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景區,簡稱周村古商城,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新建中路一號。周村古商城于2004年開放為景區,占地面積60.55公頃,總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周村古商城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永樂八年(1410)新建的古商業街。明永樂八年(1410)周村修建了以“大街”為核心街道的古商業街,明崇禎九年(16316)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雛形。長約1000米,分為南北兩段,現在保留的基本為南段,全長約400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地處渤海之濱,在春秋時期就與古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進行絲綢貿易的重要城市。秦漢時期,中國與西亞、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貿易通道進一步疏通,中國絲綢為主要商品的絲綢之路成為世界最早、貿易量最大的國際商路。周村絲綢因一年一季,質量更上乘,白居易曾用“天上取樣人間織”來形容周村絲綢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歷史上屬“三齊”之地,自古商業發達。明朝中后期周村迅速崛起,逐步發展成為以商品貿易為主的商業名城。自清康熙年間,周村擁有72條商業街,八大專業市場的“三齊重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后期章丘孟氏“八大祥”號先后來這里經商,儒商代表瑞蚨祥、謙祥益等全國著名“八大祥”老字商號是最早發源于周村的實物見證和歷史軌跡。清光緒三十年(1904)周村辟為商埠后,商業貿易進一步擴大,近如青島、濟南,遠至北京、上海、廣州的商號都與這里發生了頻繁的生意聯系。2001年淄博市周村區政府對周村古商城進行保護性開發,2004年周村古商城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有百年商埠之稱的周村被認定為儒商發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古商城歷經數百年風雨仍保留完好,素有“旱碼頭”“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譽。被中國古建筑保護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商業建筑博物館群”。2024年2月26日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淄博市第一家,山東省第16家5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周村古商城雖然歷經數百年滄桑,可是大街上明清時代的古建筑卻都保存完好,街道兩旁店鋪林立,顯示出古商城昔日的繁華景象。那一棟棟明清建筑的老房子講述著周村古商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魯商文化館用大量的圖片和詳實的資料講述魯商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 ,魯國產生的儒家思想慢慢滲透到其中,深刻影響著周村商人,逐漸形成了“以德經商 、德商兼舉、以義取利、以利興德”的經商理念,積淀形成了魯商文化,對后世商業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商一般指明清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形成的、帶有山東地域特征的、先進理念和鮮明特色的、有代表人物和獨特商業傳統的山東商業行幫。魯商多以禮儀為先、遵守孝道、誠信經營、秉承古齊經商貿易之遺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這片土地上造就的魯商文化底蘊豐厚。周村作為魯商發源地,自古商業發達。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齊文化崇商重工的歷史傳統,儒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和重商護商的社會風氣在這里激蕩融合,培育出“厚道、誠信、開放、包容”的魯商精神和“德為本、義為先、義致利”的商業思想。齊國的工商立國的國策和開放、革新、包容、務實的商貿文化造就了周村重商傳統,催生了周村的商業繁榮。</p> <p class="ql-block">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把商與士、農、工并列為“國之石民”,進一步提高工商者的社會地位 ,通過設置市場管理的官吏和“四民分業定居”,保障了商業繁榮,使齊國國都臨淄成為商業發達的“海岱大都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盡管當時齊國的“五十而取一”“關賦百取一”的稅賦已經很低,但是管仲還是制定了便利的通關和零關稅的貿易政策,鼓勵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低稅賦,便通關。