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頤和園東宮門,為頤和園正門。東宮門坐西朝東,在頤和園最東邊,是清朝帝后出入頤和園的正門。</p><p class="ql-block">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p><p class="ql-block">門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2025.3.16)</p> <p class="ql-block">仁壽殿</p><p class="ql-block">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這里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為頤和園聽政區的主體建筑。</p> <p class="ql-block">遠外為北京市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玉峰塔。</p> <p class="ql-block">佛香閣</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親”碼頭</p><p class="ql-block">碼頭岸上有一“龍燈桿”,又稱為“探海燈桿”,立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燈桿為“門”字形,下有夾桿石固定,上有“二龍戲珠”紋飾銅鎏金橫桿,“寶珠”下有滑輪用以懸掛汽燈。兩根燈桿為木質,桿上繪有盤柱金色云紋。</p><p class="ql-block">“龍燈桿”懸燈主要用于碼頭和樂壽堂院子照明。慈禧每次走水路來頤和園都是在倚虹堂上船,在廣源閘東碼頭下船,去萬壽寺拈香小憩,再在廣源閘西碼頭上船到頤和園龍王廟下船拈香,再坐船在“水木自親”碼頭上岸去樂壽堂。</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建,成為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內的居住之地 。樂壽堂是一組前后兩進,東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清漪園初建時,樂壽堂為兩層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親休息的地方。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時,將樂壽堂改為單層建筑,并成為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內的寢宮。</p><p class="ql-block">樂壽堂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進深兩間,前出抱廈五間,后出抱廈三間,面積達300多平方米,正殿檐下懸光緒手書“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階兩側對稱擺放一對制鹿、銅鶴和銅花瓶,取“六合太平”之意。</p> <p class="ql-block">古玉蘭(約180年)</p><p class="ql-block">自乾隆時期,樂壽堂及周圍庭院便栽植有數十株玉蘭,花開時,芬芳撲鼻,有“玉香海”之稱。這是頤和園唯一一株清代留存的古玉蘭,為二級古樹。花期為3月中下旬至4月初,先花后葉,盛開時節,花色潔白,花型圓潤,清香遠溢,恰似一片馨香的雪海,2018年被評為“北京最美十大樹王”。玉蘭與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共同栽植于庭院內,寓意“玉堂富貴”。</p> <p class="ql-block">養云軒</p><p class="ql-block">養云軒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初始建筑布局疏朗,配以西洋鐘式院門,1860年幸免于英法聯軍的劫火。光緒年間重修,為滿足日常起居需求,進行增建。</p> <p class="ql-block">養云軒正殿</p> <p class="ql-block">東配殿,懸掛匾額“隨香”。</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懸掛匾額“含綠”。</p> <p class="ql-block">無盡意軒</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 重建于光緒十七年( 1891), 正殿面闊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 垂花門一座。</p> <p class="ql-block">排云門,面闊五間,是萬壽山上排云殿的大門,也是登萬壽山進佛香閣的必經之路。“排云”二字出自晉朝“游仙詩”中“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詩句。</p> <p class="ql-block">“云輝玉宇”牌樓</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光緒時期重建,坐南朝北,三間四柱七樓,金龍和璽彩畫。它是萬壽山前山中軸建筑群的起點。牌樓南面額題“星拱瑤樞”,北面額題“云輝玉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魚藻軒內南側,懸掛的蝠式橫匾“鞶鑒可征”,為慈禧皇太后御筆。</p> <p class="ql-block">清遙亭</p><p class="ql-block">清遙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而且整個長廊共有四座古亭,由東到西分別是留佳亭、寄瀾亭、秋水亭、清遙亭,分別代表著一年春夏秋冬的四個季節。</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原稱石舫,建成于乾隆十年(174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長36米,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時改為洋式艙樓,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為“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澄懷閣</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年間所建,為面闊三間的二層樓閣。</p> <p class="ql-block">西 堤</p><p class="ql-block">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從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六座式樣各異的橋亭; 在柳橋和練橋之間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命名的景明樓。沿堤遍植桃柳,春來柳綠桃紅,有“北國江南”之稱。</p> <p class="ql-block">界湖橋</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年間,界湖橋三個方形孔,中間大、兩側小,因處于內外湖的分界處而得名。原來橋上有亭,橋亭毀于1860年英法聯軍之劫,至今沒有恢復。</p> <p class="ql-block">遠外為后溪河西側的半壁橋</p> <p class="ql-block">遠處左邊畫中游景區,右邊佛香閣。