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上篇,如想了解上篇的祥情,請點擊鏈接<a href="http://www.xsjgww.com/5bl9vwf1"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2025慢生活記實--走進浙贛皖春天(上)</a></p><p class="ql-block"> <b>3月15日</b>,13:20進入彩虹橋景區。</p> <p class="ql-block"> 清華彩虹橋,始建于南宋建炎至嘉泰年間(1127~1204年)。</p><p class="ql-block"> 清華彩虹橋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老廊橋,全長約140米,寬3.1米,由兩頭引橋、四墩五孔和六亭五廊構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p><p class="ql-block"> 整體結構洗練,古樸簡潔,與青山、水、古村、驛道的周邊環境較好結合,成為“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8日20時20分左右,受上游洪水沖下的大樹直接撞擊,彩虹橋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的橋面(兩廊一亭)被沖毀。</p> <p class="ql-block"> 隨即,婺源縣發布“彩虹令”,全網搜集被沖走的構件,先后找到兩根大梁及部分構件。</p><p class="ql-block"> 當年12月底啟動,修繕過程中使用的找回原木構建達110 余件,包括大梁、穿枋、月枋、檁條這些重要部件,整個工程堅持“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保持橋體木質結構,讓彩虹橋能以原樣展現在國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于2021年5月1日正式開放。</p> <p class="ql-block"> 東部第二個橋墩上設有神櫥,祀奉大禹,兩側楹聯為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p> <p class="ql-block"> 離開彩虹橋,發車前往中國最圓的村莊--菊徑村。</p> <p class="ql-block"> 整個村莊布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是個典型的山環水繞型村莊,四周高山環繞,一條小溪環繞整個村莊,符合中國的八卦“后山前水”設計,被譽為“中國最圓的村莊”,猶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菊徑村觀景臺上打卡后,發車前往思溪延村游覽。</p><p class="ql-block"> 思溪延村景區由兩鄰近的村莊--思溪村和延村組成,是徽商文化在婺源的一個縮影,村中古建多以商宅為主,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水互為點綴,如詩如畫,村中清代商家住宅“三雕”(磚雕、石 雕、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以民間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嚴田古樟園是一處集中展示農耕文明和田園風光的景區,遠望田園村舍,山環水繞,老樹古藤,凸顯出濃厚的鄉村氣息。</p> <p class="ql-block"> 我們因時間原因,只選擇游覽延村。</p><p class="ql-block"> 延村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 1085),最早在這里聚居的是查、吳、程、呂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 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從婺源北鄉的沱川遷入。</p> <p class="ql-block"> 村名原稱“延川”,是因為村落面臨川流不息的清溪,鄉民以期后代子孫綿延百世,故名。后來,延川才慢慢地被人們俗稱為“延 村”。村內較為完整地保存著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譽為“清代商宅群”。</p> <p class="ql-block"> <b>金亞秋院士祖居</b></p><p class="ql-block"> 金亞秋,1946年出生,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是我國在電磁波物理與空間微波遙感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長期從事電磁波散射輻射傳輸與傳播、空間微波遙感與對地觀測信息技術等研究,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與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p> <p class="ql-block"> <b>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部暨二十二集團軍司令部舊址﹣駐地舊址延村22號宅</b></p><p class="ql-block"> 1943年1月,任國民黨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兼二十三集團總司令唐式遵,帶領1400余人駐婺源,副司令長官部設在開文鄉(今思口鎮)延村。