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祖籍新干大洋洲塘西楊家村,我曾祖父楊寅階(字侍鳳)一直在成都做藥材生意,所以鄉(xiāng)里人稱吾家為川家(川客),吾家祖屋為川屋。</p><p class="ql-block">因塘西地勢低常遭水患,交通又不方便。1911年初我祖父楊文炳(字懷宗、號子倫)率領(lǐng)全家遷居樟樹永泰鎮(zhèn)前街,同年我父親楊永在永泰出生。我祖父還親自建立<楊謙益堂>匾額懸掛家中,訓示楊家子孫謙受益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祖父祖母生育七子三女,其中七個兒子在成都曾祖父大力資助下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我父母婚后離鄉(xiāng)在外闖蕩發(fā)展安家立業(yè)。</p> <p class="ql-block">村口<塘西楊家村>石碑是熱心家鄉(xiāng)公益的鄉(xiāng)賢楊小康2020年捐贈</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我多次回祖籍地尋根訪親,就想追祖溯源弄清楚楊氏川家1911年迀至永泰之前在塘西的那段家族史,想弄明白楊家先祖是啥時由哪遷移到塘西,啥時起開始分成多個支脈的。</p> <p class="ql-block">楊氏先輩種植的樟樹歷經(jīng)滄桑已長成參天大樹。一棵古樹,一口古井,帶我們回到先祖遷移塘西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楊家村民活動中心旁邊的古樟樹和古井彰顯了楊氏家族的發(fā)家史。</p> <p class="ql-block">這棵古樟樹與我楊家祖輩相伴二百六十二年之久。</p><p class="ql-block">2019年新干縣人民政府認定此樟樹樹齡已有256年。</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古井圈上還有依稀可見的楊氏、乾隆年制字樣,乾隆在位60年,登基至今已有289年。估計乾隆年間(1736~1796)正是我們塘西楊氏家族興旺發(fā)達的時期。</p> <p class="ql-block">古井圈上的字樣依稀可見,飲水思源,認祖歸宗,我們川家支脈1911年雖遷往永泰,也永遠不會忘記楊氏先輩祖居地塘西楊家村,更不會割舍同飲一井水的楊氏家族血脈親情。</p> <p class="ql-block">2010年楊家村創(chuàng)辦公益事業(yè)首次捐款名單</p> <p class="ql-block">2019年興建塘西楊家村民活動中心共有260多位楊姓族人或親友捐款。</p> <p class="ql-block">我作為楊氏川家游子也為祖居地塘西楊家村的建設(shè)盡了一份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捐款建成的塘西楊家村民活動中心。塘西楊家村民活動中心與楊家先祖留下的古樟、古井相伴。這幢二層小樓已成為村民集會議事、文藝活動、迎賓接客、紅白喜事等的最佳場地。</p><p class="ql-block">活動中心這憧房是由賢侄濤根、老村長青如帶領(lǐng)鄉(xiāng)親選址,設(shè)計,施工建造而成,彰顯我楊氏家人團結(jié)友愛、齊心協(xié)力的良好家風。</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文革前農(nóng)機制造中專畢業(yè),35歲開始搞建筑工程,與人組建金川建筑工程隊。</p><p class="ql-block">81年受縣科委委托建造省柴灶成功,之后在全縣大力推廣建造,并得到縣科委的表彰。</p><p class="ql-block">85年賢侄成了縣里首批萬元戶。</p> <p class="ql-block">塘西楊家近年也組建了自己的微信群現(xiàn)有120多人,不少楊家老人在年輕人的幫助下享受著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歡樂,豐富了認知和閱歷。</p><p class="ql-block">在楊家微信群里我看到:一家失火,有人上屋相救;一家修屋,群人盡力相幫;一家收獲,親友一塊分享;一家祝壽,全村舉杯同賀,這樣溫沁感人、團結(jié)友愛、互幫互助的正能量場景太多太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賢侄濤根指著前邊這幢殘舊老房說:這是子倫相公家的,至少有400年以上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據(jù)濤根賢侄回憶楊家村原有四幢大屋,分別是川客家、子倫相公家、濤根家,還有一家是在樟樹開藥材店。