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香港前,我問我那位曾經是大學同學兼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教授的好朋友,香港哪里值得去應該去必須去,她脫口而出便是:M+ Museum。</p><p class="ql-block"> M+,好怪的名字,與紐約的MOMA有一拼。</p><p class="ql-block">我后來上網搜索才得知,占地70萬平方英尺的M+博物館只比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小那么一點點,是可以與巴黎的蓬皮杜國家文化與藝術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媲美的國際化博物館,而它原計劃收藏的也是在中國不容易見到的當(現)代藝術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M+ Museum 外景(圖片來自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M+ Museum 的全稱是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簡稱M+,始建于2011年,經過多次延遲,費用三翻,到2021年11月才正式開放。剛開始那兩年是免費參觀的,從2023年開始收費,成人門票¥120港幣,長者減半,6歲以下兒童免費。博物館周一和周五不開放,其它日子開放的時間為10:00-18:00。(信息分享,并非廣告??)</p> <p class="ql-block">這座16層的大廈座落在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故宮博物院毗鄰(遠處的建筑即是故宮),遙望維多利亞港,隔海灣可以看到我們住的那個區。博物館下邊有一大片綠地供人們休憩玩耍,是一個休閑的極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我們住的地方在對岸的西營盤,半山,是香港最早開發的住宅區。我們的飛機晚點6個小時,到香港已是凌晨兩點多,四處空蕩蕩的,我以為要在機場過夜了。LD猶豫著叫個Uber,竟然還有人接單。司機小伙兒像是個中東人,但是他說是在香港出生的,會講英語和粵語,但不會說普通話。半夜三更的,他把我們送到地方已經4點了,又幫忙拉行李上坡,很是可愛。我讓LD給了他小費,大家都歡喜。在香港小費不是必須給的,不像在美國。</p> <p class="ql-block">香港雖然是國際大都市,卻是個小地方,人口密集住房擁擠,樓房大都是20層起,公寓房卻是小小的,我們不大習慣。我們之所以住民宿為的就是要大一點的地方,結果并不大,好在有我出門必需的洗衣機。也有個小廚房。但香港是個美食天堂,廚房沒什么用,燒點兒熱水喝而已。</p> <p class="ql-block">去過了M+博物館之后我們才發現,從住處的窗口望出去,遠遠的就能看到西九文化區,都不需用望遠鏡就可以找到故宮與M+。不過從故宮那邊回望卻找不到夾縫中的我們那幢樓——它太渺小無特色,泯然眾樓也??</p> <p class="ql-block">從住處往另一個方向看出去,遠處那座頂個球的樓是招商局西港中心(英語:China Merchants Group The Westpoint),現為中聯辦大樓,全稱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頂上那個球是個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起得晚,我們就近在旁邊的“半山食堂”吃過早飯就出發去M+博物館了。在路邊見到穿著校服、青春洋溢的中學生們在等巴士,忍不住拍下了她們的笑容。道邊坡墻上盤根錯節的樹根用蒼老襯托著少女們的稚嫩,好生令人感概,未來是屬于她們的啊!</p> <p class="ql-block">坐地鐵從西營盤到M+博物館要轉兩次車,再搭文化線小巴車就可以到了,相當方便。</p><p class="ql-block">順便說一下,在香港坐車需要買個八達通充值卡,英文叫Octopus——八爪魚??,很是形象。不過奇怪的是,香港這么大的一個國際大城市,買八達通卻不收信用卡或外幣只收港幣現金,搞得我們一開始沒兌換多少港幣時有點兒窘迫。八達通卡每張卡要付50元港幣押金,充值不限額度,不用時可以退還,但都要在車站里辦理。八達通不但可以用來坐車,也可以買菜買飯買小商品,和銀行儲蓄卡一樣使用。朋友特意叮囑說,千萬把卡收好了,如果丟失了沒辦法掛失,誰拿去都可以用的。</p> <p class="ql-block">言歸正傳。</p><p class="ql-block">西九文化區Museum Plus(M+)的意思,是說這個博物館在功能和視野上比傳統的博物館還要多。M+的收藏重點在于20和21世紀的視覺文化范圍,包括了藝術、建筑、設計和影像作品。</p> <p class="ql-block">M+博物館的網頁是這樣介紹自己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M+大樓位于1990年至2003年間從維港填海得來的土地上,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填海工程之一,工程令九龍半島的面積增加了三分之一,而海濱區則延長近一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由一塊了無痕跡的填海空地,到后來因應博物館核心價值而生的M+大樓,它成為了香港第一個專門研究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的機構。M+大樓的設計對應其獨特的時間和地點,孕育出一個不斷發展的機構,從香港出發,放眼全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基本上說,M+就是一個在無中生有的土地上建起來的一座前衛前瞻前進中的里程碑式的藏寶樓。它以自己的方式與能力收藏著亞洲的現代藝術作品,試圖打造一個藝術的世外桃源。