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菩薩頂是五臺山十大世界遺產寺院之一、五大禪處之一、十大黃廟之首。之所以稱為黃廟,是因為五臺山是全世界唯一漢藏并存的大型佛教道場,這里把漢傳佛教的寺院稱作青廟,把藏傳佛教的寺院稱作黃廟。</p><p class="ql-block">菩薩頂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歷代曾多次重修,稱作真容院或文殊院。明·永樂以后,蒙藏藏傳佛教信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康熙年間按照皇宮形制對這座古剎進行了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改造。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代帝王先后13次朝拜五合山都以菩薩頂為行宮,菩薩頂因此迎來了極盛時期。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廟。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菩薩頂盤踞靈鷲峰山頭,順山就勢而筑殿宇,布局嚴謹,紅墻黃瓦,顯得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從廣化寺沿靈鷲峰山腳轉入前往菩薩頂的石階路,左拐右折,途經一座寺院叫圓照寺。山門是"五門",稱為"五前門",是五臺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圓照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山而建,規模雖小,但也是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當日閉門謝客,我們在門口打卡后繼續沿靈鷲峰小山脊的石臺階登高。</span></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中經過廣宗寺。廣宗寺,俗稱銅瓦殿,該寺背依靈鷲峰,面臨臺懷諸寺,布局嚴謹,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名列五臺山十大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廣宗寺大門前的石階轉角處聳立一照壁,笑口彌勒佛嵌入于照壁中央,兩邊刻”福”“佛"字,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從山門側門進入寺院,迎面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為銅瓦蓋頂,觀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稱銅瓦殿。木建大殿上覆銅瓦,在五臺山寺廟中僅此一處。大殿前內額掛有康熙御匾,上書“云嵋”二金字。</p> <p class="ql-block">廣宗寺內東北角還建有法尊法師的靈塔和紀念堂,靈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趙樸初書寫的“翻經沙門法尊法師靈骨塔”字樣。法尊法師是原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藏傳佛教的翻譯家,對佛學研究極深。</p> <p class="ql-block">菩薩頂入口處這座巨大的紅墻黃瓦磚石照壁正面文字是觀音菩薩六字心咒梵文。進入菩薩頂需購買門票10元,從照壁旁小門進入,即可見照壁背面正中書寫一個鮮紅的“佛”字,正對著通向山頂108級臺階。</p> <p class="ql-block">108級臺階像一條跨越時空的天梯,把凡間和佛國緊緊聯系在一起。佛家說人世間的煩惱總共有108種,而消除這些煩惱的方法叫作法門,眼前這108級臺階每一級都象征著一種法門,因此,每踏過一級臺階,仿佛通過了一層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p> <p class="ql-block">這座金漆彩繪的木牌樓面寬15 米,四柱三門七個樓頭,是五臺山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建筑最精的木牌樓,也是菩薩頂崇高地位的醒目標志。牌樓正中前后鑲嵌著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書“靈峰勝境”。牌匾陽文凸起,藍底金字,光彩奪目。</p> <p class="ql-block">站在這里,臺懷鎮寺廟群全景一覽無余,連陳老總都曾用“至今有余歡,曾塔菩薩頂”的詩句來描寫當年登上菩薩頂后、俯瞰臺懷鎮時的喜悅心情。山腳下塔架邊圍檔的聳入云天、形如藻瓶的高塔,就是塔院寺大白塔,它是五臺山最為標志性的建筑, 被視為五臺山的象征。如今大白塔正在保護修繕中,很遺憾未能見到它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木牌樓與山門之間,有一個寬敞的觀景平臺,憑欄四望,對面的黛螺頂、東臺及山腳清水河、鎮區寺廟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放飛無人機,把菩薩頂及懷臺鎮全景收入鏡頭,與黛螺頂、菩薩頂來張合影。