</p> <p class="ql-block">從明朝中葉開始,周村的商業發展和文化積淀愈發繁榮深厚,催生的名門望族次第登場。他們在引領社會風尚、促進商貿發展,睦族親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李氏家族代完市稅的義舉,流傳至今。在周村營造了全國首個“保稅區”,吸引了全國各地投資者,大量的商號在周村創辦聚集,“言商仍向儒”的祥字號在此產生。周村成為“濟東重鎮”“海右華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人李化熙是明崇禎七年(1634)的進士。他為官時正是闖王李自成起義之時,崇禎皇帝曾任命他為榆林三邊總督,率10萬大軍抵御闖王的起義軍。然而李化熙的部隊還沒有調齊,勢如破竹的闖王大軍就攻進了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李化熙只好帶領部隊退回家鄉周村,以待時局之變。清王朝平定北方后,李化熙順應時勢,歸順了清朝,被委以重任,官至刑部尚書。李化熙在一次回鄉探親時,他看到周村的商戶因為官府的苛捐雜稅和一些豪滑惡棍的敲詐盤剝,讓商戶苦不堪言,嚴重影響了周村的商業發展,心情非常焦慮?;鼐┖蟊阆蝽樦位实鄯A報了這一情況,建議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稅,讓商人們安心做生意。順治皇帝說:“那就免一天稅吧!”李化熙當即叩頭謝恩。心里卻想:一日無稅怎能保持長期繁榮呢?他想來想去,心中有了辦法 ,連夜修書一封,第二天派心腹直奔周村。家中接信,立即刻了一塊5尺石碑,上書“今日無稅”四個大字,立于街口,并曉諭眾人,奉喻立碑,違令者嚴辦。一時間周村街上再也無人敢收稅了,那些巧取豪奪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周村街上做買賣不收稅的消息越傳越遠,四面八方的商人都來這里設立鋪號,貿易越來越興盛了。</p> <p class="ql-block">在這塊六角石碑上,正面刻的是(今日無稅),其余幾面刻的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長山縣知縣金鋱來周村視察后親自撰寫的《周村義集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一年(1654)順治皇帝在瀛臺宴請群臣。當問到大臣們父母的情況時,李化熙即跪倒在地說:母親年邁,請求回鄉奉侍老母。順治皇帝當即批準了他的請求,李化熙是第一個主動辭職的回鄉漢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鄉后他看到“今日無稅”的石碑,不禁有些后怕,他心里最清楚這四個字的來歷和內涵,為了使周村商家不再受欺負,他決定代替商家納稅,周村街的稅銀全部由李氏家族承擔,并且在周村開設義集,免除強加在周村商民身上的苛捐雜稅。李氏家族將“代交市稅”自覺地作為家訓,代代傳承,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周村施行(厘金稅),數額巨大,李氏家族無力承擔,改由全鎮商人繳納。李氏家族代交市稅前后長達248年,為維持義集秩序,營造經商環境,促進周村商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伴隨著商業的繁榮,周村形成著名的(八大行)即《錢糧行、雜貨行、絲織行、油漆行、藥材行、煤炭行、木器行、鐵器行、》其中絲織行為諸行之首。商品貿易的發展使周村官民率先意識到成立商會的必要性。1902年周村商會成立,為全國第一批,早于上海、天津。宗旨是“聯絡商情,啟導商志,保護商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會成立后,為便于統計和管理,打破了過去以行業為界限的做法,以工商業戶座落的街道為基礎,劃分若干區域,并以區域為單位,將工商業分為13段,每段設段長1人,隸屬商會管理,段內不分行業,皆為段長管理。商會會長由各行業推舉產生,全部由周村人或者周村附近縣鄉有聲望的人擔任,民國初至解放前夕周村歷屆商會共17任會長。</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周村已經成為中國近代重要的經濟城市,地位僅次于青島、濟寧。光緒二十五年《通商各關華洋貿易總冊》記載 ,19世紀末周村市場的商品貿易金額已達1500萬兩白銀,當時濟南的棉紗、布匹的輸入量僅及周村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為盡快占領中國市場,對開埠經商表現出一種迫不及待的熱情,他們頻頻挑起事端, 發動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幾乎每一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都與開放通商口岸有關,“約開口岸”成為中國近代的一個突出現象。在“約開口岸”列強可設立租界,建立工部局等殖民機構,并享有土地永租權、司法權、警察權、征稅權等許多特權,中國主權喪失殆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訂立《膠澳租借條約》強租膠州灣,在山東享有筑路、開礦特權。