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輝耀黔北高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羅 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此文2011年11月19日《貴州日報》刊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核心提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個縣級劇團成立四年間,就在縣內外大大小小的舞臺演出了500多場次,平均3天就有一場演出。他們走得很近,鳳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們跋涉的足跡。田間地頭,他們曼妙的舞姿成了最美的風景;農家院落,他們妙趣橫生的說說唱唱,給鄉親們帶來了歡聲笑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同時,他們也走得很遠。他們曾在東海邊上的浙江余姚縣河姆渡,迎接投向祖國大陸的第一縷陽光。他們去到北京,踏上央視《星光大道》,并在央視新聞頻道通過《蜂巖絲弦燈》的表演于正月初一向全國人民拜年;他們去到上海,在世博園向外國朋友演示《土家油茶茶藝》,被央視譽為 “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第一道茶”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遵義會議會址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火炬傳遞啟動儀式獻演茶鄉舞蹈 羅逸 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呼之欲出 應運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走,看戲去!”每當有文藝演出的消息傳出,鳳岡的不少百姓就會聞風而動,呼朋引伴、扶老攜幼去看文藝演出,有時縣城甚至還達到萬人空巷的地步。喜歡看戲,這是鳳岡人多年來的習俗,盡管電視上天天都有娛樂節目,但老百姓覺得,那距離遙遠,沒有活生生的人站在眼前唱唱跳跳,讓人看著真切、過癮。</p><p class="ql-block">不過,前些年間,這樣的演出每年屈指可數,有時因了重要節日和重大活動需要舉辦晚會,只能在縣城容納四五百人的劇院演出一臺節目,想觀看的群眾一票難求,有的守在劇場門口想混過門衛擠進去,混不進去就透過門縫看上幾眼也算飽了眼福……</p><p class="ql-block">這樣的情形持續多年,很讓鳳岡縣宣傳文化部門的同志感到糾結。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黨的方針政策需要宣傳,縣委縣政府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舉措需要群眾通過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知曉,社會各界也期盼著能夠有一支常年能夠深入基層、服務農民的文藝演出隊伍活躍在鳳岡城鄉。而承擔著群眾文化工作的原縣文化館只有干部職工不足10人,平日里只能輔導、指導一些單位或社區搞一些小型的文藝活動,要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傳承、弘揚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為本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每次舉行大型活動,都要從學校、機關、社會抽調文藝愛好者參加,既耽誤了抽調人員的工作,又使排練的節目難以保留,更無法形成精品,造成節目資源和經費的極大浪費,工作處處被動,根本談不上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p><p class="ql-block">怎么辦?2007年11月,中共鳳岡縣委常委會專題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常委們對貫徹落實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并做出決策:迅速改變文化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境況,繁榮文化事業,扶持文化產業,根據鳳岡特色,成立茶鄉藝術團,主動面向市場,探索一條體制創新、機制靈活、市場廣闊、群眾歡迎的文化事業和產業雙豐收之路。接著,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鳳岡縣2008年至2012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縣政府安排財政撥款20萬元作為建團工作啟動經費,并將鳳凰廣場龍潭湖畔近2000平方米的“日月同輝大樓”(內設排練廳和影劇院)無償劃撥給茶鄉藝術團作為辦公和活動用房。2007年12月18日,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正式掛牌成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貴州茶城表演制作鳳岡土家油茶,引得新西蘭客人參與互動 羅逸 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大膽試水 探索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當靠財政吃飯的縣級劇團大多消隱,地市級劇團舉步維艱,面臨改企轉制而感到迷茫和困惑時,鳳岡卻迎難而上,破冰前行,大膽地創建了鋅硒茶鄉藝術團。</p><p class="ql-block">新成立的藝術團與縣文化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按照“新人新機制,老人老辦法”和“以館帶團,以團助館,館團合一,共謀發展” 的模式和工作思路進行運作,即原文化館人員實行事業管理,招聘的藝術團人員實行企業管理,采取固定工資+績效獎勵的辦法,上不封頂,對參加創作、演出成績突出者,還報請縣政府設立的文藝獎落實獎勵措施,并送到省里的院校或劇團培訓學習。