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柳蔭公園懷古

北京老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今年氣溫高,剛進入3月中旬路邊的李花已然盛開,比去年早了一個多星期。這個冬天北京就沒見到雪,看著一行行李子樹的枝條上包裹著潔白的李花,頗有雪后初晴的感覺。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比如唐代詩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呂溫在《</span>道州城北樓觀李花》形容李花“夜疑關山月,曉似沙場雪”。宋代李流謙的《李花》中也有“春寒怪底一分加,元是東君雪作花”詩句。宋代詩人范屏麓的《李花》詩最符合今年的景象:“麗日風和暖,漫山李正開。盈林銀綴簇,滿樹雪成堆。”</p><p class="ql-block">通常進入雨水節氣就不會再下雪,今年二月二還下了一陣春雨。可是到了3月16日,那天是星期六,下午4點鐘我從老媽家出來,忽然大雪紛飛,一直下到晚上,懷疑是雪神搞錯了季節。也許正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朝詩人李白在《</span>清平樂》中所言: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唐代文學家韓愈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寫了一首《春雪》?詩:“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昨晚還大雪紛飛</span>,今天早晨一覺醒來卻是晴空萬里,絲毫看不到下雪的痕跡,于是便去離家幾百米的柳蔭公園賞柳觀花,感受春的氣息。</p><p class="ql-block">明永樂年間,在今柳蔭公園北邊建了一座館驛,供蒙古罕哈部進京時居住,稱外館,至今公園北側的路仍叫外館斜街。傳說此地埋有元朝宮廷寶藏,挖地丈余無果,卻見挖出的泥土是燒磚的上等原料,便建起磚窯。因磚窯的字號為“久大窯”,便成了這里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滿清入關后,窯廠西邊成為鑲黃旗駐地和操練場,稱教場。外館設大小宅院四十八所,用于接待蒙古四十八家王公。清順治八年(1651年),腦木汗活佛在外館以西建普凈禪林,次年朝廷在該寺西側建寺,供12月進京的達賴五世居住,因兩寺均為藏傳佛教的黃教寺院,被稱為東、西黃寺或雙黃寺。按“年班制度”,蒙古王公和西藏黃教領袖每年輪班進京朝貢、謁見皇上,被分別安排在外館和雙黃寺居住。一些隨員、商人則載運毛皮、藥材等土特產,在街邊搭帳篷與內地商人運來的絲綢、布匹、首飾等進行易貨交易。此地成了繁華地區,朝廷便關停了磚窯。</p><p class="ql-block">民國后,此地輝煌不再,<span style="font-size:18px;">久大窯</span>死灰復燃。在久大窯周圍又建了一些小磚窯,其南邊的一座“合記窯”規模也很大,與久大窯齊名。這張照片是1941年2月的東黃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過明朝、清初和民國時期的開采,這里的土都變成了北京城里建筑上的磚瓦,留下一片窯坑,逐漸積滿了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放后整治環境,磚窯被廢。1958年將南邊合記窯留下的窯坑開挖成人工湖,稱青年湖。隨后又將北邊久大窯留下的窯坑蓄水,稱久大窯人工湖,次年被規劃為綠化用地,種了大量柳樹,改稱青年湖北,后又改為久大湖,但百姓仍稱久大窯或窯坑。我該上小學四年級時,舉家遷居至附近。那年代男孩時興“充大輩兒”,久與舅諧音,只要說出這個字,就會有人答應,所以我們都叫它“狗大窯”。1984年被建成公園,窯坑被相互挖通,一些陸地變成了島,柳樹被保留,故名柳蔭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在的東湖,原為獨立窯坑,周圍是陸地。北側</span>挖了一座冰窖,地下是深坑、地面為棚屋。每到隆冬,我們看著穿棉衣的工人們把窯坑里結的冰,鑿成約八十厘米見方、三十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span>的冰塊碼放在冰窖里,每層冰塊上覆蓋一層稻草簾,最上面一層蓋<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層</span>草簾并覆蓋土,與地面平。