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一個晴朗的周三,和一群志愿者探訪勝利街的租界系列。無意間發現這也是一條紅色的街,沿途有一系列關于大武漢的紅色展覽。可惜當日是周三,新四軍舊址閉館休息。于是另擇一天,沿途參觀了新四軍、八路軍、中共中央黨部舊址。另詹天佑紀念館也在這條街上,可惜當時在維修沒參觀成。</p><p class="ql-block"> 本篇為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篇。</p> <p class="ql-block">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勝利街332-352號???。</p><p class="ql-block"> 舊址原為日本僑民住宅,是一棟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占地面積585平方米,建筑面積940.12平方米。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集中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出任首任軍長。1937年12月25日,葉挺、項英在此召開新四軍領導干部會議,正式成立新四軍軍部??</p><p class="ql-block">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全年開放,周一至周二、周四至周日開放時間為9:00-17:00,</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三全天不開放</b></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37年10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的浙、閩、粵、贛、湘、鄂、豫、皖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937年12月,新四軍在漢口成立第一個軍部。</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改編后,所屬部隊挺進華中敵后,轉戰大江南北。新四軍是堅持華中地區敵后抗戰的主力軍,是中國抗戰的一支中堅力量。皖南事變以后,中共中央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將全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繼續堅持華中敵后抗戰。到抗戰勝利時,新四軍主力部隊由開始組建時的1.03萬人發展到31萬余人。</p><p class="ql-block"> 新四軍第五師是以李先念率領的百十余人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發展壯大,而成為一支擁有5萬人的勁旅。它長期孤懸敵后,在十分困難的境地里,艱苦奮斗,英勇作戰,堅定不移地向敵后發展,創造了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的解放區,完成對武漢日軍的戰略包圍,成為中原敵后抗戰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新四軍在抗戰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爭的部分領導人</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進行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部分紅軍和游擊隊留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爭。南方紅軍游擊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裝,是新四軍的基礎和骨干。</p><p class="ql-block">上圖為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爭的部分領導人(從左到右:陳毅、劉炎、劉飛、葉飛、吳焜、喬信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宛平守軍抗擊日軍的進攻</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在“演習”中失蹤,向駐守北平(今北京)宛平縣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起還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p><p class="ql-block">下圖為駐守宛平縣的29軍士兵在盧溝橋上抗擊日軍。</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根據抗戰時局的變化,指示南方各紅軍游擊隊:在保存和鞏固革命武裝、保障黨的絕對領導的原則之下,可以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以取得合法地位。</p> <p class="ql-block">《關于任命葉挺為新編第四軍軍長的通報》</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經過多次談判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6日蔣介石關于紅軍游擊隊統交葉挺編遣調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12日,國民黨江西省主席熊式輝轉發蔣介石10月6日電令,將鄂豫皖邊區、湘鄂贛邊區、湘粵贛邊區、浙閩邊區、閩西邊區的紅軍和游擊隊“統交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編遣調用?!边@是首次公開宣布新四軍的番號和軍長。</p><p class="ql-block">(1939年新四軍軍部確定10月12日為新四軍成立紀念日)。</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在武漢</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從延安來到武漢,其工作重點之一是指導鄂豫邊區紅軍的改編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主要成員</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確定項英為新四軍副軍長。同年12 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討論了南方游擊隊工作,明確規定了新四軍的發展方向、方針政策和組織領導,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圖為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主要成員。</p> <p class="ql-block">歡迎大會情景</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3日,葉挺應中共中央邀請到達延安。毛澤東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路線、綱領、方針和政策。葉挺表示:一定遵照共產黨所指引的道路走,在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堅持抗戰到底。圖為歡迎葉挺大會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葉挺向報界的講話</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12日,經中共中央同意,葉挺抵達武漢,并開始在武漢正式籌建新四軍軍部。13日,他首次以新四軍軍長身份向報界發表談話。