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王恒、馮杰伉儷捐贈藏品展

平安是福

<p class="ql-block">  在廣州參觀一些博物館時,常常看到展品上寫著王恒、馮杰伉儷捐贈的字樣。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有一個他們專門的捐贈物的展廳。看到這么多珍貴的展品,以為他們已是耄耋老人,或者不是本地人。曾問門口的工作人員,他們告訴我,他們年齡不大,還經常來回訪。是我太狹隘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本廳展出的是廣州著名文物鑒藏家、企業家王恒先生與夫人馮杰女士捐贈給我館的珍貴文物。這批文物共4814件(套),包括廣彩840件、通草畫683幅、五常家具125件,以及繡品、外銷扇,銀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貝雕、漆器等,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其中廣彩花卉人物紋冰壺是藏家熱捧的外銷瓷精品,通草線描風俗圖冊在國內外博物館十分罕見,廣繡花鳥紋屏風尺幅巨大、工藝精湛,是清代廣繡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王恒、馮杰伉儷酷愛文物,更熱愛廣州,深信文物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得知廣州籌建十三行博物館,遂將十余年間從世界各地集藏之十三行時期的文物捐獻給國家。文物珍貴、大愛無疆、先生風范、令人敬佩!荔灣區人民政府決定在我館辟建專門展廳,作為永久性的公開展覽,與眾共賞。本次遴選出一千多件(套)展出,以表達對王氏伉儷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王恒</p><p class="ql-block">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榮譽館長</p><p class="ql-block">廣州市十三行文化促進會會長</p><p class="ql-block">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p><p class="ql-block"> 王恒,1962年11月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祖籍廣東省河源市熱水鎮。現任廣州市迪士普音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期從事聲頻工程專業設備的研發生產與公共廣播系統工程專業技術研究工作,公共廣播國際標準、公共廣播國家標準《公共廣播系統工程技術規范》主要起草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獲得榮譽:</p><p class="ql-block">2019年獲得了中國聲學學會聲頻工程分會“聲頻技術最佳應用獎”,是行業內獲此獎項的唯一企業家;</p><p class="ql-block">2018年被中國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稱號、被廣東省文明辦評為“廣東好人”稱號、2017年被廣州市文明辦評為“廣州好入”稱號</p><p class="ql-block">2017年被中國電子學會評為“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是行業內獲此殊榮的唯一民營企業家;</p><p class="ql-block">連續5年被行業評為“音響燈光行業十佳風云人物稱號”。</p><p class="ql-block">捐贈情況:</p><p class="ql-block">·2013年,王恒先生將自己收藏的廣彩瓷器、廣作家具、廣琺瑯、象牙制品、廣繡、銀器等珍貴文物1600余件無償捐獻給了正在籌建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為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順利開館做出巨大貢獻和諸多支持。此后又陸續向十三行博物館捐贈藏品,至2021年底已達5000余件(套);</p><p class="ql-block">?2008年至2021年,先后向河源市博物館無償捐贈陶器、廣彩瓷器、青銅器、書籍等共計</p><p class="ql-block">1008件;</p><p class="ql-block">·向和平縣博物館無償捐贈陶器、廣彩瓷器、書籍等共計107件;</p><p class="ql-block">·向黃埔區海事博物館無償捐贈航海儀器、郵票、陶器等743件;</p><p class="ql-block">·向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無償捐贈鋼琴、簧風琴、古琴、黑膠唱片共計338件;</p><p class="ql-block">·向中山大學博物館無償捐贈廣彩瓷器122件;</p><p class="ql-block">·向廣東省博物館無償捐贈民國廣告畫、廣彩、青花瓷共21件;</p><p class="ql-block">·向廣州市國家檔案館無償捐贈電影放映機、天平秤等8件;</p><p class="ql-block">·向嶺南金融博物館無償捐贈儲錢罐、支票機、票據、廣彩等,共計200余件;</p><p class="ql-block">·向廣州市地方志博物館無償捐贈廣彩瓷器40件;</p><p class="ql-block">向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無償捐贈清代通草畫共計43件(套);</p><p class="ql-block">·向廣州市南粵先賢館無償捐贈各類文物共計100余件;</p><p class="ql-block">·向粵劇藝術博物館無償捐贈唱機、唱片、曲本等各類文物共計1123件。