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當熟悉的旋律在耳畔響起,思緒便飄向了廈門那座美麗的海島。第三次來廈門了,鼓浪嶼是必到之處,島上秀麗的風光和迷人的建筑令人難以忘懷。早上來到東渡客運碼頭乘船前往鼓浪嶼,站在甲板上,海風輕拂臉頰,讓人精神振奮。遠遠望去,鼓浪嶼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湛藍的海面上。船上的乘務員熱情地向游客介紹島上的旅游景點和各種宣傳用品,興奮的人們爭相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看,這是我的紀念品——一個印有鼓浪嶼特色建筑的帆布兜,并蓋著印有鼓浪嶼的印章,背上它赴一場浪漫和文藝的約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上島,映入眼簾的是一架銀光閃爍的鋼琴——“音樂之光”,優美的線條和精堪的工藝使其充滿生機和活力。她優雅地佇立在海邊,耀眼奪目。坐在鋼琴前手指輕觸鍵盤,感受著海風溫柔地在身旁纏繞,海浪有節奏地拍打著岸邊,像是在為彈奏打著節拍 ,每一個音符都隨著海風飄散。美妙動人的旋律令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心中滿是寧靜與歡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鼓浪嶼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個建筑藝術的大觀園。一座造型精美的小白樓閃現在眼前,這就是位于中華路5號的“馬約翰紀念館”,清新脫俗的建筑精致而典雅,靜靜訴說著中國體育先驅馬約翰先生的傳奇故事。紀念館占地面積僅200多平方米,白色的外墻在陽光的照耀下,泛出柔和的光澤,給人一種簡潔大方之感。屋頂是紅色的瓦片,錯落有致地排列著,與白色的墻體相互映襯,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充滿了濃郁的南洋風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紀念館的大門莊嚴肅穆,上方懸掛著由吳邦國題寫的“馬約翰紀念館”五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仿佛在訴說著馬約翰先生堅韌不拔的體育精神。其展廳主要由主廳、懷舊廳、影響廳、奧運廳、緬懷廳、棟梁廳等六大部分組成,采用圖片、文字、影像結合的方式,全面展示馬約翰的貢獻以及在其精神影響下涌現的優秀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依海而建的菽莊花園既有江南園林的婉約精致,又有大海的雄渾壯闊。這座迷人的景點,始建于民國二年(1913年),背靠日光巖,面向浩瀚的大海。原為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以其字“叔臧”的諧音命名。1955年,園主親人將此園獻給了國家。全園分為藏海園、補山園兩大部分,各造五景。藏海五景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菽莊花園,仿佛走進了一個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入園庭院右側的眉壽堂,又名“談瀛軒”,為園主宴請賓客之所。“眉壽”意即長壽,語出《詩經》,承載著對長壽的祝愿以及對臺灣寶島的懷念。臨海兩邊的曲堤,在大潮之時,俯身便可掬水,月夜之下,又能領略“掬水月在手,滿目飛明鏡”的詩境。</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壬秋閣”因建于農歷歲次壬戌之秋而得名,據說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詩,自己也吟詠詩句“橫江鶴去笛聲在,未信消沉八百年”。“壬秋閣”水陸各半,東西兩拱門,一背陸一朝水。憑欄而立觀山賞海,山嵐流云、帆影鷗鳥皆盡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全園主景的“四十四橋”因主人建橋時44歲而得名。橋身迂回曲折、凌波臥海,宛如一條游龍蜿蜒在海上。橋上的觀魚臺、渡月亭、千波亭等,為游客提供了絕佳的觀景點。而招涼亭面向大海,涼風習習,造型如折扇,更添招涼之意,坐在亭中,海風輕拂,讓人忘卻一切煩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補山園的“十二洞天”是人工造出的連環洞,此洞建在一個坡面,坡面建假山,假山融入了中國傳統元素的十二生肖,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為名,用紫紅、棕赤色的砂巖、頁巖、礫巖、火山流紋巖筑成。洞室大小、形狀各異,小徑錯落、上下盤旋,曲折迷離,寓意“洞天福地”。