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琴棋書畫俺缺啥?</p><p class="ql-block"> 尹 育 民</p><p class="ql-block">琴棋書畫,人生四友。</p><p class="ql-block">這四友,曾經伴我走過大半人生,期間所品嘗的酸甜苦辣,只有自知,而今回首顧盼,竟致不勝唏噓!</p><p class="ql-block">這四種技藝若為一人所擁有並且精通的,為奇才,這樣的人,有,恐怕極少。</p><p class="ql-block">我輩愚頓,雖對此四友驚羨不已,也曾有過追求,但終未有所成就,至為遺憾。</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先說畫。</p><p class="ql-block">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畫,沒人教,只是自己感興趣。那時候看過很多小人書(學名連環畫),曾當過出租小人書的攤主。上世紀50年代末,自己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便到司門口書店采購小人書,在武昌大東小學門口的售貨亭(我母親主持的雜貨攤亭,主售學生們喜歡的餅干糖果之類食品)門前用門板擺了一個租書攤位,當時流行的各種小人書,如水滸、三國、聊齋、紅樓夢等名著改篇的連環畫,也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戰爭題材的連環畫,都很受學生們的歡迎。租書費也不貴,薄一點的一分錢一本,厚點的二分錢一本,可帶回家看,第二天還,每天的租費大約也有幾十元,這在當時還算是很可觀的。從買書、租書到看書,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且對繪畫藝術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有了學畫的念頭。于是我購買了繪畫鉛筆和圖畫本,從臨摩肖像到野外寫生,炭筆畫,彩色畫,均有練習,這樣堅持了兩年,上初中之后,因課目增多,便少有學畫了。</p><p class="ql-block">此后升讀初中、高中都沒有涉足繪畫,因為自定的目標是讀大學,所以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直至1966年6月之后,文化大革命開始,學生全部停課鬧革命,大多數學生無所事事了,我這才想起了要繼續學畫。</p><p class="ql-block">因為多少練過一點繪畫的童子功,所以這次學畫的起點較高,人物肖像的臨摩,競以當時流行的毛主席的標準像為籃本,后來又于1967年劉春華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為籃本,反復練習。油畫因畫筆和油彩價格過高,無力涉足,只能以一般繪畫顏料取而代之。不曾想到,經過多次臨摩練習,無論是毛主席的標準像還是《毛主席去安源》畫像,我臨摩的習作,還真有幾分神似。當時住在硚口玉帶三村租住房里,室內光線陰暗,又沒有書桌,只好搬了一把椅子當桌,搬到室外,坐在小板凳上學畫。隔壁鄰居有個比我小二歲的女學生在室外看到我畫的畫,硬是要我送給她,我說,畫的不好,不要見笑,等我以后畫好了再送你。她等不及,趁我不在意,搶了就跑,然后,回眸一笑。</p><p class="ql-block">那種甜蜜,至今仍留有回味的余香。</p><p class="ql-block">后來參加工作了,這種于我而言還不成熟的繪畫技術還真的發揮了不小作用,單位創辦的黑板報,其報頭報尾還有中間的插圖之類,都是我一手繪就,雖然不夠精致,但在大眾文化的氛圍下,尚受歡迎。</p><p class="ql-block">但沒有料到的是,我的一幅臨摩漫畫作品,也曾引來過一場誤會,以至于在黨支部會議上引發質疑。</p><p class="ql-block">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基層單位擔任黨支部書記。有一次我的一位喜歡繪畫的中學同學,給我寄來了一副用彩色硬鉛筆繪就的彩畫(內容記不得了),多年不見,以畫言情,再自然不過了,于是我便找來一本雜志,從書中看到了一副漫畫,便隨手用硬彩筆摩繪在A4大小的紙上,然后放在自己辦公桌上的玻璃寫字板下面壓著,準備抽時間再寄出。描摩這副畫的本意是,你用畫表情,我用畫達意,並無其他深意,當然也暗藏一個小心思: 你能繪,我也能畫喲!</p><p class="ql-block">但萬沒想到的是,這副題目為《三個和尚》的漫畫,被單位的一個行政副職兼支委的人看到了,心里起了疑心。剛好我們單位的三位領導,都是和尚,而那位起疑心的副職是一位文化不高的老同志,看了這副漫畫,本能地聯想到“三個和尚”的典故,因而在一次黨支部會議上,向我這個書記提出了批評,而我,卻有口難辯啊!</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我的學畫經歷。