等到盛夏,我們又看著穿棉衣的工人們把冰塊裝上冰窖門口排隊的馬車,后來也有汽車。冰窖深處與地面之間有電動傳輸帶,窖底的人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柄</span>鐵鉤將冰塊送上傳輸帶,地面的人用短柄鐵鉤裝車。冰塊五分錢一塊<span style="font-size:18px;">,副食店買去用于保鮮,</span>也有人家買去給房間降溫。掉落的碎冰如琥珀,內有泥土、雜草,或許還有糞,我們卻吃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1998年10月4日我拍攝的東湖,與我上中、小學時的樣子差不多,當時應該屬于冰窖。東面那座白色樓房的位置當年是一個工廠,因門外總有些裝硫酸的陶制壇子,我們都叫它硫酸廠。南岸就是現在的春景園,那座老院子和舊房子一直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那時久大窯四周圍有鐵絲網。其實鐵絲網上本沒有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鐵絲網的</span>東北角有一處被人為破壞,我們就從那兒進去,在東窯坑北岸的冰窖后面釣魚。在那里釣魚并不容易,當地百姓把釣魚無獲的行為戲稱為“看窯坑”。能釣到魚的關鍵是魚餌,我做的魚餌很招魚,所以屢有收獲。夏季釣魚時還要裸泳,所以女人絕不來這里。東窯坑的水很深,男孩們以能橫渡為榮,從北岸游泳到南岸,因岸邊有鐵絲網,且有人看守,還必須再游回北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北岸邊有幾株傾斜向水面生長的柳樹,成了我們的跳水臺。將魚竿布放好后,便去游泳、跳水,不時跑過去查看一下魚竿。一般魚竿上拴兩個魚鉤,我上中學時,一位學長曾一竿釣起兩條紅鯽魚,令我佩服不已。也有成年人在此專釣甲魚,他們用錨鉤,我沒有。</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學時,有一次一位同學曠課去釣魚,那時候夜不閉戶,我倆正在家做魚吃,忽然班主任老師推門進來,見我倆還健在,倒是放了心,隨后她打電話把這事兒告訴了我爸。我爸極愛我,此前只打過我一巴掌,是在我即將上小學的時候。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會產生抽動癥,我的表現是頻繁地擠眼睛,老爸三番五次訓斥,我總控制不住,一天回家剛推開門,臉上挨了一巴掌,當即治愈。我爸接到老師的電話后,愛、怒交加,下班回家拿起一截我洗魚用的膠皮管狠抽我的臀部,疼得我一頭鉆到雙人床下。爬出來后發現屁股上被打出幾道紅色的楞,大概高2毫米。此后他再也沒有打過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從東門進入公園,門內就是春景園。一株辛夷樹鮮花盛開,花開得比去年早,花朵比去年少,湛藍的天空映襯著紫色花簇,如詩如畫。元代胡奎的《辛夷花》寫得好:“望春一樹春前放,花樣渾如紫兔毫。肯借題詩三百管,洛陽紙價又增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年春景園這片區域很神秘,我不曾入內。公園開放后曾探訪過這里,北端東湖南岸</span>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院子內多了種花的溫室,依然禁止入內。所以往年逛柳蔭公園,都是繞湖一圈,不去那里。今日另避蹊徑,再次從春景園向北走,想看看那個院子變成了什么模樣。甬道旁的迎春花正在綻苞吐蕊,像一條蜿蜒的金龍。唐代詩人白居易</span>?的《玩迎春花贈楊郎中》?挺適合現在的情景:“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恁君與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過一座月亮門,眼前出現一座老式宅院,屋頂上擺著許多餐桌餐椅。此處原來叫水榭,水邊有游船碼頭。2007年這里變成了茶館,名叫“臨湖軒”,后來發展為餐廳。如今朝南的大門東側掛著一塊銅牌,上面裝有立體的“檀香書苑”四字,仿佛漂浮于銅牌之外。大門西側掛著東城區圖書館閱讀流動站檀香書苑站”銅匾;下方掛著一塊木牌,上刻“扶搖”二字,左側一枚紅印上篆刻“直上”二字。地上立著一塊NODDIN COFFE的牌子,上面寫著:新用戶掃碼領取50元立減券包。據此判斷,宅院內應該有四家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入宅門是一個過道,東西各有一座南房均鎖著門,門外擺著裝滿書籍的書架。