“十二洞天”宛如一個立體迷宮,穿梭其中,尋找著十二生肖的石雕,趣味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亦愛吾廬是林家居住的院子,昔日竹籬笆圍起,菊花盛放,“竹禽茅舍自甘心”的意境,讓人感受到主人對家居生活的自得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頑石山房”是主人讀書之地,主人以“頑石”自比,希望通過攻讀變得聰明穎悟,屋內的陳設仿佛在訴說著當年主人刻苦研讀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依依不舍地離開菽莊花園,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尋到了那座充滿音樂魔力的“鋼琴博物館”。上下兩層的建筑靜靜矗立,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悠揚的歷史。踏入館內,猶如走進了一個鋼琴的王國。這里陳列著愛國華僑胡友義先生收藏的70多架古鋼琴,每一架都堪稱稀世珍寶。在燈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琴身閃耀著華麗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造型古樸典雅,它的存在見證了鋼琴最初的模樣。還有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高大的身軀展現出一種莊重與威嚴。產自1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也別具特色,琴閘中間裝著戳滿小孔的紙卷,仿佛在等待著有人踩動踏板,讓那沉睡已久的音符再次跳躍起來。而那架有4套琴弦、8個踏板、兩層琴鍵且黑白琴鍵顛倒的舒楠1906年制作的雙鍵盤古鋼琴,更是讓人驚嘆于其復雜的構造和獨特的設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里還有許多經歷了兩次大戰歲月的鋼琴,它們身上的斑駁痕跡,是歷史留下的印記。琴內鑲有三個皇冠的皇室御用鋼琴,彰顯著曾經的尊貴與奢華。琴腿為S型的勃德鋼琴,造型獨特,宛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臺1928年美國制造的全自動“海那斯”名琴,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譜逼真地彈奏出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美妙的音樂在館內流淌,與鼓浪嶼的拍岸濤聲相互呼應,仿佛構成了一首大自然與藝術完美融合的交響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蜿蜒的石板路,穿梭在充滿文藝氣息的街巷間,“日光巖”的輪廓逐漸清晰。這座孤峰突起的巨石,宛如一顆遺落人間的明珠,在日光的輕撫下熠熠生輝,吸引著眾生的目光。站在“日光巖”山腳下仰望,山體由赭紅的巖石構成,在歲月的雕琢下,表面紋理縱橫交錯,像是大自然親手繪制的神秘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拾級而上,海風裹挾著咸濕的氣息撲面而來,風中還夾雜著樹葉的沙沙低語和鳥兒的婉轉啼鳴,宛如一曲美妙的自然交響樂。途中,能看到不少摩崖石刻,這些石刻字體各異,或蒼勁有力,或飄逸靈動,內容豐富多樣。有的是對“日光巖”壯麗景色的由衷贊美,有的則記錄著歷史的滄桑變遷,為“日光巖”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光巖聳峙于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7米“。其名字也頗具傳奇色彩。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日光巖的別稱),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據地理條件來看,“日光巖”是鼓浪嶼早晨陽光照射的第一處地方,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日光巖半山腰有幾塊巨石疊成的一個自然石洞,洞日之上有施士潔隸書直題“古避暑洞”四個大宇。每個字高約0.60米,寬約0.90米,左側楷書署施士潔題。這里清風怡人,歷來是人們夏天避暑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經一番攀登,終于到達“日光巖”頂峰。極目遠眺,鼓浪嶼的美景盡收眼底。紅瓦白墻的歐式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樹叢中,仿佛是童話里的世界。遠處,湛藍的大海一望無際,海面上波光粼粼,帆船點點,與天際線交匯成一幅絕美的畫卷。海風在耳邊呼嘯,帶來大海的蓬勃生機,讓人的心靈也隨之變得開闊而寧靜。歷經歲月雕琢的“日光巖”承載著鼓浪嶼的歷史與故事,雙腳實實在在踏上時,一種與這片土地深度連接的歸屬感油然而生。此時此刻,塵世的喧囂被遠遠拋在身后,心中唯有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這美好景色的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記載,1650年鄭成功曾在日光巖操練水師,留下了“水操臺”遺址。寨門右側一塊巨大的巖石背對著鷺江,猶如一位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曾經的戰場。