</span></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由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amp de Meuron設計。內里的空間高大寬敞,復雜多變,有33個展廳和好幾個室外空間,充分體現了M+的“+”特點。建筑設計師們以他們的“熱愛將建筑本身升華為藝術創作”,更賦予了M+與眾不同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除了固定的長期展覽外,博物館還經常有各種特展,比如這個郭培的時裝設計展“藝想天開”,從門口看進去就古怪精靈金碧輝煌的。奈何我對時尚無感,加之時間有限,就不打算另外買票去看了它了——還是先看那些(也是買了通票的)不要付錢的展覽吧??。</p> <p class="ql-block">M+里必須優先參觀的展廳是希克藏品(Sigg Collection) 。當時我們去的時候并不知道它的重要價值,只是被門口那件似曾相識的作品吸引著,像有一根無形的線把我們牽進了展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批判:香奈兒》王廣義作于2001年</p><p class="ql-block">這是作者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作品之一。就是這件作品不由分說地把我們拉了進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烏利·希克(Uli Sigg),瑞士人,1995年至1998年擔任過瑞士駐中國大使。他從80年代開始接觸中國先鋒藝術,收藏了180多位知名與不知名藝術家的近2000件作品。2012年7月,希克夫婦把總價值約1億6千300萬美元的1463件作品捐贈給正在發展中的香港M+博物館,其中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孤品。烏利·希克被稱作“完整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人”。網上有介紹說,就連中國都沒有人像他一樣系統地收藏或展出過中國現代藝術作品。</p><p class="ql-block">希克先生的收藏很豐富且多樣化。他說他喜歡的是更前衛、更前沿的藝術作品,所以收藏時不是只關注一個類型而回避另一類。他收藏作品的標準是應該具備新奇、驚人、復雜和隱晦等特性,最理想的是具有上述所有特性。</p> <p class="ql-block">展廳很大,時間有限,我們只能走馬看花。這里且分享一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以作為到此一游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引來銀河水》孫國岐、張洪贊作于1974年</p> <p class="ql-block">這幅油畫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文革風作品,是1960到 1980年代非常流行的style——戰天斗地、精神抖擻、革命的大無畏,讓人不由地會想起那個“火熱的年代”。這個作品還曾被印成傳單向臺灣地區散發過。希克先生于2002年收藏了原作。2008年,因第一作者私自復制并拍賣相同的作品而引發了兩位作者之間對薄公堂,最終以法院調解收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鏈》王克平作于1979年,木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低俗的人沒有好果子吃》廖國核作于2011年</p><p class="ql-block">廖國核是一位相當高產的畫家。他的作品我大多欣賞不來,但是對這一幅我卻由衷地會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茶店一角——勿談國事》龔劍作于2004年</p><p class="ql-block">這一幅與豐子愷先生的《莫談國是》有點兒遙相呼應的意思。歷史只是在周期性地重復著自己吧。</p> <p class="ql-block">《茶店一角》豐子愷作于1942年(并非希克藏品)</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很像???喝茶的人只是換了件衣服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女孩的大問題》龔劍作于2005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很多房子空著,她為什么睡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希克藏品中有這位畫家12幅攝影和繪畫作品,多數隱晦到我完全看不懂,比如《小明說,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一起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系列油畫。但是這里的兩幅是相當寫實且發人深思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導人民前進》岳敏君作于1995年</span></p> <p class="ql-block">“岳敏君筆下的男子穿著一樣的單調服裝,畫面挪用了法國名畫《自由引導人民》的構圖,原作描繪的是驍勇善戰的巴黎人民,在這里,背景變成了現代城市,一群男子自嘲式地咧嘴大笑,有著玩世不恭和戲謔的意味。”