<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過過道,</span>迎面是一座影壁,旁邊又立著一塊NODDIN COFFE的牌子,印有二維碼,寫著:“天冷了,喝點熱紅酒,冬季治愈密碼,獨家溫暖配方,168元一壺,78元一杯”等字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繞過影壁,發現這是一座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院子上方蓋上了遮風擋雨的玻璃。院內擺滿桌椅,四周靠墻和窗臺上的書架內有很多書籍。西屋房檐下掛著幾個大字:NODDIN COFFEE,喏町咖啡。</p><p class="ql-block">西屋是喏町咖啡,2024年8月9日開業。<span style="font-size:18px;">檀香書苑,</span>2024年9月16日中秋節前一天開業,是北奧集團旗下品牌。<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奧集團是首都的“雙奧”國企,創新性地融合“文化+體育+公園”理念,在此創立了</span>檀香書苑,精心布置了免費閱讀空間、檀香體驗區、辦公交流區、美食享受區和體育精神展示區,巧妙融入檀香文化與京味飲食文化、舉辦各種體育活動,<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在響應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致力于打造一個既綠色生態又景致宜人的優美文化空間,為都市人提供一個遠離塵囂、親近自然的文化休閑避風港。</span>書籍是東城區圖書館的藏書,從文學經典到現代思潮,從歷史探秘到科學新知,可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偏好的讀者需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屋和東屋也鎖著門。北屋前的空調機上印著許多字:“扶搖直上。清華、北大教授、博士領航,為孩子提供全貫通、管家式超高端定制教育成長服務,助力孩子全面發展,圓夢世界名校。”下面有聯系方式。看來“扶搖”是一個校外教育機構的招牌。北屋與東屋拐角處有一個小舞臺,上面有音響設備,有大學生定期在此演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屋的喏町咖啡,經營咖啡、飲料、西式甜點、西式簡餐,還有熱紅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屋的北面有一個門洞,門外立著一個貨架作屏風,上面展示著喏町咖啡經營的各種咖啡豆、咖啡具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貨架后面是一個小院,裝上了頂子變成了啤酒屋,燈籠上寫著“酒肆”,柜臺內有八個水龍頭,供應雙倍渾濁、波特帝國、橙皮山海等八種口味的精釀啤酒,此處也是喏町咖啡的營業空間。啤酒屋有一座大門通向院外,是該宅院的北門,走出去便可到達公園的東湖南岸。遠遠望去,那座破舊的院子還是老樣子,似乎仍然沒有開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西屋的西門出來就是公園的南湖東岸,天氣溫暖時坐在岸邊喝咖啡應該很愜意。岸邊還有一個透明的棚子,里面有取暖設備,冬季也可以在里面賞雪消遣。</p><p class="ql-block">南湖早年也是獨立的窯坑。照片遠處那座石拱橋的位置,在我上中、小學時是陸地。現在石橋以北的東邊就是當年的東窯坑。那時東窯坑的西北位置還有一個獨立的窯坑,就是現在的荷花池,都說里面有很多大甲魚,專咬男人命根,我們都叫它“王八坑”,沒人敢去那個坑里游泳。上初中的一年冬天,下了雪,有一位同學聲稱敢去王八坑游泳,賭注是一包紅葉牌香煙,于是我們幾個男生翹課和他一起去了坑邊。王八坑里結著一層薄冰,他脫光衣服跳進坑里,沖開冰碴游了一個來回,大家湊了0.31元給他買了香煙。后來這位同學參加了海軍,退役后又當了幾年海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湖的水面上有很多野鴨在覓食嬉戲,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南湖中的小島,本是公園景區“一湖三山”中的配景,游客可劃船登臨。后來島上蘆葦茂密,每到春暖冰開時,成群野鴨結伴飛來,在這里繁衍生息,故將小島封閉,稱之為“野鴨島”。過些日子還會飛來很多鴛鴦。