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崗巒崢嶸繪馬峪》是我書寫的長篇游記,在《西安晚報》2025年3月22日7版發了個滿版。該文又被《渭南日報》2025年4月11日5版轉發。現分享給文友,讓大家對秦嶺72峪東部的華州馬峪,從自然物產、山水景色、人文歷史、故事傳說,以及當前現狀有一個系統了解。</p><p class="ql-block"> 華影潮 2025.04.14.</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崗巒崢嶸繪馬峪</b></p><p class="ql-block"> ·劉高潮·</p><p class="ql-block"> 春暖花開,賞景攬勝,約合幾位文友,在郭向導引領下,深入關中東府——華州秦嶺馬峪尋找春色。天不作美,揚沙浮塵,光線并不十分明媚,但蒼青的山塬令人耳目一新。山中雖然氣候偏涼,物種發育遲緩,那萌動的草木卻精神煥發,盛開的山花次第綻放,金黃的刺兒梅、棣棠取代了早春的連翹、迎春,粉紅色的山杏、山桃露出點點豆果,蔥綠的麥田抽秀穗苞,淡紫色的泡桐花吹奏起迎賓的喇叭,清澈的馬峪河蜿蜒北下,我們沿鄉道南行,兩岸雜花生樹,枝頭山雀和鳴,澗底溪水潺潺,給寂靜的山野帶來一片生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據《華州初志》記載:馬峪位于州城十里外的西南塬,是關中東府通往洛南商州石堤峪的西岔姊妹峪,即官道穿行的一條輔線,全長60余華里,曲徑通幽,自然美景、人文勝景在這里集聚,自隋唐以來就是文人雅士、朝廷命官、民間“驢友”打卡造訪之地。中唐時的宰相裴度來華州巡察公干,留下了溝口西側的“宰相坡”。2300多年前,商鞅曾在馬峪藏兵,那是商君在秦變法成功后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其子嬴駟即位為秦惠王,商鞅本想告老退回封地商邑,因變法傷及秦國貴族,他們借機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派人捉拿,商鞅逃亡邊關投宿,客舍因“商法”害怕“連坐”,無一人敢收留,便有了后世“作法自斃”的成語。他只得逃回商邑,迫害反而加劇,逼得商君不得不反,以“清君側”,他起邑兵經石堤、屯馬峪,后與秦軍在山前決戰,兵敗“彤塬”被俘,最終在鄭地(古華州)被“五馬分尸”……</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馬峪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潛藏著諸多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勾起了我們前去探究的興趣。說馬峪60多里,是從進山塬口算起,沿馬峪河越土山塬梁將近10里,穿秦嶺石山50里,自古這里風光雋秀,峪水豐沛,草木萋萋,宜于畜牧耕種。當地老百姓中世代流傳著“紅鬃烈馬”的故事,在遙遠的盤庚開天時代,先民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紅鬃烈馬帶領野馬群也來此繁衍生息,為爭享糧草食物,人馬矛盾加劇,人們經常打死野馬,野馬也踢傷致死老人。后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用智慧團結起來,誘捕獵殺紅鬃烈馬,野馬群群龍無首,“馬害”逐步得到控制。</p> <p class="ql-block"> 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過程中,逐漸開始吃馬肉并演進成家常便飯。起初只覺馬肉有微毒,其實是馬肉遇熱極易腐敗變質,細菌繁殖所致。捕獵的野馬宰殺后當天吃不完,秋冬季節放四五天可以,春夏吃一兩天新鮮,第三天發酸,四五天可能變臭,不但口感不好,而且難于下咽,更可怕的是老少病弱者吃了拉肚子,甚至還會死人。大熱天吃馬肉死人一多,部落里開始害怕了,有的議論這是老天爺懲罰,夏伏天不敢再吃馬肉了。隨著采集、選育、農耕業的發展,有先知先覺的能人提議,把矯健有力、善于奔跑的“紅鬃烈馬”誘捕來馴化,讓其為人驅使,一試居然成功了。這種獵馴野馬的辦法,既除馬害,又添役力,兩全其美,便在馬峪一帶部落中推廣開來……久而久之,人們把盛產野馬和最早馴養野馬的地方叫作“馬峪”,一直傳稱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這不是癡人說夢、天方夜譚,是有科學依據支撐的。