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德國進一步加強了對山東的控制。1903年德國在山東修建的膠濟鐵路即將竣工,德國勢力 隨著鐵路的建成由膠澳一隅滲透到山東廣大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避免西方列強進一步侵吞我國利益,防止稅收進一步流失,清政府加快了自開商埠的進程,在自開口岸內,中國可以完全實行主權,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維護。1904年清廷宣布周村開埠,標志著周村開啟了近代化的大門,邁進了一個與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時代。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周村商人心懷國家,因時而生,順勢而為,推動了周村近代化的發展步伐,為地區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p> <p class="ql-block">1906年1月10日濟南、周村、濰縣三地同時舉行開埠典禮,正式開放為“華洋公共通商之埠”。山東當局將濟南、周村、濰縣開辟商埠是為發展山東經濟所做的重大調整,三地開埠后經濟均得到快速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開埠后制定了《商埠租借章程》明確商埠的管理辦法。《商埠巡警章程》則明確了開埠之后清政府在周村設立巡警局。德國在周村設立了領事館。青島膠澳海關在周村設立了海關周村分關。</p> <p class="ql-block">在烽火連天動蕩的歲月中,周村人展現了心系家國的愛國情懷。1919年巴黎和會上收回青島失敗的消息傳來,瑞蚨祥、慶隆祥、趙興成等百余家綢緞商人公推瑞蚨祥為領袖 ,開會決議凡各號現有日貨數目點清列簿,售盡為止,不許再添,以示抵制?!拔逅摹睈蹏\動爆發后,周村學生商民積極響應北京的愛國浪潮,游行示威。1937年10月至11月6日的黃河抗擊日軍的保衛戰中,周村是指揮中心,也是后勤供應基地。抗日部隊每天需要的上萬斤糧食和蔬菜大部分是 周村商會經營糧食蔬菜的商號供應,為部隊提供充足優質的糧食、油料和蔬菜等,有力地保證了前線的后勤供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周村先后為日軍和國民黨軍占領,城內商民無法公開支援游擊隊和解放軍,卻積極想辦法秘密為游擊隊和解放軍輸送藥品、醫療器械、糧食和印刷器材。在國家危難之時,更有多少周村人走向戰場抗擊外敵侵略。被尊稱為“一馬三司令”的馬耀南、馬曉云、馬天民是周村人的杰出代表。他們是周村城東北望村三個親兄弟。馬耀南從愛國學生到八路軍優秀指揮員,為清河區抗日武裝的創建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馬耀南的帶領下,二弟馬曉云,三弟馬天民都走上革命道路,先后為國捐軀,成為抗日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1947年五月初,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陳士渠由山東省政府主席黎玉陪同到周村視察工作。陳毅一行參觀了著名的老字號泉祥、鴻祥、惠東、瑞林祥等,對周村城市的恢復作出了指示,為周村的和平發展確定了基調。1948年三月周村解放后,周村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城市工作指示,立即發出布告,號召群眾緊急行動起來,恢復秩序。解放后,經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周村老商埠在歷史和現代化的交融中煥發新生,更加繁榮,周村人走上更加美好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周村燒餅是周村商埠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薄、香、酥脆的產品特點深受中外美食家高度贊譽。誕生于100多年前的大酥燒燒餅雖然歷經時代變遷,卻經久不衰。1961年正式注冊為“周村”牌,今天它以作為“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受到國家重點保護。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正是這一中華美食的傳承者 。周村燒餅博物館的建立不僅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周村燒餅的歷史、工藝、傳播、發展及相關習俗,同時它又是一座活著的文化美食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周村燒餅具有獨特的加工技藝。其獨特的口感與當地特有的面粉、芝麻原料、水及純手工加工、吊爐烘焙制作方式緊密相關。解放后全國各地有一些食品制作廠曾經派人去周村學習燒餅制作,可回去后無論怎樣做都做不出周村燒餅的獨特口味。也就是說,離開這些元素,離開這塊土地,就不能有純正味道的周村燒餅。