</p><p class="ql-block">柳蔭公園的湖里應該有很多魚蝦螺蚌,因為每到候鳥遷徙季節,這里都會聚集很多各種水鳥。公園里一年四季都有鳥,很多人都在這里拍到過各種珍禽的照片。我有時也會拿著照相機到這里拍鳥。</p><p class="ql-block">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span>時候這些窯坑里就有很多魚,<span style="font-size:18px;">還有蝦和蚌</span>。那時安外大街兩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排水</span>明溝,每逢下暴雨,窯坑里的水就會漫到大街上,明溝里的水深可達2米。水退后就能在明溝里捕到很多大魚。平時在窯坑里也能釣到大魚,也能撈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個頭不小的</span>蝦。上小學時我和一位同學下水撈蚌,一會兒就撈了幾十斤,個頭都很大,回家又燉又炒,怎么做都不好吃,太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蔭公園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不多,但均采用農舍樣式,古老的石磨、碾子以及美麗的小村莊,呈現出一派山村野趣、田園風光。準確的說,應該是呈現出一派古代的山村野趣、田園風光,好似宋代陸游在</span>《幽居初夏》中描繪的住處:“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蔭公園以“柳”取勝,在早年留下的柳樹基礎上又種植了很多新品種,共有龍爪柳、銀芽柳、饅頭柳、垂柳、旱柳、檉柳、杞柳、江柳等千余株,最多時有四百多種,隨處可見。不知誰這么貼心,給這條路兩側的柳樹穿上了時髦的衣服。</p><p class="ql-block">早年這里除了東窯坑和王八坑,其它窯坑都是軍隊的魚塘,每天都有人看守,我們只能望洋興嘆。那時這些魚塘的南岸和西岸是八一體工大隊的駐地,有幾年我經常在八一游泳隊的訓練館內游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學時,有一天在王八坑釣魚,看到一位軍官用一根繩子拴著一撮青草,坐在這邊魚塘的岸邊釣草魚玩。那年代市面上買不到魚鉤、魚線、魚漂,只在我們釣友中流通。魚竿是自己做的,就是在一根竹竿的頂端插上一根從竹掃帚上摘下的竹梢,拴上魚線和魚鉤。將牙膏皮熔化后做成鉛墜。在魚線上穿上一截自行車的氣門芯用來安裝魚漂。那位軍人走過來向我要魚鉤,我答應明天帶來,他便讓我去魚塘釣魚。魚塘里的魚又多又大,看到人影都以為是來喂食,蜂擁而至、紛紛躍出水面,甚至不用魚餌也能釣上來。我扛著大魚回家時,很多路人不知道這些魚來自魚塘,發出陣陣贊嘆聲。第二天我帶著魚鉤來,他不在,我只得在其它的窯坑釣魚。那時魚鉤很珍貴,第三天我來釣魚就沒帶魚鉤,他卻在,又讓我去魚塘釣魚。后來我每天都帶著魚鉤去釣魚,再也沒見過他。估計他是某軍區體育隊的運動員或工作人員,短期在北京出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湖岸邊的小丘上,一株山桃滿枝,頗有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劉禹錫</span>《竹枝詞》中的意境:“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span style="font-size:18px;">耶律鑄的</span>《三月桃花詞》,也能表達此時的心情:“春盡山桃花滿枝,怨春休道北來遲。人人正醉春時節,政是江南腸斷時。”耶律鑄是遼太祖的十世孫,其母為蘇軾四世孫之女。曾被元世祖忽必烈三次任命為中書左丞相。<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元代詩人貫云石</span>《水仙子·田家》中的詩句描繪此時的場景也挺貼切:“綠陰茅屋兩三間,院后溪流門外山,山桃野杏開無限。”貫云石是維吾爾族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1286年出生于北京魏公村,</span>精通漢文,祖父是元朝開國大將。與此情此景最接近的描述,當屬明代詩人區大相的《雨后酬梁少仲》:“珠浦云沙過雨馀,水村溪郭迥幽虛。山桃濃花濕欲盡,岸葦柔條沾未舒。”</p><p class="ql-block">山桃樹周圍的垂柳枝條上已吐出嫩葉,用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形容很合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南湖西側,路邊有幾只用碧玉雕刻的青蛙,悠然自得地坐在岸邊。