馬峪河流出山塬口,在不到兩公里的西岸有個南沙村,1958年國家考古隊發掘出一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層疊加遺址,其南部墓地清理出兩具埋葬規則的完整馬骨架,這在中國地層遺址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馬的馴化史提供了珍貴標本,有力地佐證了華州馬峪是人類最早馴化野馬的地區之一。鑒于它的出土意義大,2013年5月南沙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其實,馬峪河兩岸的人們,無論生活在深山還是平川,自古就有畜養高腳牲口馬、驢、騾使役的習慣,讓其拉車、耕地、馱運等,比牛跑得快、載得多,省工省時,只是現代人們已經將畜馬換成了“鐵馬”。我們在馬峪盤山道上,時不時遇見有拉運山貨的卡車,探親訪友抑或遊覽的小轎車,山坡上偶爾傳來拖拉機犁地的嘟嘟聲,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進馬峪一公里后東眺,在峪河左岸有一條神奇的山嶺,頭東南尾西北長達千米的山脊,好像從馬峪騰起直插云天,山頂巉巖古木猶如昂首挺胸的龍頭,蜿蜒躬曲矯健的身軀猶如加鞍戴甲的馬身,蔥蘢茂密的喬、灌、草植被猶如蒼翠的龍鱗,整體造型似龍非龍、似馬非馬,既像飛龍、又像奔馬,簡直就是一個龍馬完美融合的復合體,如《山海經》中的神獸。</p><p class="ql-block"> 在嶺根下有個三四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大部分房屋庭院顯得荒涼破敗,據常住的老者講,這些年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修復生態,保護秦嶺龍脈,村里人都已遷到了山外,他本人故土難移,堅守下來了。那道山嶺原叫龍馬嶺,簡稱龍嶺,村子名叫龍嶺村。他還說,以前的教書先生曾考證過“龍馬嶺”。據傳上古伏羲時黃河中出現“龍馬負圖”后,人間才分陰陽八卦,指導生產生活,告別血親婚制,不斷走向文明。龍馬完成歷史使命后,自黃河沿渭水來到馬峪,見這里山水形勝,安居休息,吸納天地精華,化成了一座東山嶺——龍馬嶺,成為馬峪第一景觀,如馬似龍,綿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 嶺下代代人發揚“龍馬精神”,戰天斗地,敢為人先。新中國初期,他們積極參加互助組,帶頭創辦農業合作社,以集體的力量戰勝窮山惡水。上世紀70年代初,龍嶺下的人們聯合協作,硬是靠老镢鐵锨、扁擔篚籠,肩挑手提,花費多半年時間,截斷了龍嶺東側的泉溝,修建起一座小型水庫——泉溝水庫,解決了上千畝山坡塬地用水,告別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隨后實行多種經營,發展林木干雜果,栽種核桃、柿子、花椒、香椿等,搞活了農村經濟。看到這滿山坡綠油油的麥田和黃燦燦的油菜,紫紅紫紅的香椿芽……這些辛勞智慧的汗水繪出的彩色畫卷,不能不說是得益于取之不竭的龍馬精神。</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沿馬峪河南行約兩三公里處,有一座修葺一新的山神廟,旁邊是溝里最大的馬泉村。村因神泉而得名,泉在村北河沿下石縫之中,一股清流湍石吐玉噴薄而出。一個老婆婆正在泉溝汲水,走熱了的我們問能喝嗎?老人將水桶推給我們,但見水質清亮,一眼可看見桶底硬幣大的褐斑,嘗一口甘甜凜冽,不由人打個激靈。老人得意地說,這泉養了我們人老幾代,冬暖夏涼,越旱越旺,四季如注,千百年來被傳為“漢馬龍泉”,是褔水、藥水,能治病壯人吶!</p><p class="ql-block"> 何為“漢馬龍泉”?郭向導說是兩千年來留下的美麗傳說。西漢天下初定,高祖劉邦嫌太子劉盈敦厚木訥,與薄姬私議廢立。急得呂后像熱鍋上的螞蟻,廟堂大事豈是兒戲?她怕失勢,暗中忙找近臣商量對策。張良獻計,“今世之大賢,莫過商山四皓,若得一人輔佐太子,帝不敢廢盈也。”四皓是秦朝遺老,與漢勢不兩立,秦亡不食漢粟,經華州馬峪道遁避商山,食商芝飲馬泉,頤養天年。呂后多次派人迎取無果,隨派張良親去懇請。張良走馬華州馬峪,人困馬乏,下馬喘氣歇息,但見良駒尥蹶子處,蹄下突然趵出一股泉水,他低頭雙手捧飲,頓感神清氣爽,遂一口氣躥進商山,找到四皓曉以大義,廢長立幼必引殺戮禍亂,若及時阻止,定能使百姓免遭涂炭劫難,最終說服四皓出山。