</p> <p class="ql-block">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桿,牌樓之后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桿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p> <p class="ql-block">菩薩頂的山門殿,上懸“敕建真容院”藍底金字牌匾,殿前為16級漢白玉踏道,中間的陛石上雕刻著九龍戲水圖案,9龍、16階和下面的108級臺階恰好象征清代山西省的9府16州108縣,真是皇家道場氣派。</p> <p class="ql-block">山門內匾額為“十剎圓光”,前方即為天王殿,正面為笑迎天下客的彌勒佛,兩邊是護持四方世界的四大天王,背面是為寺院護法的韋陀菩薩。</p> <p class="ql-block">穿過天王殿,就來到了大雄寶殿院,古松、古碑、古殿、古香爐映襯下的古剎風韻,以及金碧輝煌的皇家氣派,真真切切感受到“清涼地步步見文殊”的神圣氛圍。</p> <p class="ql-block">院中兩株古松濃蔭敝日,還有三通御碑,分別是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的御制碑文。最前面這通嘉慶皇帝御碑,碑帽中間有只腳印,這就是著名的“文殊腳印”。</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門柱的對聯,上聯是“靈鷲鷲靈靈鷲靈”,下聯是“真容容真真容真”,形象記錄著文殊菩薩在靈鷲峰上顯現過自己真實的容貌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環護,前面則與卷棚重檐式的獻殿連為一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內供釋迦、彌陀、彌勒三世佛。三世佛前面還有三尊特殊的小佛像,居中一位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兩側是他的首席弟子克珠杰和第一世班禪賈曹杰,合稱“師徒三尊”,大師還有一個弟子后來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共同創建格魯派道場,使格魯派發展成為藏傳佛教的第一大教派。為了和其它宗派相區別,格魯派的喇嘛都戴著黃色的帽子,因此也稱為黃教。黃教認為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轉世而來的化身,而文殊菩薩的道場又在五臺山,所以五臺山在黃教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之后是文殊殿,院落廣場前端有腳手架支撐的康熙御筆的“五臺圣境”的石牌坊,增加了寺院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殿前有四座碑石,門口匾額為“大文殊殿”,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人天尊勝”御匾,里面供奉著康熙四十四年御賜的文殊、普賢、觀音組成的“三大士”像。這三尊塑像是典型的藏傳佛教菩薩塑像,風格迥異于我們通常所見的漢傳佛教菩薩塑像,她們裝飾華麗、側首含笑、袒胸露腹、嬌媚動人,給人親切而生動的感覺,有著濃郁的世俗風情。同時大殿還充當著藏經閣的功能,兩側的經廚上放置著乾隆皇帝御賜的漢文一套、藏文兩套共三套《大藏經》。</p> <p class="ql-block">御碑院內矗立著兩通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大理石四棱絞龍碑。這是五臺山最大的兩通碑,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通身雕刻著二龍戲珠的圖案,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第五、第六次巡禮五臺山時寫下的七言律詩。</p> <p class="ql-block">后院呈下降狀態,主要由大鍋院、寮房和后門組成,是僧人的生活區。大鍋院中置有三口大鍋,兩銅一鐵,其中一口是明萬歷年間鑄造的,大鍋是寺廟里的和尚在每年煮臘八粥敬佛并施舍給信眾之用的,其中萬歷大銅鍋的口沿直徑達2米多,屬世上罕見的巨鍋。</p><p class="ql-block">菩薩頂寺院建筑群布局謹嚴、開闔起伏,一磚一瓦、一碑一匾、一雕一像,都滲透著雍容莊重的大寺風范,在青峰雪山的映襯下呈現出非同一般的神圣氣象。</p> <p class="ql-block">從菩薩頂后院走出,繞頂半圈沿石階一路向下,在山腳處圓照寺山門見到一面碑墻,鐫刻著順治皇帝《歸山詞》,禪意滿滿,佐證了順治放棄帝位在五臺山出家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靈鷲峰菩薩頂腳下匯聚了大圓照寺、羅睺寺、廣仁寺、顯通寺、塔院寺等眾多寺院,其中顯通寺是五臺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寺廟,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被譽為五臺山的“開山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山佛教協會駐地。</p> <p class="ql-block">人稱顯通寺有三大怪,其中第一怪便是這個“鐘樓建在外”。在明朝萬歷以前,塔院寺還是顯通寺下設的一個塔院,但萬歷皇帝為了給母親祈福延壽,把塔院獨立出去建成了大塔院寺,由于塔院寺的位置靠前,所以寺院前面的牌樓、山門、鐘鼓樓就統統歸了塔院寺。這樣顯通寺只好另辟道路、重開山門,并在新開辟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樓和這座大鐘樓。