</p> <p class="ql-block">廣東五常酸枝家具</p><p class="ql-block"> 清代廣式家具暢銷歐美,從而激發了廣式家具行業追隨西洋風,產生了一種不同于傳統形式,專為外銷量身定制的酸枝家具。五常酸枝家具是清代后期專供外銷的廣式家具之一,國內市場未見實物流傳,只遺存《廣東五常酸枝家具》圖譜在世,圖譜繪有六百多款家具,為外國買家參考定制之用。現展示的百余件五常酸枝家具,均是王恒先生十幾年從國外悉心搜集所得。通過這批家具的造型和紋飾,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雙向交流中融合、變化和發展。</p> <p class="ql-block">廣繡黑緞花鳥圖酸枝雕竹紋貔貅座插屏</p> <p class="ql-block">刺繡</p><p class="ql-block"> 清代是中國刺繡的繁榮時期,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繡工藝品的行莊,許多畫家參與刺繡畫稿的設計,刺繡品類繁多,蘇繡、蜀繡、粵繡、湘繡四大名繡爭奇斗妍。</p> <p class="ql-block">廣彩瓷</p><p class="ql-block"> 廣彩瓷是在17世紀廣州對外貿易過程中催生的。為滿足外銷需求,善于變通的廣州工匠采用青花、五彩、粉彩等色釉,以及進口顏料,按照西方人的審美習慣,在素身瓷器上彩繪各種圖案,烘燒后外銷。廣彩瓷是中西文化的結合體,在外銷中不斷創新、變化、發展,逐步形成色彩絢麗、紋飾多變的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洛克菲廣彩瓷</p><p class="ql-block"> 乾隆晚期,有一種色彩極為富麗,繪工特別精美,題材各異的廣彩瓷器,外國藏家追捧為“皇室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藏有數量不菲的該類瓷器。近年,由于清代外銷廣彩瓷大量回流中國,國內收藏界對外銷廣彩瓷有了進一步認識,并把此類風格特色的乾隆廣彩瓷稱之為洛克菲勒瓷,以示珍貴。</p> <p class="ql-block">套上洋裝的廣彩瓷</p><p class="ql-block"> 廣彩瓷器出口外國后,歐洲工匠對它進行重新裝飾改造,甚至改變其原有功能,使之成為一件中西合璧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廣彩花鳥人物故事圖案鑲銅座燈</p><p class="ql-block">清咸豐(1851-1861)</p> <p class="ql-block">英國克拉克家族徽章紋</p><p class="ql-block"> 該徽章圖案為圓形,環內有架著木棍躍起的公羊和展翅的百靈鳥,外環銘文“Munus</p><p class="ql-block">ICTORIet Monumentum Victoriae Henry Spurs 1513”,其意為“紀念亨利八世1513年馬</p><p class="ql-block">刺戰役勝利”。</p><p class="ql-block"> 這件瓷器是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erke)爵士為紀念其先祖在1513年的馬刺戰役中,生擒法國德龍古維爾公爵立下顯赫戰功,于1813年左右在廣州訂制的紀念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廣彩人物徽章紋橢圓大盤</p><p class="ql-block">(1813)</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徽章瓷</p><p class="ql-block"> 徽章瓷是按照外商提供的特殊標識圖案和要求,在廣州加彩燒制。徽章瓷是專門定制的瓷器,器物上繪有皇家貴族、西洋宗教傳說、商旅軍團等徽章標志紋飾,每件徽章瓷器的背后都蘊含著徽章主人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廣彩鏤空堆花六角形對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廣彩孔雀藍珍珠地庭院人物紋</p><p class="ql-block">雙龍耳獅鈕蓋對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歲無定樣”廣彩瓷</p><p class="ql-block"> 廣彩瓷器的制作,是根據外銷訂單要求的器型、紋飾、數量,從景德鎮訂制素色瓷運回廣州加工彩繪、烘燒。各時期的廣彩器型、色彩、紋飾均有不同。器物多以餐具與擺設品為主,器型有中式、西式,也有中西合璧。構圖獨特,色彩富麗。</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廣作外銷銀器</p><p class="ql-block"> 18世紀,十三行因廣州港口貿易的地理優勢和政治條件,成為中西商貿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廣州工匠憑借精湛的工藝水平,應海外市場需求,較早生產制作出專供外銷的銀器。