根據(jù)老屋具有明顯明代梁架結(jié)構(gòu)特點,濤根估計這幢老屋至少有400年以上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我六叔在家譜摘述中說:父親諱文炳,字懷宗,號子倫,忠厚本份鄉(xiāng)里無不尊敬仰慕,常為人排難解紛盡皆信服。教子甚嚴,故吾兄弟均能熱誠服務(wù)社會國家。父幼年攻書,縣試錄取為秀才。因祖父遠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遠離,乃放棄鄉(xiāng)試,在家專誠侍奉長輩,享年六十八歲。母親劉氏溫厚賢德親友稱道,享年六十一歲。當時因祖父在四川經(jīng)商,鄉(xiāng)里咸稱吾家為”川客”,遠近聞名。楊謙益堂則僅郵差知之而已。</p><p class="ql-block">濤根說的子倫相公其實就是我的祖父(爺爺),也就是說除了村里最大的川客家祖屋即川屋,還有這幢殘舊的子倫相公屋也是我川客家的祖屋之一。</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除外地讀書幾年,31歲以前基本生活在塘西楊家村,經(jīng)常與小伙伴去川屋玩耍,所以對我家塘西祖屋結(jié)構(gòu)狀況非常了解。加上35歲以后從事建筑工程工作,具有豐富的建筑專業(yè)知識。得知我從沒見過塘西祖屋,便為我講解川家祖屋結(jié)構(gòu)情況并很專業(yè)的畫出了平面圖,川客塘西祖屋(鄉(xiāng)里人稱其為川屋)便在我眼前清晰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川客祖屋坐北朝南,祖屋后門在抱小孩的位置,祖屋大門在前邊第二座三層樓門前位置。川屋是三進磚木結(jié)構(gòu),第一進是平房結(jié)構(gòu),中間大天井,兩側(cè)一邊是廚房餐廳,另一邊住幫工傭人。第二、三進為二層樓結(jié)構(gòu),屋子中間大客廳,兩側(cè)是房間,二、三進均有天井。屋內(nèi)木質(zhì)雕花構(gòu)建精致完好。</p><p class="ql-block">祖屋西邊是占地面積和祖屋差不多大小的學舍,前面操場,后面學堂。學舍的西邊就是三角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氏家族歷來重視教育,川家遷至永泰后同樣在新居地也興辦了學舍。我六叔楊良</span>1984年憑記憶寫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楊氏家族摘述>中有關(guān)永泰學舍的描述如下:</span>父親商得祖母同意于民國前一年(1911年)遷居鄰縣境清江縣永泰鎮(zhèn),在該鎮(zhèn)前街購置房屋大小近十棟。其最大兩棟一棟裝修為主屋計兩大廳中八間臥室。另學舍一大棟為吾兄弟讀書作習之所,專聘老師一員住宿于此,教授相當今日小學課程,當時尚無小學之設(shè)立,此即謂之私塾,學舍后有庭院一大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川客舉家遷移永泰,祖屋轉(zhuǎn)同姓族人,土改時川客祖屋分給四家居住,2010年前后被拆除改建新樓,若能保存至今川屋應(yīng)該是有品位的古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文革時父親回鄉(xiāng)監(jiān)督勞動改造開始住在川客祖屋內(nèi),得到楊姓鄉(xiāng)親格外關(guān)照。有領(lǐng)導認為不利改造,便將父親遷到甘泉大隊澄家村勞動改造,其實陳姓鄉(xiāng)親對我父親也很關(guān)照,所以父親落實政策回昌后仍不忘幫澄家村辦事。</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間因接受監(jiān)管勞動五叔楊自新在川屋也住了幾年,大嫂陳燕也在川屋住了幾個月。</p><p class="ql-block">勞動改造時能得到鄉(xiāng)親關(guān)照,與解放前父親在塘西興辦慶豐農(nóng)場有關(guān)。當?shù)剜l(xiāng)坤希望我父親做好事,父親便在塘西的西面大前城買下數(shù)拾畝荒地,出錢委托楊芳元及幾位楊姓族人管理農(nóng)場,辦場幾年我父親只有付出,沒有收益,結(jié)果土改時因農(nóng)場劃為地主成份。父親花錢買了頂?shù)刂髅弊哟鳎脏l(xiāng)親都認為我父親實在冤枉而同情。</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落實政策時有關(guān)部門按照當年我父親主要收入來源是省督學工資而將地主更正為偽職員兼地主。</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與侄孫楊小康陪伴我倆在村子里轉(zhuǎn)游。濤根面對著這幢屋子說:川客祖屋坐北朝南,祖屋后門就在抱小孩的位置,祖屋大門在前邊第二座三層樓門前位置。