</p> <p class="ql-block">周村燒餅誕生后,首先成為當地官僚富商階層、外國人茶余酒后的一種消遣之物,平民百姓也只是偶爾用于待客酬賓的年節之禮,平素是難得問津的。光緒三十年(1904)周村辟為商埠,尤其是膠濟鐵路修通后,周村燒餅才廣為傳播,聲名遠揚。它不斷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當地還形成了與燒餅有關的風俗和傳說。在食品單一、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時代,自然成為人們難得一吃的高貴食品,把它作為禮品就是自然的選擇?,F在周村燒餅作為禮品消費的占消費總量的70%。</p> <p class="ql-block">上個世紀60年代周村食品廠糕點(燒餅)技師孟慶云和李昌永被正式調入北京人民大會堂工作,讓一代周村燒餅人引以為自豪。</p> <p class="ql-block">瑞蚨祥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是“八大祥”之首,由孟子的第六十九代孫孟洛川所創辦。此為瑞蚨祥母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蚨”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形式蟬的神蟲,可以招財進寶。把“蚨”字放在祥瑞之間,表達了“”瑞氣吉祥,財源茂盛”的美好寓意,品牌命名構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瑞蚨祥推廣“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p> <p class="ql-block">孟洛川(1851—1939、9、7)是孟子第六十九代孫 ,山東省章丘刁鎮舊軍人,著名商人。他是孟家“祥字號”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瑞蚨祥的創辦人和掌舵人。孟洛川的商業天賦從小就顯露出來,1869年18歲那年開始掌管家業。1869年在北京負責慶祥、瑞生祥等企業的經營 ,從此一生掌管孟家企業。至1934年已分別在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煙臺、上海等地設立商號,有員工1000余人,房產3000間,前廳后樓,左右廂房共近100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3年(光緒十九年)和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柵欄和煙臺開設“瑞蚨祥”,經營綢緞、洋貨、皮貨、百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洛川一生多次舉辦慈善和公益事業。諸如設立社倉,積谷備荒;修文廟,建尊經閣;設義學,經理書院;捐衣施粥及捐資協修《山東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稱號,被譽為“一孟皆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洛川是一個愛國者,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孟洛川在北京大柵欄門把他店里經營的洋布全部焚之一炬,并宣布當時全國十八家分店只賣國布,在全國引起了轟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電視《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以中華老字號“瑞蚨祥”創始人孟洛川為原型的36集電視劇。該劇講述了主人公孟洛川18歲起繼承祖業,創建瑞蚨祥商號,并憑借自身的膽識將其發展為民族品牌的故事,展現了一代大儒商的風范。</p> <p class="ql-block">1949年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親手升起的那面五星紅旗的面料就是由位于北京西城區前門大柵欄瑞蚨祥店提供的。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為了瑞蚨祥的無上榮光。如今它的建筑仍保留著始建時的外形。它的鎮店之寶就是擺放在店內左側的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2007年“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瑞蚨祥也在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不斷創新,堅持走自主品牌化道路,和秉承中華百年老字號,肩負傳承中華手工技藝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大染坊位于銀子市街90號,創于清道光年間的東來生綢布莊舊址。其經營業務主要是將收購來的絲綢坯布進行整理、染色、加工、批發。大染坊內有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紡織機具展示,可以完整的了解古代染布工藝流程,它也是電視劇《大染坊》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淄博周村最早設置城邑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余年。