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鳳崗里三十六宅之一馮宅村又稱鳳澤,位于福州市倉山區南臺島北部烏龍江東岸,地勢平坦,河浦密布,大小池塘隨處可見,到處被果樹遮蔽,望不見人煙,村間小路條條曲徑,岔口分路多。地理形勢正是中共地下黨活動的有利地形,而且馮宅村是游姓一族聚居地。因此,上世紀三十年代,馮宅村就是我地下黨組織活動的重要地域,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紅色的足跡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今天我謹從歷史文載中,擷取數段記述于后。</p> <p class="ql-block">(一)馮宅村游聯釗,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會員。1911年11月8日游聯釗和他的弟弟游聯欽率領鳳崗鄉起義軍,配合福州起義軍攻進前敵總指揮部設在福州于山大士殿清軍將軍暑,一舉光復福州。光復后游聯釗任閩候縣(含福州市)第一任參議長。1913年孫中山先生來閩活動期間,游聯釗曾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p><p class="ql-block">游聯釗在1906年將本村游氏支祠組辦成馮宅小學。馮宅小學1934年成為中共地下黨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二)游毓楨,1902年出生馮宅,1925年考入西北陸軍干部學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1929年在葉劍英領導下參加“八一起義”、“廣州起義”。1932年參加淞滬抗日戰爭,1934年參與十九路軍地下黨活動,抗日反蔣“福建事變”失敗。回到福州中共中心市委做外圍革命工作,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指示,在馮宅小學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黨工作,先后在馮宅小學創辦農民夜校,建立革命互濟會,發展黨組織,先后發展游在寬、游家斌、馬承團等十幾位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培養基礎群眾四十多人。</p> <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市委書記陳之樞被捕叛變,地下黨劉突軍、鄭乃之、潘作楨、林木椿、黃孝敏等十九位地下黨從市區撤出躲在馮宅村,分別安排在馮宅小學和馮宅村各位黨員家中,十九位地下黨在馮宅群眾保護下住了半個多月。潘作楨冒險潛入市區執行任務,不幸被捕,第二天憲兵押他到馮宅認捕,到馮宅村囗逃跑時,被憲兵擊中腿部再次被抓。地下黨撤離馮宅,不久林木椿、黃孝敏先后被捕,8月潘作楨、林木椿、黃孝敏在福州雞角弄英雄就義。</p><p class="ql-block">1935年——1940年游毓楨在董必武領導下隱匿197師丁炳權部隊,任團長率部先后參加第二次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p><p class="ql-block">1940——1944年,游毓楨奉中共長江局董必武受派到七十軍李覺部隊創辦“干訓班”,任上校軍事教官,在陳希周領導下秘密發展黨組織,培養抗日軍事干部。后身份暴露被國民黨軍統內部通緝,在李覺軍長保護下逃離七十軍,回到閩北邵武家中。</p> <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游毓楨舉家離邵回福州馮宅村。不久,經鄭乃之推薦在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曾鏡冰領導下從事外圍革命工作。游毓楨先后介紹陳寶琛之孫,曾任劉少奇秘書的陳矩蓀,和參加過武昌起義的林植夫,還有周問蒼等同志到省委工作。曾書記要求游發展黨組織,培養革命積極分子,壯大革命力量。</p><p class="ql-block">1946年初,曾鏡冰、王一平、蘇華聚在馮宅游毓楨家商討著革命大計,為確保省委領導安全,游毓楨安排游聯源、游在寬、馬承團、游叔康、游瑞成、林大巒、等十幾位黨員、革命群眾在馮宅村各個路口放哨。</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蘇華到馮宅安排和布置工作,她要求游毓楨在馮宅成立黨小組或支部,在蘇華的指示下,馮宅成立了黨小組,并吸收游叔康為共產黨員,蘇華鼓勵游叔康努力為黨工作,還帶領游叔康在黨旗下宣誓永不叛黨。同時,省委在馮宅村建立隱蔽革命據點。</p><p class="ql-block">為了地下黨聯絡方便,游毓楨、游在寬兩人出資在福州中心路93號,開家“天宮”西裝店,作為中共福州地下黨聯絡點。</p><p class="ql-block">1946年的夏天,王一平在福州主持地下黨工作,和他的愛人隱蔽住在馮宅三個多月。</p> <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葉飛縱隊第一師政委阮英平來福建閩浙贛區黨委任常委兼軍事部長。來閩第二天曾鏡冰、王一平、蘇華和阮英平就聚在馮宅開會,他們住在馮宅三天,在一次談話中,阮英平談到在國統區沒有國民身份證行動很不方便,希望游設法搞二三百本國民空白身份證,游說:要這么多身份證很困難,只有鄉長以上才有機會控制這么多身份證,阮講他以后很需要,隨后,曾鏡冰對游說:“你在福州關系多,想辦法去當個鄉長。”