早年這些青蛙的身后也是陸地,現在公園的西湖早年也是獨立的窯坑。早年這些窯坑的岸邊長滿荒草,夏天有很多青蛙,“聽取蛙聲一片”,這組雕塑的策劃者想必很熟悉那時的情況。</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學時也曾在王八坑周圍抓青蛙,回家炸青蛙腿吃。我們抓青蛙的方法很巧妙,在從竹掃帚上摘下的竹枝一端系上一根線繩,線繩另一端拴上一小撮鮮草葉,再將當時購物用的網兜穿在粗鐵絲上改造成一個抄網。右手持竹枝、左手拿抄網。在草叢中抖動竹枝,便有青蛙躍起咬住草葉,立刻將抄網放在青蛙下面,青蛙便落入網中,既不必撥開野草尋找青蛙,也不用彎腰,還不污染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蔭公園西北部,種植了很多油松、華山松、檜柏、沙地柏等常青樹,四季郁郁蔥蔥。樹林中有幾座仿古的院落,以古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意境,稱之為“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著青石板鋪成的小徑走到“山重水復”處,不用懷疑,真的無路。岸邊立著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很多男女老少聚集在這里排隊參加免費的模擬自行車公路賽。</p><p class="ql-block">中國級別最高的交響樂團就在我家附近,旁邊是其宿舍。我上小學那年代的娛樂活動,與現在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很多名演員都是我的釣友。他們騎車去久大窯釣魚、捉蛙,必經我家樓下,每次都在陽臺下大叫我的名字,若我在家,就會拿上漁具坐在某人的自行車大梁上一同前往。完事后我通常都會與他們一起回家,在樓下等,他們上樓后打開窗戶,演奏一首我最愛聽的樂曲片段,然后我才回家。</p> <div><br></div><div>早年這一帶的中心是陸地,分布著四、五個窯坑。建成公園后,將幾個窯坑挖通,中間的陸地變成了一個大島,即現在的留春島。留春島四面環水,由三座石橋與陸岸相連。山頂有柳蔭亭,臨水有愛蓮亭、水月軒、柳香榭,小山、湖石、小橋、荷花、綠草毗連相接,步移景異,如詩如畫。</div><div>今天島上四處的山桃樹鮮花怒放,棵棵柳樹都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楊柳枝二首》中所述:“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br></div> <div><br></div>留春島上有一座“拾月居國風小院”,是一家茶館。往年春天在柳蔭公園賞花,繞湖一圈走累了,曾到這里圍爐煮茶,感覺很像宋代蘇軾《浣溪沙》中的描寫:“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留春島上還有一家咖啡館,名叫“三忘湖”。年輕人對店名的理解為忘我?、忘世?、忘言?,即:放下自我執念,沉浸于當下;遠離社會喧囂,感受自然;擺脫語言束縛,享受寧靜。老年人則將店名與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關聯,即:忘食、忘憂、忘老。有時我和夫人閑得無聊,就到那里喝杯咖啡,閑聊一陣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又想去“三忘”一下,沒想到這里已經改換門庭,門外的招牌上寫著“馥園,FUYUAN1763”。</p><p class="ql-block">查“北京一元馥始茶業有限公司”公眾號,該公司看似與張一元有關。1763指的是乾隆二十八年,那年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惒年開始挑擔賣茶葉。此后的百年間,不知張惒年的子孫是否賣茶葉,只知有一位1869年出生的后人叫張昌翼,字文卿,家境貧苦,自幼隨父耕種家中的幾畝水田和茶田,清光緒十年(1884年)經同鄉介紹,到北京崇文門外瓷器口的榮泰行茶店學徒,三年多學會了拼配茶葉、接待顧客,1886年職在花市大街路南一家煙鋪門前擺攤賣茶葉。張昌翼善經營,他拼配的茶葉質優價廉,且泡茶讓顧客先嘗后買,使張記茶攤出了名,有時刮風下雨不能出攤,顧客到他家里買。</p> <p class="ql-block">1900年春,煙鋪無法維持,張昌翼將其買下,開了一家茶莊,取名“張玉元”,“玉茗”在陸羽《茶經》中是好茶的通稱,“元”表示“第一”。