“日本頂怕我們的就是團結,頂希望我們的就是渙散,凡是日本怕的,我們就要去做,凡是日本希望的,就要避免,這是致勝的道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會議記錄</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3日,中共代表團、中共中央長江局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討論新四軍工作。這是當時的會議記錄。</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軍部舊址</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25日,葉挺、項英召集在武漢的新四軍領導干部會議,成立新四軍第一個軍部,政治部、參謀處、副官處、軍需處、軍醫處等機關部門初具規模。圖為新四軍誕生地漢口大和街26號(今勝利街332-352號)。</p> <p class="ql-block">軍部遷址啟事</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28日,新四軍軍部發表遷址啟事,軍部移駐南昌,并在武漢設辦事處,其工作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代辦。至此,新四軍完成在漢組建的歷史使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軍軍部南昌舊址——張勛公館</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南昌的新四軍軍部舊址——南昌市三眼井友竹路7號</p><p class="ql-block">(原為北洋軍閥張勛的公館)。</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一支隊挺進蘇南敵后</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新四軍四個支隊改編完畢。圖為新四軍第一支隊挺進蘇南敵后,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與部分干部合影</p><p class="ql-block"> 新四軍第二支隊由司令員張鼎丞率領,從閩西出發,向巖寺集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三支隊趕往巖寺集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四支隊向皖東舒城挺進</p><p class="ql-block"> 新四軍第四支隊分別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河南確山竹溝集中,于安徽霍山縣流波疃會合后,挺進皖東舒城。</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軍部安徽歙縣巖寺舊址</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新四軍軍部遷往安徽歙縣巖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軍軍部安徽涇縣云嶺舊址</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新四軍軍部遷往安徽涇縣云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鹽城軍部駐地泰山廟</p><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重建的新四軍軍部,于1941年1月25日在鹽城舉行軍部成立慶祝大會。圖為鹽城軍部駐地泰山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黃花塘軍部駐地</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為便于指揮反擊日偽軍的大大“掃蕩”、新四軍軍部撤出鹽城,先后移駐左家莊(今江蘇省建湖縣建湖鎮)、劉家舍(今江蘇省阜寧縣南部)、陳集以及附近的侉周莊(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南13公里處)、停翅港(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寧城鎮西南17公里處)。1942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機關轉移淮南黃花塘,圖為盱眙黃花塘軍部駐地。</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軍部歷史陳列</p><p class="ql-block">揮師東進敵后,轉戰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參加蔣家河口戰斗的部分指戰員</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在安徽巢縣東南的蔣家河口伏擊日軍,取得新四軍江北部隊對日作戰的第一次勝利。圖為部分參戰部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韋崗伏擊戰繳獲的戰利品</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粟裕率領一、二、三支隊部分干部和偵察隊組成的先遣隊在江蘇鎮江韋崗伏擊日軍,在江南首戰告捷。圖為繳獲的戰利品。</p> <p class="ql-block">突出國民黨軍重圍的部分新四軍指戰員</p><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在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7個師8萬余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指戰員被迫自衛,奮戰7晝夜,除2000余人突圍外,其他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是為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圖為突出重圍的部分新四軍指戰員。</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20日,毛澤東針對蔣介石1月17日發布的反動命令發表談話,揭露國民黨當局的反共陰謀,抗議其武裝襲擊新四軍的暴行,要求國民黨以大局為重,取消反動命令,懲辦禍首,釋放葉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p><p class="ql-block">圖為1941年毛澤東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將領就職通電》</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圖為重新組建的《新四軍將領就職通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軍委任命</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隨即將全軍擴編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p><p class="ql-block">圖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任令》。