(M+ 博物館的作品介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國原作《自由引導人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確實很像,也確實很玩世不恭和戲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夢想2008 No.1 (護士) 》景柯文作于2008年</p> <p class="ql-block">景柯文善于以照片為藍本作畫,效果相當寫實,比如上面那幅《護士》,還有這幅《萬里無云》(2010年),乍看就像是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連續翻拍25次》張培力1993年</p> <p class="ql-block">一張舊照片,經過25次翻拍后只剩下了無法辨認的痕跡,看來任何東西都經不住時間的消磨。這與我們的記憶又何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權力空間系列——山西省廣靈縣南村鎮沙中村村長辦公室》渠巖攝于2007年</p> <p class="ql-block">《權力空間系列——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吳莊村村長辦公室》渠巖攝于2007年</p> <p class="ql-block">這個《權力空間系列》好有穿越感。我真沒想到21世紀的村長辦公室竟然與它以前的20多年前沒有什么差別。攝影者真可以再重走一遍,看看又過了二十年那里都變成了什么樣子,再來一個對比系列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人院》孫原、彭禹作于2007年</p> <p class="ql-block">“這十三個仿真老人塑像的外貌酷似國際政治領袖、軍事將領、主教和獨裁者。老人們虛弱無力地坐在電動輪椅上,打著盹、流著口水,各自緩慢行駛,不時像坐碰碰車那樣幾乎撞在一起。孫原和彭禹以這種荒誕怪異的場景諷刺世界秩序由一小群愈來愈昏昧糊涂的領袖來決定,并反映人類沖突的循環不息。” (M+博物館作品說明)</p> <p class="ql-block">這個作品每小時才開動一次。觀看的時候真有點兒令人心驚肉跳又無可奈何。偌大的世界居然就是由這樣一群老人來掌控,而蕓蕓眾生只是它們輪下的螻蟻,生死皆隨機且隨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粒沙》盧昊作于2003年</p> <p class="ql-block">這個刻在一粒沙子上的故事,就像一粒沙子一樣微不足道,倒是與《老人院》有了呼應。(沙雕中有個錯別字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紙上談兵》王度作于1999年</p> <p class="ql-block">1998年科索沃戰爭爆發期間,王度身在巴黎。他閱讀西歐與南斯拉夫的報章報導時發現,它們述說的故事大不相同。于是他開始搜集每天的報導和時事分析,創作一個以報紙與塑膠玩具坦克、艦船和戰機組成的集合體。美國總統克林頓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半身像也被放在這個精心布置的戰場內。如題所示,紙上談兵形容無論政治領袖還是讀者,都只是根據媒體報導而空談現實。王度制造 了一個各種不同“真相”混雜的戰場。(M+博物館作品介紹)</p> <p class="ql-block">現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歷史果然是在不斷地重復著,而人類是不可能從中學到教訓的。</p> <p class="ql-block">《xxxx生于北京(250% ) 》劉煒作于1997年</p> <p class="ql-block">《千層墨——獻給昨天的中國明天》楊詰蒼作于 1990年</p> <p class="ql-block">35年前楊詰蒼應邀去巴黎參展,抵達時他的作品全失,手中只有幾只毛筆。于是他獨辟蹊徑別出心裁,索性從中國畫最基本的物料和工序開始。他把藥渣、沙土與墨汁明礬混合在一起,塗在大幅的宣紙上,干了再塗,干了再塗,日復一日持續一個月之久。墨汁的油脂使畫作表面產生光澤,墨黑中便有了光芒,而沙土顆粒又給畫作增添了質感,形成了色調的變化,體現了時空的流逝與盈縮。這也成就了畫家后來的《千層墨》系列作品。</p> <p class="ql-block">這件作品獨自占據一個展廳,巨大的空間對參觀者產生的震撼與壓力令我窒息,無法久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些值得我關注的作品,因為此文篇幅有限就只能割舍了。我必須承認,我對現代派的藝術作品有點兒望而卻步,因為我看不懂。但是我對現代藝術創作者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或者叫腦洞??)相當佩服,更對希克先生幾十年的鑒賞、收藏與捐贈感佩不已。以后如果有機會再去香港,我會用更多的時間來M+參觀。但愿M+能夠秉承其原始的核心價值,始終如一越辦越好??</p> <p class="ql-block">我們中午在M+的16樓cview餐廳吃了飯。餐廳本身也很現代??</p> <p class="ql-block">從餐廳可以看到對岸的香港會展中心。河上不時地會有大小船只穿梭駛過,似歲月靜好。</p> <p class="ql-block">這可是正宗的港式茶點,其精致美味與美國的飲茶點心絕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我們在M+的一個美好的體驗??,值得一記。</p> <p class="ql-block">漫步岸邊,遙望維多利亞港,結束了我們在香港的第一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記于2025年3月22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绥江县|
九台市|
苏尼特左旗|
分宜县|
玉林市|
银川市|
雅江县|
西安市|
永寿县|
长丰县|
名山县|
孝义市|
天津市|
郯城县|
庆阳市|
庄河市|
孝感市|
察雅县|
临城县|
南昌市|
大渡口区|
澳门|
安福县|
邵武市|
北海市|
双柏县|
民和|
日喀则市|
宜兰市|
沁源县|
兴化市|
长汀县|
青冈县|
黔江区|
凤山县|
临城县|
江城|
崇义县|
万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