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 : </p><p class="ql-block">欣賞是美妙的意念</p><p class="ql-block">理解是心底發出的漣漪!</p><p class="ql-block">“云小坐”是由六位姐妹結合的讀書小組,特以誦讀的方式,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表達對作品激發出來的聯想,這或許有點西方詮釋學(闡釋學)理論具有的哲學意味吧!</p> <p class="ql-block">左起:艷兒、咪兒、瞧兒、晶兒、草兒、彭兒</p> <p class="ql-block">1、雨的聲音就是瓦的聲音。二十年前的雨聽起來與現在的有所不同,雨點落在更早以前出產的青瓦上,室內的人便聽見一種清脆的鈴鐺般的敲擊聲。毫不矯飾jiǎoshì地說,青瓦上的雨聲確實像音樂,只是隱身的樂手天生性情乖張guāi zhāng喜怒無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聲像鞭炮一樣當空炸響,你懷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懷著滿腔惡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juàn dài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們只能聽憑郁積yù jī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慣性滴落在窗門外,小心翼翼地,懷著一種負疚的感覺。這時候沉寂的街道開始蘇醒,穿雨衣或打雨傘的人踩著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個什么聲音在那里歡呼起來,雨停啦!回家啦!</p> <p class="ql-block">誦讀者:彭兒</p> <p class="ql-block">2、智利詩人聶魯達是個愛雨的人,他說,雨是一種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對雨的觀察和總結讓我感到惘然wǎng rán。是什么東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東西使雨變得恐怖?我對這個無意義的問題充滿了興趣。請想象一場大雨將所有行人趕到了屋檐下,請想象人們來到室內,再大的雨點也不能淋濕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們體會雨的敏感和恐怖呢?</p> <p class="ql-block">誦讀者:晶兒</p> <p class="ql-block">3、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簡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滿意于房屋格局與材料的乏味,對家的房屋充滿了一種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對面水泥廠的倉庫屋頂,準備練習跳水的時候,我頭一次注意了我家屋頂上的那一片藍黑色的小瓦,它們像魚鱗那樣整齊地排列著,顯出一種出人意料的壯美。</p> <p class="ql-block">誦讀者:草兒</p> <p class="ql-block">4、對我來說那是一次奇特的記憶,奇特的還有那天的天氣,一場暴雨突然來臨,幾個練習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倉庫頂上,看著雨點急促地從天空中瀉落,沖刷著對岸熱騰騰的街道和房屋,沖刷著我們的身體。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見我家的屋頂,暴雨落在青瓦上, 濺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種灰白色的霧氣,然后雨勢變得小一些了,霧氣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簡潔而流暢的線條。我注意到雨水與瓦的較量在一種高亢的節奏中進行,無法分辨誰是受害的一方。</p> <p class="ql-block">誦讀者:艷兒</p> <p class="ql-block">5、肉眼看見的現實中是雨洗滌了瓦上的灰土,因為那些陳年的舊瓦突然煥發出嶄新的神采,在接受這場突如其來的雨水沖洗后,它們開始閃閃發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復了植物應有的綠色。我第一次仔細觀察雨水在屋頂上制造音樂的過程,并且有了一個新的發現:不是雨制造了音樂,是那些瓦對于雨水的反彈創造了音樂。說起來多么奇怪,我從此認為雨的聲音就是瓦的聲音,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唯心的認識,這種認識與自然知識已經失去了關聯,只是與某個記憶有關。</p> <p class="ql-block">誦讀者:咪兒</p> <p class="ql-block">6、記憶賦予人的只是記憶,我記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說到的雨中的屋頂,還有我們家洞開的窗戶,遠遠地我從窗內看見了母親,她在家里,正伏在縫紉機上,趕制我和哥哥的襯衣。現在我已不記得那件襯衣的去向了,我母親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場暴雨使我對雨水情有獨鐘,假如有鋪滿青瓦的屋頂,我不認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親曾經在雨聲中為你縫制新襯衣,我不認為你會有一顆孤獨的心。這/就是我對于雨的認識。這/也是我對于瓦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誦讀者:瞧兒</p> <p class="ql-block">作者蘇童</p><p class="ql-block"> 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本名童忠貴,1963年1月23日生于江蘇省蘇州市。中國當代作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代表作品《妻妾成群》《黃雀記》《碧奴》等。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發表小說《1934年的逃亡》。1988年,發表小說《妻妾成群》。2013年,出版長篇小說《黃雀記》。2015年8月16日,憑借長篇小說《黃雀記》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6年12月,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18年,出版《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2019年,長篇小說《黃雀記》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p> <p class="ql-block">作品賞析</p><p class="ql-block"> 這篇散文寫得很溫潤,很懷舊,晶瑩瑰麗,自然大氣,帶著南方小鎮特有的潮濕氣息和鮮明的童年情緒。那在細膩的筆觸中逐次呈現的遙遠的生活經歷,那因作者溫情脈脈的描述而熠熠閃光的敏感少年的心事,那從容不迫地融合了雨水味道的優美文字,都集中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在我的閱讀中,悄然綻放,絢麗,溫暖。說真的,遭遇這樣的文字,的確是一種幸福。</p><p class="ql-block"> 在《雨和瓦》中,蘇童對童年往事傾注著一種極大的熱情。他以感覺上的細膩和靈敏,振動回憶和想象的羽翅,逼真再現了20年前熟悉的生活場景和香椿樹街少年的一種美好記憶。這個記憶分兩個鏡像來完成。一是室內聽雨。通過對雨的聲音、雨的節奏、雨的性情、雨的過程以及雨中人們的表現的復原和摹寫,來展示少年時期的“我”對雨的迷戀、憧憬和鐘愛。二是雨中體驗。這是一次意外獲取的奇特體驗。滯留在庫頂的“我”親歷了雨水的瀉落和沖刷,目睹了雨和瓦壯美而奇特的協奏。并從瓦重新煥發出的神采中,發現了“雨的聲音就是瓦的聲音”。</p><p class="ql-block"> 然而細品文本,我們會知道,雨和瓦不過是蘇童精心設計的道具而已,蘇童的智慧并不僅限于給我們提供一種生活的浪漫枝節,而是更指向了深層的精神內核,即要傳達他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描述,傳達對平日所漠視的親情的再發現和再體驗,以及由經年之后的物是人非給靈魂帶來的巨大沖擊這樣一種意圖。從行文看,蘇童的傳達是成功的。那些留存于記憶中的有關親情的碎片,成了“我”心靈深處溫馨而永恒的風景,抗拒著雨的恐怖和孤獨,</p> <p class="ql-block">誦讀集錦</p> <p class="ql-block">本篇記錄著讀書小組的狀態</p><p class="ql-block">亦表達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青巖灰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江油市|
垦利县|
宣汉县|
滨州市|
临潭县|
那曲县|
调兵山市|
海晏县|
同江市|
沅江市|
赫章县|
本溪|
白山市|
威海市|
巴中市|
罗甸县|
瑞丽市|
彰化县|
格尔木市|
柘荣县|
保康县|
禹州市|
全南县|
铜山县|
乐安县|
兴化市|
介休市|
遵化市|
怀安县|
乌海市|
玛沁县|
盐亭县|
淮北市|
赣榆县|
伊宁市|
丹凤县|
郧西县|
海伦市|
武功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