至1946年2月率部撤離,后設“延村留守處”,留下部分部隊和后勤人員,至今仍有當時所屬部隊軍人后裔留在婺源,期間在延村22號宅駐軍。</p> <p class="ql-block"> <b>鎮宅井</b></p><p class="ql-block"> 古井建於明朝正德年間,道光甲午年(一八三四)重修,井深七米,寬一.一四米,它建在大路口的《火》字頭上,起看鎮《火災》的作用,意保全村居民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約17點入住婺源徽州莊園,而后在附近的餐館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 <b>16日</b>早上,打開窗簾,觀晨景。</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早餐后,發車前往李坑景區,該景區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焦泉浸月、道院鐘鳴、仙橋毓秀等景點在其中,構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建筑風格獨特,有似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韻味,加上徽派建筑,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李坑最出名的三個景點是文昌閣、李瑞才故居和大夫第。</p><p class="ql-block"> 文昌閣是李坑的一個重要景點,始建于北宋末年,雖然曾被大火燒毀,但后來得以重建。這里是古代文人騷客吟詩作賦的地方,也是村民供奉文曲星的廟宇。有古色古香和雕花窗、飛檐等。</p> <p class="ql-block"> <b>李瑞材故居</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朝初年。房屋小院開偏門,正門枋前后均裝飾精美的石雕,屋內廂房格扇門窗上,木雕精細完美,展現出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技藝。</p> <p class="ql-block"> <b>大夫第</b></p><p class="ql-block"> 奉直大夫(從五品)李文進府第,建于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大門為青石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屋內三雕(木雕、石雕、磚雕)藝術精湛,令人稱絕。</p> <p class="ql-block"> 李坑游覽后,發車前往汪口景區。</p><p class="ql-block"> 汪口,又名“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由宋朝議大夫(正三品)俞果始建于大觀年間,距今有1100余年歷史,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村周青山環抱,東水西流沿村落南側浩蕩而去,堪稱奇觀,有詩云“鳥語雞鳴傳境外,水光山色入閣中”。</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汪口喧鬧繁華,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帆影蔽日,是當時徽州東南部與婺源東北鄉區域商業中心和重要的水運商埠,雖經干載滄桑,但留下的歷史遺跡諸多,江永塌,管路正街、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條古巷中的眾多官第,商宅、民居和書屋等名古屋里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色和風格,被國內外古建專家譽為“建筑藝術寶庫”的俞氏宗祠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汪口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村”、2007年汪口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 鄉約所</p> <p class="ql-block"> <b>柴薪巷</b></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巷中曾開有許多在外經營茶葉的茶葉作坊,每當冬季來臨,茶商們都要大量收購柴薪堆放在巷中的好幾幢大屋內,以備來年春季制茶之用,后來,人們就把著條巷取名為“柴薪巷”。</p> <p class="ql-block"> <b>汪口船會</b></p><p class="ql-block"> 汪口過去是婺源有名的水運碼頭,水上運輸是汪口的第一產業,汪口從事水上運輸的船工大大多于商人和農夫的人數。這幢“三六公祠”是原汪口船工行業組織--船會和“俞利通行”的舊址,現重新整修以展示過去船工和船運狀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俞氏宗祠</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為官的族人俞應綸回鄉省親時帶頭捐資興建。宗祠占地665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由山門、享堂和寢堂三部分組成,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布局嚴謹,結構精巧,工藝精湛,凡斗拱、脊吻、檐椽、梁枋、雀替、駝峰等木構件均七琢雕飾,雕刻采用了深雕、淺雕、透雕、圓雕等各種技法,雕刻細膩、精美繁復,各種圖案形態逼真,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被國內古建筑專家譽為“古建筑藝術寶庫”。