</p><p class="ql-block">1908年,他在前門外大柵欄西的觀音寺路南購得一間門臉的店鋪,開了第二個買賣,取“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稱“張一元”茶莊。坊間亦傳“一元”取自“玉元”的諧音、代表兩個“第一”等。亦有把簡化字的“一元”與“壹圓”混為一談者,說“一元”指每包茶葉價格,殊不知清光緒年間的壹圓等于一兩白銀,相當于普通家庭的月收入。</p><p class="ql-block">1910年,張昌翼又在最繁華的大柵欄開設了“張一元文記茶莊”,“文”取自他的字。茶莊位于同仁堂隔壁,面闊三間。</p><p class="ql-block">張昌翼在店堂內精心布置品茶桌、備好茶葉樣品,對伙計要求嚴格,如不許隨便說笑、不許吃有氣味的食物等。門前設專人恭迎顧客,門內則伙計則將顧客引入茶座,介紹各類茶葉、回答各種問題,沏茶任顧客品嘗。無論顧客是否購買,均一視同仁、絕不怠慢,還要把離店的顧客送到店門外寒暄道別。凡買5斤以上茶葉者,免費送貨上門。亦可寫信、打電話、發電報購貨,茶莊負責郵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5年,張昌翼親赴福建開辦茶場,在福州郊外半山坡建造了幾十間房屋,雇傭當地工人按季節收購新采的茶葉,既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成本。他還根據北方人的口味,窨制和拼配獨具特色的小葉花茶,熏茶所用茉莉和玉蘭,由天津專點供應,以確保茶味始終如一。張昌翼經常派人去京城有名茶店購買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以使自家茶葉比同行質優價廉。張昌翼還不斷創新,1926年北京的《晨報》載:觀音寺之張一元茶店,用各種果汁與六安之香片發明了白梨、白杏、香蕉、檸檬、菠蘿、葡萄六種口味的“果茶”,售賣極為發達。</span></p><p class="ql-block">張昌翼在茶莊內設置茶室,用以接待名流貴客;茶室外停放一輛汽車,以示其為上等人出入之所;京城文人雅士多有光顧,梨園名家裘盛戎、馬連良、譚富英、李長春、李萬春等都是老主顧。張一元首創將剛問世不久的留聲機擺在門口,播放時興小調、戲劇等唱片招徠顧客,尤以著名藝人彭素海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最引人。張一元茶莊也是大柵欄最早安裝霓虹燈的店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昌翼還不惜重金在廣播、報紙上發廣告,以致前門外八大胡同和一些澡堂子、戲園子的常客,幾乎都點名要喝張一元的茶,并在京城產生一句順口溜:“吃點心找正明齋,買茶葉認張一元”。全市諸多茶館、澡堂、旅店、戲園紛紛購買,許多雜貨攤鋪爭相代賣。馮恕是清光緒年間進士、翰林,書法功力深厚,頗好品茶,成了張一元茶莊的常客,應張昌翼之請,次日便題寫了“張一元茶莊”“張一元”兩塊匾額。張昌翼見馮恕堅辭不收一百塊銀元潤筆費,便承諾此后免費包攬他所品之茗。幾日后,一塊紅底金字大匾懸掛于茶莊門頭。</p><p class="ql-block">1931年張昌翼去世,因出身貧寒、飽受沒文化之苦,故立下遺訓,要求子女后代不經商、作學問。因此張家后代轉向其他領域發展,將三個茶莊分別委托外姓人經營。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京各業凋零,張一元無法與福建茶場聯系,生意走向低谷,抗戰勝利后仍經營慘淡。1947年冬張一元文記失火,因有防火墻,未殃及同仁堂,但茶莊只剩前槽門面,只得在店前擺茶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張一元文記修復,張家將張一元并入,掛上張一元大匾。1956年張一元茶莊參加公私合營,張玉元字號取消。自1966年起,張一元茶莊先后更名為“紅旗茶莊”“大柵欄茶莊”“閩春茶莊”,1982年4月10日恢復“張一元”原名??,注冊為“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茶莊”。因老匾不知去向,遂請當代書法家董石良重新題寫。后發現馮恕所題匾額被收藏于首都博物館。</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26日成立“北京市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300萬元,1991年注冊“張一元”商標。