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無根草</p><p class="ql-block"> 美篇編輯:小凡視覺</p><p class="ql-block">(由于東勝橋已毀,照片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問曾經(jīng)的“福壽橋”何在,估計大家會莫名其妙,因為沒聽說過。但我說“東勝橋”,那一定會很耳熟。尤其是塘東街上的老人,更會有印象。但疑惑的是查了很多的資料,都找不到“東勝橋”名字的緣何而來,是源于故事傳說?歷史事件?還是隨著地緣發(fā)展的理念而改變?均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此橋建于清康熙年間,與長橋差不多為同一時期所建。其橋墩用長石條疊成井字形支撐,其上上刻有“福壽橋”字樣,故名之。橋面木質(zhì),橋中段微微隆起,兩端下傾與橋基的石階相連接。橋面由半尺多寬心木板橫向鋪排,兩邊有橋欄。</p><p class="ql-block"> 橋堍南岸曾有“總官廟”,不知何意現(xiàn)在稱為“總觀廟”。左轉(zhuǎn)有岸路通往湖槽橋,右轉(zhuǎn),走過一小段街路便是東街。河北岸的高地是蘇家堰,那里茂林修竹,雞犬相聞,田舍掩隱。下橋順路前行不遠,就是大名鼎鼎的化工廠,它的前身是紗廠,因而人們習慣稱“洋紗廠頭”。</p><p class="ql-block"> 雖然東勝橋遠不如三百米外的長橋,來得堅固美觀。但它的作用卻一點也不遜于長橋。南北向的鹽鐵塘,把白茆塘北岸分為東西兩半。東邊的人上街上學或外出,都是從東勝橋進出。其次它的輻射作用不可小覷,東邊幾個鄰近的鄉(xiāng)鎮(zhèn)(我們俗稱高鄉(xiāng)頭)若要去上海及更遠的地方,或步行或騎自行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從橋上經(jīng)過后,再作輾轉(zhuǎn)。</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走上這橋時還小,是拉著母親的手走過橋的。河寬水急,橋高風大。而且橋面板每塊之間有一拳寬的空隙,下面的流水,橋墩邊漩渦清晰可見。走在上面總有一種懸空、不踏實的膽怯。</p><p class="ql-block"> 東勝橋所處離家相對遠些,一般走不到那里,與之交集不多。偶爾有幾次跟同學去看化工廠的大煙囪時走過。還別說,那煙囪真高,站在下面看它,有抬頭掉帽之勢。當白云飄過時,會產(chǎn)生像是要倒下的的錯覺。據(jù)說它作為航線的地標建筑。另外,傳說煙囪下面槍斃人的地方,這在我們的心里覺得很神秘。長大以后才知道,那是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期間,在大煙囪下面處決過幾批反革命份子。</p><p class="ql-block"> 清代鄉(xiāng)賢在《南沙八景》題當一一東橋漁艇,有詩贊曰:“碧水粼粼映畫橋,柳絲輕拂暮煙消。漁翁沽得新篘酒,醉著蓑衣?lián)芏虡铩薄?lt;/p><p class="ql-block"> 短短四句,靈動而又有韻味,十分傳神地描繪出了橋北蘇家堰岸邊,薄暮時分漁舟歸返,三五聚集,船系岸柳,綠陰之下,炊煙裊裊。漁翁拿出剛買來的新釀之酒,隔船相敬,舉杯示歡。魚鮮酒美,微醺欲仙。在漁歌淺吟中,有人著上蓑衣,劃起木槳再作夜?jié)O。夜暮中船頭的那盞漁火且行且遠…</p> <p class="ql-block"> 歷史的傳承,常以文字記載、實物留存、風物習俗等形式流傳,其中口口相傳也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一年新中國剛成立,新生政權亟需穩(wěn)定鞏固,而抗美援朝運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小鎮(zhèn)亦不例外。那天,區(qū)政府在洋紗廠召開千人大會。一是歡送參加志愿軍的入伍青年;二是公審公判反革命分子。</p><p class="ql-block"> 先進行的是歡送儀式。八名通過選拔的青年,胸佩大紅花,激動地站在主席臺上。在表決心、群眾代表發(fā)言一系列儀式之后,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跨上了特地為他們準備的八匹高頭大馬,繞場一周,之后他們來到門口與家人話別。</p><p class="ql-block"> 大會繼續(xù)進行。隨著一聲令下,二名反革命分子五花大綁,背插打著叉的“亡命牌”,被押上臺來。憤怒的口號聲響徹會場,“有冤申冤,有仇報仇”,人們紛紛上臺歷數(shù)他們的罪惡,這一刻,群人的正義感和尋求公正的情緒達到了頂點。正當其時,縣軍管會有關人員對他們進行了宣判,判處斬立決,押至大煙囪下面立即執(zhí)行。</p><p class="ql-block"> 是時,圍觀人眾多。