</p> <p class="ql-block"> 《華州志》記載:當年四皓走到馬泉,突發疾病,暫且將息,張良取馬泉圣水煎藥服侍,不到一月四皓痊愈,潛入長安。漢高祖明去辟雍檢查太子學業,實行褫奪之舉,忽見白發銀須飄逸的四皓立于太子身后,知有大賢相助,遂斷了廢立之念,使西漢政權度過一大危機。之后,馬峪山四周便留下了大龍嶺、薛(歇)馬塬、馬鞍崗、四皓廟、良侯村等地名。</p><p class="ql-block"> 繼續上行四五公里,攀登到百米長的峽谷崖廊地段,道路迴彎崎嶇狹窄,兩邊山嶺越來越高,懸崖絕壁刀劈斧削,崗巒峰巔窈窕崢嶸,巖石縫隙花草叢生,鞍嶺巍峨松柏倒掛;石壁經千萬年風雨剝蝕,黛涅赭褐如淚,鏨鑿皴裂錯落,但山石紋理依稀,猶如書本豎立排列,又像圖冊斜插疊摞;凸起的白似棉花包裹,橫臥的恰似棺材獻瑞;崇山巨峰參差不齊,峻嶺崚嶒斷闕鎖鑰,好一個無限風光在險!</p> <p class="ql-block"> 盡管大家走的汗流浹背,可身處在深山谷地,還是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感動,人人都會觸景生情,連年齡最大的老宋,也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杜甫的詩句:“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大個王”則說這景色用李白“兩岸青山相對出”形容更為貼切,張女士立馬接著吟唱“……兩山排闥送青來。”這是王安石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正沉浸在歡歌笑語里前行,忽然一座山峰擋住視線,頭頂天空變窄,眼前四周絕壁突兀,山重水復中好像沒了道路。文友顧不得疲勞,立馬奔向前去,但見崖壁根前一座單孔小石拱橋通往河東豎崖根之西沿,大家這才松了口氣。大家瞧見橋頭一處勒石,“大象橋”字跡模糊,趕忙橋上橋下,橋頭橋尾巡視了一遍,只看到溝深點、橋高點,河寬點、跨長點,找了半天也沒發現大象的蛛絲馬跡,不由人生出疑:咋能叫個大象橋呢?</p> <p class="ql-block"> 帶著疑惑走過象橋,來到對岸,彎道轉入巨峰南側,路旁莽草掩映的勒石標示著“大象峰”,抬頭望二三百米高的花崗巖石峰沖天,峰巔在陽光照射中閃金閃銀,白花花的石冠頂,大象圖形隱隱約約,寶象背塔下方石有隙罅裂痕,又像是刻著幾個筆跡遒勁的大字,寫的什么?是人刻?還是天成?因山勢太高,誰也看不清、道不明。郭向導是當地人,他給出了答案:“大象”一說是這四五十年的事,據老輩講明清時這里建有寺院,大約供奉普賢菩薩,到了民國初年,佛寺庭堂僧去樓空,廟院墻倒屋塌,至今已蕩然無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 又上行了四五公里,攀越到塌石山前,人工修筑的道路走到盡頭,再上就是崎嶇艱險的自然小道,非常考驗體力,我們決定小憩補充能量。郭向導借機給大家普及:塌石山也叫倒石嶺,這里山峰被400多年前華州大地震震塌了,亂石塞川抬高地基,路徑繞到了半山腰。常言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找到一處跌水小瀑,大伙各自找到臨水列石,坐下來邊吃喝邊賞景。</p><p class="ql-block"> 此地視野相對開闊,風景如畫。春來野櫻桃花星星點點,迎春、連翹揮舞錦帶時,山桃、野杏、刺梅花如云似霞,薔薇、棠棣、野丁香各領風騷。張女士說聞到了榆錢、洋槐花的香氣,郭向導指著道旁榆葉間的紅白兩色小米粒訂正道:那是野茉莉,花小香氣大!夏花更是五彩紛呈,不說山坡上藍的鳶尾、黃的菖蒲、紫的山芍藥、紅的山丹丹,單說大的龍柏、矮的山玫瑰、高的白鵑梅、叢生的黃櫨、灑金的杜鵑、白的六月雪等等,真可謂百花齊放,數不勝數。</p> <p class="ql-block"> 諞著吃著鉚足了勁,剛動身要走,“大個王”發現了潭溪中的冷水小魚,人字紋激流下奮力游泳,沿河往上追,又見到一串胖嘟嘟的蛤蟆蝌蚪,很好玩。郭向導解釋道:過去山里動植物太多了,改革開放前清溪中還能見到娃娃魚。剛抬頭挺胸走了十來米,忽然眺見西山坡上一對巖羊在巉崖上移動。向導勸快走,野物多的是!封山涵養后,野豬成群,貍獾翻騰,連香獐林麝都回來了,碰巧了,說不定還能看見漂亮的紅腹錦雞、褐馬雞呢!</p><p class="ql-block"> 當我插斜穿越低洼林地去趕大部隊,上坡腳下一滑,踩了一坨黑乎乎的野豬屎,驚得我啊地一聲叫,郭向導以為遇到了蛇,忙跑下來接應,一見便喊好東西,不是豬屎是豬苓——名貴中藥材!他撿起來給大家看,講說這屬菌類藥食兩用植物,還有天麻、香菌、木耳、銀耳、地耳、石耳哩!