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北京臥雪聽松</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873432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元月八日,來到位于北京東城區的中國海關博物館,2014年對外開放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直屬的國家級行業博物館,古典園林式建筑。中國設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館藏品涵蓋了從戰國時期至當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海關重要文物,其中珍貴文物754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關博物館主展區建筑面積約八千平方米,基本陳列位于主展區一、二層,包括千秋古關、近代、現代海關三個部分,專題展廳和臨時展廳位于地下一層。</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關作為國家進出關境的監督管理機關,起源于古代的關津,關津始于西周。進館,一眼千年,千秋古關的發展史歷歷在目。據《禮記·王制》記載:“關執禁以譏”,西周時期,諸侯國在水路要道設置關津,但“譏而不征”,主要任務是檢查進出境商旅及貨物,具有軍事防衛功能;東周實行“關下之征”,關津職能向稽征稅賦、查禁走私拓展。孟子說:</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當時古關的寫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千秋古關”展區,我對古人如何通關產生了濃厚興趣。“鄂君啟節”是現存最早的通關憑證,是戰國中期楚懷王發給楚國“鄂”地封君“啟”商隊的通關和免稅憑證,稱“國貨之節”。其中車節2件、舟節3件,系青銅鑄造,合在一起呈圓筒竹節狀。節面銘文嚴格規定了水陸運輸范圍及禁運物資等條文,是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津關令”是關于關津制度的法律,本館展出的是1983年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的竹簡“津關令”,是我國古關的最早法律條款。系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實施的法律之一,較全面地記載了當時的關津管理制度,吏民出入關津須憑符、傳、節等通行證,使守關者有章可循。</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關”字瓦當,是一鎮館之寶。圓形、微殘,中間有篆書“關”字,關字旁襯以云紋。瓦當是屋檐最前端的下垂部分,也稱“滴水檐”。據考證,此瓦當為漢代函谷關門樓的建筑構件,函谷關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而得名,初建于戰國,西漢遷至河南新安,蘊含著古代關津制度的歷史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漢代絲綢之路上的陽關、玉門關以及徐聞、合浦等關已擔負監管對外貿易事權。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譏察有方,行旅無壅,為關津之最”</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為:衡量關津官員的最高標準是查驗有章法、通行無阻礙。明朝在運河沿線和長江沿岸設關,以鈔征稅,清初統一臺灣后,開海設關,“海關”之名初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過所”是唐代通過水陸關隘時的交通證明書,這張“石染典過所”是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商人石染典從瓜州和沙州戶曹處申領的通行證,文書中分別蓋有“瓜州都督府之印”、“沙州之印”、“伊州之印”,表明石染典攜帶著“過所”,從安西到瓜州經商。交易結束后,為返回安西,請求瓜州都督府發給回去的“過所”,足見當時過所管理之嚴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紀中期,清政府被迫簽訂若干不平等條約,中國相繼喪失關稅自主權、海關行政管理權和海關稅款保管權,外國人控制中國海關近百年,近代海關展出的均為洋人統治下海關的相關物品、規章等,百年恥辱及心酸蘊含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圖是英國北愛爾蘭人赫德曾使用過的郵袋,赫德于1863 年11月至1911年9月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郵袋的袋面、袋里各印有收寄信息,收寄方翻袋后即可反向投寄對方,反映了當時海關的工作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龍郵票是1878年海關印刷發行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全套3枚,集郵界稱之為“海關大龍”,被國際郵政局長協會列入73種世界最早郵票之一,票面圖案是五爪龍配以云崖海水紋,極具清朝皇室特色,具有重要歷史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近代海關展廳,我的心情始終處于壓抑狀態,直到見一鎮館之寶才分散了些許低落情緒。上圖這塊“津海新關”匾是津海新關辦公樓的牌匾,光緒十四年(1888年),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題寫了“津海新關”,制作成匾額。匾額的材質為紅松,金地黑框,設計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至現代海關展廳,心情豁然開朗。中國人民為收回海關主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獨立自主的人民海關,</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國強則關興,國弱則關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多年開拓進取,中國海關始終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圖是1949年10月19日,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任命書,任命孔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首任署長。這件任命書是中國人民收回海關主權的標志性見證物,標志著中國大門的鑰匙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部獨立自主的進出口稅則,標志著海關稅收成為保護和促進國內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屏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我們的海關堪稱智慧海關,已實現并推廣檢驗檢疫證書“云簽發”、信息錄入智能化、證書審核自動化、領證方式多樣化,人員通關便利化。可謂</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貨流人涌繁如蟻,慧眼分明辦偽好”</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挺胸抬頭,揚眉吐氣的邁出博物館的主展大樓,直奔另一個大樓的地下一層,那里有海關博物館的另一個重要的鎮館之寶“海關902”緝私艇,其置身于一片汪洋大海中,威武又神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海關902艇”1989—2009年在拱北海關服役,查獲海上走私案件總案值3.5億元,為打擊海上走私立下赫赫戰功;先后45次安全接送黨和國家領導人。1992年1月23日,鄧小平同志乘坐該艇從深圳前往珠海,發表了“南方談話”的一部分,為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該艇因而鑄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詩,成為見證歷史的“功勛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站在902艇的甲板上撫摸著五星紅旗,心情無比激動和自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指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確這次游學探尋了海關歷史、品讀了海關文化,見證了民族命運及國家興衰。不禁感慨博物館不僅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更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span></p> 謝謝您的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锦州市|
松原市|
玉田县|
吕梁市|
兴海县|
汽车|
广丰县|
高台县|
广汉市|
平潭县|
长治市|
隆回县|
织金县|
济宁市|
博兴县|
泸溪县|
图片|
云林县|
建德市|
淮阳县|
金华市|
普安县|
哈密市|
穆棱市|
项城市|
东城区|
磐安县|
万全县|
广宁县|
马山县|
凌云县|
连城县|
繁昌县|
巴东县|
远安县|
西丰县|
台北市|
红河县|
和龙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