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往今來,追求長壽是人類永恒的夢想。從雄才大略的帝王將相,到平凡質樸的布衣百姓,無人不渴望著延年益壽,盡享身心自在的美好時光。其實,健康長壽的秘訣就藏在日常生活里。藥王孫思邈的《長壽歌》,短短80字,卻道盡了長壽養生之道的真諦。</p><p class="ql-block"> 孫思邈(541年-682年),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孫思邈被譽為“藥王”,不僅因其醫術精湛,更因其長壽—活了142歲,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歲高齡仍能讀書、寫字,</span>這在古代可謂鳳毛麟角。其養生智慧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長壽歌》便是他養生智慧的結晶。 讓我們一起來逐句學習和感悟孫思邈的《長壽歌》,以分享智慧,傳播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足</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營養養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晨一碗粥,晚餐七分夠,</span>體現了“飲食有節”的養生原則。《黃帝內經》:漿粥入胃,虛者活。晨粥溫養胃氣,化寒凝為陽氣。《老老恒言》謂“午后即少食”,正合《黃帝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訓。七分飽里藏著的,是給脾胃留的三分造化余韻。提醒我們飲食需遵循規律,合理安排,順應人體生物鐘和自然節律,不暴飲暴食,從日常飲食細節中呵護身體,為健康長壽打下基礎。</p><p class="ql-block"> 2024年《中國營養學雜志》刊登的一項跟蹤10萬人長達15年的研究發現:科學的飲食習慣可以讓人平均多活8.3年!"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李教授指出: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出27%,糖尿病風險高出21%。早餐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不吃等于讓身體"冷啟動"。</p><p class="ql-block">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晚上8點后進食,肥胖風險增加43%,代謝性疾病風險增加37%。因為晚上身體活動減少,代謝變慢,多余的能量很容易變成脂肪囤積起來。健康長壽不難,關鍵在于日常的飲食習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撞動景陽鐘,叩齒三十六</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運動養生:晨鐘響心頭,叩齒三十六,體現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念。《黃帝內經》明示:"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牙齒的堅固程度直接反映腎氣盛衰。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記載:"每日清晨叩齒三十六,永無齒疾"。孫思邈更在《千金要方》中強調:"晨興漱玉津,可潤五臟"。</p><p class="ql-block"> 規律叩擊激發牙周經絡,震動直達腎俞穴,如同給腎臟做"喚醒按摩"。唾液古稱"金津玉液",《本草綱目》稱其"灌溉臟腑,潤澤肢體",現代研究證實含EGF表皮生長因子。</p><p class="ql-block"> 孫思邈曾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叩齒雖是小動作,卻蘊含著對健康的細致關懷。 現代研究證實,叩齒產生的規律震動能刺激牙周膜本體感受器,這種生物力學刺激通過三叉神經傳入中樞,進而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實現"叩齒養腎"的現代醫學詮釋。</p><p class="ql-block"> 北京協和醫院口腔科研究顯示,規律叩齒者牙周病發病率降低67%;日本抗老醫學會發現唾液含"腮腺激素",可維持血管彈性;唾液溶菌酶濃度在練習后提升3倍,形成天然抗菌屏障,可提升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欲</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節氣養生:寒熱莫縱欲,身健無煩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古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矣。”“食、色,性也。”可見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無師自通。古又云:“房中之事,能殺人,能生人。”就像水能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從而悟出“合男女必有則”的“交接之道”,順之者延年益壽,逆之者早衰早夭。</p><p class="ql-block"> 孫思邈強調:“冬藏精,夏養陽。”大寒大熱之時,身體處于極端狀態,若不加節制,容易導致元氣大傷。這不僅是對身體的保護,更是對生命的敬畏。《黃帝內經》即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說。清·程國彭指出:冬夏兩季應節制性欲,因夏季火令,天氣酷熱,易傷津液;冬季水令,天寒地凍,應注意藏精保陽。</p><p class="ql-block"> 現代醫學認為,長期房事過度,會使人的免疫系統調節功能減退,這是因為房事可引起全身高度興奮,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適應性減退。據統計,中國古代帝王能查出生卒年份的有209人,他們平均壽命只有39歲,其中不到20歲駕崩的31 人。清乾隆皇帝吸取了短命皇帝們的教訓,總結出“酒勿醉,色勿過”等養生術,結果活88歲。</p><p class="ql-block"> 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采取科學而健康的房事生活,以提高生活質量,維護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坐臥莫當風,頻于暖外浴</p> <p class="ql-block"> 這句是說生活養生:坐臥避風口,暖浴解千愁,強調了避風寒、保溫暖的重要性。《千金要方》中提到:“風為百病之長,避風如避箭。”坐臥時應避免直接迎風,以免風寒侵襲。《黃帝內經》所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空調房、穿堂風、貪涼睡地板等習慣,常讓人飽受肩頸酸痛、關節炎困擾。</p><p class="ql-block"> 在忙碌之余泡個熱水澡,讓暖意滲透肌膚,正如《遵生八箋》所倡導的“以浴除疾,內外皆凈”。細節處的溫暖,恰是抵御疾病驅寒養陰的良方。洗熱水澡覺得能解乏、放松。但過熱的水溫會加速皮膚表面的水分蒸發,讓皮膚變得更加干燥。而且,長時間泡在熱水里,還會讓毛孔過度張開,濕氣更容易侵入體內,風寒和濕熱皆容易傷害身體。