據(jù)一位耄耋老人告訴我說:他當時年幼尚九歲,現(xiàn)場人潮擁擠,他怎么也擠不到前面去看,所以只得先行離開會場。途中聽到了兩聲槍響。</p><p class="ql-block"> 看完處決,人群紛紛退場,湧向東勝橋。人們自覺地讓加入志愿軍的青年騎馬先行。當八匹駿馬的馬蹄踏在橋面上時,剛修好不久的橋身發(fā)出吱吱嘎嘎的聲音。還伴有輕微的晃動。</p><p class="ql-block"> 東勝橋曾與長橋一樣,于一九四九年國民黨軍在撤退時被炸毀。因長橋一時難以重建,就先將木橋身的東勝橋先期修復,便于人們的通行,其時還不到一年。</p><p class="ql-block"> 待到大批的人群走上橋時,明顯地感覺到了搖晃,吱吱嘎嘎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大家這才意識到不對勁了,便趕緊往前跑。</p> <p class="ql-block"> 大家這一跑,豈不知對橋的共震更大。隨著橋身的晃動,吱嘎聲越來越大,不一會兒只聽見嘩啦啦一聲巨響,橋面中段斷塌了。正走在橋中間的人們,瞬間失去自控,十多人像下餃子般的掉落水中。</p><p class="ql-block"> 時值冬季,人們都穿著棉衣棉褲,落水后尚有暫短時間的浮力,不至馬上溺水。恰好設在總官廟的中糧公司(糧管所的前稱),有船泊在橋頭河灘,連忙展開救援,所幸搶救及時,無人員溺亡。</p><p class="ql-block"> 那位老者告訴我,那天他走得早,橋斷塌時他已過了橋。他說:后來從橋頭河灘,一直到塘東街上,很長一段都是水,像是下了雨…</p><p class="ql-block"> 當?shù)赜芯渌自挘嚎礃寯缼Щ矶洹?此剖蔷湔{(diào)侃嘲笑之語,細思之,卻不失為是句讖言,是提醒也有警示。</p><p class="ql-block"> 在衛(wèi)星地圖上看東勝橋白茆塘段,可以看到這里彎曲成U型的走向。現(xiàn)在所見已是拓直后的圖形。原先的河道更彎更曲。被拓直后留一個江心洲,在地圖上仍清晰可見。</p><p class="ql-block"> 昔時河水一日兩潮,且河窄彎急。加之處在與湖漕塘交匯點,兩水相合,水流更是湍急。此處船只相碰、沖撞橋墩的事時有發(fā)生。所以船行到此,船家格外小心。</p><p class="ql-block"> 老者還告訴我:你們看到的東勝橋,已是移址重建的橋。但究竟是被炸后,還是在坍塌后重建時作的移址,就記不清了。我總覺得東勝橋的命運,上蒼對其少了點眷顧,多了些坎坷。</p><p class="ql-block"> 雖然坍塌后再次重建,經(jīng)二十年歲月的風雨侵蝕,木質(zhì)的東勝橋老了。在一次被輪隊尾船甩撞后,成了危橋,于一九七二年拆除,從此,小鎮(zhèn)再無東勝橋。</p><p class="ql-block"> 東勝橋與長橋同建于康熙年間,又同一天被國民黨軍破壞掉,后又在同一年被拆除,一同消失在小鎮(zhèn)的歷史畫卷里。看似是巧合,可總覺得有點是天意使然,冥中自定。如果說長橋的歷史有前天、昨天和今天,橋和名還在。那么東勝橋只有前天,而永遠泯沒在了昨天的塵煙里。</p><p class="ql-block"> 橋影隨波逝,古韻難再尋。存在和消失都是歷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在歷史進程長河的渡口,有橋是渡,無橋亦可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此粗淺的文字,懷念我心中的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說明:關于東勝橋,鎮(zhèn)志上的記載片言只語,信息量很少。照片還是從網(wǎng)上截圖而來的,所述內(nèi)容根據(jù)老人回憶,整理成文,不一定很準確。此文不作歷史考證依據(jù),權作閑談野敘。感謝大家的閱讀、感謝大家的點贊!感謝大家共思同憶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圖片說明:1,支塘鎮(zhèn)區(qū)白茆塘流經(jīng)區(qū)域圖</p><p class="ql-block">2,站在湖漕橋看東勝橋遺址</p><p class="ql-block">3,東勝橋 4,湖漕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鹤庆县|
依兰县|
庆云县|
无棣县|
宿迁市|
罗江县|
山西省|
临夏市|
常德市|
花莲市|
苍南县|
泸州市|
都安|
亳州市|
柳江县|
府谷县|
旅游|
双辽市|
郎溪县|
闽清县|
本溪市|
开化县|
厦门市|
乳山市|
秭归县|
遂溪县|
肇庆市|
日照市|
洪泽县|
临安市|
临海市|
怀仁县|
鄂托克旗|
张家港市|
阳曲县|
弥勒县|
九龙县|
华蓥市|
汕尾市|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