</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的外孫女新新,她稱我為太公。新新極其聰慧,從小到大讀書一直名列前茅,現(xiàn)正在美國攻讀博士。新新在初中一年級返鄉(xiāng)探親后寫下了一篇作文,文中記述了村里幾幢老屋,其中最大的老屋就是楊氏川客家的祖屋即川屋。約2010年前后川屋被村里拆除,見證塘西楊氏家族興衰約200年歷史的僅存老屋終被幾幢新樓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訴說 ></p><p class="ql-block">老屋,在建成之初它是那么輝煌;老屋,在歷史的場合中逐漸被塵埃掩埋,光芒暗淡下來。老屋,經(jīng)歷了多少興衰成敗;老屋,承載著多少愛恨情仇。老屋見證著歷史,也在對后人訴說。</p><p class="ql-block">假期隨媽媽回老家探親,抽空走訪了村莊上的老屋。殘垣斷壁間,是歲月的滄桑。過去的楊家,書香門第,出了不少高官和才子,因此興建了很大的宅院。坐北朝南的屋子,青磚黑瓦,莊嚴而大氣。每幢屋子正門,是用青石砌成的高高門樓。門樓上突出兩個石墩,上立一個木制蓋瓦的雨篷。石墩和木柱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吉祥花紋,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裝飾,整個門樓顯得大方而親切。走進門,兩邊是窄小的門房,是傭人的住所。穿過門房,一條青石板鋪成的甬道直通門廳。甬道兩旁是主人住的東西廂房,雕花的瓦當,弧形的椽和鏤花窗,沒有一處不是巧奪天工之作。由于廳門被堵而廳已經(jīng)倒塌,我們無緣得見。但從殘留的基址和山墻看,北面是一個較小的堂,南面是高大寬敞的廳,第二層應(yīng)該就是小姐的繡花樓。這樣的結(jié)構(gòu)是家鄉(xiāng)建筑特有的。</p><p class="ql-block">幾幢規(guī)模較小的老屋則采用大眾化的結(jié)構(gòu):進門既是廳,廳兩邊是廂房。在整片建筑群的南端,是宅院大門。大門從院墻上退后一步,對稱向外開。"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是門上的暗語。</p><p class="ql-block">聽說,過去蓋老屋時要先搭框架再砌墻。在安放房屋主梁時,一定要舉行一個叫做"上梁"的隆重儀式。老屋,不僅是先人智慧結(jié)晶,也寄托著他們美好的愿望。老屋,象征在家族力量的凝聚,也向后人傳達著前輩的教誨。</p><p class="ql-block">老屋倒了。老屋凝聚的家族力量與精神寄托也隨之而去了。</p><p class="ql-block">改朝換代的一系列變化,使人們失去了信仰,變得盲目。包產(chǎn)到戶,又使人覺得自己就能撐起一片天,不需要合作,獨享利益。于是,分家開始了。從老屋廳前一邊一口灶開始,發(fā)展到一個兒子一幢房。各戶為了利益爭爭搶搶,勾心斗角:老屋前的石板路拆了,石板鋪在自己家;田埂越挖越窄,行路困難,沒路可走的農(nóng)業(yè)機械便當廢鐵買了分錢。人開始變得愚昧,陋習開始流行,村莊走向衰敗。</p><p class="ql-block">老屋已經(jīng)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所以倒了。老屋那蛛網(wǎng)密布、雜草叢生、禽畜亂竄的廢墟還在,是為了替先人警示我們:國之所以為國,家之所以為家,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團結(jié),有共同的信念。人活一世,不是為了貪圖一點利益,而是要為后世留下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p><p class="ql-block">愿警醒的人們聽到老屋的訴說。</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村里尋找前輩蹤跡。</p><p class="ql-block">這位是海林長子楊瑞鴻,海林與我父同輩,瑞鴻比我小6歲。</p><p class="ql-block">我記得父母在世時多次提到過老家海林、貴庭的名字,應(yīng)該都是近親的楊家族人。</p> <p class="ql-block">我們走到村子后邊,賢侄濤根說,當年川家還專門出錢修建了一條由塘西通往永泰街的石板路,方便了鄉(xiāng)親們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無意中收藏的塘西楊家一塊古匾,匾上題字<梁孟髙風>,其典故:東漢梁鴻家貧好學,與妻孟光隱居山中,以耕織為業(yè)。夫妻守貧高義,相敬如賓,傳為嘉話。后以“梁孟"為對人夫婦的美稱。