</p><p class="ql-block">改革體制、創新機制的思路和舉措明晰后,藝術團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擇優錄用招聘了員工20多人(現已解決公益性崗位18個),同原文化館的干部職工一道常年駐團排練演出。與此同時,藝術團調動社會資源,聯系縣內一部分中小學音樂舞美教師和其他部門有一定專業水準的文藝愛好者,簽約了57名社會演職人員,請他們在業余時間幫助藝術團創作演出節目。文化部門的負責人自豪地說,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匯聚了全縣演藝界的精英。</p><p class="ql-block">解決了“人從哪里來”的問題,接著就得思考“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茶鄉藝術團想方設法開辟資金來源。文化部門的負責人介紹說,縣財政每年固定撥款20萬元,公益性崗位工資補助14萬元,這給藝術團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加之每逢重要節日和重大活動演出,縣政府還另外撥款予以補助,一些單位和企業也主動出資贊助。同時,宣傳文化部門自2008年以來,又為藝術團向省市爭取文化產業發展資金55萬元。這些都是對藝術團的發展壯大做出的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能夠生存就必須發展,要發展就必須增強自己的“造血功能”。 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運行的大部分所需資金只得對接文化市場,他們明確了商業運作的基本原則:除了公益性演出和送文化下鄉演出不收費或者只收成本費外,其余就是“誰需演出誰出錢。”征得物價部門同意后,藝術團按演出節目時間、質量、難度及所需成本等,制定了商業運作的收費標準細則。</p><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鳳岡金港城步行街舉行開盤儀式,賽龍房地產公司約請茶鄉藝術團為之舉行商業演出,演出場面熱烈、壯觀,吸引了上萬人觀看,商家滿心歡喜地付費22000元。</p><p class="ql-block">旗開得勝!第一次商業演出獲得成功,大大鼓舞了士氣,也提升了藝術團的名氣。加之他們在打造10多個精品節目之外,節目庫中還儲存了60多個保留節目,可根據客戶的要求常演常新,于是,邀請他們演出的單位和企業就接踵而至,有時達到應接不暇的地步。記者采訪時和他們一道盤點:前三年每年都有80萬進賬,今年可能達到100萬元。</p><p class="ql-block">雪球越滾越大,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逐漸“人強馬壯”起來。不算政府撥付的房產,只算藝術團的“聲光電”設備、樂器、服裝、道具等,資產就達300多萬元,單是演出服裝就有2500多套,有時還供鄰縣借出使用。省文化廳派員考察后認為,該團實力在全省縣級劇團中算是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一花引來百花開。”遵義市的湄潭、正安、習水、務川、遵義,貴陽市的長順,銅仁地區的德江,還有四川省的武隆等縣紛紛到鳳岡考察借鑒這“館團合一”的運作模式,其中務川、正安、湄潭也建立了類似體制的藝術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農家院落與來訪的外省女作家(圖中揭紅蓋頭者)互動,演出鳳岡推推燈 羅逸 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扎根沃土 山花怒放</span></p> <p class="ql-block">提升文化軟實力,核心在于植根本土,傳承和弘揚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并加以創新。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就以本土底蘊深厚的生態文化為載體,以有機綠茶為主線,緊緊圍繞鳳岡茶產業、旅游業的興起,多方搜集、挖掘民間戲曲,“推陳出新,”創作演出了一臺又一臺反映茶鄉風貌、謳歌茶鄉人民、體現茶鄉民俗的優秀文藝節目,迅速推向市場迎得商機,在茶界引起轟動。其中打造的茶鄉 “十大戲”(《鳳岡土家油茶茶藝》、《蜂巖絲弦燈》、《推推燈》、《龍臺舞獅》、《綠色暢想曲》、《烏江情懷》、《情妹逗壞少年郎》、《祭茶大典》、《OK鳳茶》、《西部茶舞》),將鳳岡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注入時代元素,提高了觀賞性和互動性,形成了品牌效應。《夷州話茶?茶具展示》收集了當地傳統民俗生活中的茶具,配之以音樂、解說,再由演員通過形體表演,展示了茶文化的韻味,讓人耳目一新,參加“中國綠茶高峰論壇”的專家們觀看演出后贊不絕口,還以為是請來了省里的專業演出隊。《鳳岡土家油茶茶藝》原本是當地農村的一種飲食方式,經過加工改造,提升成了一檔頗受觀眾喜歡的互動表演節目,在一次演出中,新西蘭客人很感興趣,從觀眾席走上舞臺,操起木瓢學做茶藝。該節目后來獲得了中國民族民間茶藝比賽銅獎、貴州省茶藝比賽金獎,并聯手《蜂巖絲弦燈》、《鳳岡吹打樂》躋身全省非物質文化名錄,今年又在上海世博會上“閃亮登場”,央視新聞聯播做了時長兩分多鐘的報道。文化部門的負責人說,發掘、打造這些節目并通過演出后產生反響,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為鳳岡縣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單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只有具備地方民族民間特色的節目,才能夠走得近,又能夠走得遠。”談起這幾年在縣內外大大小小的舞臺上500多場次的演出,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的編導和演員們深有感觸。</p><p class="ql-block">是的,他們走得很近,鳳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們跋涉的足跡。田間地頭,他們曼妙的舞姿成了田野上最美的風景;農家院落,他們妙趣橫生的說說唱唱,給鄉親們帶來了歡聲笑語。</p><p class="ql-block">同時,他們也走得很遠。