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陽春念德澤 紅燭祭西歸</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追懷吳本屯老師</span></h1> <h3><p></p><p> “二月春風似剪刀”,正是梅黃柳綠,桃紅李白,處處芳菲喧春,生機盎然。君不見,亦有落英悄然離枝,默默化作春泥。3月11日傍晚,高中74屆熱心同學張長華(漳州)轉來75屆校友施維平(福州)留言:“不幸消息:吳本屯老師(曾在云霄一中工作過,教過本屆語文)于九號下午與世長辭,享年88歲。今天出殯,我來醫院向她告別。特此通告。吳老師一路走好!” 噩耗如“倒春寒”、三月雪,陡然挾來一股寒凜氣,不禁心底一沉——又一位可敬的高齡老師長逝了!雖屬自然規律,仍覺來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傷嗟嘆。 </p></h3> <font color="#167efb">【晚年吳老師在客廳留影,曾用作微信號頭像】</font> 乙巳開春,我曾向福州的林錦英老師電話問候。1969年秋季剛上初中,她是我們最早的音樂課老師,與吳老師在云霄師范時就是密友,晚年又成了近鄰,常來常往。通話中林老師提到,吳老師這兩年體質漸衰退,曾跌倒骨折而住院,現在家靜養,與外界聯系更少了。<br> 得知這樣情況,我顧慮打攪吳老師,沒像往年那樣給她打電話拜年,想再找合適時間吧。同時隱隱不安,老人就怕摔跤,吳老師恢復得怎樣?尋思得便慰問一下才好。不成想,猶豫之間,時不我待,天人永隔,最后的問安機會都失去,追悔莫及。后事既已辦完,只能遙寄默哀,以文為祭。 <font color="#167efb">【童年施維平(前右)和父母、弟弟。其母親吳慧襄老師為福州高校下放教師,曾任初中3連指導員,70年代初期英年早逝】</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吳老師年輕時代】</span></p> <h3> 與中學別的老師有所不同的是,我在一中上學時,與吳本屯老師沒接觸,不認識。初中69級分為3連、4連,吳老師是初中3連語文老師,沒教過我們4連。兩個連的教室不在一起,教師辦公室也不在一起,因此無緣認識。<br></h3><h3> 2013年,在籌措高中74屆畢業40周年紀念活動中,同學們努力尋求幾位失聯老師的線索,其中包括吳本屯老師。恰好施維平與吳老師大女兒是福師大同學,加上畢業后留校工作,知道吳老師,自告奮勇幫詢問,于是幸運地找到了。這時我才聽到吳老師名字,才知道她的現狀。因編輯事務,我有時跟吳老師直接電話聊一聊,隨即熟悉起來。吳老師開朗、健談,回憶了在云霄一中時不少往事。可惜的是,她離開云霄后再未能返回看看。因年紀大、行走不便,高中74屆畢業40、50周年紀念活動也遺憾地未能前來參加。<br></h3> <font color="#167efb">【60年代福師院賀年卡書簽】</font> 首先對吳老師名字就好奇,看不出性別,且用了很少見于名字的“屯”字。吳老師解釋,她籍貫連江縣,父輩在外謀職,“本”是家譜的輩分用字,“屯”則是取出生地名的一字作紀念。抱歉的是我忘了是哪個地名,也許是閩北的富屯溪?或黃山市原名“屯溪”?總之這是隱含紀念意義的別致名字。 <font color="#167efb">【吳老師參加大學畢業30周年紀念活動】</font> <font color="#167efb">【同上,吳老師站在第二排左4】</font> <h3> 吳老師沒教初中4連的課,后又調離一中,因而4連學生對她不熟悉。電話聊天中吳老師自我介紹,她1960年福建師大地理系畢業,被分配到廈門師范學院任教。那是困難時期,青年教師要到師院的勞動基地種菜、養豬,頻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1964年廈門師院下馬,她被調到云霄師范,教地理科。