</p> <p class="ql-block">古代牌匾通常分類有:鄉(xiāng)試功名匾、功名教育匾、建筑標識匾、祝壽匾、節(jié)孝匾、聲望匾、名家文人題名匾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七品官伍紹詩在好友楊元達及夫人花甲之慶時贈送的祝壽匾。</span></p> <p class="ql-block">賜進士出身現(xiàn)任四川順慶府營山縣知縣加十級紀錄十二次鄉(xiāng)愚第伍紹詩題寫</p><p class="ql-block">此匾顯示進士出身的同鄉(xiāng)伍紹詩當年在四川順慶府營山縣任知縣,知縣在楊元達花甲時(1840年)贈送賀匾,楊元達先輩當時或許也有一官半職,是個有身份的人。</p><p class="ql-block">?伍紹詩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第三甲第1名同進士(今南昌市新建區(qū))。</p> <p class="ql-block">大德元達兄楊先生暨</p><p class="ql-block">令淑配徐老孺人同登</p><p class="ql-block">花甲正慶</p><p class="ql-block">皇清道光二十年庚子鴻歲季冬月吉立</p><p class="ql-block">?大德 指德行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令淑配 指德行善美的佳偶或賢妻。</p><p class="ql-block">?老孺人 明清時期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通常被封為孺人。老孺人用于尊稱在家庭或社會中具有較高地位的老年婦女。</p><p class="ql-block">?同登花甲正慶 共同慶祝60歲生日。</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慶賀楊元達花甲之匾,按民俗慶生做九不做十,楊元達為1781年出生(或元達夫妻倆同年出生),比我高祖母張氏(1825一1922)還大44歲,推算是我列祖輩。</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無意中還收藏了楊氏家族的另一塊匾額<萱齡永錫>,<萱齡永錫>匾額<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達了對楊家母親長壽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span></p><p class="ql-block">?萱齡中的"萱"指的是萱草,古代常用來指代母親的居室,因此"萱齡"常指母親的壽命。</p><p class="ql-block">?永錫 永指水常流不斷,引申為長久、永久、長遠,錫通賜,意為賞賜、賜給。永錫的意思是永遠賜予或長久賜福。</p> <p class="ql-block">這是7品官員楊鳳然給楊家母親張美秀70大壽時書寫的祝壽匾。</p> <p class="ql-block">賜進士辰巳聯(lián)魁出身文林郎知江南松江府青浦縣事口任改授建昌府瀘溪縣儒學教諭楊鳳然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辰巳聯(lián)魁 </span>?雍正二年即1724年?,農(nóng)歷甲辰年也是龍年,楊鳳然獲取功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林郎 朝廷對官員品級的認可與封賞,</span>用來授正七品文官,如同現(xiàn)今之"行政級別",等同現(xiàn)今的正處級干部。</p><p class="ql-block">?知…青浦縣事 即擔任青浦縣知縣。知縣為縣級最高行政長官,掌一縣之政令,負責賦稅、司法、教育、治安等事務(wù),官階正七品。</p><p class="ql-block">?儒學教諭 在清代是正八品官員,主要負責教誨縣學的生員。儒學教諭的升遷路徑通常是從縣教諭升任州學正,再升遷至府教授(正七品)。</p> <p class="ql-block">楊母張氏美秀孺人七袞榮壽立</p><p class="ql-block">皇清雍正十年壬子歲季冬月 穀旦</p><p class="ql-block">?孺人 封號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尊重和認可。</p><p class="ql-block">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被稱為"夫人",嫡母則稱為"太夫人"。</p><p class="ql-block">三品官員的妻子被稱為"淑人"。</p><p class="ql-block">四品官員的妻子被稱為"恭人"。</p><p class="ql-block">五品官員的妻子被稱為"宜人"。