</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前進,門首為木結構五鳳樓,歇山頂,青瓦覆蓋,俄角高翹。門樓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橫枋刻雙龍戲珠圖案。</p> <p class="ql-block"> 門樓上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走進門樓,門樓另一面上題寫著“生聚教訓”四字匾額,取之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故事:……。借這四個字在這兒,代表俞姓族人希望自己的子孫興旺、繁榮富強。</p><p class="ql-block"> 匾額下方的木雕別名“福如東海”:中間是一對鳳凰,面向著太陽,稱“雙鳳朝陽”;<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額上方</span>是一群大象,稱“萬象更新”,再往上一層是浪花朵朵,稱“風平浪靜”,浪花之上是倒掛的蝙蝠,寓意著“福到門前”。</p> <p class="ql-block"> 院內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享堂從上至下分別懸掛著鄉賢、父子柱史、仁本堂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婺堨簡介</p><p class="ql-block"> 石堨( è ),為當地民眾用石頭砌筑而成的堰壩和水渠,是一種古老的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較窄、水位落差較大的地方,以堅固巖體為基,壘石筑壩,攔截水流,抬高水位,用以灌溉或者提供水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村外觀景臺,觀汪口村全景。</p> <p class="ql-block"> 離開汪口,在江灣附近用過中餐后,前往江灣景區游覽。</p> <p class="ql-block"> 國家5A 級旅游景區﹣﹣江灣,位于婺源縣東部,唐朝初年建村。它北依后龍山,南環梨園河,曾是郡縣古道上的商業重鎮。2001年5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臨江灣視察,看望父老鄉親。自此,江灣更為世人矚目。</p><p class="ql-block"> 江灣,山水鐘靈,人文深厚,歷代走出了江一麟、江一道、江永、江謙等數十位名臣名士,被譽為婺東第一風水寶地。至今,當年村基改造布局的仙人橋、七星井,原始村落的南關、北鑰等寨門古亭,依然流淌著歲月的遺韻;御史府、中憲第和三省堂等明清官邸商宅,滕家巷、添丁巷、梁上街等歷史街巷,以及“一府六院”遺址,仍是一道道讓人品讀的人文風景。</p><p class="ql-block"> 走進江灣,名聞江南的“蕭江宗祠”,盡可領略久遠的宗祠文化;江一麟、江永故居,彰顯著先賢的精神風骨;非遺展示館、民俗博物館,其豐富瑰麗的徽州文化和民俗風情,令人興味盎然。……</p> <p class="ql-block"> 江灣古鎮,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葉、鮑、戴等姓人家聚居,原稱“云灣”。北宋神宗時期,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后改稱江灣。據說江灣的江姓族人是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后裔,唐末,宰相蕭遘因“朱溫篡唐”蒙難,其子蕭禎便來到安徽歙縣隱居,并“指江為姓”,后其第八世孫江敵遷至江灣,并在這里江灣發展壯大,成為當地望族。</p><p class="ql-block"> 一進景區,便見一方叫做龍池的蓮花池上擱著一彎曲橋,那曲橋又連著一個掛著紅燈、黛瓦翹角的小亭,這種橋亭相映的畫面,會使你有一種步入江南水鄉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過橋來到廣場,就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宗祠,它便是蕭江宗祠。蕭江宗祠曾被譽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p><p class="ql-block"> 蕭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萬歷六年,后毀于太平天國戰火。一九二四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被拆毀。</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看到宗祠很新,是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蕭江宗祠以其建筑規模宏大、占地面積廣,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p> <p class="ql-block"> 宗祠大門外側立柱上有副對聯,上聯:“一龍臨江千秋盤勝地”,下聯:“雙馬回首萬代降英才”。此聯是對風水寶地江灣的地貌概括。上聯是指江灣村后面盤旋著蜿蜒的后龍山山脈,前面瀕臨著曲折的梨園河這樣一塊風水寶地;下聯則出自宋朝名將岳飛之口,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率兵下江南路過此地,走進水口廟處,放眼江灣,云封霧鎖,什么也看不清楚,當他剛走開五里路,說也怪,這個時侯云開霧散。