古稱於陵邑。當時於陵城位于齊國的腹地 ,是齊國絲織業的重要生產區域。當時的齊國“冠帶衣履天下”產量巨大,質量上乘,為東周各國所仰慕,成為各國經商、效仿和利用的對象。由於陵生產的絲綢通商于東周列國之間,其中有一部分向東越海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向西經秦國進入西域,以至中亞、歐洲 大陸??梢哉f至東周開始,於陵就已經奠定了在古絲綢之路的商業商品生產和源頭地位。明清以來,在於陵遺址上又誕生了周村這樣一個以傳承絲綢文明為己任的商業重鎮,歷經明清兩代發展,儼然成為長江以北的絲綢織造交易中心,“旱碼頭”“天下第一村”聲名鵲起。</p> <p class="ql-block">在我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紡織生產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人民發明創造的紡織機具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在性能上有許多獨到之處。從《農政全書》《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中國著作中均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紡線是中國傳統耕織社會的主要生產項目,是織布的第一道工序,過去紡線用到的工具就是紡線車。</p> <p class="ql-block">繅絲是制絲過程的一個主要工序,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稱為繅絲。一根生絲一般田七八粒繭合成。一個繭能抽出1千多米絲。繅絲技術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泡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于絲筐上。元代王禎農書記載腳踏繅絲車出現在宋代它的出現標志著古代繅絲機具的新成就,繅絲溫度非常重要,控制在80°C 攝氏度左右。溫度過高,容易繭子煮得過熟,使絲膠溶解過多,不利于集絲時的抱合,溫度過低,舒解太慢,影響繅絲產量。</p> <p class="ql-block">織布機</p> <p class="ql-block"> 染布,指把布染成需要的顏色,一般是通過染坊又稱(染缸坊,染布作坊)完成。染布已有2800多年歷史。據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考古發現,中國織染工藝的歷史至少可以從西周算起。西周時養蠶、繅絲、織帛、種麻、采葛、織綢、染色等織染工藝開始有了專門的分工。秦漢時期織染有了飛躍的發展,品種增多,染色工藝水平有了提高。</p> <p class="ql-block">去漿是染布前首先需要高溫水煮,去除坯布上的漿,然后通過冷熱兩種方式染色。</p> <p class="ql-block">熱染即煮染,有的天然染料不是先加工提煉,而是與布料同時入水,必須加熱方能使植物中的顏色盡快析出,再由布料吸收?;瘜W燃料投放市場后,基本都是用煮染的方法,著色快,染色牢固。</p> <p class="ql-block">冷染就用溫水沖開染料,放入純堿綜合、固色,放入布料,撈出冷水沖一遍,去除浮色,晾干,烘平。</p> <p class="ql-block">洗布是將布面上沒有上漿的浮色去除。</p> <p class="ql-block">整布是上色晾曬后的下一道工序,其作用是讓布面變得更加平整。整布時所用到的工具是碾布石,也叫踹布石,一般用綿石雕鑿而成,兩頭翹起,底面平滑,形似元寶,所以也程“元寶石”。</p> <p class="ql-block">在大染坊設有陳杰生平紀念館。陳杰,1956年6月生于濟南,祖籍桓臺縣,只讀過三年小學,16歲參加工作,到濟南市郵政局做火車郵件押運工。憑借天賦與勤奮,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并成為錢鐘書先生的高足。受錢鐘書先生邀請,任《十三經注釋》特邀編輯。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在省內報刊發表一批中短篇小說、散文,其《飄零》《小站》《在旅途上》等產生了一定影響并獲獎。1987年山東省文學院院長耿建華以《一個引人注目的 文學新人》為題撰文評價其小說。1992年退職,成立當代藝術廣告公司,后受聘泛亞(國際)文化傳媒公司,任首席藝術總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杰根據大染坊的故事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染坊》,后由導演王文杰改編為同名電視劇,2003年在央視一套播出,受到了廣泛好評并一舉成名。2005年創作電視劇《旱碼頭》,2006年8月10日在周村封鏡,年底在央視播出。2006年7月6日陳杰先生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票號展覽館是1884年山西著名商人喬致庸在周村開設的大德通票號舊址。