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鮮于樞,生于 1246 年字伯機,晚年自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齋號 “困學之齋”,祖籍德興府,生于汴梁,輾轉寓居揚州、杭州,在當時書壇地位斐然,與趙子昂、鄧文原并稱 “元初三大家”。</p> <p class="ql-block">石鼓歌》傳世有兩本,一為 2004 年北京翰海拍場現身、成交價高達 4620 萬元的手卷,紙本,筆鋒中鋒直下、圓勁豐潤,盡顯雄渾樸茂;另一本作于元大德五年(1301 年),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此卷款署 “大德辛丑夏六月”,彼時鮮于樞已五十六歲,距其逝世僅一年,堪稱絕筆之作,滿含一生書藝凝練的精華。更有相傳的岳雪樓藏本,用筆沉著老到,氣象雄渾,引得諸多后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石鼓歌》草書,并非肆意揮灑、連綿無度,多以中鋒運筆,沉穩扎實,既有魏晉小草及孫過庭《書譜》的典雅精到,又飽含懷素草書的奔放豪邁,字與字間雖少大草那種筆筆牽連,卻字字獨立又意態連貫、呼應緊密,恰似將靈動與莊重完美融合,結字莊嚴規整,毫無輕浮之態。 鮮于樞在取法路徑上獨辟蹊徑,直溯源頭,從晉人 “閣帖” 汲取養分,深入研習懷素《圣母帖》,從而鑄就自身穩健高古、氣象博大的風格。觀其筆鋒,筆筆中鋒,鋒芒內斂,恰似藏鋒于墨間,盡顯含蓄醇厚。</p><p class="ql-block"> 既能尋得懷素《自敘帖》行云流水之影,又可嗅出《十七帖》的古樸典雅氣息,更有章草筆法的古韻悠悠,將晉唐書法的精妙集于一紙,重現古人筆墨神韻,讓觀者得以透過此作,窺探晉唐筆法之堂奧。</p> <p class="ql-block"> 鮮于樞扎根晉唐,廣納張旭、懷素之長,融合漢魏章法與篆籀筆意,筆下滿是 “古雅”“俠氣”,格調超凡。趙子昂自嘆 “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足見鮮于樞草書在同輩眼中的卓越地位。 鮮于樞多次書寫《石鼓歌》,借行草之體,既表對石鼓文尊崇,更展對晉唐書法追慕,以筆墨踐行復古理念,為后世傳承古典書藝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書法用筆口決:</p><p class="ql-block">我們把筆法看做一種運動,人與動物相通,蠶食桑葉,有俯有仰。羊吃青草,有頓有挫。紅掌拔清拔,一波三折。漁漿蕩扁舟,疾徐變化。猴子攀援,起為逆勢。老牛移步,捻轉收蹄。牧羊人的鞭聲,得勢以疾速轉折之力。貓逮老鼠,取會以行藏之妙。人手拉風箱,有拉有推。在推與拉的轉換之間,有瞬間停頓,在瞬間停頓之下,又是突發性的加力。灶下火苗,閃爍跳躍,書法家筆下節奏的豐富性,緣于動物自身運動的對立統一法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融水|
玉龙|
高台县|
旌德县|
阳山县|
连城县|
穆棱市|
平武县|
响水县|
个旧市|
林西县|
肥城市|
武清区|
扬中市|
梨树县|
乐陵市|
邵东县|
盐津县|
石河子市|
甘南县|
安阳县|
布拖县|
屏东市|
怀仁县|
通化县|
无极县|
涿州市|
囊谦县|
神木县|
镇巴县|
汨罗市|
宁波市|
朝阳区|
甘孜|
昭苏县|
贵南县|
西畴县|
景德镇市|
应城市|
桐庐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