從初期應西方訂單需求制作純西式銀器的風格,到后期制作出中西風格共融、獨具特色的廣作外銷銀器。在19世紀中期以前,廣作外銷銀器一枝獨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累絲燒琺瑯花卉紋摺扇</p><p class="ql-block">19世紀</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該扇扇骨采用了極為細膩繁復的累絲工藝制作,每片扇骨用粗線勾勒框架,中間用細銀絲編織而成,呈現出鏤空通透的視覺效果。再用琺瑯釉料填于銀胎花紋上繼續燒制,獲得絢麗華貴的色彩,體現了清代廣州金銀工匠的高超技藝。累絲銀扇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流行于意大利,是十三行外銷成扇中最為名貴的品種。</p> <p class="ql-block">銀錢堆滿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里描繪了廣州開海設關后的中西貿易盛景:“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16-18世紀,大量白銀通過貿易流向中國,為外銷銀器的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錘揲鏨刻鶴鹿紋獅紐形蓋茶壺</p><p class="ql-block">清早期</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壺身雙面開光飾松鹿、竹鶴紋,構思別致,宛如兩幅寫意小景,靈動可愛。獅形紐蓋,設計巧妙,造型生動。清早期的外銷銀器數量非常少見,此件尤為難得。</p> <p class="ql-block">銀錘揲鏨刻龍紋茶具一組</p><p class="ql-block">19世紀晚期</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含茶壺、奶壺和糖罐三件套,該套茶具組合源自西方,是外銷銀器中的常見器形,從清早期就開始生產制作出口。這套茶具以錘揲、鏨刻的手法飾以龍紋,栩栩如生,技藝精湛。底部均有“仁安”、"KW"款識。“仁安”是位于廣州的銀器制造商和銷售商,店鋪地址在廣州槳欄街53號。“KW”是香港銀器銷售商,營業時間大約是1880-1940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十三行商館被大火燒毀后,部分外銷銀器店或遷址至廣州其他地方,或遠至香港、上海等地開店。在十三行周邊也出現了新的銀器制造商,繼續經營外銷銀器業,并為香港銀器銷售商供貨。</p> <p class="ql-block">銀累絲盾牌紋名片盒</p><p class="ql-block">19世紀</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通體以粗銀絲作骨架,以連珠狀細銀絲累出郁金香花形,中部為盾形徽章留白。這個名片盒造型輕盈通透,保存完整,累絲工藝純熟精湛,是廣作外銷銀器的經典品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據記載,郁金香的栽培始于15世紀的土耳其,16世紀傳入歐洲,19世紀,郁金香品種大大豐富,英國皇家郁金香學會成立。20世紀,郁金香種植業在荷蘭迅猛發展。郁金香是土耳其、荷蘭、新西蘭、伊朗、土庫曼斯坦等國的國花,風靡全球。</p> <p class="ql-block">銀累絲燒琺瑯彩松鳥紋蓋罐</p><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四瓣花型蓋罐,深腹,平底。通體采用銀累絲網狀紋鋪底,鏨刻花葉紋裝飾。罐蓋嵌琺瑯彩松鳥紋,配綠松石、紅珊瑚圓珠點綴其間;蓋鈕為一花苞,頂飾一顆橢圓形綠松石,底部為綻放的花瓣紋;罐身飾琺瑯彩松鳥圖于四如意形開光之內;圓柱形直身內膽,素身無紋;底鏨“SILVER”款。這個蓋罐做工精巧,材質豐富名貴,集工藝美和實用性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銀鎏金累絲燒琺瑯紙本彩繪貼象牙面人物紋摺扇</p><p class="ql-block">19世紀</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該扇使用了十六支銀鎏金扇骨,兩大骨采用銀鎏金淺浮雕柳亭人物、石榴、卷葉紋;小骨采用銀鎏金勾連紋累絲鋪地,飾以燒琺瑯花卉紋;紙本扇面,雙面彩繪通景人物官邸家居生活場景,人物面部貼象牙面,立體感強,四周輔以花卉為飾。此扇工藝精湛,風格華麗,成本高昂。</p> <p class="ql-block">外銷銀器的價格</p><p class="ql-block"> 1831年,美國人羅伯特·貝內特;福布斯從廣州購買了包括茶壺、餐勺在內的6件銀器,共花費了36.05美元。其中,31.15美元是銀器用料的價格,4.68美元是加工費用,另外23美分是付給買辦的。工費約占總價的15%。而在歐美,費率最高可達100%。中國加工費比歐美國家的加工費要低很多。</p><p class="ql-block">——根據美國學者福布斯《中國外銷銀器(1775-1885)》和中國學者陳志高《中國銀樓與銀器》整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套帶原裝木盒銀餐具印有“慎昌SUN CHONG”,應是該套銀質餐具出售的商號;“SILVER&GOLD SMITH”應為制造商,從名稱來看不僅制作銀器,還有金器;“HOONG SUE LEE”可能為工匠名,“省城CANTON”,表明了這套餐具是在廣州制作。