由于在明代顯通寺是全山的領袖寺院,其大鐘樓就是全山的總鐘樓,因此建在了臺懷鎮寺廟群的樞紐位置上,不僅肩負著號令全山的作用,也成為了顯通寺坐鎮臺懷、領袖全山的醒目標志,鐘樓門洞上“震悟大千”四個金字充分反映了這種莊嚴崇高的氣勢。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span>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下為石券過街門洞的大鐘樓,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在顯通寺及牌樓之外,正對著羅睺寺的正門,顯得非常特殊。</span></p><p class="ql-block">而鐘樓之上的大銅鐘鑄造于明正統五年,是五臺山最大最重的一口鐘,同時也是最特別的一口鐘。特別之處在于它是一口幽冥鐘,可以隨緣許愿、隨時敲擊,也可以通天達地、解脫生死。</p><p class="ql-block">過大鐘樓,沿顯通寺與塔院寺紅色圍墻之間的石砌緩坡,一座結構精巧的門額“顯通寺”的木牌樓首先映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顯通寺的第二怪——“山門斜著開”。因為塔院寺獨立出去后顯通寺沒有了山門,原打算把第一重大殿觀音殿改成山門,但塔院寺和顯通寺之間的狹窄空間實在不足以容納一座大寺的山門,于是只好選擇東南這個比較吉利的方向重開山門,形成了“山門斜著開”的現狀。</p> <p class="ql-block">顯通寺的第三怪是“殿殿文殊在”。在顯通寺中軸線的七座大殿供奉著13尊文殊菩薩塑像,是中國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寺院,這在中國寺院中是絕無僅有的,原因就在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顯通寺又是五臺山文殊道場的領袖寺院。</p> <p class="ql-block">顯通寺在佛教界還有一個稱號有稱“大久全寺”。</p><p class="ql-block">“大”是指規模大。顯通寺五臺山最大的宗教權力中心,有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最大的鐘樓、最大的齋堂、最大的禪堂、最大的羅漢堂、最大的銅鐘、最大的云板,就連糧倉也是最大的,它還是五臺山佛教協會和五臺山宗教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久”即歷史久。顯通寺是五臺山的開山祖寺,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僅晚于白馬寺的第二座寺院,和白馬寺一起被稱為中國佛教的祖庭。的歷史幾乎和中國佛教同步。</p><p class="ql-block">“全”即功能全。顯通寺具有“殿全、銅全、佛全、景全、文殊全、宗派全”等。“殿全”,顯通寺殿堂機構保留著明清原貌,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寺院之一;“銅全”,顯通寺是一座“明代銅鑄藝術博物館”,明代銅鐘、銅牛、銅鍋、銅佛、銅塔、銅殿等,一件比一件瑰麗精湛、一件比一件震撼人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明代銅鑄藝術的最高水平;“佛全”,顯通寺的塑像基本是明清原塑,大大小小共有一萬多尊,幾乎包含了漢傳佛教所有的佛像類型;“景全”,五臺山古十景,僅顯通寺就可以看到華嚴字塔、大社銅牛、五郎鐵棍、玉花羅漢、山西土地、顯通銅殿這六景;“文殊全”,顯通寺是全國供奉文殊菩薩數量最多、樣式最全的寺院;“宗派全”,顯通寺歷史上不僅駐錫過天臺、法相、三論、華嚴、唯識、凈土、禪、密等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以及藏傳佛教的高僧,而且延續著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宗派——騰蘭宗。</p> <p class="ql-block">顯通寺還有著名的“三有三無”——有門無佛、有碑無字、有殿無梁。</p><p class="ql-block">“有門無佛”就是指大山門。顯通寺巧妙地用“龍”碑和“虎”碑代替了四大天王的職能,一樣起到了保衛寺院的作用,這就叫“有龍虎把門,不用勞駕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有碑無字”指大山門內的庭院矗立著兩座碑亭,亭中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都是康熙皇帝所立的“御制五臺山顯通寺碑”,東面這通碑上寫著280個字,而西面那通碑卻不著一字,它就是著名的“無字”碑。</p><p class="ql-block">“有殿無梁”指的是寺內獨特的純白色建筑“無量殿”是一座純磚結構的建筑,殿內沒有一根梁柱,所以也叫“無梁殿”。</p> <p class="ql-block">出顯通寺原路返回,經羅瞧寺、廣仁寺,抵五爺廟。五爺廟位于臺懷鎮寺廟群廣場北側,也稱萬佛閣,原是塔院寺的一部分,后被分出獨立成院。</p> <p class="ql-block">五爺廟里面供奉的既不是佛陀,也不是菩薩,而是龍王五太子廣濟龍王,又稱廣濟龍王廟,俗稱五爺廟。又因文殊殿內供有萬尊泥塑貼金小佛像,五爺廟又稱為萬佛閣。因為民間傳說五爺有求必應,所以是五爺廟成為五臺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氣最盛、香火最旺的一座寺院,已是五臺山名副其實的民間朝圣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雖然上午在公交車上有聽司機說昨日進入五爺廟需排隊三四個小時,但我們想今天已是春節假期最后一天,現已過午后時段,應該有輕松進入五爺廟參觀吧。