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看標題,好多人會以為這座橋是在中原城市洛陽,而我卻是在福建泉州走上洛陽橋的</p><p class="ql-block">據傳唐朝末年戰亂紛繁,大量中原人南遷于此,見泉州此地山川地勢類似古都洛陽,便將這里稱作洛陽,將流經這里江水稱為洛江,后來在此修建的橋就被叫做洛陽橋,以此來寄托對故土洛陽的懷念,表達對家鄉的眷戀之情</p><p class="ql-block">前段時間我和老伴自駕福建沿海游,到泉州后便去參觀這座千年古橋。清晨,陰冷的天,輕霧繞橋,反而展示了洛陽橋的滄桑感</p> <p class="ql-block">這座跨江接海的洛陽橋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橋,它橫跨洛陽江水道,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p><p class="ql-block">作為中國第一座跨江接海跨海式石橋,距今已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了,它與潮州廣濟橋、河北趙州橋、北京盧溝橋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p><p class="ql-block">盡管天色陰沉,但水面紅樹林還是一片蒼翠,偶有漁民劃小舟由綠叢中“冒”出來,猶如仙外來客。石橋靜靜,橫亙在洛陽江上,步履洛陽橋上走,千年故事耳邊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此時此刻,余光中《洛陽橋》里的句子在腦海里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養牡蠣的架子在水中形成特殊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泉州有句俗語,叫“站如東西塔,臥如洛陽橋”。洛陽橋原稱萬安橋,全長約一千米(現存731米),共有橋墩四十五座。它最厲害的地方,是在造橋時,由北宋匠人獨創了“筏型基礎”、“浮梁架運”、“養蠣固基”這三大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p><p class="ql-block">洛陽橋所處位置潮狂水急又遍布灘涂淤泥,建橋時無堅實基巖依托。古人設計出“筏型基礎”的施工方法:先在江底拋置大量石塊,形成矮堤,然后用條石丁順交錯疊砌,形成筏型橋基礎。這些基礎就像是一個個巨大的錨,牢牢地抓住了江底的泥土,為橋墩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并有效減輕了退潮水流的沖擊</p> <p class="ql-block">看那尖尖的筏型橋墩,巨大的石條還用石榫緊卯,歷經千年時光,仍然堅固無比</p> <p class="ql-block">“浮運架梁”,是指利用潮汐帶來的水位落差,用船將石橋梁板運至橋墩上方,待退潮時梁板降落架在橋墩,船隨水位下降得以駛離。這樣,一條條巨大的石梁就被巧妙地安裝在了橋墩之上,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要知道,這些長條石梁最長約11米,最重達15噸。如今走在橋面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厚重和墩實</p> <p class="ql-block">“養蠣固基”則是利用在橋墩砌石間養殖牡蠣,把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成整體以鞏固橋體</p><p class="ql-block">牡蠣這種生物有個特點,就是喜歡附著在堅硬的物體上生長。古人就利用了這個特點,在橋墩上人工養殖牡蠣。牡蠣一旦附著在橋墩上,就開始繁殖生長,它們的殼和肉質逐漸將橋墩包裹起來,形成了一層堅硬的保護層。這樣一來,橋墩就更加穩固了,即使在海潮的沖擊下也能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真是絕了。據說當時為養蠣固基,歷代官府均明確禁止百姓在洛陽橋附近摘取牡蠣(俗稱海蠣子)</p> <p class="ql-block">“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十里渡瑤瓊。”</p><p class="ql-block">這句詩出自南宋劉子翬的《萬安橋詩》,生動描繪了洛陽橋的宏偉氣勢和獨特魅力。詩中“跨海飛梁疊石成”展現了洛陽橋作為跨海梁式石橋的工程奇跡,而“曉風十里渡瑤瓊”則賦予了橋梁一種詩意般的浪漫與壯麗</p><p class="ql-block">這句詩不僅贊美了洛陽橋的建筑技藝,也體現了其在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堪稱洛陽橋最經典的描述之一</p> <p class="ql-block">行至中亭島,島邊有圍欄。高大榕樹下有一座掛“天下第一橋”匾額的祠堂,供游客入內參觀,堂內有建橋歷史介紹及相關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祠堂左側有碑亭,內豎立刻有求雨之意的“西川甘露”大字。石碑門楣上“海內第一橋”的木匾,為清道光癸卯(1843年)郡守沈汝瀚書,原件為石刻,在展館內展示</p><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來,洛陽橋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洗禮,先后修復了十七次。