</p><p class="ql-block"> “慎昌”可能與清末外資商行“慎昌洋行”在廣州所設分行有關,現位于廣州沙面四街8號。十三行商館被大火燒毀后,英、法兩國租用沙面,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外銷銀器店</p><p class="ql-block"> 在“一口通商”時期,來華貿易的西方人基本上只允許在十三行商館區活動,因此外銷銀器店鋪主要集中在十三行商館區靖遠街(外國人稱“Old China Street”)、同文街(外國人稱“New China Street”)和新豆欄街一帶。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十三行商館被大火燒毀,部分外銷銀器店遷至十三行商館周邊及對面河南(今海珠區部分區域)會所街一帶,或遠至香港、上海等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鎏金花絲燒藍花卉人物紋提籃</p><p class="ql-block">清中期</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通體銀質,由籃蓋和籃身兩部分組成。蓋面、籃身均加飾燒房屋亭閣、花草樹木紋藍綠琺瑯片。整器采用花絲、鏤空、燒藍技藝相結合,風格華麗精美;制作工藝復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累絲燒藍庭院人物紋委角形蓋盒</p><p class="ql-block"> 通體銀質,由盒蓋和盒身兩部分組成,盒身及盒蓋被八根銀棱分隔為八部分,中間以銀累絲成旋渦狀裝飾,具有鏤空的效果。蓋面、籃身均加飾燒藍琺瑯片,或房屋亭閣、或花草樹木,采用花絲、鎏金、燒藍技藝相結合,風格華麗精美,制作工藝復雜。</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中西風尚</p><p class="ql-block"> 早期中國外銷銀器是仿造純西式銀器的風格。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外銷銀器更多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及精細復雜的工藝,中國花卉、風景和人物紋飾十分流行,以繁縟、華麗、中西融合為主要特征,形成了新的審美風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器上的中國傳統紋樣</p><p class="ql-block">梅蘭竹菊、龍紋、風景人物、花鳥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洋裝”銀器</p><p class="ql-block"> 這類銀器通常為西式造型,如咖啡壺、糖罐、奶壺、馬克杯、刀叉、名片盒等,飾以梅蘭竹菊、花鳥紋、風景人物、龍紋等中國傳統銀器紋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鏤空竹紋套玻璃酒瓶</p><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重614克,玻璃胎,短頸,腹部三面內凹,瓶蓋及頸部素面無紋,瓶身飾竹葉紋,設計精巧獨特。底部有“STERLING 950”標記,均為銀器純度標識或描述。sterling是指標準純銀,即含銀量為92.5%以上的國際標準銀。此件銀器標識“950”指含銀量為95%。</p> <p class="ql-block">銀累絲鏤空花卉徽章紋雪茄盒</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此雪茄盒采用了復雜的累絲、鏤空工藝飾以花卉紋,中間留白微章,制作工藝精湛。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美洲發現古巴的印第安人利用棕櫚葉或車前草葉,將干燥扭曲的煙草葉卷起來抽,這即是原始的雪茄。哥倫布將美洲的煙草種子帶回歐洲種植、成為歐洲貴族最新潮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銀累絲鎏金燒琺瑯彩花卉龍鳳紋盒</p><p class="ql-block">19世紀晚期</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通體銀質,采用銀累絲鎏金技藝。盒身裝飾房屋亭閣、花草樹木紋燒藍琺瑯片,鎏金和燒藍的色彩相得益彰,風格華麗。</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銀飾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國外銷銀器行業不斷適應社會變遷和市場需求,從最早期貿易的附屬品,發展到日常飲食實用器、到文體娛樂的紀念品,甚至成為展現生活情趣和品位的裝飾藝術品。隨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傳入中國,外銷銀器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并使用。