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新四軍中的福建子弟兵(一)——第二支隊

楊杭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系列三</p> <p class="ql-block">一、概況:</p><p class="ql-block">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是“新四軍”,隸屬于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隊伍,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后,根據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當局的協議,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游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堅持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于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2月14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為東南局)書記項英兼任軍分會書記,陳毅任副書記。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p> <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6日,移駐江西南昌。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云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第一支隊由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湘南等地紅軍和游擊隊編成,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轄第一團、第二團;第二支隊由閩西、閩贛邊、閩粵邊及浙南等地紅軍和游擊隊編成,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后粟裕),轄第三團、第四團;第三支隊由閩北、閩東紅軍和游擊隊編成,張云逸兼司令員,后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轄第五團、第六團;第四支隊由活動在鄂豫皖邊的紅28軍和鄂豫邊游擊隊編成,高敬亭任司令員,轄第七團、第八團、第九團和手槍團;軍部特務營由湘南、閩中等地紅軍和游擊隊編成。全軍共1萬余人。</p> <p class="ql-block">筆者將主要介紹新四軍中的福建子弟兵,即新四軍第二、第三支隊的組建情況、戰斗序列以及后續發展情況。因篇幅關系,本文先介紹新四軍第二支隊。</p> <p class="ql-block">二、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與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29日,閩西國共雙方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1月28日,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移駐龍巖縣東肖,集中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譚震林(到巖寺后調任第三支隊副司令員,粟裕接任)、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除了鄧子恢(軍政治部副主任)、梁國斌(軍部教導隊科長)等進入軍部及軍部特務營外,主要編入支隊部以及下屬的第三團、第四團。</p><p class="ql-block">圖:1938年第二支隊部分負責人合影(左起:王集成、張開荊、粟裕、羅忠毅、羅化成、王紹杰、傅狂波、羅桂華、藍榮玉)</p> <p class="ql-block">紅8團機槍排與永定紅軍游擊隊一部改編為第二支隊機槍排,卓林大隊一部改編為第二支隊警衛連(特務連),1940年3月支隊警衛連編入新的第二支隊第四團。</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新四軍進入當涂小丹陽地區開展對敵斗爭,新四軍第二支隊在蘇南建立、發展了地方武裝。其中有朱昌祿的當涂抗敵自衛大隊三百余人;劉一鴻的抗敵自衛團四百余人;江寧趙家甘的抗敵自衛隊一百余人;兩溧地區吳福澤的抗敵自衛團三百余人; 巫恒通的句容抗敵自衛團五百余人;孫愛之的獨立大隊一百多人。 </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劉一鴻的當涂抗敵自衛大隊四百人組建二支隊特務營,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部隊裝備精良,收集了很多國軍潰逃時丟在民間的機槍。</p> <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中央通知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到延安匯報工作和學習。</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第三團奉命調皖南軍部,改編為新四軍直屬第三團,脫離第二支隊戰斗序列。</p><p class="ql-block">因為工作需要,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留在延安。