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p> <p class="ql-block">隨后,游毓楨通過關系打聽到管長墉剛上任林森縣縣長(閩侯),游非常高興,因為管長墉1940年也是陳希同推薦進入七十軍李覺部隊任軍部秘書兼軍法處,游任七十軍上校軍事教官,兩人關系非常好。管雖然不是共產黨,但他長期同共產黨合作共事。福州晚報2007年8月6日《白皮紅心管長墉》有載。福建師大108年華誕,高度評價管長墉長期同共產黨合作共事的行為風范和高尚品德,時至今日仍是激勵師大人奮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所以游找管辦一些事不會有問題,游直接找到管縣長,向他提出安排一個鄉長的職位,管很爽快答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沒過幾天,游毓楨就上任鳳崗鄉鄉長,游叔康任鄉隊附(游叔康是游毓楨堂弟,黃埔軍校十七期畢業,蘇華介紹入黨)游聯源任鄉保長,(游毓楨堂弟)游瑞成任通迅員。</p><p class="ql-block">游毓楨將身份證的任務交給游聯源、高鵬超去辦。1947年7月游聯源、高鵬超就拿到第一批八十本空白身份證交給游毓楨,游再把身份證交給阮英平。</p> <p class="ql-block">1947年8月份,蘇華來到馮宅傳達黨中央的指示,布置任務,要求發動群眾起來“抗丁、抗糧、抗稅”的斗爭和組織群眾成立“反饑餓團”抗爭國民黨的壓迫剝削農民運動,破倉分糧。</p><p class="ql-block">不久,游瑞成、游少俠、游一峰等四十多位鳳崗里青年學生成立起“鳳崗里青年文藝社”到各鄉、村貼標語、宣傳演講“抗丁、抗糧、抗稅”,影響很大,各鄉都展開了抗丁抗糧抗稅斗爭。</p><p class="ql-block">同時,在游毓楨、游聯源、游叔康指導掩護下成立起“鳳崗里反饑餓聯合總團”,由王十四妹任團長,游家斌、高鵬超、游瑞成等一百多位黨員、革命群眾組成“鳳崗里反饑餓聯合總團”。</p><p class="ql-block">1947年秋,鳳崗里反饑餓聯合總團在游毓楨、游叔康、游聯源三兄弟指揮掩護下,由王十四妹率領,農民們手持農具,在鳳崗、上渡、臺嶼、灣邊、等鄉、村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破倉分糧。鳳崗鄉保長游聯源還聯絡其它鄉共同抗丁抗糧。</p><p class="ql-block">鳳崗里農民運動后,組織就調游叔康出任解放軍后勤部第八教養院第五隊中尉分隊長。</p><p class="ql-block">1947年12底,中共閩浙贛省委在鳳崗里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游毓楨參加此次會議。會議決定由孫道華負責組建福州市委,討論省委北遷問題。為了確保省委領導安全,游聯源負責安保任務,共出動五十多位安保人員,負責警戒。</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鳳崗里反饑餓聯合總團解散。游毓楨安排這些同志,投奔瓜山紅軍游擊隊(游擊隊隊長吳春萊)由潛伏在馮宅村的協和大學生鄭元璋帶領幾十人投奔吳春萊的部隊。王十四妹留下繼續在鳳崗里從事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1946年至1949年間,游毓楨和他堂兄游瀚波利用與國民黨軍隊的關系,收集到福州、廈門、平潭、泉州、漳州等敵軍布防軍事重要情報和策反國民黨106軍軍長王修身及參謀長喬遷的資料,交給王一平,王一平轉交給曾鏡冰。</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游毓楨遭國民黨通緝,偽保安團包圍了馮宅村,抓捕游毓楨等,馮宅村上百名群眾紛紛舉起農具與偽保安展開格斗,游毓楨等地下黨勝利逃脫,但不幸的是,原鳳崗里反饑餓團聯合總團團長王十四妹被捕入獄,最終慘遭殺害。</p><p class="ql-block">后來一段時間,馮宅鄉親們非常團結,輪流站崗放哨,共同抵御敵人的搜查和圍剿。</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馮宅,這個革命老區,它的紅色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馮宅小學曾將潘作楨、劉突軍兩烈士其勛業昭彰于校部,引領廣大師生們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p><p class="ql-block">(注:福州鳳崗里三十六宅已全部拆遷,今分別歸屬于建新鎮和金山街道管轄。)</p><p class="ql-block">資料來源于《福建黨史月刊1994年04期》《福州歷史人物》《游毓楨自傳》等。</p><p class="ql-block">圖片部分來源網絡,致謝圖片作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化隆|
垫江县|
勐海县|
威海市|
绍兴县|
怀安县|
宝鸡市|
河西区|
平潭县|
区。|
林州市|
罗江县|
札达县|
永年县|
葫芦岛市|
社旗县|
大足县|
鹤庆县|
育儿|
达尔|
秀山|
博客|
金阳县|
越西县|
灵宝市|
义马市|
康平县|
突泉县|
武强县|
江城|
黄陵县|
凤冈县|
峨眉山市|
武城县|
福清市|
滦南县|
双流县|
根河市|
三原县|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