當踏入五爺廟前廣場,著實被那密密麻麻的隊伍給震住了。問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稱這架勢排隊等候時間不少于2個小時。我們時間有限,只能放棄參觀五爺廟了。</p> <p class="ql-block">以五爺廟大門為背景拍下一張打卡照,記錄來過五爺廟的虔誠足矣。此時大群的鴿子趕來湊熱鬧,在屋脊上空自由翱翔,猶如靈動的使者,為這片神圣之地增添了一抹祥和與生機。</p> <p class="ql-block">五爺廟前的湖面已完全結冰,一群游客正在冰面上戲耍,我們也來到了冰面上參與一回滑冰體驗。</p> <p class="ql-block">從五爺廟步行至殊像寺僅10分鐘路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木牌坊,四柱三門,檐脊平直,斗拱密致,古樸莊重,柱前兩只石獅蹲踞于須彌臺上,威武霸氣,鎮守道場。牌坊正面匾額為“殊像寺”,背面為拓自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瑞像天然”匾,<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匾現在還保存在大文殊殿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殊像寺于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廟,與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羅睺寺并稱五臺山之“五大禪</span>處”,是五臺山教主文殊菩薩的本尊道場。</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山門設計獨特,下方是菱形布局的臺階,中間是“殊像寺”匾額,兩旁飾有蓮花,遠看如同影壁墻,像一幅畫卷;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黛瓦紅墻,檐下懸掛“宗乘之門”牌匾,門柱?聯為“進入不二法門尋圣諦,光明普照大千界”。</p> <p class="ql-block">出山門,進入天王殿前廣場。天王殿正門緊閉,需從側門進入寺內。</p> <p class="ql-block">殿前古木參天、石碑如林,一派莊嚴肅穆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筑,也是寺內的最大殿堂。月臺上下,有明萬歷年間的殊像寺重修碑5通,有康熙、乾隆年間的御制碑2通。</p><p class="ql-block">佛臺下,塑著聞名遐邇的高近10米的文殊菩薩騎狻猊塑像,大氣磅礴,是五臺山臺懷鎮諸寺廟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這尊文殊菩薩造像典雅端莊,金碧輝煌,受到康熙皇帝贊悅,并賜匾額“瑞相天然”。殿中還掛有一幅乾隆御制匾,上書“大圓鏡智”。</p> <p class="ql-block">三面墻壁上塑有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形狀如山洞里倒垂下來的冰巖冰棱,支離參差、千姿百態,如同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彩色懸塑畫,將整個大殿裝飾得更加姿彩斑斕。</p><p class="ql-block">出大殿,站在高處的亭子邊,放眼望去,但見巒回谷抱,林巒回互,峰巒高插云天。回望大殿,遙想著當年匠人們在土木之間錘煉,遵循著自然規律,構建出順天道、符地道、合人道的一座座殿宇、雕刻與壁畫。</p> <p class="ql-block">當飛雪降臨時,我們的五臺山之旅畫上了句點。回首望去各寺院已隱于蒼茫山色之中,但那智慧的種子已悄然在心田生根發芽。此行雖未能遍訪所有寺院,但每一步行走,每一處停留,都讓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黛螺頂的靜謐、金界寺的莊嚴、廣化寺的祥和、廣宗寺的古樸、菩薩頂的靈秀、顯通寺的輝煌、五爺廟的香火以及殊像寺的深邃,每一處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記。</p><p class="ql-block">五臺山,這座文殊菩薩的道場,以其獨有的方式,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在喧囂塵世之外,找到一片心靈的凈土。雖然有些寺院未能深入探訪,留下些許遺憾,但這正是再次踏上這片圣地的理由。當飛雪到來之時我們踏上歸途,帶著滿滿的感悟與寧靜,告別了五臺山。愿文殊菩薩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直到再次相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神木县|
泽普县|
嘉定区|
大荔县|
合阳县|
拉孜县|
吴江市|
荣昌县|
承德县|
全南县|
东方市|
丹阳市|
义马市|
惠水县|
平利县|
广南县|
苗栗市|
临城县|
遂昌县|
开封市|
谷城县|
化州市|
永福县|
礼泉县|
谢通门县|
宁武县|
漠河县|
江源县|
穆棱市|
平谷区|
香港|
崇阳县|
成武县|
金乡县|
沙河市|
隆林|
乌什县|
铅山县|
临沭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