為方便統一指揮,1939年11月,新四軍軍部決定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指揮機關合并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羅忠毅任參謀長,劉炎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二團、第四團、新六團、蘇皖支隊(第四團團部及二營加挺縱兩個營)、挺進縱隊和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其中第六團500多人在葉飛率領下更名為江抗二路)以及蘇南地方抗日武裝。</p> <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江南指揮部派第四團團長張道庸(此時改名陶勇)、政委盧勝帶領團部機關、直屬隊和第二營,渡過長江,不久和梅嘉生、張震球的新四軍挺縱三團兩個營組建蘇皖支隊,開辟六合、天長地區。這支部隊獲得迅猛發展,1941年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解放戰爭后期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p><p class="ql-block">根據中央指示,新四軍向北發展,江南指揮部主力決定渡江北上,隨即以原第二支隊機關為基礎組建的新第二支隊堅持江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2月,司令員羅忠毅、參謀長王勝就任,</span>并緊急從軍部調回正在學習的廖海濤,擔任副司令員(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從而完善了新的第二支隊領導機關。</p><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機關及第二團、新六團等部北渡長江,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留在蘇南的部隊(實際主要為新的第二支隊)成立新的江南指揮部,羅忠毅任指揮,廖海濤任副指揮,以第四團一部為主力,同各縣地方武裝一起,編組為新三團、第四團、獨立第一團和獨立第二團,共3000余人。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解放戰爭后期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p> <p class="ql-block">(一)第二支隊第三團的組建、各營前身介紹以及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閩西抗日義勇軍1、3大隊與汀瑞游擊隊合編為新四軍二支隊第三團。</p><p class="ql-block">團長黃火星(1955年中將)</p><p class="ql-block">副團長(政委)邱金聲(1939年病逝)</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熊夢輝(1941年皖南事變突圍后2月在蘇北犧牲)</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鐘國楚(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下轄3個營:</p><p class="ql-block">第三團1營:1938年2月,閩西抗日義勇軍1大隊改編新四軍二支隊3團1營,由原閩西1分區1支隊、2支隊合編而成。紅9團2營(含明光獨立營,紅17、18團余部,約200人)、龍巖獨立營(約100人)、上杭7支隊杭代獨立營(約120人)分別組建為1、2、3連。</p><p class="ql-block">營長邱立生(1939年犧牲)</p><p class="ql-block">教導員王榮春(1939年犧牲)</p><p class="ql-block">第三團2營:1938年2月,汀瑞游擊隊與紅8團一部組成新四軍二支隊第三團2營,汀瑞游擊隊改編為4、5連,紅8團3連與龍巖游擊隊合編為6連。</p><p class="ql-block">營長楊洪才(后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p><p class="ql-block">教導員鐘德勝(后任贛南行署主任)</p><p class="ql-block">第三團3營:1938年2月,閩西抗日義勇軍3大隊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第三團3營,由閩西3分區3支隊(紅8團)與永定游擊隊合編組成,紅8團1、2連改編為7、8連,紅8團4連與永定游擊隊合編為9連。</p><p class="ql-block">營長鄭貴卿(1961年少將)</p><p class="ql-block">教導員何志遠(1955年少將)</p> <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下旬,第二支隊第三團遭受重大損失,一營營部及1、2連在江寧云臺山后塘村被敵包圍,戰后僅存27人歸隊,營長邱立生、教導員王榮春犧牲。1939年5月,第四團5連與新建6連編入第三團與幸存的3連重建為一營,第四團5、6連改編為第三團1、2連,原第三團3連建制與番號不變。</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第三團奉命調皖南軍部,留下1連二個排組建為新1連堅持蘇南當地斗爭,主力第三團改編為新四軍直屬第三團,脫離第二支隊戰斗序列。1940年11月,第三團擴編為新四軍第二縱隊,縱隊司令員張桂生,政委黃火星。下轄新三團(3團1營擴編)與第三團(第三團2、3營改編)。