</p> <p class="ql-block">歐洲銀制小擺件一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銀幣手鏈</p><p class="ql-block">20世紀中期</p><p class="ql-block">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歐洲銀錘揲帆船船模</p><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  在金銀銅器上鑲寶玉石古已有之,非常貴重。銀器上常見鑲嵌和田白玉、碧玉、翡翠、紅寶石、綠松石、狐眼石、石榴石等。</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采用花絲鑲嵌制作的手鐲,是重要的出口創匯工藝品。款型基本沿用民國時風格,采用花絲、編織、堆壘、鍍金、鏨刻、燒藍、點翠、鑲嵌等多種復雜工藝,高超的金銀加工技術,天然的珠寶玉石,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提升了銀器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  廣州欖雕屬立體微雕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明代,廣州寺院僧人把欖雕船售給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清代是欖雕的發展鼎盛期,名家輩出,多為珍品貢品。廣州欖雕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廣州欖雕以產于增城等地大而堅硬、質地緊密、不易開裂的烏欖核為原料,制作工藝包括勾樣、銼坯、雕刻、刮滑、安木座(用于座件)5道,以浮雕、圓雕、鏤空雕、鑲嵌等技法為主,題材為人物造型、歷史故事、神佛頭像、瑞獸花果等,可制作座件、掛件、念珠、手串等不同種類。欖雕制作時不著人工色,保持天然原色,古樸典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累絲嵌欖雕花鳥紋手鏈</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將金累絲工藝與欖雕工藝相結合,體現</p><p class="ql-block">了廣作工藝的極致精巧。</p> <p class="ql-block">銀貼焊“一鷺蓮科”紋</p><p class="ql-block">梳妝用具一組</p><p class="ql-block">清末</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中國外銷銀器</p><p class="ql-block">材質:主體以銀為主(不排除主體為黃金、K金或白金等貴金屬);</p><p class="ql-block">工藝:中國本土的匠人用傳統工藝在中國制作的;</p><p class="ql-block">型制:一定程度上參照西方銀器的造型;</p><p class="ql-block">銷售對象:主要用于出口和供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使用,或供樂于使用西方型制銀器的中國人使用;</p><p class="ql-block">流行時間:清中期至民國;</p><p class="ql-block">主要產地:一口通商時期主要集中在廣州,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越來越多,香港、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內地城市成都等地都有相關的行業。</p><p class="ql-block">—采自陳志高著《中國銀樓與銀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載:“閩、粵銀多從蕃舶而來。番有呂宋者,在閩海南,產銀,其行銀如中國行錢。西洋諸番,銀多轉輸其中。以通商故,閩、粵人多賈呂宋銀至廣州。攬頭者就舶取之,分散于百工之肆,百工各為服食器物償其價。”</p> <p class="ql-block">“宣統元寶”銀制小凳擺件</p><p class="ql-block">民國</p> <p class="ql-block">銀鎏金燒藍鏤空</p><p class="ql-block">花卉紋小球四個</p> <p class="ql-block">銀錘揲鏤空鳳穿牡丹</p><p class="ql-block">紋首飾盒</p><p class="ql-block">19世紀晚期</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刻有“福”、“925”款識,“925”為銀器純度標識。</p> <p class="ql-block">香港銀鑄人物擺件一組</p><p class="ql-block">民國</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銀樓流芳</p><p class="ql-block"> 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沿海開埠通商的城市越來越多。伴隨著香港、上海等港口對外貿易的繁榮,粵地銀鋪、銀匠,紛紛將外銷銀器作坊、店號、工匠等遷移至香港、上海等地。