</p><p class="ql-block"> 告訴我們養生要營造適宜的生活環境,避免外界不良因素對身體的侵害,同時通過合理的方式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健康,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飲食習慣:食后百步走,摩腹助脾周,體現了“內外兼修”的養生方法。《千金要方》中提出:“食畢當行,行畢摩腹。”“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俗語道出古人對消化健康的重視。養生不在昂貴補品,而放下筷子后的百步路、茶余飯后的三分鐘揉腹,正如《遵生八箋》所言:“運體以導滯,養壽之良方”。</p><p class="ql-block"> 飯后適當散步,有助于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脾胃功能。散步時,步伐輕盈,心情愉悅,讓身體在輕松的運動中得到鍛煉。同時,用手掌輕輕按摩腹部,以順時針方向緩緩推動,每次10 - 15分鐘,可促進腹部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為健康加分。宋代《壽世保元》記載:“摩腹去病,效如反掌。”簡單動作能讓身體“消化壓力”,尤其適合久坐辦公者,起身活動五分鐘,健康與效率兩不誤。</p><p class="ql-block"> 古人說,“腹軟如綿,百病不纏”。“手摩腹,心自寬”,讓我們在飯后悠閑地散步,用手輕輕按摩腹部,感受那份寧靜與舒適。</p> <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情緒養生:夜飲需忌口,嗔怒不可留,體現了“調神養生”的理念。《千金要方》中強調:“酒雖悅性,多飲傷身。”夜晚,陽氣內斂,是身體休養生息之時,此時醉酒,對身體的傷害更甚。而“神嗔”,即怒氣,更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怒則氣上,傷肝傷身,長期的情緒失控,會導致氣血紊亂,百病叢生。</p><p class="ql-block"> 情緒失控比酒精更傷身,古人將“戒嗔”置于“戒酒”之上。七情、六欲、五毒都容易讓我們的情緒產生波動,直接影響五臟六腑的運行。明代李時珍警示:“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放下酒杯,少生嗔怒,以豁達心態面對生活,平和心境,才是最好的“心靈解藥”。</p><p class="ql-block"> 夜醉傷身,神嗔傷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因壓力而放縱自己,因瑣事而心生怨恨。然而,真正的智者懂得節制與寬容。“怒傷肝,喜傷心”,讓我們學會控制情緒,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p> <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安神宜悅樂,惜氣保活純</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精神養生:安定心神,保持愉悅的心情,愛惜精氣,保持純正平和,體現了“形神兼養”的養生觀。《千金要方》中提到:“心安則神安,神安則氣足。”安神需要愉悅的心情,而珍惜元氣則能保持生命的純凈與活力。</p><p class="ql-block"> 笑口常開、少勞心神,便是最樸素的“續命丹”,正如《黃帝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而“惜氣”不僅是少耗體力,更是減少焦慮內耗。莊子說“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氣血調和如清泉流淌,雜念盡消時,身體自會啟動修復之力。孫思邈曾說:“養生之道,莫先于養心。”《黃帝內經》認為“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只有我們的心神跟身體都好,方可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并非沒有過多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p> <p class="ql-block">#08</p><p class="ql-block">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各人</p> <p class="ql-block"> 這句說的是修行養生:長壽并非上天注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修行”二字,并非指宗教修煉,而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養生,將健康的理念融入每一個細節。《黃帝內經》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非因天命,而在“食飲有節,起居有常”。</p><p class="ql-block"> “我命在我不在天”出自東晉著名中醫藥學家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黃白》,看似對“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宿命論的反駁,但本意是壽命的長短取決于“我”自己,強調了個體“我”的主觀能動性在健康和長壽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健康觀。提示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對家庭和社會都負有健康責任。</p><p class="ql-block">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約占60%,這些因素都是可以自己掌握、自己改變的。針對影響現代人健康的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理論:即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p><p class="ql-block">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的健康知識普及行動針對個人和家庭提出了七個方面建議。即正確認識健康;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掌握必備的健康技能;關注健康信息;科學就醫;合理用藥;營造健康家庭環境。總之,從我做起,會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有人預言:“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人類基因工程是當代生命科學的前沿,人類生命天書的破譯成功,為實現長生理想提供了新的途徑,為“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注入了科學的“基因”,長生不老不是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月于榆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宽甸|
介休市|
清苑县|
沾化县|
兰西县|
揭阳市|
游戏|
阿图什市|
根河市|
赤峰市|
东港市|
宁国市|
光泽县|
烟台市|
沂水县|
许昌市|
定陶县|
东乌珠穆沁旗|
淮阳县|
兴宁市|
雅安市|
青神县|
汕头市|
青川县|
舞钢市|
海门市|
晋中市|
洛隆县|
奉节县|
阳朔县|
新乡市|
兰坪|
鲁甸县|
衡东县|
鹤岗市|
湾仔区|
罗江县|
桐庐县|
万源市|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