</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后成功突圍的第三團余部血脈的傳承:</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改編的新四軍二縱新三團與第三團約有300人成功脫險,突圍至無為地區,1941年5月這部分人員改編為新四軍7師19旅55團1營,下轄3個連,其中3連以原第二支隊第三團3連為骨干組建,1連與2連由第三團余部不同建制的200人組建而成,其中大多數為紅軍戰士。55團組建后不久,新四軍6旅16團2營5連改編為55團1連,以紅軍骨干為主改編的原55團1連拆分,補入1營其它2個連。至此皖南事變中突圍成功的第二支隊第三團血脈中僅剩下55團2連與3連。</p> <p class="ql-block">1. 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余部之新四軍7師19旅55團2連沿革</p><p class="ql-block">新四軍7師19旅55團2連組建于1941年5月,系由皖南事變中突圍的新四軍第二縱隊新三團與第三團余部組建而成,其中多數骨干為原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中的紅軍戰士,該連非紅軍建制連,實為第三團戰士混編而成的后裔連。抗戰中期至后期,先后改編入含和支隊獨立大隊,含和獨立團,1945年10月編入7師21旅61團,1947年2月編入華野4縱11師33團,1948年5月編入華野渡江先遣縱隊6支隊,1949年5月編入皖北軍區警2旅6團,建國后先后編入警15旅45團,步兵90師270團,24軍71師213團,1952年,該連集體轉業,編入水利工程2師。</p> <p class="ql-block">2. 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中唯一的紅軍血脈55團3連沿革</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3連為第三團沿革至今的唯一一個紅軍連,前身為閩西上杭七支隊杭代獨立營,1938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第一營3連,1941年5月以該連為骨干組建為新四軍7師19旅55團1營3連,1943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7師獨立團6連,1949年1月改編為25軍73師218團6連,新時期改編為23集團軍68師203團6連,現沿革為某集團軍鐵錘子合成旅合成2營5連英勇神速連。</p> <p class="ql-block">3. 新四軍第二支團第四團第二營5連改編的第三團第一營1連連紅軍血脈的傳承</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第一營重大損失,僅存3連27人歸隊,第四團第二營5連奉命改編為第三團第一營1連。1939年6月,第三團1連抽出主力2個排改編為新1連留蘇南堅持斗爭,新1連于1940年3月改編為第二支隊第四團1連,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6師16旅46團1連,后改番號為16旅46團5連,1949年1月沿革為24軍70師208團5連,并沿革至今,現為北京衛戍區警3師11團5連。</p> <p class="ql-block">(二)第二支隊第四團的組建、各營前身介紹以及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第四團由在金豐地區集中的部隊和閩南紅三團編成。</p><p class="ql-block">團長盧勝(1955年中將)</p><p class="ql-block">副團長(政委)葉道之(1938年錯殺)</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王勝(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廖海濤(1941年塘馬戰斗犧牲)</p><p class="ql-block">下轄三個營:</p><p class="ql-block">一營:由閩南紅三團約300人改編而成,分別為1、2、3連。</p><p class="ql-block">營長池義彪(1955年上校)</p><p class="ql-block">教導員廖成美(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二營:由閩西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一支隊、二大隊編成,原轄四、五、六中隊,除從四中隊抽調60余人(卓林大隊部分人員和永和靖游擊隊員組成)組建二支隊支隊部警衛連外,依次改為4、5、6連。4連由永和靖游擊隊和永東游擊隊組成;5連由卓林大隊部分人員、永定溪南獨立大隊、永定游擊隊組成;6連由永定、上杭游擊隊組成,到達皖南后被編入軍部警衛營一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營長陳麟振(后調軍部,1941年皖南事變犧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導員黃慶義(后續無資料,歡迎補充)</span></p><p class="ql-block">三營由浙南的游擊隊(約500人)在皖南巖寺編成,分別為7、8、9連。</p><p class="ql-block">營長李坤(后續無資料,歡迎補充)</p><p class="ql-block">教導員劉亨云(1955年少將)</p> <p class="ql-block">第四團與蘇南當地高度融合,其歷史沿革后續變化比較復雜:</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8日,第四團率第一、第二營(缺6連),到達皖南巖寺集中整編。</p><p class="ql-block">主要團領導變化:</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盧勝調軍部參謀處,葉道之調軍部警衛營任營長,張道庸(即陶勇)接任團長,廖海濤任副團長(政委)。