大德通票號的前身是大德興茶莊,光緒十年(1884)四月正式改名為大德通票號,總部設在山西祁縣。同年在周村設立分號,成為大德通票號在全國開設的第一家分號。</p> <p class="ql-block">狀元府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四十八年(1789)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后遭破壞。2006年由周村王氏兄弟斥資一千余萬元在原址上進行了修復。整座建筑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風格,三進院落,青磚灰瓦,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并建有花園和演武場,總占地面積達3330平方米,三進院落呈階梯狀,一院高過一院,寓意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王應統(1664—1715)字緒光,號敏齋,祖籍山東常山縣。清康熙二年出生,王應統好騎馬射箭??滴醵曛形渑e,二十七年成進士,年僅25歲被康熙欽點武狀元,任命山西中路利民參將,康熙三十五年(1696)跟隨康熙帝平定了新疆葛爾丹叛亂勢力??滴跏荒晟秊楹幽虾颖笨偙?,鎮守懷慶。其為官期間清正廉潔,不喜歡 阿諛奉承,辦事公開,杜絕賄賂,反遭陷害,被免職下獄,不久平反昭雪,但是王應統已經厭倦了官場,遂辭職回到家鄉周村,修建了狀元府。1715年王應統病逝,家人遵其遺囑將遺體埋葬在周村城西象山山麓。</p> <p class="ql-block">周村銅響樂器生產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1956年公私合營后成立國營魯東樂器廠。1964年該廠研制的銅響樂器“周村編鐘”、軍樂鈸、大抄鑼、吊镲等樂器,參加國家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配樂,取得成功。后經周恩來總理指示,“周村編鐘”演奏的《東方紅》樂曲經過電子化,于1970年4月24日伴隨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翱翔太空,讓世界聽到了由周村銅響樂器演奏出的美妙旋律。</p> <p class="ql-block">義盛永是王村特產,具有百年醋釀造的歷史。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王村醋》記載,王村牛氏自清乾隆末年開始從事釀造食醋、黃酒行業,“義盛”字號。民國時牛氏后人與周村畢氏聯姻,創立“義盛永”字號,作為原老“義盛”的分支,其在民國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1956年公私合營“義盛號”分支義盛永、義盛恒、恒興永連、德和順等十余家王村醋釀作坊一起并入王村供銷社。</p><p class="ql-block">2018年央視七套大型紀錄片《栗說—一一粒小米的故事》中對王村小米醋手工釀造技藝進行了專題報道。2019年1月,義盛永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順興成周村特產饃饃醬相傳始于順治年間,出自周村明末清初尚書李化熙府中,因其口味獨特,在周村流傳至今。具有色香濃郁,口感軟糯,回味悠長,營養豐富等特點。</p> <p class="ql-block">英美煙草公司于1902年在英國倫敦成立。不久就在周村大街設點經營,周村被指定為濟南以東、濰縣以西的營業段負責人駐地。主要經英“派力”“三炮臺“斯太菲””等品牌香煙,解放前夕關閉。</p> <p class="ql-block">在大街的盡頭有一個小廣場,小廣場的門楣上寫著“天下第一村”。1775年乾隆皇帝南巡時經過周村,被這里的商業繁榮景象所打動 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陳杰依據旱碼頭的故事于2005年創作了電視劇《旱碼頭》。2006年8月10日在周村封鏡,在那一年的年底在央視播出。</p> <p class="ql-block">站在旱碼頭,耳邊似乎還有當年周村義集的叫賣聲,還能看到四方商家云集的繁榮景象,空氣中仍然有酒香、醋香、燒餅香,“三齊重鎮”“天下第一村”的美譽讓人感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在祖國的發展進程中,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中,周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麗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白水县|
郎溪县|
花莲市|
石城县|
南皮县|
宁海县|
昭觉县|
平远县|
九寨沟县|
玉门市|
大庆市|
巫溪县|
吉安县|
宜城市|
简阳市|
朝阳县|
和静县|
东平县|
东兰县|
汉中市|
阿鲁科尔沁旗|
佛坪县|
台江县|
迁安市|
鄂托克前旗|
彭阳县|
望都县|
吴桥县|
巴马|
沙田区|
长阳|
兴隆县|
乐亭县|
武胜县|
英德市|
英山县|
遂昌县|
凤城市|
博湖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