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時期,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人民遭屠殺,財產被掠奪,文明古國遭遇前所未有的大破壞和瘋狂搶奪。為了保護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免受戰火摧殘,故宮人開始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文物南遷行動。</p><p class="ql-block">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承,為了華夏子孫民族根脈的接續,故宮人開始漫漫南遷路。當戰爭的硝煙散盡,人們在和平的環境里靜靜地觀賞著國寶的瑰麗,就會在厚重的歷史積淀中看到故宮人為護寶付出的艱辛勞累,與國寶一起輾轉跋涉的身影。他們的護寶過程,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錚錚鐵骨和昂揚正氣的傳承延續。文弱書生報國的堅強意志和護寶行動,在歷史的煙塵里永遠閃耀光芒,猶如無字之碑與國寶同在,與華夏共存。</p><p class="ql-block">故宮南遷文物自1933年成開北平故宮,到1958年將重新匯集在南京的南遷文物回歸,前后經歷了二十五年,但因有部分文物遷臺,這批文物在灣島內繼續著遷徙的過程,至1966年最后一批遷臺文物人藏臺北故宮,故宮文物南遷才最終畫上句號,此時距離這批文物離開北平故宮博物院,已經過去了三十三年。</p><p class="ql-block">整個南遷過程,分為南遷(從北平到上海、南京)、西遷(從南京到安順、樂山、峨眉、巴縣等地)、東歸(存于四川各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并運回南京)、北返(從南京到北京)以及遷臺(從南京經基隆、臺中到臺北)各個段落,猶如一首悠長雄渾的史詩,但這些過程,在整體上構成了"大南遷"的概念,因為這場以北平為起點的南遷,所到之處,皆在北平的"南方",這是一個更加廣義的"南遷"概念。</p><p class="ql-block">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故宮文物再次面臨戰火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文物被迅速向西南后方轉移,這一階段被稱為“西遷”。西遷過程涉及將文物運至四川樂山和峨眉等地,這一階段不僅體現了組織者的智慧和勇氣,也展示了中國人民在困難時期的不屈不撓精神。</p><p class="ql-block">在整個遷移過程中,故宮人遭遇難以想象的困難,克服重重障礙,文物得到了妥善保管,幾千年的“中國制造”得以安全保存。這一行動,是中國文化界的一場重要且艱苦卓絕而意義非凡的抗戰,也是中國文物保護史上一個光耀千古的里程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新宁县|
防城港市|
阳春市|
洛扎县|
襄汾县|
浮山县|
台南县|
澄迈县|
阳谷县|
大竹县|
思南县|
永昌县|
定州市|
安图县|
长兴县|
仪征市|
枞阳县|
睢宁县|
依兰县|
乌兰浩特市|
邻水|
巫溪县|
越西县|
修文县|
长乐市|
安义县|
盘山县|
平顺县|
同心县|
修文县|
伊金霍洛旗|
保德县|
本溪|
甘洛县|
沅陵县|
肥东县|
西丰县|
绵竹市|
南城县|
北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