岳飛回頭一望,脫口稱贊:“好地方,此乃雙馬回頭之龍脈,日后必出天子。”今天看來,岳飛的預言已經得到了驗證。</p> <p class="ql-block"> 祠堂正廳號永思堂,兩壁供奉著我們的蕭江祖先畫像:漢朝丞相蕭何、南梁武帝蕭衍、南梁昭明太子蕭統、唐代狀元蕭遘、南唐上將軍江瑾、蕭江始祖江董、明代戶部侍郎江一麟等。</p> <p class="ql-block"> <b>下面一張圖片和介紹,均來自網絡。</b></p><p class="ql-block"> 2001年5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臨江灣視察工作。</p><p class="ql-block"> 江澤民同志的"江"就是"蕭江"。江澤民的祖籍地是江西省婺源縣的江灣村,經考證,江澤民是蕭江第三十八世。</p><p class="ql-block"> 1994年12月,當時的省長吳官正來婺源說,江總書記告訴他,總書記的祖籍是婺源,并在參觀博物后揮筆題詞"文明的婺源,驕傲的人民"。那時,還不知總書記是"濟陽江"還是"蕭江"。經過考證才知是"蕭江"。對此,總書記給予了確認,說他是"蕭江"。這樣,安徽省旌德縣江村是總書記祖籍地的說法就徹底被否定了,因為旌德江村的江姓都屬"濟陽江"。</p><p class="ql-block"> 確認江澤民同志祖籍地是江灣,江灣祠堂--"永思堂"是重要的歷史見證。江澤民的親姐姐江澤芬女士曾親口說:她的祖籍是安徽婺源(婺源歷史上隸屬安徽),祖父的父親于太平天國年間由婺源遷到江蘇江都,并在江都仙女廟開了間"江振鑫號"盆桶店。當年祖上與總書記的曾祖父一同從婺源的家鄉遷至江都,現在據居住在江都鎮七閘村江家組的江姓老人回憶,他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小時候看見家中的燈籠上有"蕭江永思堂"這五個字!婺源的"蕭江"族人,人數不少,分布也較廣,蕭江祠堂在婺源也有好幾處,但"蕭江永思堂"卻只有江灣一座。因此,總書記祖籍地被認定在江灣是勿庸置凝的。并且這一考證結果,也已經得到江總書記本人認可。</p> <p class="ql-block"> 宗祠的對面是一座飛檐翹角、灰瓦木柱、古色古香的戲臺。</p> <p class="ql-block"> 戲臺邊上,是四柱、三門洞、三層石雕的江灣大牌坊,牌坊運用浮雕和鏤空雕的石雕工藝,分別刻著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圖”,象征福祿雙全的“鹿鶴同春圖”,象征封建權勢的“虎豹呈威圖”,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獅戲珠圖”等吉祥圖案,為牌坊增添幾分莊重典雅。</p><p class="ql-block"> 牌樓上,雕刻著江澤民親筆題寫的“江灣”兩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穿過牌坊,走進古村落,可以看到里面依然保存著大量明清徽派古建筑,如敦崇堂、培心堂等。</p><p class="ql-block"> 下面選擇幾處作簡單介紹</p> <p class="ql-block"> <b>三省堂</b></p><p class="ql-block"> 近代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祖居,建于清朝中葉。堂名語出《論語·學而》,寓意子孫銘記“吾日三省吾身”之道德修養。江謙曾任南京高等師范校長、江蘇省教育司長,獲二等嘉禾章。</p> <p class="ql-block"> <b>江永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 江永(1681-1762)字慎修,號慎齋,江灣人,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皖派經學創始人,一生蟄居鄉里,以教書為業,著作宏富。 </p><p class="ql-block"> 江永紀念館為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筑,建于清代末期。</p> <p class="ql-block"> 在紀念館里,墻壁上出現了一個類似于爐的建筑,上面刻著“敬惜字紙”。舊時代文人認為文字是圣賢心血,天地精華,字是人幸福的根源和靈魂,所以對于帶字的紙或器物很敬惜,對于帶字的廢紙不會隨意丟棄或者亂放亂用,而是會妥善保存,或者焚燒。在江永先生的紀念館里,就可以看到這個曾經焚燒字紙的爐子。</p> <p class="ql-block"> 滕家巷</p><p class="ql-block"> 顧名思義,滕姓人家聚居的巷,稱滕家巷,它是江灣古村寨最古老最著名的巷。隋末唐初建村時,就有滕姓人家在此居住生息。</p><p class="ql-block"> 滄海桑田,如今滕姓人家早已遷出江灣遠走他鄉,可滕家巷,滕家老屋依然留存,滕家的故事依然在說,從那規整的巷衢和斑駁的高墻,依然看得出當年“滕百萬”的富有與顯赫。</p> <p class="ql-block"> <b>江灣人家</b></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間,江姓商人買下滕家老屋,晨出耕,晚歸讀,還經商,是一商賈兼農耕的詩書人家。這里還展示了江灣民間日常的生活工具和生產工具。</p> <p class="ql-block"> 江灣的滕家老屋,曾經的滕家也是家財萬貫,連蓋房子的磚塊上都特意刻了家族姓氏,無奈滕家太摳門,所以工匠們為了戲弄他,所有的滕字都缺了一個點。</p> <p class="ql-block"> <b>江一麟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 江一麟(1520-1580)字仲文、號新源,江灣人。