1968年12月云師與一中合并,吳老師與林錦英、楊玲、陳金坤、孫道中等老師轉到一中。</h3><h3> 這時中學地理課已取消,她便按需要改教語文。文革的語文教材政治性濃厚,課不好教,吳老師一度向校領導要求改教英語。時任副校長陳億找她談話,說語文師資少,讓她“幫幫忙”,繼續教下去。這樣吳老師就繼續教初中3連2、3個班級的語文課,并當3連1排班主任。<br></h3> <font color="#167efb">【50年代小學生學習輔助用具,兩種活動地理表】</font> <font color="#167efb">【80年代,福師大地理系資料室匯編的幾種資料冊】</font> 1973年,為解決家庭兩地分居,吳老師經組織同意調回福州,安排到福建師大地理系資料室。在這平凡、瑣細、默默無聞的崗位上,她十分敬業、用心,廣泛收集剪報、摘抄整理地理學科專業資料,分門別類裝訂成冊;也撰寫、發表了不少地理專業、經濟地理等方面的獨家資料、科普文章。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退休時技術職稱是副研究館員(相當于副教授)。<div> 也是聊天得知,福師大地理系資料室的閱歷,使吳老師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對新事物的濃厚興趣;盡管晚年歲數大了,記憶力仍很好,關注各種熱點問題,對學新事物尤其上心,早就掌握電腦、手機,會上網,會用電郵、微信。<br></div> <h3> 失聯許多年,忽然又與一中學生聯系上,吳老師非常高興,馬上寫來一封電子版的短信:</h3><h3><br><b>74屆3連1排的同學們:</b><br> 大家好!接到你們邀請聚會的電話,真的好感動!<br> 雖然我們的接觸的時間并不太長,但你們還記得我,千方百計的尋找我。遺憾的是,我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無法成行,很對不起,請原諒!<br> 在云霄一中任教的幾年,雖然當時政治形勢較特殊,但我們師生之間的教與學關系還是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不少同學求知欲還是很旺盛,學習相當認真。我有時看到一些同學不夠努力,恨鐵不成鋼,狠狠地批評他們。臨調離之前,我主動向同學們檢討,說自己平時對同學態度太生硬,可同學卻回答:老師,你是為我們好!你們并沒有恨我,你們心里都明白。<br> 在離別的那一天,不少同學不去上課,用自行車一批一批載到車站送我,雖然我們什么話也沒說,可師生之間依依惜別的情景,讓人久久無法忘懷,我只在心底里謝謝大家。<br> 最后,祝大家馬年馬到成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幸福,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加磚添瓦!<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連1排班主任:吳本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4.4.24</span></div></h3> <font color="#167efb">【2014年10月,老友在福州喜相聚,右起:吳老師、林老師、楊老師夫婦】</font> 吳老師的來信,真情流露,親切感人。一晃四十余年,她仍記著初中學生,滿懷愛心摯情,真是師恩深厚。她后來告訴我,在一中執教時,有些男生調皮搗蛋,別的女老師不敢管,她卻不慣著,遇上故意搗亂的就當面嚴肅教育,“嚴師”形象真能鎮住那些調皮鬼,班級秩序好了很多。