隨著外銷市場的擴大,具有商業性質的外銷銀樓不斷增多,國內很多口岸城市甚至內地城市都有銀樓從事外銷銀器業務,銷售對象不僅僅是外國人,也有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中國人</p> <p class="ql-block">成嘟“姚泉興”銀花絲盤</p><p class="ql-block">現代</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底部戳印“成都姚泉興足銀”款。成都銀花絲工藝已有1700多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外銷扇</p><p class="ql-block"> 18世紀前后,廣州生產的外銷扇風靡歐美,歐洲上流社會的貴婦、少女們都競相以手執極具東方情趣的精巧扇子為時尚,甚至利用扇子作為社交場合的道具,形成了一套流行于西方的扇語。</p> <p class="ql-block">象牙透雕亭閣人物紋雙耳瓶</p><p class="ql-block">清末</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牙雕玩具盒</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象牙鏤雕扇骨花卉人物紋折扇</p><p class="ql-block">清·道光(1821-1850)</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人物針線盒</p><p class="ql-block">19世紀</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貝雕人物風景摺扇</p><p class="ql-block">清末</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玳瑁鏤雕庭院人物紋折扇</p><p class="ql-block">清·嘉慶(1796-1820)</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廣繡</p><p class="ql-block"> 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間刺繡。繡品以外銷為主,明清時期還成為貢品。廣繡受西洋畫影響,構圖豐滿,色彩艷麗,針法多樣,善于運用“留水路”技法,圖案層次分明。廣繡的另一個獨特現象是花佬(男工)參與刺繡,而且多為上手(即高級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黑緞地廣繡牡丹對襟褂裙</p><p class="ql-block">民國</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廣繡花鳥紋繡球</p><p class="ql-block">民國</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廣繡紅緞地牡丹花椅披</p><p class="ql-block">民國</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酸枝木雕龍紋黑緞地廣繡盤金繡</p><p class="ql-block">百鳥圖四折屏屏風</p><p class="ql-block">民國</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廣彩人物紋鑲小天使銅座大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1821-1850)</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廣彩“義順隆”雙獅耳花鳥人物紋瓶</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服補子</p><p class="ql-block"> 補子始于明代。清朝官員的補子圖案大體分為三種:皇族繡龍、文官繡鳥、武官繡獸。方形補子繡品約30厘米大小,綴飾在官服前胸及后背,作為官位品級的標識。清代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p> <p class="ql-block">釘金繡文官九品練雀紋補子</p><p class="ql-block">帖繡文官三品孔雀紋補子</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側捐贈</p> <p class="ql-block">織錦文官四品云雁紋補子</p> <p class="ql-block">緙絲武官二品獅子紋補子</p> <p class="ql-block">銀領風潮</p><p class="ql-block"> 銀作為一種貴金屬,和金一樣首先被用來制作成貨幣、首飾和裝飾品,在東西方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西方社會,銀器是上流社會人士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看成是身份的象征。15世紀地理大發現后,預示著全球貿易黃金時期的到來,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市場。18世紀,十三行因廣州港口貿易的地理優勢和政治條件,成為中西商貿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廣州工匠憑借精湛的工藝水平,應西方市場需求,較早生產制作出專供外銷的銀器,并引領了18、19世紀中國外銷銀器生產制作風潮。