他們曾在東海邊上的浙江余姚縣河姆渡,迎接了投向祖國大陸的第一縷陽光。他們去到北京,踏上央視《星光大道》,并在央視新聞社區通過《蜂巖絲弦燈》的表演于正月初一向全國人民拜年;他們去到上海,在世博園向外國朋友演示《土家油茶茶藝》,被央視譽為 “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第一道茶”……</p><p class="ql-block">此外,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受省農業廳的委托,多次代表貴州茶界應邀赴江西、云南、重慶等地演出,成為貴州茶界對外宣傳、推介黔茶的一張名片。他們也曾代表遵義市文藝團體在省內演出20多場次,參加了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火種采集暨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并在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全省文工團調演中摘金奪銀。他們集體榮獲了“全省服務農村獎”、“全省優秀文工團獎”、“全省示范文工團獎”。同時又被遵義市授予“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和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單位”稱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登上央視星光大道演出(茶鄉藝術團供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苦中有甜 樂于奉獻</span></p> <p class="ql-block">累,并快樂著!這是鳳岡縣鋅硒茶鄉藝術團的編導和演員們的共同感受。</p><p class="ql-block">秋雨淅瀝,襲來幾絲寒意,記者慕名探訪了茶鄉藝術團,但見兩百多平方米的排練大廳里歌舞翩躚,氣氛熱烈。雄壯激昂的《黨旗頌》樂曲響起,鮮紅的旗幟招展,金黃的披風飛舞,20多位男女演員隨著音樂節拍跳躍穿梭,他們正在為鳳岡縣即將召開的黨代會加緊排練節目。“象這樣不分白天黑夜的趕排節目,我們每年至少有20多場。”團長安永國告訴記者。</p><p class="ql-block">節目停頓的間隙,一位叫舒維的女演員走到安永國跟前,彎腰捂著肚子,看樣子可能身體不適,給團長告假得到同意后,記者原以為她要回家休息,結果去了一趟更衣室后出來,拿出幾粒膠囊狀的藥物,倒上一杯水吞服下去,而后在旁邊凳子上坐下,不到10分鐘,當樂曲聲響起,她又扎上金黃色的披風加入到了排練隊伍。</p><p class="ql-block">看到演員帶病堅持排練,作為團長的安永國于心不忍。他滿懷歉疚又很自信地告訴記者:“我們這支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團隊。”</p><p class="ql-block">去年也是這個時候,演員湯樺與鄧婕妤在離縣城有45公里的蜂巖鎮舉行婚禮,可第二天有送文化下鄉的演出任務,度過新婚之夜后,清晨6點,這對新郎新娘就乘車趕回單位參加節目彩排,當天下午又和大家一道去到農家院落載歌載舞。今年3月5日,代佳琴家中身患癌癥的父親在遵義醫院生命垂危,可3月6日鳳岡又有一場大型演出,代佳琴只能含淚辭別昏迷中的父親,一早趕回鳳岡參加排練,完成演出任務后,沒來得及趕到父親病床前看上最后一眼,向父親訣別送終,父親就合上了雙眼……</p><p class="ql-block">辛苦,成了他們的工作常態。除了不斷的排練、演出,無論是編導或者演員,設計服裝、制作道具、安裝音響、布置燈光,搭建和拆除舞臺,把演出的所有物品搬運裝車、下車收拾到庫房等等,他們都得一手一腳自己干。有時凌晨4點鐘起床出門,匆匆趕往鄉村的演出地點,搭臺、化妝,進行最后一次彩排,而后演出到深夜,回到家中,又是第二天凌晨1點。</p><p class="ql-block">寒來暑往,鄉村是他們的大舞臺。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他們也曾揮汗如雨;冒著風雪,在農家院落,他們還曾凍得發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茶海之心陳氏茶莊向來賓演出鳳岡絲弦燈 曾坤 攝</span></p> <p class="ql-block">四年來的1500天,他們就這樣在鄉村演出了200多場次。在排練、演出節目的同時,他們還抽派業務骨干,深入鄉村、社區指導、輔導群眾文化活動300多場次。</p><p class="ql-block">梅花香自苦寒來。憑著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肩負著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重任,他們覺得再苦也有甜。當聽到觀眾熱烈的掌聲,看見觀眾開懷的笑臉,自己的才藝展示既能給鄉親們送去歡樂,還能登上國際大都市的大雅之堂,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他們說,這辛苦,值!心里,甜!</p><p class="ql-block">乘著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東風,他們堅信:山花開在春天里,花更艷,香更濃,明天會更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貴州日報2011年11月19日刊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系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會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陵县|
凤山县|
镇雄县|
阿拉善盟|
霍山县|
台北县|
固始县|
类乌齐县|
同江市|
新密市|
贵州省|
海晏县|
肃宁县|
通河县|
蒙阴县|
湘乡市|
始兴县|
晋宁县|
阜新市|
宣武区|
江达县|
石渠县|
威远县|
驻马店市|
建宁县|
集贤县|
科技|
读书|
体育|
花垣县|
应城市|
宁都县|
涿鹿县|
合江县|
武汉市|
贵德县|
固镇县|
类乌齐县|
张家川|
台山市|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