她調動離校,曾挨她“尅”過的幾個男生也騎自行車趕到長途車站,遠遠地看著,不好意思過來當面告別。這情景吳老師都看在眼里,感觸很深。多年后,她帶著歉意和寬慰提及這個難以抹去的印象。她不會怪學生,年紀小不懂事,難免頑皮,可喜知錯能改,對“嚴師”調走還是不舍的,而她對學生也是多少年都掛念著。<br> <font color="#167efb">【60年代中期,吳老師、楊老師在云霄師范留影】</font> <font color="#167efb">【1992年4月,吳老師赴臺探親照之一】</font> 編輯畢業40周年紀念圖冊中發現,吳老師1973年才調離,但1972年初中3連各排畢業的師生合影,她都沒在內,有點奇怪,猜想也許回福州探親了吧?這樣就見不到吳老師在校的舊照,最好她能提供,多多益善。<div> 我與吳老師幾次電話聯系。她對編輯紀念圖冊之事欣然支持,不久,按需求轉來若干珍藏的一中時期舊照、90年代赴臺探親的彩照。影中的吳老師正值中年,神清氣爽,氣質高雅。獨家合影照展現了70年代初期年輕女教師的風采,具有史料見證價值。</div> <font color="#167efb">【1992年5月,吳老師赴臺探親時,在日月潭留影】</font> 通過找照片、聊照片,從未見過面的師生更有交集點,電話交流往往幾十分鐘、個把多鐘頭,往事聯翩浮現,恍如昨日。吳老師風趣地說起當年一中女教師中她個子最高(1米7以上),別的領導、老師見面都親切喊她“老高”,這外號如此響亮、常用,以致有的新來的不知情的教師誤會她姓高。我說在初中年段我個子也最高,不過屬“豆芽型”,體能素質不行,沒被校籃球隊主教練許煥章老師看上。可惜“兩高”沒見過面,彼此都沒印象。<br> <font color="#167efb">【吳老師赴臺探親時留影】</font> <font color="#167efb">【1972年春,三個初中女生在云霄師范留影】</font> 吳老師特別動感情地念叨一往事。過去出于責任心對學生管教很嚴格。有個女生天天早上遲到,吳老師多次批評,最后一次,吳老師說:明天你再遲到就不要進教室。結果第二天那女生還是遲到了,在門口喊“報告”要進來,吳老師叫她出去外面站。其實吳老師也不忍心,一邊上課一邊眼睛瞧瞧外面,打算過一會就叫她進來。<br> 后來久沒動靜,出去一看那女生不見了。吳老師感到很不安。過后了解到,那女生要洗全家的臟衣服,每天一大早拎一大桶裳褲到溪邊洗,無論怎么趕,等洗完晾完所有衣裳,再趕到學校往往就遲到了。吳老師知道真情后很自責,往后再遇到這女生遲到就給予寬容,女生也挺受感動。吳老師調走時這女生也去送行,百般不舍,還掉眼淚。吳老師至今說起來還很內疚。可惜記不起這個女生名字了。 <font color="#167efb">【1960年,福師院賀年卡書簽】</font> <font color="#167efb">【60年代中期,四位云霄師范女老師,前:林錦英老師、吳本屯老師,后:楊玲老師、林靜芝老師】</font> 那時,吳老師與年紀差不多的林錦英、楊玲、林靜芝三位一中女老師住在舊校區教室改成的簡陋宿舍,都是外地人,同吃同住,情賽姐妹。最難忘,有個夜間遇臺風天,暴雨滂沱,又停電。不巧一位女老師臨產,生命交關,情況急迫。這當口,吳老師沉著冷靜,臨危不慌,趕緊打手電出去找人來幫助。她跟幾個老鄉一起抬擔架,頂著大風大雨,在暗夜坑坑洼洼路上深一腳淺一腳,把臨產女老師火速抬到縣醫院,措施及時,母子平安。<div> 這事例,透出吳老師性格果斷,毫不柔弱,遇事有定力,有主意,敢作敢為。她憑借堅毅性格,在艱苦環境頂住壓力,迎對生活中厄運磨難,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度過在云霄那段辛勞艱難歲月。