1992年王秀蘭任董事長、法人,她1972年18歲開始在正興德茶莊學習花茶加工技術,并從事茶葉生產、加工、拼配、窨制、審評、定價、研發等工作。為恢復張一元傳統產品,王秀蘭到任后立刻拜近70歲的張昌翼之孫張世顯為師,成為張一元茉莉花茶老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2004年12月10日擴股增資至2500萬元,北京市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工會控股1625萬元。2013年6月24日擴股增資至1億元,該工會控股6500萬元。2015年12月24日王秀蘭卸任,成為名譽董事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有幾點不解。已知張昌翼有兩個嫡孫,張世榮和張世顯,均為“世”字輩,按理說不應有名字中間為“文”字的嫡孫。張昌翼的嫡孫到2016年時應該至少八、九十歲,按理說不應違背祖訓“重立家族茶葉公司”。北京一元馥始茶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14日,老板不姓張,其商標注冊于2024年,與公眾號所述有差異。1873年同治帝親政,為慈禧太后上徽號“康頤”,按理說此后出生的愛新覺羅家族人,不應以“康頤”為名字。</p><p class="ql-block">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元馥始茶業</span>公司2024年受邀參加2024世界婦女大會,且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或許與張一元之間有授權關系。?相關媒體的報導也說兩家公司有關系,稱“一元馥始茶業是張一元茶莊創始人的第四代傳承人創立”“制茶工藝更是被收錄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為王秀蘭,2008年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將她記錄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公眾號所述,此處為北京一元馥始茶業有限公司的零售商鋪,號稱”茶美學療愈空間“,提供”品茶、咖啡、美食、美學空間“。店內基本保持了“三忘湖”的布局,桌椅也是原來的樣子,屋頂上多了幾個吊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來三忘湖咖啡的店堂內掛滿油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在馥園1763的店堂內掛的是中國書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前三忘湖咖啡的套間內是畫室,總有顧客在其中作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在馥園1763的套間內是會員專用活動室。這家店自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美學空間,</span>擁有“一元復始”“張惒1763”“祺遠堂”三個品牌,主營百年古法茉莉花茶、福鼎荒野白茶和云南生熟普洱。還<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供咖啡、簡餐和傳統文化課程</span>。</p><p class="ql-block">參加工作后經常喝茶,在國外工作期間天天喝咖啡,最終發現茶的提神作用比咖啡高。有資料說咖啡豆里的咖啡堿含量大約是1%至2%,而茶葉里的咖啡堿含量則是2%至5%,而且茶葉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會和咖啡堿形成絡合物,代謝速度較慢,所以喝咖啡通常只會精神一會兒,而茶喝多了一整夜都可能保持清醒。年齡大了睡覺少,喝了茶影響晚上睡覺,加之在茶館飲茶的流程、禮儀比喝咖啡繁瑣,早就把茶戒了,外出游玩時偶爾喝一杯咖啡。茶葉的咖啡堿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多酚含量,</span>越嫩的越高,大葉品種普遍比中小葉品種高,夏茶最高,所以夏茶口感比較濃、苦澀味強。這家店的茶都是咖啡堿較高的品種,適合年輕人喝,而且感覺茶館做的咖啡不如咖啡館專業;因此決定去喏町咖啡館坐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喏町咖啡與馥園1763隔水相望,過一座石橋,沿著水面上的木棧道走不多遠即到。