</p><p class="ql-block">六品官員的妻子被稱為"安人"。</p><p class="ql-block">七品以下官員的妻子被稱為"孺人"。</p><p class="ql-block">?七:常象征吉祥或完整,如"七福""七旬(七十歲)"。</p><p class="ql-block">?袞:古代帝王或高官的禮服,引申為尊貴、顯赫。</p><p class="ql-block">?榮:榮耀、昌盛。</p><p class="ql-block">?壽:長壽、福壽。</p><p class="ql-block">強調(diào)"袞"的尊貴:或為祝福對方地位顯赫、榮耀長壽,常見于壽誕賀詞。</p><p class="ql-block">?雍正十年 1732年</p><p class="ql-block">?季冬 是冬季的第三個月</p><p class="ql-block">?谷旦 就是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推測張美秀是我鼻祖輩,但楊鳳然與張美秀之間的關(guān)系尚待考證。</p> <p class="ql-block">濤根的次女曉曉求助老同學皮慶生、通過其研究清史的學生郭宇昕尋找到楊鳳然任職的有關(guān)信息,在建昌府志(卷二十七)中查到:楊鳳然 新淦 進士 知縣改教諭 十年任。</p><p class="ql-block">?皮慶生,江西新干人,200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隨后至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任教。授課方向為歷史文獻學(如歷史文選、歷史文獻學、史料學)、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主要研究方向為宋代民間信仰、禮制和文獻學史。現(xiàn)為歷史學院歷史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郭宇昕,男,1990年生,江西遂川人。本科就讀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學士學位,碩博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先后獲中國古代史碩士、博士學位,博士在讀期間由國家公派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聯(lián)合培養(yǎng)。現(xiàn)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師。</p><p class="ql-block">十分感謝皮慶生、郭宇昕二位先生的幫助與查證。</p> <p class="ql-block">我們還在<吉安登科考>查到:楊鳳然 新淦縣人。雍正二年(即1724年)登第三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授青蒲知縣。[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五《選舉七.進士》,[光緒]《江西通志》卷三十二《選舉表十三.清進士》,[民國]《江西通志稿》第九冊《江西進士題名錄.選舉表.清》,[同治]《臨江府志》卷十二《選舉志上·進士》,《新淦縣志》卷七《選舉志·科目·進士》。</p><p class="ql-block">楊鳳然雍正二年(1724年)獲取功名,雍正十年(1732年)楊鳳然為楊家母親張美秀七十大壽書寫祝壽匾。</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塘西楊氏祠堂被水淹傾毀、族譜遭雨水損毀,這塊<萱齡永錫>的匾額是目前塘西楊氏家族存世較早的歷史實物之一,解讀這塊匾額能讓我們塘西楊氏家族史追溯到362年前。</p><p class="ql-block">期望還能找到塘西楊家更多的歷史實物,以便更好地追祖溯源并書寫出我們塘西楊家的家族史。</p><p class="ql-block">重拾家族記憶,傳承家族文化,凝聚家族力量,為后代留下一份寶貴精神財富。讓塘西楊氏家族的故事在歲月長河中流傳下去永不磨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纳雍县|
和龙市|
旺苍县|
义马市|
岳普湖县|
贵阳市|
古蔺县|
西城区|
九龙县|
胶州市|
游戏|
奇台县|
盘锦市|
南木林县|
屏山县|
松原市|
满城县|
宜城市|
科技|
泗水县|
贵德县|
阿城市|
申扎县|
保德县|
德保县|
板桥市|
霞浦县|
绵阳市|
临高县|
新宁县|
额尔古纳市|
建湖县|
东源县|
尼玛县|
凤凰县|
姚安县|
青河县|
岳池县|
栾川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