</div> <font color="#167efb">【1992年吳老師赴臺探親留影】</font> <font color="#167efb">【1992年吳老師赴臺探親留影】</font> 雖沒教過我們課,雖遠隔千里,但是坦誠、生動的話當年,自然而然拉近了時空,像是早就熟絡的師生,憶舊思緒徜徉在望安山下的一中校園,更使我對吳老師肅然起敬,有了到福州及早拜訪之意。<br> 2017年5月回閩辦事,借此行,5月27日順到福州訪親問友,落腳在倉山區嶺后街親戚家。這里曾是我外公外婆的家族祖居地,00年代此地大面積拆遷,改建新小區。恰巧林錦英、吳本屯老師喬遷的新居都在這片,相距不遠,與林老師所住區域僅隔一條馬路。于是馬上聯系,先上林老師家拜訪。 <font color="#167efb">【左:小區里上坡小徑,右:住宅樓前甬道】</font> 沿濃蔭掩映的石板坡道往上走。這條僻靜曲徑,70年代我來外公家時天天走好幾趟。那時是光滑石塊壘砌、苔蘚斑駁的百年石階,臺階盡頭,青磚高墻轉角,第一個凋敝的木門就是我外公家所在的福州傳統老宅院,住著五六戶親族和房客。現在林老師住的那棟高樓的位置,依稀辨認接近我外公家族主體大厝“青陽山館”原范圍,飽經歲月消蝕的磚木結構的老房屋早蕩然無存,幾棟20多層的現代住宅樓錯落矗立在綠樹碧草地之間。<br> <font color="#167efb">【高樓上俯瞰】</font> 乘電梯上樓,從林老師家窗口俯瞰,嶺后街坊保留民居,以及部分可能屬于福師大的西式老建筑,帶著幽深歲月滄桑感,盡收眼底;往西眺望,遠近綠樹叢掩映處,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密集矗立,換了人間。 <font color="#167efb">【林老師、李老師在家中】</font> <font color="#167efb">【70年代初,一中學生文宣隊師生,后排右4為李寶森老師】</font> 剛上云霄一中初中,第一位音樂老師就是林老師,教音樂課主要學“樣板戲”唱段,她那柔婉圓潤嗓音、黑亮及腰的一條長辮子,許多學生印象深刻。4連2排方佳焜從我這問到林老師電話號,時隔幾十年后又聆聽她聲音,很是激動、感嘆。林老師愛人李寶森老師也當過校學生文宣隊指導,早就知名,本人卻只在老照片上見到。<br> 林老師僅教我們第一學期,約1970年被調往東廈公社的四中,1988年夫妻一同調到離福州較近的長樂縣繼續任教,退休后才回到福州,算來至2017年已闊別47年,歲月不饒人,連我們學生都退休了。盡管2014年初費盡周折聯系上了,多次通電話,再見面卻是第一次。人到晚年,她嗓音依然那么圓潤悅耳,單聽聲簡直還與當年一樣年輕。她笑吟吟的說對我初一時的模樣還有依稀印象,歡迎來訪;這天(五月初二)臨近端午節,便以新粽熱情款待。<br> <font color="#167efb">【林老師、吳老師親密合影】</font> 我來此一是看望久別的老師,二是攜帶制作紀念畫冊的資料硬盤,請他們看看舊照核對信息。林老師說,吳本屯老師住得不遠,兩小區毗鄰,有道鐵柵欄門隔開;小旁門如開著,直接穿過省時省事,要是鎖著,得繞道大街小巷走一大圈,起碼半鐘頭以上,上歲數老人吃不消。那天運氣不錯,往下一看小門開著,她就打電話請吳老師過來一起看資料。<br> 吳老師接到電話也很高興,順當地從鐵門過來了。幾年間兩師生通話多次,這一天終于首次見面。吳老師年屆八旬,對比老照片變化更大,頭發花白,面容清癯、慈祥,身子瘦瘦的,年老了腰背不如早前挺拔,腿腳力不從心,這段短距離走得都相當耗體力。她為見個素未謀面的學生,不辭勞頓,仍堅持慢慢走過來,真使人感動、敬佩。 <font color="#167efb">【聚精會神觀看資料舊照】</font> <font color="#167efb">【三位老師與李林】</font> 師生緣天然有親和力,不覺生分,輕言細語,問長問短,充滿慈愛。三位老師坐電視機屏幕前,端詳收集來的一幅幅師生舊照,目睹久違的校園舊貌,感慨光陰流逝朱顏改。