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國被西方列強殖民的歷史中,一提到99年租期,大家首先一定會想到香港、澳門。可實際上,除了港、澳之外,在中國還有一個地方,也曾被列強強行租借99年!但是卻提前了53年被收回,這個城市便是湛江。它也是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湛江的舊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雅特城 湛江百年記憶</span></p><p class="ql-block">湛江市,舊稱“廣州灣”,亦稱“白雅特城”。位于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東瀕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是一個”城里有海,海在城中”獨具特色的海灣城市,現為廣東省轄地級市。</p><p class="ql-block">提到廣州灣,也許有不少人會認為,廣州灣和廣州有關,就在廣州一帶,或者距離廣州不遠。可實際上,無論是從地理上還是政治上,廣州灣和廣州沒有絲毫關系。</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鄭若曾的《籌海圖編》中就有“廣州灣”的記載,指的是高州東連肇廣、南憑溟的一帶海澳。到了清朝,廣州灣在地圖上有時標注于海面,有時標注于內地,并未有精確的地理坐標。直到光緒年間修撰的《吳川縣志》才明確指出廣州灣的具體位置。1983年9月,實行地市合并、市領縣體制,湛江市為省直轄的地級市。</p><p class="ql-block">廣州灣實際所在地,在今廣州西南千里之外的湛江附近,主要區域包括今天湛江的市區,包括坡頭、東海島、赤坎等地區。</p><p class="ql-block">廣州灣是湛江市的舊稱,其前身是法國租借地(殖民地)。法治時期,廣州灣由法屬印度支那管轄。</p><p class="ql-block">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898年初,在德國強租膠州灣、俄國強租旅順大連,英國準備強租威海衛的同時,法國要求租借香港附近的廣州灣,并要求將云南、廣東、廣西等省劃為其勢力范圍。</p><p class="ql-block">1899年,中法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的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p><p class="ql-block">正如印度支那高級官員西爾維斯特說:“法國只要占據廣州灣就能夠握住‘印度支那海北門的鑰匙’”。廣州灣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法國人眼中的“東方黃金港”,他們計劃打造“第二個香港”,甚至野心勃勃地將廣州灣命名為“白瓦特城”(法文”白雅特城”)。</p> <p class="ql-block">費成康的《中國租界通史》以及法國學者伯特蘭·馬托的《白雅特城:法蘭西帝國鴉片銷售時代的記憶”》書中都曾提到。“白雅特城”為法國租借廣州灣時期對廣州灣的稱呼。</p> <p class="ql-block">"白瓦特"是19世紀第一艘闖入中國領海廣州灣(湛江)的法國殖民者的軍艦名稱。“白瓦特城”(法文“白雅特城”)是湛江人民永久的傷痛,是刻在老一輩湛江人心中的一道恥辱烙印,法軍自1898年4月登陸海頭汛以來,西營便是戰略要地。1958年,西營改名霞山區。</p><p class="ql-block">法國人把他們租借的廣州灣劃分為三區二城進行管理:初期設立三區即赤坎、坡頭、淡水(在硇洲)。廣州灣法當局的首府從東營(今麻斜)搬遷到麻斜河右岸的西營(今霞山),并定名為白雅特城(Fort—Bayard)。</p><p class="ql-block">法國人以白雅特城為核心,按照棋盤式街道格局進行規劃建設。在西營建起教堂、郵局、銀行、店鋪、學校、醫院等眾多服務機構和設施,這些建設對傳播西方文化發揮了一定作用,也為湛江后來城市建設奠定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直到今天,這里的殖民烙印依舊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昔日廣州灣 亂世避風港</span></p><p class="ql-block">法國租借廣州灣時期,除了建教堂、銀行和“東方小巴黎”商圈外,犯下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法軍與土匪勾結掠奪群眾財產,危害人民群眾;捕殺中國共產黨人,鎮壓革命運動;誘騙、拐賣貧民,販賣華工出國......法國殖民當局為增加稅收,頒布《關于廣州灣鴉片稅收之規定》,慫恿華人走私和販賣鴉片......都給廣州灣內的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爆發后,廣州等地相繼淪陷。廣州灣租借地竟成了“亂世避風港”。這里涌入大量難民,大批物資經廣州灣秘密轉運內地,成為中國抗戰后方獲得海外物資的重要通道之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香港淪陷,廣州灣雖在日軍嚴密的監控之下,但仍是中國政府僅剩的補給抗戰物資的沿海港口。孰曾想,廣州灣的經濟發展在亂世之中竟達到空前繁榮。</p> <p class="ql-block">法國殖民者在廣州灣留下大量的殖民建筑,今日現存的有廣州灣法國公使署、廣州灣法軍指揮部、廣州灣法軍俱樂部、東方匯理銀行、維多爾天主堂、基督教福音堂等。這些法式建筑雖然由湛江人施工,但由法國人設計,因此建筑物完全西化,反映法國當時流行建筑風格。這些法式建筑遺跡,記錄著霞山的舊時光,成為了解湛江歷史彌足珍貴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霞山法式風情街位于青島路與海濱大道交匯處至海濱西二路與海濱大道交匯處路段,就是以法式建筑群為中心建設的,沿途皆是法式風情的古建筑,如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維爾多天主教堂、霞山福音堂、廣州灣法國警察署舊址、西營郵政局舊址和東方匯理銀行舊址等等。</p> <p class="ql-block">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p><p class="ql-block">廣州灣法國公署舊址,時人亦稱為“大鐘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鮮明的近代西式建筑風格,是廣州灣—湛江市百年歷史的見證物,是進行近現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維多爾天主教堂又稱霞山天主教堂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位于延安路和綠蔭路交匯處,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該教堂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尖石塔,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哥特式教堂。1991年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43年,“廣州灣”被日軍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8月18日,與法國臨時政府簽訂《交收廣州灣租借地專約》,同年9月21日,駐雷州半島地區的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從日軍手中接收廣州灣。至此,廣州灣才真正回到了自己的祖國。</p><p class="ql-block">回歸后,國民政府以廣州灣范圍劃設市治,因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0日周恩來總理到廣東省湛江市視察,曾說“湛江與法國巴黎很相似,房子建在樹林中既幽靜又雅致;并不斷盛贊湛江像個“小巴黎”。</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湛江街頭飄揚著“中國紅”。霞山法式建筑群時刻提醒著我們,廣州灣那段心酸、屈辱的殖民史是不能被時間抹去的,更不應被我們遺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琼海市|
崇左市|
神池县|
宾阳县|
报价|
沛县|
明溪县|
贡嘎县|
乌审旗|
安庆市|
新野县|
修武县|
邵东县|
商城县|
舞阳县|
舒兰市|
大洼县|
曲沃县|
白城市|
循化|
太谷县|
舒兰市|
昌吉市|
延长县|
玉溪市|
靖西县|
神农架林区|
罗平县|
大埔县|
崇仁县|
新平|
水城县|
株洲市|
双江|
金川县|
泗水县|
介休市|
随州市|
阜新|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