明代隆慶年間右都御史兼戶部侍郎,抗倭英雄、治淮功臣,一生功勛卓著。原紀念館為徽派民宅,建于明末,風格古樸。</p> <p class="ql-block"> <b>一府六院</b>﹣﹣始建于明朝未年,房屋取古徽州一府(徽州府)六縣(歙、夥、祁門、休寧、婺源、績溪)之意冠名,故稱“一府六院”。其正廳“怡穀堂”為清代著名學者江</p><p class="ql-block">永所題寫。</p><p class="ql-block"> 一府六院占地1.5畝,總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四層徽式建筑,結構奇巧、風格獨特,其規模為江灣村所有古民居之最。四百多年來,歷經風雨,延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終因年久失修倒塌。2001年,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在江灣視察時指示,一府六院就讓它保留現狀,傳承歷史遺存。現在我們通過多媒體數字化制作,配合 L 幕打造裸眼3D效果,還原了一府六院昔日盛景,仍可見當年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 清末商人<b>江仁慶宅</b>,為徽派穿堂式結構,磚雕門樓繁復多變浮雕、深雕、鏤空,人物形象生動,結構布局嚴謹,處處體現主人的高雅審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約14點離開江灣,前往篁嶺景區。</p> <p class="ql-block"> 婺源篁嶺旅游度假區,位于婺源縣江灣鎮東南7公里的石耳山脈,面積7.8平方公里,2014年開放試營業。</p><p class="ql-block"> 篁嶺建村于明代中葉,有500多年歷史。篁嶺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云,被稱為“梯云人家”。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景區由索道空中攬勝、村落天街訪古、梯田花海尋芳及鄉風民俗拾趣等游覽區域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7日,篁嶺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在2009之前,這座百年歷史的古村,建在山間陡坡之上,房屋高低錯落、呈半環狀分布。交通極為不便,村內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謂“地無三尺平”,秋冬季節村民生活嚴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暢,山體滑坡頻發,村莊呈半空心化的蕭條景象。</p> <p class="ql-block"> 自小習畫,猶工山水的汪萬斌,因采風寫生而走遍這里,別人眼中衰敗的古村,在他的眼中卻有著獨到的美:這座掛在山間的古村落,擁有壯美的自然景觀,并保留了不少傳統徽派建筑風貌的古民居。這些獨一無二的文旅資源與不忍看到傳統村落衰敗的那份鄉愁,讓汪萬斌相信篁嶺的可能性,遂積極投身村落的保護與改造之中。</p> <p class="ql-block"> 機遇出現在2009年,當地政府正式編制了篁嶺村整體搬遷安置規劃,由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資對篁嶺村進行整體搬遷,汪萬斌作為合伙人之一,參與其中。基于同濟大學編制的《婺源篁嶺民俗文化村發展規劃》,他帶領團隊開展篁嶺古村的整體設計和施工。</p> <p class="ql-block"> 基于篁嶺村的情況,汪萬斌與團隊開創性地制定了“保環境、屋上山、貌還原”的整體建設方案。遵循天人合一的改造原則,不做大拆大改,保留村落與自然交融的山居形式,通過保護性建設與古建異地搬遷保護的方式,以傳統古村建筑形制,融入當代文旅生活的功能性需求,挖掘在地化的風俗民情以空間場景化的呈現,復現山居古村的自然清雅與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 我們到達景區后,在游客中心辦理入住手續,走VIP通道,乘坐纜車上車,入住天街酒店,而后自由活動</p><p class="ql-block"> 下圖梯田風光,是從酒店房間陽臺上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稍作休息,約16:30待團隊游客下山時,我和部分旅友開始漫步古村落。先到梯田花海觀景臺,由于此時是逆光,故打個卡后,返回古村落中游覽。</p><p class="ql-block"> 我多次來篁嶺,在原先的美篇中介紹過,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些古村落的建筑(不按游覽順序)。</p> <p class="ql-block"> 篁嶺的<b>申明亭</b>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各府、州、縣及鄉里普遍設立,核心功能為“申明教化”——通過張貼官府榜文、公示惡行、調解民事糾紛及普法教育,強化基層治理。</p><p class="ql-block"> 亭名中的“明”字多一橫(寫作“目月”),象征“多一只眼睛”盯著作惡者,體現警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兩側楹聯:申曲直自剖當知責已,明是非公平遠勝見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篁嶺天街始建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距今已有580余年歷史,是古村起源的標志性街道。