</p> <p class="ql-block">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領導人</p><p class="ql-block">新四軍代軍長陳毅</p><p class="ql-block">新四軍政治委員劉少奇</p><p class="ql-block">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p><p class="ql-block">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p><p class="ql-block">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p> <p class="ql-block">第一師</p><p class="ql-block">師長:粟裕</p><p class="ql-block">政委:劉炎</p><p class="ql-block">副師長:葉飛</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鐘期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師</p><p class="ql-block">師長:張云逸(兼)</p><p class="ql-block">政委:鄭位三</p><p class="ql-block">副師長:羅炳輝</p><p class="ql-block">參謀長:周駿鳴</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郭述申</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張勁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師</p><p class="ql-block">師長兼政委:黃克誠</p><p class="ql-block">參謀長:彭雄</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吳文玉(吳法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師</p><p class="ql-block">師長兼政委:彭雪楓</p><p class="ql-block">(1941年8月,鄧子恢任政委)</p><p class="ql-block">參謀長:張震</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肖望東</p><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吳芝圃代理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五師</p><p class="ql-block">師長兼政委:李先念</p><p class="ql-block">參謀長:劉少卿(后文建武)</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任質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師</p><p class="ql-block">師長兼政委:譚震林</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羅忠毅</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江渭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師</p><p class="ql-block">師長:張鼎丞(未到職)</p><p class="ql-block">政委:曾勉(曾希圣)</p><p class="ql-block">參謀長:李志高</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何偉</p> <p class="ql-block">塘馬戰斗舊址</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18日,日偽軍3000余人瘋狂“掃蕩”溧陽地區,駐塘馬的新四軍六師十六旅部遭包圍。為掩護地方黨政機關和部隊轉移,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長羅忠毅、旅政委廖海濤率四個連的兵力苦戰終日,沖殺10余次,斃傷日偽軍500余人。在完成任務突圍時,寡不敵眾,羅忠毅、廖海濤等270余名指戰員壯烈犧牲。</p><p class="ql-block">圖為塘馬戰斗舊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日偽軍“掃蕩”津浦路西和淮北、淮海地區。新四軍二師立即進行反“掃蕩”戰斗.</p><p class="ql-block">圖為反“掃蕩”勝利結束后,張云逸、羅炳輝與戰士們會餐。</p> <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25日,新四軍三師所屬部隊攻克阜寧陳集,全殲日軍。</p><p class="ql-block">圖為陳集戰斗繳獲的戰利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43年4月間,日軍115、116師團及偽軍9000多人,對皖江抗日根據地巢無中心區進行“掃蕩”。七師先后在銀屏山、石洞埠等地與敵激戰,殲日軍300余人,之后國民黨頑固派糾集14個營的兵力清剿巢無中心區,七師被迫還擊,取得了磨盤山等地戰斗的勝利。</p><p class="ql-block">圖為指揮磨盤山自衛反擊作戰的七師55團營</p><p class="ql-block">長肖選進(站立者)。</p> <p class="ql-block"> 新四軍部隊挺進大江南北,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堅持華中抗日,五師戰功卓著</p><p class="ql-block">圖為新四軍繳獲的日軍戰利品</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代表照</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這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它正確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規定了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規劃。它基本上克服了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統一了全黨的步調,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迅速發展。圖為與會者合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劉少奇和《關于中原局委員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撤消長江局,成立南方局和中原局,改東南分局為東南局。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任命劉少奇為中原局書記,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為委員。次年1月28日,劉少奇抵達河南竹溝,主持中原局工作。圖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劉少奇和《關于中原局委員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南下</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初,中原局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決定以新四軍留守竹溝的部隊和一部分干部,組成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由李先念率領挺進四望山、應山、京山地區,創建武漢外圍抗日根據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余家店戰斗舊址</p><p class="ql-block"> 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獨立游擊支隊挺進武漢外圍,1939年 2 月在應山縣余家店與日偽軍初戰告捷。圖為余家店戰斗舊址。</p> <p class="ql-block">討李(漢鵬)作戰示意圖</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活動在鄂東的新四軍第六游擊大隊,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殲擊駐黃陂地區的偽中國人民自衛軍第八軍李漢鵬部。