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這代人講究的是節儉,樸素,但也追求美,追求高雅,我們有自己的審美觀。而自己做的衣服鞋子工藝品,更多是自我欣賞</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樂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資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女紅(“紅”在這讀做“gō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在過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一般凡婦女以手工制作出的這些傳統藝術,稱為“女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 古代評價一個女子,一是看相貌,二是看女紅。所以相貌女紅常常并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母親的手工活極其細致,她的針線活那可是沒挑的。她的倒針針法整齊得猶如機器縫制;手工碼邊比機器碼得好看,縫扣眼、盤紐襻,牽衣邊每一環節都十分用心,絕不馬虎;一針一線,一領一袋、一扣一袖都流露著她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作風。 母親出生于宣統元年(1909),我外公是開明的教師,他沒有讓女兒坐在家里專攻女紅,而是送她進學堂讀書。母親喜歡讀書也喜歡打扮自己,她不善言辭,卻很有個性。我的外祖母是個粗手大腳的女人,所以母親的女紅多半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她在二十世紀初就學會編織毛衣,毛褲,一套毛衣織了拆拆了織,一直用了幾十年,傳承到我的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記得母親18歲時的照片是留著劉海,穿著時尚,與網上這張照片很像。原來年輕時也趕時髦,母親對我說她是看了良友畫報學著襻紐扣按照圖片自己縫制成衣裙。照片文革時銷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的母親,新知識女性的著裝。這是母親留給我們她年輕時的僅存照片,凸顯了她的個性。二十歲時為了逃出婆家禁錮,想去日本留學,她留男式短發,帶圓框眼鏡,身穿中式立領有紐襻的寬袖淺色格子上衣,下身搭配黑色長裙——是她自己設計手針縫制,可惜沒能成功,但留下這張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親生我時已過30歲,常常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母親只給我買布衣料的衣服,她認為女孩子穿衣要顯得活潑才是,不要太艷,但款式要新穎。她自己的穿戴也很得體,學生時期是那個年代新知識女性的著裝,做母親以后,總是喜歡穿白色或藍色暗花旗袍和偏襟上裝,顯得莊重與文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親在世那些年為我縫制的衣服,留下的照片不多,但針針線線繡出對女兒的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中畢業時我還穿著母親手工縫制的與眾不同的背帶兜兜裙(第一排左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8年哥哥買了一臺蝴蝶牌縫紉機,但只有機頭,沒有機身踏板!那還是緊俏商品,憑票供應哪!哥哥做了個把手,用手搖代替踏板。母親在她最后的十幾年歲月里,用這臺機器為全家人做衣服,包括外套、大衣、西服,多數都是改制的,我最喜歡的是一件高腰緊身連衣裙,是母親用父親的灰色綢子大褂改的,腰身用寬寬的松緊帶縫扎,蓬蓬袖,領口鑲蕾絲,有點像歐洲十九世紀貴族女孩的裙裝。可是這件衣服卻在文革時給我帶來厄運,我只好把它毀掉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哥哥一家穿著母親做的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大學時母親給我做的格子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棉襖外罩的盤花紐襻很好看,可惜照片不清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紫紅色的夾克衫、緊袖口、緊下擺式樣的上衣。配上白色褲子,顯得身材變高,活潑、富有朝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親為我做的最后一件衣服竟成為我的嫁衣,那是買的花綢料做的,我的訂婚照就是穿的這件,而結婚時母親身體不好,沒忍心求她做嫁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哥哥西裝是用已故父親的西裝改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山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種抱被母親為孫子做過,甚至在大連還為我同事的孩子做了一個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兒孫穿著我老母親做的衣服,知道孝順,孫女孫子長大后也學會自己做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侄兒自己做的褲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針線活遠沒有沒有母親那樣好,很能湊合,徒有花架子,不能細看。受母親影響我也喜歡搞點與眾不同的小花樣。我做的第一件衣服的花樣竟是現在流行的十字繡。那時沒有圖樣,也沒有網格面料,我的新疆同學教我用細布抽絲做成網格。沒錢買花線就用黑線代替,我自己設計最簡單的圖樣,在白細布做的衣服領子和袖口繡出花樣,不會裁剪,袖子只好做成蓬蓬袖,這是我的第一件自制手工上衣,在50年代的大學生中還不多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十歲以后跟著母親學做千層底布鞋:打袼褙、納鞋底、縫鞋口、上鞋幫,還真的獨立做成幾雙鞋,別提多美了。我在網上竟然查到和我做的鞋一樣的圖片,當然人家是專業的,可我那處女鞋不比它差多少——自我感覺良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經過文革的洗禮 ,我的服裝開始轉向大眾化:第一次給自己和孩子做棉襖,土得掉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0年代末買了縫紉機,開始給自己和老伴做衣服,不會剪裁就把舊衣拆開照著做。男式襯衫和西服褲、呢子外套做起來較難,我也敢做,哪怕損壞衣料!母親和我不在一個城市生活,所以我沒得到她的真傳,我知道我做的活計她根本看不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個套裝是自己設計制作的,還能穿得出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伴穿的這條褲子是我50歲制作的唯一成品,一直不舍得扔,幾次回國與朋友聚會他喜歡穿這條褲子,如果朋友注意到了,會不會以為我不給他買新褲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條卡其布褲子他出差也穿,給他買的西裝褲子,布料褲子他很少穿,到澳洲后除了牛仔褲他就是喜歡這條成本極低的褲子。