</p> <p class="ql-block">豳風橋</p><p class="ql-block">清漪園時期名桑苧橋,光緒時期為避咸豐帝(奕詝)名諱,改為今名,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以“桑苧”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桑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豳風橋修繕記</p><p class="ql-block">幽風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占地面積約為123㎡,建筑面積110.25 ㎡。橋亭為長方形重檐四脊攢尖頂,面闊三間。咸豐十年(1860年)橋亭被毀,光緒時重修。乾隆時期名桑苧橋,光緒時期改為今名。“豳風”二字取自《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 --《豳風·七月》。以“桑苧”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彰顯帝王對農桑的重視。</p><p class="ql-block">2017年,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捐資修繕豳風橋,修繕工程于同年11月竣工驗收。</p><p class="ql-block">幽風橋末次整修于2005年,修繕內容為整修地面及石欄板。2017年頤和園管理處根據國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4]2548號)方案批復意見和北京市文物局(京文[2014]1198號及京文物[2014]1702號)方案復函的意見,對豳風橋進行整體修繕。本次修繕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整修橋亭大木構架,更換糟朽的木基層,更換、添配殘損缺失的瓦件,恢復傳統捉節夾壟屋面,對橋亭下架進行重新油飾,對外檐彩畫按原紋飾題材內容及傳統工藝進行了重新繪制,內檐彩畫進行殘損演變的監測。</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立</p><p class="ql-block"> 二O一七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詩經》中《豳風.七月》里描寫西周時期豳地(今陜西省彬縣)百姓農耕蠶桑等生產生活的詩歌,詩中反映的勞動場景與豳風橋西面耕織圖中水鄉澤國、男耕女織的表現內容十分吻合。清末豳風橋西有涵洞,此橋又與北長河(玉河)支流連通,玉河水可經豳風橋流入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迎春花</p> <p class="ql-block">玉帶橋</p><p class="ql-block">建造于乾隆年間,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呈曲線型,宛若玉帶,故得此名。橋下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 當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帶橋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十大名橋包括北京盧溝橋、潮州廣濟橋、揚州五亭橋、河北趙州橋、福建安平橋、晉祠魚沼飛梁、廣西風雨橋、四川瀘定橋、清東陵五音橋和頤和園玉帶橋。</p> <p class="ql-block">玉帶橋,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 (東面)“螺黛一痕平鋪明月境,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 (西面)“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鏡 橋</p><p class="ql-block">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乾隆帝也有詩曰:“若道湖光宛是鏡,阿誰不是鏡中人”。</p><p class="ql-block">鏡橋是一座方形單孔石橋,橋亭卻是八柱、八角重檐攢尖頂建筑,是西堤六橋中最為華麗的一座橋。</p> <p class="ql-block">練橋</p><p class="ql-block">練橋,橋亭為四柱、重檐四角攢尖頂。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年重建。“澄江靜如練”,練是白色的絲綢,因為這座橋架在像白練一樣的水面上,此處湖水清凈如練,故名為“練橋”。</p><p class="ql-block">練橋是六橋中較小的橋。遠望婷婷玉立,近看小巧玲瓏。</p> <p class="ql-block">無名橋</p> <p class="ql-block">景明樓</p><p class="ql-block">景明樓,位于練橋和柳橋之間。始建于乾隆年間(1750年),樓名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無光,一碧萬頃”句。建筑形式仿自元代趙孟《荷亭納涼圖》,景明樓主樓一座,南北配樓各一座。三座樓均為二層,上下層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主樓下層四面出廈。景明樓主樓廡殿歇山頂,配樓棚歇山頂。咸豐十年(1860)景明樓毀于英法聯軍。1991年始得重建。</p> <p class="ql-block">景明樓主樓</p> <p class="ql-block">玉峰塔</p><p class="ql-block">玉峰塔也稱“大塔”或“定光塔”,位于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清朝三山五園靜明園的香巖寺內。塔頂距地面150米,是北京最高的塔。</p><p class="ql-block">玉峰塔建于清乾隆年間,塔內供奉定光佛像(燃燈佛),故此塔亦被稱為“定光塔”,當地老百姓稱它為大塔。</p> <p class="ql-block">柳橋</p><p class="ql-block">柳橋,是湖與岸和東湖與西湖的分界處。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橋名取自“柳橋晴有絮”的詩句。</p> <p class="ql-block">柳橋,五孔石橋上立著八柱、四角重檐的一座雋秀亭子,橋南北兩端的柳絲婀娜多姿、楚楚動人。</p> <p class="ql-block">平橋底下的黑天鵝</p> <p class="ql-block">繡漪橋,頤和園東南角的一座高拱石橋,與玉帶橋有些相似。</p><p class="ql-block">繡漪橋是頤和園的“南大門”,是昆明湖和高梁河的一個連接點,從乾隆時期至清朝末年,凡是從城內進入昆明湖的龍舟或是從昆明湖返回紫禁城的御船,都從此橋下通過。</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南如意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息烽县|
三河市|
历史|
阳西县|
凌源市|
昌黎县|
北安市|
弥勒县|
曲松县|
仪陇县|
土默特左旗|
宁乡县|
崇左市|
玉林市|
吉首市|
耒阳市|
苏尼特左旗|
同德县|
桃江县|
宝山区|
隆尧县|
乌恰县|
威信县|
文水县|
通江县|
新津县|
佛山市|
嘉鱼县|
满城县|
南阳市|
霍邱县|
行唐县|
张掖市|
汉川市|
泰来县|
金秀|
德昌县|
利津县|
沈阳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