竦膮f(xié)助下,流著汗水一磚一瓦往上運。二十多年來,手磨破了,肩膀出血泡了,腰也損傷了,那時的艱辛,如今一幕幕仍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問:“師父,問個私人問題。您是什么因緣踏入空門的?若不介意可給我們說說。否則可不回答。”</p><p class="ql-block"> 答:“既然你們開口了,我也不好意思拒絕。我老家在福建,靠近江西贛州。那里佛教氛圍濃郁。小時候我就喜歡靜靜思考人生。26歲時成家,可感情卻不如意,后離婚后前往浙江。到普陀山禮佛時身心愉悅,便動了出家念頭。一晃眼近三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 時間一晃就過,已近下午二點了。我說不耽誤師父休息了,我們也有點餓了。鼎如說晚上我請你們吃年夜飯,我再問最后一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鼎如問:“師父你得再為我們開示一下。怎樣修行才能成正果或者說更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答:“每個人根基不一樣。我的體會是:息心、踐行。息心是指勤修善法,息滅惡行,排除俗念,靜心專心。通過禪修和佛教哲理達(dá)到內(nèi)心寧靜,消除煩惱,從而達(dá)到放下俗事、開啟智慧。但要息心實屬不易,你們得放棄許多欲望。至于踐行,其最基礎(chǔ)的含義是?實踐?,即用實際行動去完成某些事情。它強(qiáng)調(diào)將理論、計劃或承諾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行動,而不是停留在口頭或紙面上。例如,踐行諾言意味著真正履行自己的承諾,而不是空談。我們重建龍須禪寺就是踐行自己的宏愿,就是修行。所以,你們要修行有成就得踐行,從小事做起,不斷累積功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懷著崇敬的心情告別了師父,我們又隨大姐上山去她家。此時,她的女兒已經(jīng)為我們準(zhǔn)備好了面條充饑。吃著香噴噴的面和土雞蛋,我們連聲道謝。主人不讓我們付錢。我們那能辜負(fù)他們的善舉,問是否有土特產(chǎn)?大姐一指屋后的大香榧樹,說這就是,還有千米高山上挖來的九頭黃精。一聽這,鼎如說我們買一點略表心意吧!于是每人花兩百元買了一斤上好的香榧和半斤黃精果。</p><p class="ql-block"> 告別山里人家,驅(qū)車回杭。臨近六點我們來到了知味觀。有心的鼎如兄前幾天就已預(yù)定,說一起吃個年夜飯,送別過往、迎接新春。</p><p class="ql-block"> 熱鬧中,起了點詩意。我也想起了釋心根師父們,他們參悟人生,不著色相,不留聲影。只留下姹紫嫣紅的植物與莊嚴(yán)的殿宇,以及整潔的羊腸小徑。時光飛逝,二十多年的辛苦付出,在山間源頭有了重量。</p> <p class="ql-block">迎著風(fēng),</p><p class="ql-block">踩了近二小時油門,</p><p class="ql-block">迎來了春的氣息。</p><p class="ql-block">撲面而來的是一個充滿愛的禮物,</p><p class="ql-block">太湖源頭,</p><p class="ql-block">春在枝頭已十分。</p><p class="ql-block">走在羊腸小道上,</p><p class="ql-block">一步一彎一回頭。</p><p class="ql-block">源頭的潺潺,</p><p class="ql-block">龍須山上的禪意,</p><p class="ql-block">以及禪寺內(nèi)的對話,</p><p class="ql-block">禪意話頭連連。</p><p class="ql-block">吃著用心血摘下的香榧,</p><p class="ql-block">心香一瓣、口香溢滿。</p><p class="ql-block">來不及看一眼高高的百年香榧,</p><p class="ql-block">以及叢叢山核桃樹,</p><p class="ql-block">心便裝滿了農(nóng)家樂。</p><p class="ql-block">南方的小年夜,</p><p class="ql-block">那是鼎如兄的主場,</p><p class="ql-block">豈能不喝多?</p><p class="ql-block">沉醉在春風(fēng)里,</p><p class="ql-block">我們辭龍迎瑞蛇。</p><p class="ql-block">西湖邊的弄堂里有老瓦嗎?</p><p class="ql-block">若有,</p><p class="ql-block">我們是否可以躺一下?</p><p class="ql-block">不能!</p><p class="ql-block">只能在潭里捧起三個月亮,</p><p class="ql-block">遠(yuǎn)望龍須山一千二百多米高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附:高峰原妙禪師的傳奇</p><p class="ql-block">“來不入死關(guān),去不出死關(guān)。鐵蛇鉆入海,撞倒須彌山。”這偈語深邃而震撼,道出了生命的無常與禪修的深意。這正高峰原妙說的。</p><p class="ql-block"> 傳奇:高峰原妙禪師,宋末元初的杰出禪師,是臨濟(jì)宗楊岐派第十七代祖師,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深居簡出,秉持著嚴(yán)格的戒律,不僅繼承了“庵居知識”的傳統(tǒng),更開創(chuàng)了“師子正宗派”,被尊稱為“高峰古佛”。