現在還在穿,已經有三十多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珀斯出門也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5歲去郊游玩也還要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過春節竟然還要穿上世紀的褲子,頑固不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去朋友家做客才不得已穿上新褲子。看來他喜歡褲線筆直的褲子,我做的那條褲子是有化纖纖維的卡其布,所以褲線常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十年代我自己做的這件外衣的領子和兜口都是黑色的,不是西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代表穿著不是正裝的自做上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7年我穿著自己做的外套在北京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件呢子外套是我最滿意也是最后給自己做的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0年代,我給女兒手工縫制的衣裙展示了我的個性特點——與眾不同:背帶紅裙加上白色底邊;買一小塊綢子做個筒裙,花上衣做個蓬蓬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年月,女兒的花格上衣被女同學羨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唯有她最早穿上花裙。高中時還穿我做的衣服,花色樣式簡潔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女兒上大學以后,我沒再給她做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初中畢業照:我給十三歲的她做的衣服,還有些像娃娃裝(前排右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中畢業穿的是白色帶點的襯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孫女降生后我只在她五歲上小學時給她縫制了一件綢子花衣。從此不再做衣服,她小時候的衣服都是買的,長大后她再也不要我給買的衣服,她都自己去買,審美觀念不同,我已落后時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時候給她買什么衣服她都不挑,盡管當時我已落后時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孫女的針線盒,里面的針線包還是她2004年自己縫制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0年末她讓我驚喜的是,在兩個星期的藝術課堂上,自己設計縫制了一件連衣裙:她在學校學了縫紉基本技能,有互聯網和專賣的裁剪圖樣,她學得很快,買了衣料印上自己畫的花,三節課就基本完工了。因為不知如何用手縫底邊才拿回來來向我請教!(之前我們都不知道她會縫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配件是我加上的,她有些不屑,沒好意思說我俗,不知她要怎樣搭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是自己繪畫,經過幾道工序印到布料上的(有專門的機器),具體操作我也沒搞明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學編織毛線也是從編織手套,襪子、領花、圍脖、帽子開始的,之后織的毛衣的領、袖都是按自己的意愿變換花樣。母親的舊毛線陪伴我走過中學大學十個春秋:織了拆拆了織,最后給小侄女編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退休后才第一次給自己買了新毛線,織了和別人一樣的毛衣,以新的形象出現在分別20年的學生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給侄女織的毛衣小侄子接著穿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女兒小時的毛衣也是舊毛線織的。上大學才給她買了新毛線編織了外套,不對稱的圖案也是自己設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沒人撞衫。女兒喜歡,所以一直沒拆,工作后還穿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給外孫女織的毛衣,毛褲,還在毛衣上配了個小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世紀的第一天給她穿上新毛線織的毛衣毛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七年后我用她穿過的毛衣毛褲拆了給珀斯朋友的雙胞胎孫女織的毛衣毛褲背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給小朋友鉤織的花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記得女兒學打毛衣時也是自己看書就能編織出各種花樣。比我學活時方便、簡單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現在都不需要自己做衣服織毛衣了,所以傳承女紅已成歷史。百年來從我家四代女性的衣著可以窺見一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時代在前進,人們在著裝上追求時尚、個性美。而手工作品已成為藝術品,像目前流行在老年婦女中的十字繡是點綴生活的一種樂趣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四年前我看到好友獨行俠在新浪博客里曬出她生病期間費時十個月繡出的精美十字繡《清雅脫俗》及歷時兩個月的《香水百合》照片,堪稱藝術精品,不禁為她的樂觀執著感動,為她的女紅叫絕,更為她的謙虛告白“十字繡不算精致,可是養眼;老太太不算優雅,可是真誠;文章不算有品味,可是實在。”折服。如今博客已不見,我保留的這兩張照片十分養眼。</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忻州市|
祁阳县|
洪湖市|
铁岭县|
长乐市|
汾阳市|
容城县|
广宁县|
东乡|
多伦县|
阆中市|
上蔡县|
哈巴河县|
章丘市|
西安市|
沾化县|
云龙县|
津市市|
治多县|
奉化市|
巨鹿县|
永城市|
峨眉山市|
车致|
白山市|
象山县|
太仆寺旗|
江西省|
泸溪县|
新密市|
抚松县|
天祝|
岑巩县|
五家渠市|
涞源县|
隆子县|
荃湾区|
通道|
阿图什市|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