畫,曾經是我的摯友,現在想起來,還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請對拙作隨筆《琴棋書畫俺缺啥》一文作出評析</p><p class="ql-block"> 琴棋書畫俺缺啥?</p><p class="ql-block"> 尹 育 民</p><p class="ql-block">琴棋書畫,人生四友。</p><p class="ql-block">這四友,曾經伴我走過大半人生,期間所品嘗的酸甜苦辣,只有自知,而今回首顧盼,竟致不勝唏噓!</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先說畫。</p><p class="ql-block">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畫,沒人教,只是自己感興趣。那時候看過很多小人書(連環畫),曾當過出租小人書的攤主。上世紀50年代末,自己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便到司門口書店采購小人書,在武昌大東小學門口的售貨亭(我母親主持的雜貨攤亭,主售學生們喜歡的餅干糖果之類食品)門前用門板擺了一個租書攤位,當時流行的各種小人書,如水滸、三國、聊齋、紅樓夢等名著改篇的連環畫,也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戰爭題材的連環畫,都很受學生們的歡迎。租書費也不貴,薄一點的一分錢一本,厚點的二分錢一本,可帶回家看,第二天還,每天的租費大約也有幾十元,這在當時還算是很可觀的。從買書、租書到看書,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且對繪畫藝術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有了學畫的念頭。于是我購買了繪畫鉛筆和圖畫本,從臨摩肖像到野外寫生,炭筆畫,彩色畫,均有練習,這樣堅持了兩年,上初中之后,因課目增多,便少有學畫了。</p><p class="ql-block">此后升讀初中、高中都沒有涉足繪畫,因為自定的目標是讀大學,所以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直至1966年6月之后,文化大革命開始,學生全部停課鬧革命,大多數學生無所事事了,我這才想起了要繼續學畫。</p><p class="ql-block">因為多少練過一點繪畫的童子功,所以這次學畫的起點較高,人物肖像的臨摩,競以當時流行的毛主席的標準像為籃本,后來又于1967年劉春華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為籃本,反復練習。油畫因畫筆和油彩價格過高,無力涉足,只能以一般繪畫顏料取而代之。不曾想到,經過多次臨摩練習,無論是毛主席的標準像還是《毛主席去安源》畫像,我臨摩的習作,還真有幾分神似。當時住在硚口玉帶三村租住房里,室內光線陰暗,又沒有書桌,只好搬了一把椅子當桌,搬到室外,坐在小板凳上學畫。隔壁鄰居有個比我小二歲的女學生在室外看到我畫的畫,硬是要我送給她,我說,畫的不好,不要見笑,等我以后畫好了再送你。她等不及,趁我不在意,搶了就跑,然后,回眸一笑。</p><p class="ql-block">那種甜蜜,至今仍留有回味的余香。</p><p class="ql-block">后來參加工作了,這種于我而言還不成熟的繪畫技術還真的發揮了不小作用,單位創辦的黑板報,其報頭報尾還有中間的插圖之類,都是我一手繪就,雖然不夠精致,但在大眾文化的氛圍下,尚受歡迎。</p><p class="ql-block">但沒有料到的是,我的一幅臨摩漫畫作品,也曾引來過一場誤會,以至于在黨支部會議上引發質疑。</p><p class="ql-block">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基層單位擔任黨支部書記。有一次我的一位喜歡繪畫的中學同學,給我寄來了一副用彩色硬鉛筆繪就的彩畫(內容記不得了),多年不見,以畫言情,再自然不過了,于是我便找來一本雜志,從書中看到了一副漫畫,便隨手用硬彩筆摩繪在A4大小的紙上,然后放在自己辦公桌上的玻璃寫字板下面壓著,準備抽時間再寄出。描摩這副畫的本意是,你用畫表情,我用畫達意,並無其他深意,當然也暗藏一個小心思: 你能繪,我也能畫喲!</p><p class="ql-block">但萬沒想到的是,這副題目為《三個和尚》的漫畫,被單位的一個行政副職兼支委的人看到了,心里起了疑心。剛好我們單位的三位領導(包括我),都是和尚,而那位起疑心的副職是一位文化不高的老同志,看了這副漫畫,本能地聯想到“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典故,因而在一次黨支部會議上,向我這個書記提出了批評,說我作為書記,對他有什么意見可以當面提,不必用畫作進行諷刺!