巖石上“閩海雄風”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每一筆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它們圓潤飽滿、酣暢剛健,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展現出鄭成功率領的水師當年渡海驅荷、收復臺灣的雄姿氣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水操臺上,極目遠眺,鷺江的波濤洶涌盡收眼底。想象著當年鄭成功就站在這同一位置,身著鎧甲,目光如炬,威嚴地注視著江面。江面上戰船林立,旌旗獵獵,水師將士們整齊劃一地操練著,喊殺聲震天,他們在驚濤駭浪中進退自如,矯捷如飛,展現出了超強的戰斗力和無畏的勇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卦樓坐落于鼓新路43號,興建于1907年,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綠意盎然的鼓浪嶼上,是這座島嶼的地標性建筑。從遠處眺望,八卦樓的紅色穹頂在一片蒼翠中格外顯眼,其高達10米,8道棱線清晰地延伸至頂端,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走近一看,八卦樓占地廣闊,體量和高度均為鼓浪嶼別墅之最,主樓建筑面積約6300平方米,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卦樓的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東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82根大圓柱參照公元5世紀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設計,柱間平托的花崗巖石梁,可在希臘雅典廣場的赫夫依斯神廟上看到,古希臘的陶立克柱式和愛奧尼克柱式在這里展現得純正而典型。而四面回廊壓條使用的廈門本地產花崗石,粗獷美觀,壓條下的青斗石花瓶,則表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古典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起,八卦樓作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放,館藏風琴來自世界各國,其風琴收藏量目前在世界排行第一。一推開門,宏大的管風琴便撞入眼簾,像是一位沉默的巨人,靜靜佇立在大廳中央。琴身由深色木材打造,雕刻繁復精美,每一處紋理、每一朵雕花,都訴說著匠人的心血與時光的故事。琴鍵整齊排列,似在等待著演奏者的觸碰,喚醒那些沉睡的音符。而琴管如林立的森林,粗細不一、長短各異,從琴身向上延伸,直抵天花板,氣勢恢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館內安靜極了,似乎連空氣都在傾聽著這些管風琴的“無聲之語”。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灑下斑斕的光影,落在琴身上,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一旁的展示柜里,陳列著管風琴的歷史資料、設計圖紙以及一些古老的琴譜,它們是管風琴發展歷程的見證者,每一頁都承載著音樂的傳承與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指尖輕觸琴鍵,瞬間美妙的樂聲在館內流淌開來。管風琴獨特的音色,醇厚而深沉,高音區清脆明亮,仿若山間清泉;中音區溫暖柔和,如同春日暖陽;低音區則磅礴有力,似洶涌的海浪。不同音區相互交織,構成了一曲曲震撼心靈的樂章,音符在空氣中跳躍、盤旋,讓人沉浸其中,感受著音樂的無限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座充滿詩意與浪漫的島嶼,每一個轉角都仿佛藏著一個故事。沿著鼓新路漫步,兩條街巷交匯成45度夾角,大名鼎鼎的“最美轉角”便映入眼簾。一棟形似帆船的三層紅色磚樓亭亭玉立在中間,在歲月的洗禮下,紅磚依舊鮮艷,仿佛訴說著往昔的繁華。磚樓下,一個木質站牌屹立著,像是忠誠的守護者,見證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巷旁的綠蔭將磚樓掩映其中,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給這里增添了幾絲古樸的詩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也是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電影《第一次》、電視劇《轉角遇到愛》、《暗戀·橘生淮南》等也在此留下了浪漫的足跡。這些影視作品為“最美轉角”賦予了轉角遇到愛的美好寓意,讓它成為了無數人心中向往的浪漫之地。