他順手折了個草葉說,這是牛膝,看那大葉的是商陸,小葉的是天葵;圓葉的是黃芩,尖葉的是馬蘭;細葉是香附,裂葉是半夏;獨葉的是一葉蘭,兩層葉的叫重樓;黃花的是苦苣,紅花是刺薊,細桿桿長刺的是覆盆子……常言秦地無閑草,山蔥、山韭、薤白、老鴰蒜、香椿、漆芽、茵陳、青蒿、刺芽、商芝、狼牙菜等等,都是上好的藥食兩用野菜。大家邊走邊看邊認,無不感嘆馬峪的確是大秦嶺中動植物的天然寶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 深山藏古寺,在郭向導的鼓動下,“前方不遠處就有揚名古今的天龍大寺!”大家顧不上疲勞,上坡路一口氣走了4公里,望見河西的大平地,他說“河東那條龍形山梁上有大寺。”大家連滾帶爬地登上約60米高的梁頂,上面是沿河流走向長500多米的平臺,站在南端能眺見蓊蔚深黛的馬峪主峰,立在北頭可瞭望茫蒼如畫的渭川田疇,中間便是天龍寺,可惜滄海桑田,如今成了一片荒涼廢墟,但在草木掩映下遺址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天龍寺何以稱大?斷壁殘垣石墻輪廓非常清晰,據現場殘破的碑文記載,古寺建筑占地五畝,分上下兩院,佛堂廳舍數百間,供奉神佛菩薩金剛力士侍從沙彌大小128尊,有灑掃眾僧上百人。遺存石墻顯示,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依次排列為山門、前殿、中院、大殿、腰院、側殿、邊房、僧舍、后殿,殘墻厚度均在70~100厘米,一道南北石墻長達150余米,正殿基礎平臺30X50米,寺院周邊崖下配修有娘娘廟、姑姑庵等建筑。眼前雕刻精美的石構建散落遍地,有天龍佛瓦、礫磚、石鼓、一米粗的柱頂石、青石殘件,其中“壽”字殘碑,為天龍寺獨有。單憑深山古寺殘破宏大的氣場,可以想象到宏偉繁華的當年。</p> <p class="ql-block"> 抬頭望望偏西的太陽,手機顯示已到下午4點,要想走到馬峪盡頭天崖子,肯定返不回來。據說那里有翻進石堤峪的十八盤,漫山遍野都是上世紀60年代國家在秦嶺飛播的油松林,碗口粗的松樹成了松籽的一大來源。年輕的文友雖然有些遺憾,但也只好跟著大伙沿原路下山。歸程腳步輕快,心情松泛,這才注意到沿途鐵絲網罩著容易滑落的碎石灘,黃土填埋了雜亂的礦坑,人工移植的松柏椿槐已比胳膊粗。</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回程穿過沿路幾個山村,仔細瀏覽見老屋房舍依舊安然,可大都早已人去樓空,馬峪村民已被搬遷到山外瓜坡鎮新社區安置,這反倒給山鄉生態觀光騰出空間,利用馬峪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大可發展旅游文化產業,這既能使城鎮游人感受到祖國山河之大美,也可增加當地群眾收入,且有識之士已開始嘗試,新農村建設致富升級版之路正在開啟探索,我們也因此而倍感欣欣然。</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劉高潮(原吉林大學文學系本科畢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陜西分會會員、中國民俗博物館特邀研究員,正規出版《華岳風情》文集1部;另有880余篇作品在省部級以上報刊發表,獲獎21項;對非遺民俗文化研究頗深,18篇論文獲獎;2012年獲評渭南市首屆文化名人;2019年獲“國家文化建設獎”;2021年獲市非遺保護貢獻獎;2024年9月被澳門皮影協會授予“世界皮影明星”<編號224位>。) </p><p class="ql-block"> 2025.3.24.</p><p class="ql-block">地址: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紅嶺社區(華縣75信箱) 郵編:714100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芮城县|
深圳市|
邹城市|
巴青县|
浦县|
敖汉旗|
陆丰市|
平山县|
方城县|
赤城县|
龙口市|
湖口县|
水富县|
株洲市|
永和县|
弋阳县|
冕宁县|
丁青县|
闸北区|
万安县|
江北区|
凯里市|
靖边县|
车致|
萝北县|
江西省|
潞城市|
海淀区|
弥渡县|
班玛县|
土默特右旗|
济南市|
芮城县|
札达县|
浦东新区|
滦南县|
昭苏县|
武陟县|
郴州市|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