</p><p class="ql-block">柳蔭公園是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繁華喧鬧城區中</span>具有田園風光的山村野趣公園,<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17.47公頃,共栽植各種樹木近2萬株,</span>以“柳”取勝,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天天可觀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景區形成花、草、樹木和諧一體的植物景觀,農舍田園掩映在綠樹叢中,竹籬草亭荷塘柳榭,春華秋實,宛如桃源。柳蔭公園的水面約7公頃,湖水清澈,如江南水鄉。</span>柳蔭公園曾每年購買17萬噸京城河湖水系的清潔水,補充湖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潔水取自</span>北護城河松林閘上游,經市政雨污合流排水管線,周折行進4公里,匯入公園后水體已經受到污染。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連年干旱,<span style="font-size:18px;">柳蔭公園</span>很難買到清潔水,致使湖水污染日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脅</span>水生動植物生長,于是便首創在公園內自建中水處理站,將市政污水凈化后再利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柳蔭公園的湖岸采用青石板階梯式疊石護坡,自然流暢;園路由青石板鋪成,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設置小型集散廣場等,滿足游人健身娛樂需求。此工程榮獲北京市園林局頒發的“2005年度北京市綠化優質工程”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喏町咖啡的西面屋檐下掛著“檀香書苑”金字匾,更顯得這座院落古樸典雅、文化底蘊深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墻角處有一座螺旋形的樓梯通向屋頂,顧客可在屋頂上吃喝、看書,還能俯瞰公園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在屋頂的露天座位有點兒冷還是坐在了裝有玻璃頂的院內每人掃碼各領取了50元立減券包。我選了一杯30元的“玫瑰春露美式”咖啡,立減了8元。咖啡很香,說明咖啡豆品質不低。咖啡表面撒了一些干玫瑰花瓣,在熱咖啡的作用下,散發出淡雅的花香,給人一種在玫瑰園中喝咖啡的幻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夫人沒喝咖啡,要了一杯27元的“玫莓春露熱奶”,也立減了8元。熱牛奶中有絞碎了的鮮草莓,酸甜之間能吃到粒粒果肉,表面也撒了干玫瑰花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要了一塊<span style="font-size:18px;">24元的</span>黑森林蛋糕,不能用立減券,個頭挺大,足夠二人分享,口感綿軟、味道香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柳蔭公園曾于</span>1992年5月1日開始售票入園,每人次幾毛錢。2013年起免費開放,成了周邊市民的后花園。作為柳蔭公園內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坐在檀香書苑內,聞著花香、品著咖啡、吃著甜點、沉浸于書頁翻動的聲音中,真是一種享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平塘县| 凤城市| 拉萨市| 桂东县| 临江市| 安宁市| 泰顺县| 天津市| 玛曲县| 浑源县| 怀集县| 华坪县| 阿拉善盟| 永州市| 深圳市| 新营市| 扬中市| 门源| 勃利县| 进贤县| 慈利县| 兰溪市| 新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万年县| 兴安县| 井研县| 汽车| 大港区| 石泉县| 加查县| 冕宁县| 元谋县| 龙州县| 临海市| 淄博市| 古丈县| 大城县| 麟游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