此役俘偽旅長以下官兵300余人,繳獲迫擊炮3門、機槍9挺、長短槍500支。第六大隊無一傷亡,新四軍聲威大震。</p><p class="ql-block">圖為討李(漢鵬)作戰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領導人</p><p class="ql-block">司令員 李先念</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員 陳少敏</p><p class="ql-block">代政治委員 陶鑄</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鄭紹文</p> <p class="ql-block">四望山會議遺址</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中旬,朱理治、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等在四望山召開鄂中、鄂</p><p class="ql-block">東和豫南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決定建立新的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統一管理三地區</p><p class="ql-block">黨的工作和抗日武裝。1940年1月3日,鄂東、鄂中和豫南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p><p class="ql-block">武裝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圖為四望山會議遺址。</p> <p class="ql-block"> 四望山會議后,豫鄂邊區抗戰的指揮中心由豫南轉移到京山八字門,鄂中成為豫鄂邊區的中心。三個地區黨組織和軍隊的統一,對發展武漢外圍的敵后游擊戰爭有很大意義。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電示中肯定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的創建是個“偉大的成績”。</p><p class="ql-block">圖為挺進縱隊和豫鄂邊區黨委領導人在京山(左起:朱理治、鄭紹文、陳少敏、劉少卿、李先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三個團及信應總隊進攻盤踞在大小悟山地區的程汝懷部,取得勝利,控制了大小悟山地區,并與陂安南根據地連成一片,從而使邊區黨委和縱隊領導機關第一次在鄂東建立了指揮陣地。</p><p class="ql-block">圖為豫鄂挺進縱隊部分領導和司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姚家山的合影。(自左至右:尚曉平、齊光、李野、任質斌、栗在山、劉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姚家山舊址</p><p class="ql-block">豫鄂邊區黨委及縱隊司政機關舊址——黃陂姚家山。</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序列</p><p class="ql-block"> 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在對敵斗爭中迅速發展壯大,于1940年1月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全隊9000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楊經曲率部參加新四軍</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豫鄂邊區黨委根據中共中央瓦解偽軍的指示,對漢陽偽軍汪步青部加緊策反工作。8月13日,在愛國人士楊經曲、偽165旅旅長黃人杰率領下,該部1500余人反正參加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就職通電</p><p class="ql-block">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1941年4月5日,新四軍五師完成整編,師長李先念率五師全體將領發表就職通電。</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五師領導人</p><p class="ql-block">師長兼政治委員 李先念</p><p class="ql-block">參謀長 劉少卿</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任質斌</p> <p class="ql-block">《七七報》第122期載《夜襲蔡甸》</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日軍對鄂豫邊區進行殘酷的“掃蕩”,五師立即投入反“掃蕩”斗爭。圖為《七七報》刊載五師十三旅在反“掃蕩”中開辟</p><p class="ql-block">漢孝陂地區時,夜襲日偽據點蔡甸的報道。</p> <p class="ql-block">五師獨立團部分指戰員合影</p><p class="ql-block"> 為實現戰略包圍武漢之敵的目的,五師除以主力堅持保衛鄂中、鄂東、襄西根據地外,不失時機向鄂南、襄南進軍。圖為進入鄂南執行尖兵任務的獨立團部分指戰員返回江北時合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師浴血奮戰,收復失地。圖</p><p class="ql-block">為第43團殉國烈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鄭位三、李先念、陳少敏在白果樹灣</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華中局派遣鄭位三到鄂豫邊區,指導根據地黨政軍民工作。圖為鄭位三(中)、李先念(右)、陳少敏(左)在大悟白果樹灣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果樹灣舊址</p><p class="ql-block">五師師部舊址——大悟白果樹灣。</p> <p class="ql-block"> 鄂豫邊區黨委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圖為邊區黨政軍負責人與民主人士在一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為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抗日積極性,鄂豫邊區各界救國團體相繼成立,圖為出席鄂豫邊區婦女代表大會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對日寇的最后一戰》</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號召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朱德為日本無條件投降事發布1一7號命令</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0至11日,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出7個進軍命令,命令我軍向一切交通線展開進攻,迫使日偽投降。</p><p class="ql-block">圖為朱德發布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五師對日駐軍通諜</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1日,新四軍軍部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下令全軍投入總反攻,同時向華中各地日偽軍發出通諜,令其向新四軍繳械投降。