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國家撥出專款對洛陽橋進行了保護修復,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現中亭為1982年復建</p> <p class="ql-block">中亭有摩崖石刻六處,碑林保存有明王慎中《重修泉州府萬安橋碑記》、明莊一俊《洛橋新城記》、明姜志禮《重修洛陽橋碑記》(震后重修碑上、下碑)、明姜志禮《重修萬安橋碑記》、民國林騷《重修洛陽橋木板記》等16方碑刻,彰顯出洛陽橋濃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中亭島右側立有明萬歷年間增建的鎮風塔,塔北面是宋代的陀羅尼經幢式石塔,還有觀音菩薩、海神雕像、護橋石將軍……各守其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體現了古人對平安依賴神明保佑的樸素觀念</span></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洛陽橋上仍然保存有北宋時期的六座石塔以及歷代所立的二十六方石碑石刻,而其中又以橋北段西側的月光菩薩塔最為著名</p> <p class="ql-block">在漢傳佛教中,月光菩薩也被稱為月神,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就是月光菩薩的圣誕</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薩塔是北宋時代的作品,是一座寶篋印經式石塔(北宋),3.5米,雙層須彌座,第二層每面四個佛龕,內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薩頭像,南北兩側刻有佛教偈語,東面為梵語,塔剎為圓盤基座,五級相輪,寶葫蘆形塔頂</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的北端,橋頭廣場聳立一尊高大的蔡襄雕像,以示懷念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福建省仙游縣人 。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據記載,蔡襄任泉州太守時,洛陽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每年因為風浪導致沉舟死難者無數。蔡太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建成了洛陽橋,不僅讓百姓們能夠安全過江,還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標志,見證了泉州在宋元時期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輝煌</p><p class="ql-block">在建成洛陽橋這座跨海大橋之時,歐洲尚無跨海石橋,甚至從公元5世紀后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歐洲都沒有出現過跨海石橋。現今歐洲現存最古老的跨河長石橋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維琪奧橋,又稱老橋,建成于1345年,比洛陽橋整整晚了286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洛陽橋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文化</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兩端的金剛墻橋面上,有四尊宋代石將軍雕像,兩兩相對,橋南、橋北各有2尊。石將軍高約1.63米,頭戴盔帽,身穿鎧甲,手執長劍。作威武肅穆狀,老者長髯飄胸,人物神態刻畫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石雕藝術的重要實物</p> <p class="ql-block">走在長長的橋上,恍若穿越時光的隧道。想著南宋大儒朱熹當年曾與好友陳知柔辭別于洛陽橋畔,原來除了長亭,除了古道,離別也時常發生在橋頭河畔</p><p class="ql-block">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生命中最后14年在泉州度過,想必他也曾走過洛陽橋上并賦詩吟唱吧</p><p class="ql-block">古橋兩端,一些當地婦女在剝牡蠣出售,她們的頭巾和衣服都十分鮮艷,與千年古橋相映成趣。這些婦女是橋頭永在的活動雕塑,一代一代的與古橋相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漫步洛陽橋,可以感受到那種古老而莊重的氣息撲面而來。橋下的江水潺潺流淌,橋上的石梁斑駁陸離,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滄桑歲月</p> <p class="ql-block">古橋悠悠,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在這頭,時光在那頭</p><p class="ql-block">走在洛陽橋上,我對古人屈膝膜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年辖:市辖区|
兴义市|
内丘县|
黄山市|
宜春市|
镇巴县|
湾仔区|
江源县|
迭部县|
阿拉善盟|
广安市|
卢龙县|
临泉县|
儋州市|
德江县|
宜川县|
青海省|
石渠县|
德格县|
孟津县|
咸宁市|
枣阳市|
宁津县|
郑州市|
常州市|
灯塔市|
克山县|
教育|
丰原市|
镇雄县|
双流县|
永丰县|
辽阳市|
昌宁县|
定远县|
搜索|
西充县|
阳东县|
玉环县|
天镇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