黑白照片接連閃現,彷佛時光倒流,各位一中老師年輕時代的容顏風姿,熟悉而親切,喚起久遠的記憶沉淀,歲月里的五味雜陳,一言難盡。<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林拍攝,在酒店包間與三位老師合影】</span></p> 有客自遠方來,林老師熱情地一定要宴請。于是交代她大兒子李林找酒店訂包間,開車送我們過去。<br> 走進倉山一家豪華酒店,偌大的包間,偌大的圓桌,只坐師生4人,喜悅不減。歲月悠悠,人海茫茫,更顯久別重逢的幸運。在這個時刻,回望70年代,一切已那么遙遠,飄飄渺渺;點滴的校園印痕,綿長的師生情誼,激起感懷的漣漪,縈繞心頭,化為摯語良愿。這是個難忘的夜晚,對我來說是特殊而榮幸的一次喜聚。三位老師,一位長別40余年,兩位則40多年才有幸面見,感覺很奇妙,機緣巧合,山不轉水轉,人生總會在某處相逢。紅塵再回首,已是夕陽紅,唯祝福老師健朗長壽,開心頤養。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師、林老師欣然做東】</font> <font color="#167efb">【2013年8月,高中5班李捷到莆田拜訪班主任陳金坤老師】</font> 宴請是林老師伉儷安排的。說實在,兩位老師請一個學生,一位更老的老師同席同喜,這等厚意我受之有愧。當時高興沖昏頭腦,就沒想到這么難得的師生重逢,該我來結賬更順理成章,也更能代學生們表達感恩之心,就像2013年高中5班李捷特意到莆田拜訪、宴請久別的班主任陳金坤老師,那就得體多了。雖說真誠情義不在于請客吃飯,初次見面原應有個敬師禮儀,這次一大意就錯失了機會。<br> <font color="#167efb">【吳老師在歡聚中遙想往年】</font> <font color="#167efb">【舉杯同祝愿】</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吳老師在小區院中坐下休息一會】</span></p> 在福州住了多日,與原下放干部子弟的一中同學們歡聚幾回,打算再去三明見一位大學同學。6月6日上午,我拎著行李先去吳老師家,按事先說好的翻拍幾張舊照,并就此辭行。吳老師住的小區在上渡,70年代我來福州常路過,往昔成排成片古舊歪斜的瓦房木樓早消逝在時間長河,舉目都是00年代以來的高層樓宇、時髦店面。<br> 小區里迎面是個長長的上坡。記得以前從嶺后去上渡乘公交車,要走一大段下坡道,兩旁都是福州風格的老舊民居,分辨不清這長坡是不是就是原先那段路。一進小區,就見吳老師踽踽走過來招呼,原來她擔心我不容易找到住址,早早下樓來等候。聽她說過年歲大了,脊背老年性佝僂,加之腿眼不利索,走路相當吃力,平時都不大下樓,今天卻特地出門遠迎。一片熱忱,再次讓我感動在心。我便請她坐在榕樹旁邊的長石椅歇息一下,拍幾張照留念。<br> <font color="#167efb">【陽臺上滿目鮮花盛放】</font> 吳老師家里客廳規整得井井有條,寬敞亮堂,安安靜靜,適合頤養晚年。朝南的長陽臺,采光充足,吳老師有養花種草雅好,窗沿擺著一溜生氣勃勃的花花草草,蝴蝶蘭開得嬌艷,賞心奪目。吳老師指點東南方林老師住的那座樓讓我看,真是“雞犬之聲相聞”,遠親不如近鄰。但這一小段距離也有障礙,分隔兩小區的鐵門常鎖著,兩位老師腿腳都不靈便了,下樓、出小區、從大馬路遠繞,太費事,近幾年相互走動就少了。好在有電話,三不五時通通話嘮家常,也能寬心開心。她們年輕時同住一中教師宿舍,朝夕相伴,晚年又恰好住得這么近,幾十年知交的老姐妹相鄰守望,這分因緣實在難得,千金難換,令人稱奇贊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吳老師平時喜歡養花自娛】</span></p> 為趕動車時間,絮絮攀講一陣,拍了照片,與吳老師辭別。她客氣地要送我出小區,我一再勸止,吳老師仍執意送我下電梯,在樓門口一直目送我離去。