他的弟子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被譽(yù)為“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他們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深遠(yuǎn)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原妙禪師,俗姓徐,生于吳江(今江蘇省吳江縣)。其母生他之前,曾夢見一僧人乘舟前來投宿,因而生師。原妙禪師剛離開襁褓,就喜歡結(jié)跏趺坐,每遇見僧人入門化緣,便愛戀不舍,想跟對方走。十五歲時,他便毅然出家,投入嘉禾密印寺法住為師。十六歲剃發(fā),十七歲受具足戒,十八歲學(xué)習(xí)天臺教,二十歲更衣入凈慈,立志學(xué)習(xí)禪法。在歷經(jīng)剃發(fā)、受戒、學(xué)習(xí)天臺教等多個階段,在二十二歲時,他向斷橋妙倫請教,并繼續(xù)跟隨雪巖祖欽學(xué)習(xí),最終在景定二年(1261年)得悟。</p><p class="ql-block">九年隱修:得悟后,原妙禪師開始游學(xué)于江浙一帶。1266年,他獨自來到臨安龍須山,開始了長達(dá)九年的苦行隱修。在這九年的時間里,他冬天面對大雪封山,旬月之間不見煙火,人們甚至以為他饑寒而死。“及霽而入,師正宴坐那伽(坐禪入定)”(引自 [元]洪喬祖:《高峰原妙禪師行狀》,《卍續(xù)藏經(jīng)》卷70,699b。)然而,當(dāng)雪霽天晴時,人們發(fā)現(xiàn)他正在宴坐那伽(坐禪入定),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這九年的隱修,讓他更加深入地體悟了佛法的精髓,也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九年后,原妙禪師轉(zhuǎn)入武康的雙髻峰,繼續(xù)他的修行之路。在1276年,即宋恭宗德祐二年,南宋節(jié)節(jié)敗退,元軍攻至首都臨安城下。高峰禪師當(dāng)時閉關(guān)的所在地──武康,亦被大軍攻占。高峰禪師并未隨著眾人逃難,仍然獨自在山中閉關(guān),終日靜坐、絕食二十天,直至兵退。三年后,宋朝滅亡。在南宋滅亡之年(1279年),他選擇了隱遁天目山,于山中鑿一石室如舟,號為“死關(guān)”,足不出門十余年,直至逝世。</p><p class="ql-block">高峰原妙禪師的禪學(xué)影響:在師子巖居住時,原妙禪師的聲譽(yù)日益顯赫。祖欽在當(dāng)時的南方很有影響,他派人送去竹籬、塵拂和法語,將原妙視為最得意的嗣法弟子。1291年,鶴沙瞿提舉為原妙在西峰下建“大覺禪寺”。這里成為他的重要傳禪基地,吸引了數(shù)萬人前來參學(xué),其中包括來自“他方異域”的僧人。</p><p class="ql-block"> 高峰原妙禪師一生跨越了宋、元二代,經(jīng)歷國破家亡,獨坐高峰,以大信心、大憤志、大疑情,破生死牢關(guān)、契無上妙禪。對于參話頭的每個階次,高峰禪師總是懇切地將親身的體悟全盤托出,猶如一盞明燈,給予后世行者明確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精進(jìn)參究話頭:高峰禪師的禪風(fēng),清明枯淡,為人至慈。由于禪師一生精進(jìn)參究話頭,所以他總是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懇切地指導(dǎo)大眾如何參話頭,勸勉大眾用功精進(jìn)、了脫生死。話頭的種類很多,禪師最常教導(dǎo)學(xué)人的是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他認(rèn)為這個話情最不易分散,若人能一心不亂參究, 保證可以得到受用。</p><p class="ql-block"> 他曾開示:“參禪若要克日成功,如墮千尺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量,單單只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工,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西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犁耕。”禪師不惜發(fā)重誓、擔(dān)保這個法門的用處,誠可謂老婆心切。從他的開示語錄中,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慈悲,也能得見參禪功夫的精粹,當(dāng)時叢林稱之為“禪經(jīng)”。</p><p class="ql-block"> 高峰禪師認(rèn)為,末法學(xué)人不能持戒自律,縱有妙法亦不能契悟,所以除了參禪外,也非常重視持戒。他曾經(jīng)在山中不小心誤踏一支竹筍,惜福拿起來吃,后來賣掉衣服以賠償筍價。如果水果或木材中有蟲,禪師便舍去不用,以護(hù)全生。每飲水,必用濾水囊濾過。平常若有人問高峰禪師佛法以外的事,他是從不回答的,乃至聽聞人說是非,愈加低頭不語。對于一切細(xì)行,禪師皆謹(jǐn)慎持守,以戒為本。</p><p class="ql-block">元朝元貞元年,禪師焚香說偈坐化,世壽五十八歲,謚號“普明廣濟(jì)禪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楚雄市|
龙岩市|
铜山县|
河津市|
北宁市|
卢湾区|
凤山县|
德清县|
周口市|
油尖旺区|
卓尼县|
弋阳县|
大名县|
财经|
河北区|
南部县|
淮安市|
滁州市|
扬州市|
宜宾县|
吉安县|
田东县|
沐川县|
奉贤区|
东丽区|
阿图什市|
綦江县|
车致|
宽甸|
曲松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城县|
武宣县|
铅山县|
霍林郭勒市|
抚州市|
上栗县|
惠东县|
邓州市|
合川市|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