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明清時期對“屏峰山”留有文賦者,本邑望族狄氏就有三位。一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進士溧陽人狄沖,寫有《屏風山寺》“僧厭客來常閉閣,我無事到只憑欄”,恰好說明此處風景尤佳,游人絡繹不絕;當然這對于悉心清靜的僧侶居士來說也確實是一種攪擾。二是人稱“鐵面學道”的清初進士狄敬(1615—1680年),留有《宿屏風山》一詩:“山樹陰森夜色寒,琉璃靜對一蒲團。境空大地三千界,路隔塵區十八盤。為喜客來猿擲果,欲聽經語鳥棲闌。風流誰似陶彭澤,蓮社常將醉眼看。”表達了對家鄉山水的喜愛之情。三是乾隆年間的解元狄繼坤也曾專訪屏風山,寫下《屏風山徑》“名山特地訪南屏,云矗雙峰天半青。修竹連岡無路入,一聲清磬破空冥”,給人一種清新空靈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此外,還有明代嘉靖國子監史京的《過屏風山懷秋春溪》:“佳人曾此托幽棲,度竹穿花路不迷。夾道陰交深駐馬,上方云合遠聞雞。新詩欲和猶存璧,野水初生半沒蹊。認取當年游息地,手栽松柏與檐齊。”清代貢生黃詢所記的《游屏風山》:“遠山如見招,出郭攜良友。疊步過溪橋,碧掛村村柳。山色忽平分,雙屏開左右。雜坐芳草茵,領略風光久。清淡半帶禪,千佛在我口。耳目得曠如,天地皆吾有。”綜上羅列,可見屏峰山的茂林修竹,深山古寺,獾逐雀鳴,碧潭澗溪,成為歷代文人詩詞里的關鍵意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除了大量的詩詞文賦之外,這片神秘山林間也是古代許多士人賢達選擇的壽終安寢之地,曾有過不少古人的墳冢墓道。前不久,我又一次去屏峰山村尋訪,發現村莊早已拆遷了。在僅存的一戶門口,我和一位近六十歲的蔣姓村民攀談,得知他以前聽村上老人講過屏峰山深處曾有座駙馬墳。據《鎮江府志》記載,南宋宋理宗的女婿“駙馬王朝顯墓在縣南,土人呼為駙馬岕”,有很氣派的碑坊和神道等,可惜的是解放初期被毀了。另外還記載了:宋代“學士錢周材墓在燕山南”(在屏峰山北麓),“光祿大夫秦梓墓在屏風山”;明代“郎中狄沖墓在丁家山”(屬于屏風山脈系列),“參議狄斯彬(1505-1588年)墓”(亦有新的考證說是衣冠冢)。今天已經難以找到上述這些古墓的遺蹤,也只能憑古書典籍記載而論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里順便要講一下“秦梓的故事”,他與溧陽秦氏家族的繁衍有直接淵源。原來,“秦梓”是南宋大奸臣秦檜的兄長(一說是堂兄,一說是“同父異母”兄長),據《金陵詩征》介紹:”梓……進資政殿學士,致仕贈光祿大夫。時檜當國,梓議不合,惡而避之,遂遷溧陽,卒葬南屏風山。”由于秦梓隱居農村,樂善好施,造福鄉里,逐步贏得溧陽百姓的信任和尊重,后人曾在屏風山的秦梓墓地旁修建功德寺,亦名崇德禪寺。只可惜在隨著后來的歷史歲月而被淹沒于蒼山翠竹中,已蹤跡全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回顧幾千年的時光遺痕,如果說我們溧陽的屏峰山是一塊風水寶地,那么歷代先賢曾經柱杖尋游、隱居修煉、和頌吟唱而留下的詩詞文賦和歷史傳說,則是這寶地上的一顆顆閃亮的明珠!也是屏峰山美妙神奇的遠古傳情!</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阿图什市|
桂阳县|
定襄县|
杭锦后旗|
滦南县|
海晏县|
永丰县|
五寨县|
集安市|
化州市|
贞丰县|
冷水江市|
乌鲁木齐县|
墨竹工卡县|
远安县|
绥宁县|
佛山市|
思茅市|
礼泉县|
冕宁县|
临泽县|
山丹县|
蓬安县|
剑阁县|
彭山县|
蒙阴县|
沙洋县|
扎兰屯市|
高尔夫|
炉霍县|
廉江市|
嘉善县|
阿拉善右旗|
绥滨县|
保定市|
新宾|
蒙自县|
奉新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