1939年10月盧勝在教導總隊第九隊學習結業后回到第四團,擔任政委。同時,廖海濤去軍部教導總隊第九隊學習,擔任教導員,1940年2月新的第二支隊組建被緊急調回,擔任副司令員。</p><p class="ql-block">部隊戰斗序列變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期到達皖南的第三支隊第七大隊(浙南粟裕部)奉命編歸第四團建制為第三營,原轄之第一、第二、第三中隊依次改編為7、8、9連,全營共四百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前往皖南集中時,二營6連留下做為二支隊留守處警衛部隊,后來和一營改編的軍部特務營3連組建了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營長邱玉權,副營長陳茂輝,脫離了第四團建制。后葉挺到江北建立江北指揮部時該部隊調到江北指揮部游擊縱隊一大隊,后改編為江北游擊縱隊新七團,皖南事變后改編為第二師第六旅十七團。</p><p class="ql-block">第四團奉命挺進江南敵后,將第一營留在皖南改為軍部特務營、留下第二營6連改留守處警衛部隊,第四團此時只有第二營(欠6連)和第三營,僅五個連。</p><p class="ql-block">由于第四團調出了第一營和第二營6連,團里實際上僅僅有五個連,兵力單薄,二支隊決定盡快把第四團充實到三個營的編制。 二支隊以新四軍第二支隊偵察連調來的一部分老戰士為骨干,加上新兵,恢復了第二營6連,但歸支隊司令部直接領導,主要做偵察工作,這個連由十幾個老偵察員、三十多名新兵和三十多名從土匪部隊俘虜過來轉而參加新四軍的人員組成,6連一個月時間內從七十多人發展到一百八十多人。 </p><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以小丹陽地區游擊武裝吳福澤部為基礎,<span style="font-size:18px;">抽調六個班的老紅軍作為骨干,</span>新建第一營。將第二營5、6連調給剛遭受重大損失的第三團第一營作為骨干,將第三營9連調給巫恒通的句容獨立團作為骨干。</p><p class="ql-block">至此,第四團累計調出了六個紅軍連,只保留有第二營4連、第三營7、8連三個連為整編為新四軍時的老連隊。</p> <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新四軍第二支隊特務營(即當涂獨立營)調歸第四團建制,充實第二營,特務營1連改為5連,2、3連合并改為6連,4連保持不變。</p><p class="ql-block">同時,以第二支隊部機槍連為基礎和當地地方武裝一部新建9連。</p> <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陳毅、粟裕派第四團團部、直屬隊和第二營,組成蘇皖支隊,渡江到儀征、六合、天長一帶活動:自此,第四團一分為二:</p> <p class="ql-block">(一)第四團團長陶勇(原名張道庸,此時改名“陶勇”)、政委盧勝、參謀長黃才勝、政治處主任吳載文帶領團部機關、直屬隊和第二營(老二營4連和二支隊朱昌祿特務營組建的新二營,營長朱傳寶、教導員姜茂生),渡過長江,不久和梅嘉生、張震球的新四軍挺縱三團兩個營組建蘇皖支隊,開辟六合、天長。以原第四團第二營為第一營,以原挺縱第三團第一營、第三營為第二營、第三營,以當地游擊隊盧衛國部為基礎,補充了一部分參軍農民, 加上重機槍連,組成特務大隊。全支隊共一千二百余人,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盧勝,副司令員梅嘉生,參謀長張震東,轄三個營及一個特務大隊。 </p> <p class="ql-block">(二)第四團留在江南敵后繼續斗爭的一營(營長吳福澤、教導員張玉輝)、三營(營長舒雨旺、教導員羅國華)直接歸以原第二支隊機關為基礎組建的新第二支隊領導。緊急從軍部調回原第四團政委廖海濤,擔任新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 1940年1月司令員羅忠毅、參謀長王勝就任,完善了新第二支隊領導機關。</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第二支隊新三團組編,5月4日正式成立,巫恒通任團長,曾昭墟(后傅狂波)任參謀長,彭沖任政治處主任。留下第四團的紅軍連9連編入新三團,該團人員以句容縣東北區國民抗敵自衛團為主。 皖南事變后,新三團與長滆人民抗日自衛團合編為十六旅四十七團,<span style="font-size:18px;">巫恒通任</span>團長(后諸葛慎),熊兆仁任政委(后王直)。</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以原第二支隊第四團一營和三營為骨干在溧陽安中里成立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黃玉庭任團長、鐘國楚任副團長、王勝任參謀長,王直(后羅桂華)任政治處主任,全團一千余人。下轄三個營: 原江當溧地方武裝吳福澤部抗敵自衛團三百余人的一營不變,營長吳福澤、教導員張玉輝; 原第二支隊偵察連和劉一鴻特務大隊、句容赤北周志民抗日自衛大隊四百余人組建為二營,二支隊偵察連改為第4連,劉一鴻特務大隊和周志民抗日自衛大隊組建新四團第二營第5連、第6連; 三營保持原編制,舒雨旺接任第三營營長,團政治處主任羅桂華兼任三營教導員,副營長范欽洪。皖南事變后第四團改編為十六旅旅四十六團。</p><p class="ql-block">圖:第四團三營赤山戰斗首次繳獲日軍九二步兵炮</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營長舒雨旺、教導員陳廣德率老三營渡江北上參加黃橋戰役,戰役結束后編入蘇皖支隊建制,不再回到蘇南。</p> <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為了充實第四團實力,由團部特務排為骨干和金壇地區抗日游擊隊組編建成新的 第三營,第四團達到三個營的編制,繼續堅持戰斗。 </p> <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1938年4月挺進江南敵后至1946年1月,歷時八年,部隊由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一營與二營6連留軍部組特務營,實際2個營,5個連)的幾百人,發展到兩個縱隊7個團(一縱46團、47團,三縱5個團)超萬人。這個英雄的部隊,解放戰爭期間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24軍,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決定性戰役,為全國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二支隊從東肖出發,威震江南,壯大發展。新四軍第二支隊廣大指戰員從游擊閩西南到縱橫江南抗日,取得民族解放事業的偉大勝利,為新中國解放事業英勇戰斗,孕育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可謂將星云集。第二支隊中的福建子弟,有張鼎丞、彭沖等國家領導人以及開國將軍廖成美、王直、熊兆仁、王勝、彭勝標、邱相田、陳茂輝、王香雄等,此外,還涌現出授銜時的校官及高級干部,如藍榮玉、張玉輝(大校)、俞炳輝(大校)、池義彪(上校)、陸靜(上校)、廖堃金、張華南等。為了民族獨立解放,更是有在新四軍第二支隊(原編入)的團級以上高級指揮員廖海濤(犧牲于1941年11月,時任十六旅政委)、羅化成(犧牲于1940年2月,時任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邱金聲(犧牲于1939年春,時任第四團副團長)以及王榮春、黃慶余、雷震、林高峰、黃才勝、吳載文、范欽洪、郭義鴻、徐鳳初、江如枝、邱子華等閩西子弟血灑疆場。戰斗在第二支隊以及第三團、第四團的外地籍高級將領有粟裕、譚震林、羅忠毅、陶勇、盧勝、黃火星、姜茂生、鄭貴卿、黃玉庭、彭德清、鐘國楚、張開荊、羅桂華、劉亨云、熊夢輝等,他們率領福建子弟兵浴血奮戰,成就了千古傳奇。他們如璀璨群星,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號外:</p><p class="ql-block">一、關于第二支隊及下屬第三團、第四團番號:</p><p class="ql-block">1. 第二支隊與新二支隊:</p><p class="ql-block">其實沒有“新二支隊”這個番號,是后人為了將1940年2月“羅、廖”擔任正副司令的第二支隊與“張、粟”擔任正副司令的第二支隊作區分,而強行加上的一個“新”字。</p><p class="ql-block">2. 第三團與新三團:</p><p class="ql-block">(1)第二支隊第三團1939年6月調回軍部變為直屬第三團,脫離第二支隊戰斗序列。1940年11月,第三團擴編為第二縱隊,周桂生任司令員,黃火星任政委。原第一營擴編為新三團,第二、三營擴編為第三團。</p><p class="ql-block">(2)“新”二支隊成立后,1940年3月第二支隊新三團組編,5月4日正式成立,巫恒通任團長,曾昭墟(后傅狂波)任參謀長,彭沖任政治處主任。留下第四團的紅軍連9連編入新三團,該團人員以句容縣東北區國民抗敵自衛團為主。 皖南事變后,新三團與長滆人民抗日自衛團合編為十六旅四十七團。</p><p class="ql-block">即在1940年11月至皖南事變,這同一時期內,新四軍存在第三團和兩個“新三團”——一個直屬軍部,一個率屬第二支隊。</p><p class="ql-block">3. 第四團與“新四團”</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第四團團長陶勇、政委盧勝率領第四團團部、直屬隊和第二營,渡江北上,組成蘇皖支隊。第四團留在江南敵后繼續斗爭的一營、三營直接歸以原第二支隊機關為基礎組建的新第二支隊領導。</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以原第二支隊第四團一營和三營為骨干加上支隊特務連,在溧陽安中里重組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黃玉庭任團長、鐘國楚任副團長、王勝任參謀長,王直(后羅桂華)任政治處主任。</p><p class="ql-block">所以,歷史上沒有“新四團”這個番號,就只有第四團。</p><p class="ql-block">二、關于新四軍所屬部隊“政委”制度</p><p class="ql-block">新四軍公開全面恢復政委制度肯定是皖南事變后。從政治上講,皖南事變前還是國共合作時期,新四軍還是屬于國軍戰斗序列,公開資料不可能有政委的職務存在,只能是說副職履行政委職能,內部有可能稱政委,我的理解是這樣。</p><p class="ql-block">所以本文很多地方稱“政委”可能不準確,但相關資料或當事人的回憶是那樣的,只好按照資料輯寫,特此說明。</p> <p class="ql-block">雖然作者大量查閱歷史文獻以及與相關歷史人員后代核實,盡量做到準確,但由于年代久遠,歷史資料缺失,錯誤在所難免,如有錯誤或不準確之處指出歡迎指正,以便及時修改,重現鐵軍當年真實風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宁县| 平湖市| 太原市| 玉溪市| 永城市| 石河子市| 新龙县| 弥勒县| 开鲁县| 阿城市| 嫩江县| 辽阳市| 黄山市| 调兵山市| 温州市| 四平市| 东城区| 乡宁县| 新乐市| 霍城县| 武川县| 武功县| 合江县| 肥城市| 巴彦县| 墨玉县| 普格县| 威海市| 宣化县| 万山特区| 雷州市| 北安市| 洛川县| 武城县| 扎赉特旗| 汉阴县| 扶沟县| 岫岩| 衡阳市| 饶阳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