</p><p class="ql-block">圖為五師對日駐軍通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師挺進日偽據點受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軍繳械投降</p><p class="ql-block">日軍放下武器列隊投降。</p> <p class="ql-block">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經過極其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重光葵等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p> <p class="ql-block">武漢人民慶??箲饎倮涡?lt;/p><p class="ql-block"> .武漢人民揚眉吐氣,歡欣鼓舞,熱烈慶??谷諔馉幍膫ゴ髣倮?。</p> <p class="ql-block">結束語</p><p class="ql-block"> 崢嶸發月,歷歷在目。在新四軍軍部舊址舉辦這個展覽,旨在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頌揚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光輝業績,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人民群眾發揚新四軍的優良傳統,珍惜今天緊榮發展、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共同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向中國式現代化邁進的新征程上譜寫度續紅色血脈的時代華章!</p> <p class="ql-block">副官處</p><p class="ql-block"> 副官處主要負責軍部機關的行政管理和生活保障</p> <p class="ql-block">葉挺生平簡介</p><p class="ql-block"> 葉挺于1937年11月12日來到武漢,籌建并建立新四軍軍部,1938年1月下旬離開武漢去南昌。</p><p class="ql-block"> 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中國革命史上杰出的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1924年到蘇聯留學,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葉挺率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1927年8月1日,葉挺參加領導南昌起義,12月11日,葉挺參加領導了廣州起義??箲鸨l后,流亡國外十載的葉挺回國出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一系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戰斗七晝夜,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在上饒、重慶、恩施等地被監禁五年零兩個月。抗戰勝利后,經中共中央營救,于1946年3月4日獲釋,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因飛機失事遇難。</p> <p class="ql-block">項英的辦公室兼臥室</p><p class="ql-block"> 項英于1937年12月23日率延安選派來新四軍工作的一批干部來到武漢,1938年1月4日離開武漢去南昌。</p><p class="ql-block"> 項英(1898-1941),湖北省武昌縣人,是工人出身的工人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曾擔任過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中革軍委代主席、中共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副軍長、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東南局)書記等職。他在蘇區戰斗的幾年,為工農蘇維埃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壯大作出了貢獻。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他和陳毅等艱苦卓絕地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保持了革命支點,保存了革命骨干。在抗日戰爭中,他和葉挺、陳毅等一起,將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編組為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地區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發展人民武裝,創建抗日根據地。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突圍,隱蔽于涇縣茂林蜜蜂洞時,被叛徒于3月14日殺害。</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辦公室兼臥室</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于1938年1月9日來到武漢,應葉挺邀請來到漢口新四軍軍部居住。4月1日,他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月底搬到武昌珞珈山。</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學家。他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后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p><p class="ql-block">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谷諔馉幈l后,郭沫若別婦拋雛,只身潛回祖國,出任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箲饎倮螅瑘猿址磳Κ毑煤蛢葢稹幦∶裰骱妥杂傻亩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是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機關,負責管理全軍的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p> <p class="ql-block">會議室</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25日葉挺、項英在這里召集在武漢的新四軍全體干部會議,兩人分別作了關于組建中的新四軍面臨的形勢任務的報告。這是新四軍軍部機關的第一次會議,標志著新四軍軍部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軍醫處</p><p class="ql-block"> 軍醫處主要負責部隊的醫療保障和醫務人員的培訓。</p><p class="ql-block">軍醫處處長 沈其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明星|
高碑店市|
定南县|
南充市|
砚山县|
孝昌县|
谢通门县|
太谷县|
韶山市|
贵阳市|
华池县|
当涂县|
永丰县|
修文县|
洱源县|
积石山|
容城县|
晋州市|
全椒县|
平和县|
太湖县|
固阳县|
张家口市|
固原市|
神木县|
康马县|
改则县|
洪湖市|
闽侯县|
星子县|
鸡东县|
东丽区|
轮台县|
枣庄市|
马公市|
江川县|
阳曲县|
鹤山市|
金华市|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