鴉片戰爭后,隨著更多通商口岸的開放,上海、香港的外銷銀器業發展迅猛,漢口、九江、天津以及內地城市北京、成都等多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貼焊梅蘭菊竹紋玉蘭花形高腳杯一對</p><p class="ql-block">清末</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分別重335克、343克,西式高腳杯造型,線條流暢,飾中國傳統蘭菊竹紋,底部刻有“業利”(葉利)、“WA”款識。“WA”廣州銀器銷售商,營業時間約19世紀40至90年代,現存有1856年紀年銘文的實物。“葉利”為銀器制造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慎昌”銀鏨刻竹紋刀叉一套</p><p class="ql-block">.清末</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銀累絲鎏金開光雙龍紋名片盒</p><p class="ql-block">銀貼焊云龍梅花紋名片盒</p><p class="ql-block">清末</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中東銀酒具一套</p><p class="ql-block">19世紀</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  點翠是中國傳統金銀首飾的制作工藝,它</p><p class="ql-block">采用翠鳥的羽毛作為裝飾,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該工藝在清代乾隆時期達到頂峰,點翠工藝大致分為三個步驟:一是用金銀制作胎體,用花絲工藝制作紋樣…二是將羽毛按照設計剪好后,用有機膠平整地粘貼在胎體上;最后是鑲嵌珍珠、翡翠等珠寶玉石。</p><p class="ql-block"> 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的翠鳥羽毛為上品。翠鳥羽毛光澤度好,色彩艷麗,富于變化,永不褪色,再配上金邊,鑲嵌珠寶,做成的首飾極為華美富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銀鎏金點翠麒麟發飾</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銀海珠公園模型</p><p class="ql-block">民國</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p class="ql-block"> 海珠公園面積約4000平方米,原是珠江中一石島——海珠島,因上有海珠石而得名。1926年海珠島建為公園,公園的建筑風格中西交融,自東向西分布的景點及建筑依次有:程壁光銅像、銅壺滴漏亭、李忠簡公讀書處、音樂亭、噴泉池、廁所等。島的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門口牌坊和觀景玻璃屋。此外,十余株古榕和古木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景點之間。1931年,為疏通珠江河道、擴筑新堤,海珠島被爆破清除,海珠公園也不復存在。</p><p class="ql-block"> 這件銀制海珠公園塑型制作精良,反映了當時海珠公園里的主要景點和建筑,并刻有制作該模型的店鋪款識“廣州大新街德成造”</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絹本彩繪貼畫貼象牙面執扇</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象牙鏤空雕花卉紋香囊</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p><p class="ql-block">王恒、馮杰伉儷捐贈</p> <p class="ql-block">結語</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金銀器工藝歷史悠久。但中國外銷銀器在1975年之前,都鮮有研究。直到美國克羅斯比·福布斯(H.A.Crosby Forbes)的著作《中國外銷銀器1785-1885》一書面世,這個品類的外銷藝術品才逐漸被人們所了解。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中國外銷銀器和其他外銷藝術品同樣重要。白銀作為貨幣流通,促成了白銀時代的來臨,而中國外銷銀器作為載體,不僅是熠熠生輝的的奢華品,更蘊含了中國匠人的高超技藝、中西貿易的繁榮和通商口岸人們生活變遷的厚重歷史,是中西貿易及文化交流的時代見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遂川县| 黔南| 邓州市| 繁昌县| 泌阳县| 佛教| 桓台县| 衡水市| 呼玛县| 祁阳县| 金堂县| 呈贡县| 黄平县| 开远市| 若尔盖县| 建始县| 宣汉县| 天峨县| 蕉岭县| 汶川县| 彰化市| 铁岭市| 淮北市| 永清县| 徐汇区| 都匀市| 平顺县| 靖江市| 资溪县| 西峡县| 扎囊县| 美姑县| 顺昌县| 惠安县| 陆河县| 房产| 扬州市| 舟曲县| 梁山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