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弎人行今天早九點成為首批踏入中國美術館的訪客,只為趕赴這場跨越千年的絲路之約。敦煌藻井的華光傾瀉而下時,三雙眼睛同時被莫高窟的飛天壁畫點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簡牘、帛書、畫像磚、花磚、陶俑、木俑、寫經、彩塑、臨摹壁畫等多個類別。展覽分為“書刻同輝”“繪塑同光”兩個部分,溯源中華藝術的文化根脈,彰顯絲路精神的壯美氣象。</p> <p class="ql-block">黃河奔涌,絲路蜿蜒。甘肅大地的歲月積淀中,深藏著中華文明古老的書寫密碼,將漢字與書法的源流與演進,鋪陳出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p> <p class="ql-block">“書刻同輝”板塊,中國國家美術館著重于“書法”的講述,其中最重量級展品就是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這是第一次以15塊結集的形式在北京公開展出。在這次展覽中,真正的“C位明星”當屬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它一出場就吸引了無數目光,因為它刷新了三個第一:</p><p class="ql-block">第一次 以15塊結集的形式公開展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 與漢代簡牘、敦煌寫經共同亮相!</p><p class="ql-block">第一次 進京,在北京展出!</p> <p class="ql-block">在《淳化閣帖》的眾多翻刻版本中,肅府本因摹刻精良、底本稀有,與“關中本”“泉州本”并稱為《淳化閣帖》的三大明刻體系,是研究宋明書法傳承的關鍵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甘肅省博物館藏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歷時7年,用142塊(原142塊,1塊佚失),富平石刻成,是國內現存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閣帖刻石。</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更是派出金牌講解員,為觀眾帶來精彩的導賞解讀,讓大家對《淳化閣帖》的文化背景和書法魅力有更深入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淳化閣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刻叢帖,此作是公元922年,由宋太宗趙光義親自下令編纂,精選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將書法發展脈絡梳理得明明白。</p><p class="ql-block">《淳化閣帖》最初是刻在棗木板上,仁宗慶歷年間,宮中失火,導致原本被燒。</p> <p class="ql-block">收錄了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王獻之等東晉以來眾多書法大家的經典之作,行書、草書各顯神韻。更重要的是,它確立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帖學書法美學體系,對后世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卷中將秦漢一直到晉唐1000多年,103位名家寫下的420件真跡,合成了10卷法帖,第1卷是歷代帝王的真跡,第2~4卷為歷代名家法帖。</p><p class="ql-block">包含了鐘繇、李邕、王凝之、歐陽詢、柳公權等諸多名家真跡,第6~8卷是王羲之真跡合集,第9~10卷為王獻之真跡,“二王”真跡占了此作“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書法真跡無存,用將近一半篇幅選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作品,羲之墨跡入選161帖,足以見得當時尚王、宗王風氣非常興盛。對于保存二王的藝術風格而言,它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立足今天來看,宋代以前諸家真跡極少,如果沒有《淳化閣帖》在內的古帖傳世,我們怎么能一睹當時的筆風意態?</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p><p class="ql-block">《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之一 </p><p class="ql-block">明34×40×8c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王獻之</p> <p class="ql-block">王獻之</p> <p class="ql-block">(此圖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淳化閣帖》之《唐太宗枇杷帖》</p><p class="ql-block">釋文:使至,得所進枇杷子,良深慰悅。嘉果珍味,獨冠時新。但川路既遙,無勞更送。今者梅炎藻夏,麥氣迎秋,香標蘭坂之風,鏡轉桂巖之月,為善之暇,想足怡神。延望白云,載深離緒,聊疏綠字,此不多申諮。</p> <p class="ql-block">鐘繇</p> <p class="ql-block">歐陽詢</p> <p class="ql-block">甘肅彩陶</p> <p class="ql-block">馬家窯彩陶上神秘的刻劃符號,閃爍著先民智慧的火花,昭示著漢字萌芽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距今4000多年的“フ”寬帶紋彩陶缽,是此次展覽中歷史最悠久的展品,陶缽口上刻下的“フ”符號可能是漢字的前身,為研究中國古文字的起源提供重要線索。</p> <p class="ql-block">萬石倉印是西漢時期的一枚木質官印,漢承秦制,它見證了漢代對糧食管理的嚴格制度。這枚珍貴的倉印于1956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的甲渠侯官治所遺址,即居延破城子出土。倉印的材質為松木,形狀為長方形,尺寸約為長15厘米、寬12厘米、高3厘米,四角經過打磨處理成圓角,以減少磨損和提高耐用性。“萬石”二字陰刻于印面,代表了該糧倉的存儲容量級別,萬石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大的容量單位,體現了該糧倉作為重要軍事或國家儲備糧倉的地位。在漢代,糧食管理是國家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倉印用于封緘糧倉,防止糧食被盜或誤用,同時確保糧食的質量和數量,是官方管理糧食的權威標識。</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的佛國世界。</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三兔飛天藻井和蓮花飛天藻井</p> <p class="ql-block">潘絜茲《石窟藝術的創造者》1954年110×80cm 中國畫中國美術館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建筑之美魚骨式建筑畫法, 主殿仰視,配殿俯視 ,成對稱式體現佛國境界無限延伸。</p> <p class="ql-block">佛本生故事,薩埵太子以身飼虎。</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二個佛本生內容即“薩埵太子以身飼虎”和“九色鹿”故事。</p><p class="ql-block">釋迦摩尼成佛前要經歷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輪回。</p> <p class="ql-block">常書鴻臨摹的217窟唐青綠山水畫是這次展覽的最大特色,唐代大畫家青綠山水畫大師李思訓沒有留作品,這幅作品剛好是他同時期的青綠作品,顯得彌足珍貴,217窟在敦煌平時就不對外開放 。</p> <p class="ql-block">菩薩立像 唐20×61cm</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三國志·步騭傳》殘卷 東晉24.3×42cm</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永城市|
涿鹿县|
泽州县|
吉水县|
横山县|
江北区|
密云县|
南汇区|
潍坊市|
重庆市|
额敏县|
万年县|
确山县|
皋兰县|
万荣县|
四平市|
木兰县|
扬州市|
会昌县|
光泽县|
开鲁县|
大城县|
永清县|
定边县|
老河口市|
新田县|
桦甸市|
鄂伦春自治旗|
周口市|
卢龙县|
湾仔区|
綦江县|
新兴县|
南昌县|
龙井市|
海城市|
临桂县|
盈江县|
弥勒县|
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