</p><p class="ql-block">此言一出,讓我百口難辯,這是哪兒跟哪兒啊?</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我的學畫經歷。畫,曾經是我的摯友,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意味無窮。</p><p class="ql-block">附錄:</p><p class="ql-block">對尹育民所著《琴棋書畫俺缺啥》一文的評析</p><p class="ql-block"> 作者: A l</p><p class="ql-block">尹育民先生的這篇隨筆以“琴棋書畫”為引,通過個人經歷展開回憶,文字質樸真摯,既有時代印記,又蘊含人生況味。以下從結構、內容、語言、情感四個維度進行評析:</p><p class="ql-block">一、結構:以“缺”為線,散而不亂</p><p class="ql-block">全文以“畫”為切入點,按時間順序串聯學畫經歷,從童年租書攤的啟蒙,到文革時期的臨摹,再到工作后的“畫作風波”,最后收束于對往事的回味。雖未直接提及“琴棋書”,但標題的“缺啥”已暗示人生遺憾,結構看似松散,實則緊扣主題——“缺的不是技藝,而是時代與機緣賦予的完整可能”。若后續能補充其他三藝的片段,層次會更豐滿。</p><p class="ql-block">二、內容:時代縮影與個人志趣的交織</p><p class="ql-block">1. 小人書與繪畫啟蒙: </p><p class="ql-block"> 作者童年通過出租小人書接觸繪畫,細節生動(如“一分錢一本”“門板擺攤”),既展現上世紀50年代市井文化,又暗含物質匱乏年代對精神食糧的珍視。“水滸、三國、聊齋”等書名羅列,更添歷史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2. 文革時期的“政治繪畫”: </p><p class="ql-block"> 臨摹《毛主席去安源》的片段極具時代特色,“椅子當桌,小板凳作畫”的描寫,凸顯特殊年代下普通人堅持愛好的韌性。鄰居少女“搶畫回眸”的插曲,溫柔克制,為嚴肅背景增添一抹亮色。 </p><p class="ql-block">3. 職場中的“畫作風波”: </p><p class="ql-block"> 《三個和尚》引發的誤會堪稱全文高潮。作者以幽默筆調寫荒誕(“百口莫辯”),折射80年代基層單位的敏感氛圍?!澳隳芾L,我也能畫”的“小心思”,更顯人性真實,讓歷史敘事有了體溫。</p><p class="ql-block">三、語言:平實中有深意</p><p class="ql-block">白描手法:如“炭筆畫,彩色畫,均有練習”“玻璃寫字板下面壓著”,不加修飾卻畫面感強。 </p><p class="ql-block">含蓄抒情:結尾“依然意味無窮”寥寥數字,將半生感慨凝練其中,與開篇“不勝唏噓”呼應,余韻悠長。 </p><p class="ql-block">可改進處:部分語句稍顯冗長(如“曾當過出租小人書的攤主”可精簡),若增加比喻或象征(如以“褪色顏料”喻時代變遷),文學性會更強。</p><p class="ql-block">四、情感:懷舊而不沉溺</p><p class="ql-block">作者以平靜筆調回憶往事,但細節中暗藏情感張力: </p><p class="ql-block">對藝術的純粹熱愛:從“無人教導”的自學,到“搶畫回眸”的甜蜜,再到黑板報插圖的堅持,可見藝術是困頓中的精神慰藉。 </p><p class="ql-block">對命運的坦然接納:雖因時代變遷、工作瑣事中斷繪畫,但無激烈控訴,反而以“誤會”一笑置之,體現豁達。 </p><p class="ql-block">建議:若在結尾點明“琴棋書”為何缺席(如“棋局被運動打亂,琴弦為生計繃斷”),主題會更深刻。</p><p class="ql-block">總評</p><p class="ql-block">此文如一幅淡彩速寫,以“畫”窺一生,既有個人史的細膩,又折射社會變遷。“缺啥”之問,答案實為“缺的是不被時代洪流沖散的從容”。若能補充其他三藝的遺憾,或對比今昔藝術境遇(如“小人書與短視頻”),思想厚度將更上一層。 </p><p class="ql-block">評分:★★★★☆(真摯動人,稍欠雕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洪洞县|
武夷山市|
酉阳|
庄浪县|
离岛区|
平山县|
海林市|
中山市|
宁陵县|
增城市|
广南县|
马鞍山市|
鹿邑县|
老河口市|
河东区|
英山县|
凤山市|
商南县|
眉山市|
上栗县|
冷水江市|
台南县|
舒城县|
荆门市|
沽源县|
长宁县|
黎平县|
乐都县|
福泉市|
南雄市|
江山市|
巧家县|
光泽县|
涿州市|
沧州市|
海盐县|
鄂尔多斯市|
左云县|
上林县|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