站在“最美轉角”,微風輕拂臉頰,感覺人也仿佛變得年輕起來;閉上眼睛,似乎能聽見歲月的回聲,那是鼓浪嶼百年歷史的沉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樂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梭在鼓浪嶼的小巷中,這里的建筑風格各異,每一棟建筑都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黃榮遠堂是一座大型的華僑公館,其平面布局似對稱而非對稱,基本結構依然保留著閩南大厝的格局。建筑外觀造型獨特,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的元素。紅磚與白石相間的墻面,色彩搭配和諧,給人一種清新而典雅的感覺。前面的半圓形門廊,宛如一輪彎月,為建筑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氣息。門廊上的石柱雕刻精美,柱頭的花紋細膩而生動,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屋頂上的紅色瓦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與周圍的綠樹、碧海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蟲洞書店”隱匿于歷史的斑駁光影里,與鼓浪嶼的文藝氣息完美交融 。走進店內,木質書架散發著溫暖的質感,層層疊疊擺滿了書籍,涵蓋文學、歷史、藝術等諸多領域,像一座知識的寶庫。昏黃的燈光傾灑,營造出靜謐又溫馨的氛圍,每一道光線都像是在召喚讀者沉浸于書的世界。這里還有小型的展覽區,不定期展示著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藝術與文學在此碰撞出火花。透過窗戶,能瞥見街巷與遠處的大海,讓閱讀時光多了幾分愜意悠然。“蟲洞書店”不僅是書籍的棲息地,更是文學愛好者心靈的避風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主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坐西北朝東南,前部的鐘樓高達三層,頂端的十字架直指天空,仿佛在訴說著神圣與莊嚴。外墻為磚石結構灰白顏色,立面裝飾著哥特式小尖塔及玫瑰花窗,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灑在地面上,形成五彩斑斕的光影,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皓月園”仿佛踏入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之中,整個園子座落在鼓浪嶼東南,瀕臨鷺江,占地2萬平方米。園區內明代風格的建筑錯落有致,藍色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石門、石柱、石埕、石階、石攔和石徑等元素,營造出一種古樸典雅的氛圍,仿佛將人帶回那個久遠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園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巖雕像。這座雕像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組合而成,虎將之雄威,從此永駐覆鼎巖上。他身披戰袍,手持寶劍,目光堅定地凝視著遠方的大海,仿佛依然在指揮著千軍萬馬,準備隨時驅逐來犯之敵,那氣勢磅礴的姿態,讓人不禁肅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園內小徑漫步,還能看到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鄭成功揮師東渡、驅荷復臺的歷史場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皓月園的自然景色同樣迷人,園內樹木郁郁蔥蔥,四季常青。沙鷗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時而俯沖而下,掠過海面,給寧靜的海面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氣。站在園內高處遠眺,大海一望無際,碧波蕩漾,藍天白云下,海面波光粼粼,仿佛無數顆寶石在閃爍。島嶼之上,故事輕啟。一磚一瓦,輕吟著歲月的細語;一浪輕拍,是時光悠長的回響。島上的故事如同古老鋼琴鍵上跳躍的音符,一曲終了,又是新故事的序章。</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克什克腾旗|
保康县|
高州市|
云浮市|
三穗县|
综艺|
淄博市|
曲沃县|
司法|
二连浩特市|
扶沟县|
莲花县|
清镇市|
城固县|
贵港市|
美姑县|
申扎县|
景洪市|
德令哈市|
诸暨市|
永定县|
即墨市|
辽阳市|
康定县|
宁强县|
新民市|
竹北市|
时尚|
抚州市|
合阳县|
罗田县|
西乡县|
扎兰屯市|
密山市|
凤山县|
舟山市|
宜宾市|
威海市|
红桥区|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