孰料這卻成為最后一面。<br> 原尋思有機會還來拜訪,可事與愿違,幾年間沒到福州;新冠疫情一鬧,更不便遠行。之后的聯系,就只能在微信上、電話里。逢年過節與吳老師通個電話,互問些近況。她常嘆息記性大不如前,眼神差了,聽力遲鈍了,行動遲緩了,但是我總覺她思維、話語還很清晰,一顆仁愛的老師之心總還是那么溫暖,每次聊天都能聽到她發自內心的爽朗笑聲,給予我開心的感覺和安慰。<br> <font color="#167efb">【臨別與吳老師自拍合影】</font> <div> 2022年1月,我給吳老師微信轉了幾個反映云霄一中的圖片資料。她留言回復:“謝謝你給我發來這么多微信資料。不管我在云霄一中時間不長,但我曾經是云霄一中的一分子,對那里的同事、學生還是有感情。我祝云霄一中越來越先進!”<br></div> 隨著年歲漸高,視力越來越不濟,吳老師使用微信就少了。2024年2月13日,吳老師給我轉來春節初四的一個祝福動圖,之后就沒再發微信了。我則是2024年9月30日,國慶節前想與她微信語音問候,并告知將送上一本知青紀念文集(后由施維平代轉交),沒接通。心想也許在休息,或聽力差了,少打攪為好。 <font color="#167efb">【2015年10月,吳老師在福州“青年廣場”】</font> 前些年吳老師說過,年老腰腿退化,在家不慎跌倒,傷筋動骨,體質漸差,聽力明顯下降。今年春節林老師說的更細致,吳老師不僅曾摔倒骨折,還先后住院兩次,近來在家臥床療養,由兒女、保姆照料生活起居,不怎么與外界多接觸,我不免加重擔憂。但猶豫著,考慮春節前后都分外忙,別再讓老人家分心、增添思想負擔,于是未按慣例微信語音拜年,以后再說吧。偏偏“明天與意外”殊難料,吳老師高齡仙逝,從此再也見不到這位很有故事、可親可敬的老師了!真遺憾春節時沒直接打個電話問候,哪怕請其親屬轉告也好;吳老師走了,再沒有以后了。唯祈愿吳老師在天之靈安息。<br> 這年頭,知交半零落,噩耗知多少。僅春節幾天,即有小學本班同學病故,有大學本系老師逝世,令人唏噓。2014年高中畢業40周年以來,包括吳老師,已知的中學老師仙逝至少十六位;剛過去的2024年,4月王新潮老師辭世,10月黃建金老校長辭世;更早的2022年3月,僅有一面之緣的李寶森老師病逝……一支支曾照亮學子求知路徑的紅燭溘然熄滅。愧疚的是,他們竭誠支持、勉勵,由我編制的大型紀念圖冊至今猶未完成,沒能趕在他們生前奉上,有負期待。“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唯有望安山麓的清亮悠遠鐘聲,不因星移斗轉,不隔山重水復,總回蕩在昔日學子耳畔,朝朝暮暮,寄予緬懷與紀念。<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03、18</div> <font color="#167efb">【1965年左右的嶺后民居一隅,大概位置在林老師家那座高樓附近】</font> <font color="#167efb">【90年代的福師大東校門】</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7年攝,福師大東校門外的校名】</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乌恰县|
永城市|
潜江市|
兰坪|
双流县|
鞍山市|
略阳县|
嘉兴市|
宣化县|
毕节市|
寿光市|
舟山市|
曲阜市|
临朐县|
碌曲县|
伊吾县|
临泽县|
象山县|
精河县|
乌审旗|
郁南县|
周至县|
望谟县|
吉水县|
普定县|
康马县|
肃宁县|
汝南县|
白银市|
乐亭县|
鹿泉市|
滦南县|
定日县|
当雄县|
西畴县|
九寨沟县|
田阳县|
高州市|
炎陵县|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