其起點處的“四世一品坊”為乾隆御賜石牌坊,紀念戶部尚書曹文埴家族四代一品官員的榮耀,據傳曹文埴進京獻徽班祝壽,間接促成京劇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街道全長388米(一說700米),呈W型或東西走向,以青石板鋪就,兩側為明清徽派建筑,粉墻黛瓦、馬頭墻、木雕門窗錯落有致,被譽為“現實版《清明上河圖》”。</p><p class="ql-block"> 延伸出九條巷道(如大豐巷、擔水巷等),形成“天街九巷,三橋六井”的布局,兼具功能性與美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 <b>五桂堂</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篁嶺人的祖宅。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與曹希例父子,曹希例以上四代都是單傳,他們樂善好施、行善積德,后來曹希例則生了五個兒子,繼而繁衍成篁嶺曹氏主體,一直延續至今,村里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字。</p> <p class="ql-block">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筑,因為在寸土寸金的篁嶺正屋占地僅達120平方米,加上整個院子,占地超過了200平方米,自然是了不起的大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五桂堂還是篁嶺唯一設有中門的大戶人家。</p><p class="ql-block">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p><p class="ql-block"> 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朱子家訓》,這是用來教導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與《朱子家訓》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的,表現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p> <p class="ql-block"> <b>怡心樓</b>,于光緒三十四年建在江西婺源許村鎮的一座徽派民宅,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的客館。整棟房屋飛金彩繪、金碧輝煌,運用彩繪裝飾的建筑,婺源僅此一棟。怡心樓大門立面的木雕,精美繁復,造型惟妙惟肖,把中國千百年傳統的木雕題材”教訓子孫、禮義廉恥“等內容展現得淋漓盡致。朱砂紅渲染的怡心樓與徽州的粉墻黛瓦建筑截然不同,成為當地特色徽派建筑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婺源篁嶺景區以搶救徽派古建為己任,開創了“徽派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將諸如怡心堂一樣百姓無力維修的有價值的古建,搬遷到篁嶺集中保護,讓這些古建獲得新生。據不完全統計,篁嶺已經異地搬遷了40多幢徽派古建筑,投資超過1億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怪屋</b>是景區為游客們打造的民俗古建筑,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板壁、門窗等都是斜的,進屋后大腦發生錯亂,會失去平衡,斜著走就好了。二樓是“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都是倒的~</p> <p class="ql-block"> 篁嶺天街的中心位置建有“眾屋”,所謂“眾屋”,就是曹氏的分祠。篁嶺的曹氏宗祠在村口,離村比較遠,而眾屋居于篁嶺天街的中心位置,祠前場地開闊,周圍聚居者眾,相當于篁嶺的“中心廣場”。“眾屋”面墻闊大而巍峨,石庫門枋,磚雕繁復、精美、大氣,莊嚴而氣派,體現祠堂的功能。門樓之上嵌入“圣旨”碑匾,更代表了皇權的崇高和朝廷的恩隆。</p> <p class="ql-block"> <b>竹虛廳</b></p><p class="ql-block"> 竹虛廳最初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這是一棟晚清客館建筑,雅致細膩圓雕、高浮雕、鏤空雕等手法讓月梁、梁托、斗拱、雀替、檐條等如舞臺布景般鮮艷奪目、栩栩如生。木雕主題從傳統戲文和民間愿景吸取美好向往,展現了主人"賈而好儒"儒雅與睿智。</p> <p class="ql-block"> 竹虛廳的臨街一面,木雕裝飾華麗繁復,簡直是一座木雕藝術的寶庫,門面上的木雕圖案精美絕倫。</p><p class="ql-block"> 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公送嫂”;</p> <p class="ql-block"> 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武百官圖”;</p> <p class="ql-block"> 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p> <p class="ql-block"> 四根木柱上梁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p><p class="ql-block"> 門罩上的裂紋雕刻著梅花和竹子,寓意“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則象征竹報平安、步步高升、節節高。</p> <p class="ql-block"> <b>六順堂</b>是典型的徽州傳統民居,展現了徽派建筑的典雅風格,屋內深度還原老徽州80、90年代鄉村民居生活場景,后廚有本地民俗大媽們制作特色美食小吃。可直觀體驗和了解那個年代鄉村的生活習慣和民俗傳統。</p><p class="ql-block"> 門額上的三個字,你是否曾疑惑它們的含義?下面,從網上查到資料來作介紹,<b>供參考</b>。</p><p class="ql-block"> 從右至左,來看看這三個字的含義吧:</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字:上人下主,人主即君,所以讀作"君"</p><p class="ql-block"> 第二個字:見父母,父母代表雙親,因此讀作"親"</p><p class="ql-block"> 第三個字:先生即老師,所以讀作"師"</p> <p class="ql-block"> <b>竹山書院</b>由清代乾隆四十六年進士曹振鏞捐資修建,其家族為徽州顯赫的鹽商世家。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為江南大鹽商,其祖父曹景宸在歙縣雄村先建造了同名書院,后曹振鏞為延續家族文脈,在篁嶺復建此書院。</p><p class="ql-block"> 書院占地約420平方米(重建后),為三進三開間徽派建筑,前堂為教學區,后堂為藏書閣,樓上設藏書空間。</p><p class="ql-block"> 大門的門樓磚雕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磚雕上分別刻有“喜上眉梢、望子成龍、兄弟登科、孟母教子”四個典故,寄托對后代子孫的殷切希望。</p> <p class="ql-block"> 位于篁嶺村頭的婺源民俗文化展覽館,原為曹氏宗祠,是一處充滿鄉土氣息的文化勝地。展館內陳列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工藝品和藝術品,展示了婺源地方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每當日出山頭,晨曦映照,整個山間村落飽經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墻與曬架上、圓圓曬匾里五彩繽紛豐收果實組合,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農俗景觀。</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篁嶺,沒有了白日的游人如織,卻多了幾分靜謐與安詳,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份難得的寧靜。</p> <p class="ql-block"> 篁嶺熱門打卡點,“隱藏”在篁嶺黛瓦白墻徽派古建上的“中國地圖”。</p><p class="ql-block"> 據說,這幅地圖由白墻斑駁脫落而形成,由于形狀酷似中國地圖,成為篁嶺熱門打卡點,人們稱其為愛國墻。</p> <p class="ql-block"> 篁嶺水街,又稱“花溪水街”,位景區的水口林區域。這是一條獨特的“坡面街道”,街道中央有一條清澈的水流自上而下流淌,兩旁商鋪林立,古色古香。水街以農耕時代的動力系統為主題,布置了石磨、水碓等景觀,營造出濃厚的徽州文化氛圍。街道被植物和水霧環繞,仙氣飄飄,宛如一幅生動的徽州小鎮風俗畫。</p> <p class="ql-block"> <b>17日</b>在酒店早餐后,前往觀景臺觀賞梯田花海。而后,趁團隊沒來之前,在古村落又逛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第5次來篁嶺,感覺油菜花季節時,房價一年比一年貴,現在和黃山西海飯店的房價差不多了,但梯田花海的景色一年不如一年。</p> <p class="ql-block"> 約10點退房,離開篁嶺,發車前往江嶺景區。</p><p class="ql-block"> 因29座以上大巴不能開到一號觀景臺入口處,故我們在2號停車場下車,換乘景交車,前往一號觀景臺入口處進入進去。</p><p class="ql-block"> 江嶺是婺源觀油菜花最佳的地方,但這次讓我失望,和篁嶺的油菜花一樣,估計是為了利益最大化,梯田花海的景色一年不如一年。</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從一號觀景臺一至往下走,到達2號停車場,沿途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在景區內各自用中餐后,離開江嶺,發車前往湯口松岳酒店入住,在酒店附近的餐館用晚餐。</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景區內一小片彩色的油菜花。</p><p class="ql-block"> 如想了解后幾天行程的記實,請點擊鏈接<a href="http://www.xsjgww.com/5bv93k2j"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2025慢生活記實--走進浙贛皖春天(下)</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维西|
吉木萨尔县|
合阳县|
旬邑县|
凭祥市|
襄城县|
南昌县|
汝阳县|
通渭县|
滨海县|
鄂托克旗|
永仁县|
克什克腾旗|
上栗县|
平果县|
寿阳县|
福清市|
英德市|
晴隆县|
汽车|
富锦市|
政和县|
綦江县|
华坪县|
巴马|
梨树县|
哈尔滨市|
五河县|
潼关县|
手游|
定兴县|
高尔夫|
陇川县|
三原县|
忻城县|
兖州市|
阳东县|
黎川县|
涡阳县|
敦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