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天臺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水碓磨坊里的民俗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裴 斐</b></p><p class="ql-block"> 在天臺山的民俗畫卷中,水碓磨坊無疑是一抹濃墨重彩。以水資源為動力的水碓磨坊,曾在天臺山風光無限。天臺地處浙東沿海,雨水充沛,丘陵山區的地勢落差明顯,木、石等材料均可就地取材,為水碓、水磨的推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生活在這片神秀之地的百姓,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善于調和山水陰陽,極盡山水之利。早在唐代,水磨坊便已在天臺山嶄露頭角;到了宋元時期,水碓磨坊已在鄉間大量建造使用。天臺縣域內許多地名與水碓磨坊緊密相連,如水碓岙、水碓頭、水碓灣、水磨坑、赭溪云碓等,從這些地名便可窺見水碓磨坊在天臺的普遍性。</p><p class="ql-block"> 在歷史的長河中,鄉土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農耕文明。天臺域內的大多數村莊都依山傍水而建,沿溪(坑)的村莊大多會在上游筑壩攔水,一渠清流沿著田間小道、環繞村莊和屋舍蜿蜒而來。筑壩修渠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引水灌溉農田;二是建造水碓和水磨坊;三是解決村居用水,便利生活。</p><p class="ql-block"> 水碓和水磨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是農耕社會中用于替代人工的水力加工機械。盡管各地的樣式不盡相同,但其基本構造大致相似。水碓磨坊不僅用于糧食加工,還可應用于釀酒業、造紙業、制香業和榨油業,是當時鄉村手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動力裝置。它也間接推動了石、木、鐵等手工藝的發展,對當地傳統農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是水碓和水磨作坊的合稱。它日夜運轉,用來磨粉、臼米,加工物品,不僅比人工省時省力、效率更高,而且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無污染的生產工具。水碓磨坊的規模體量有大有小,有的是單一水碓,有的是單一水磨,有的則水碓與水磨兼有。建造水碓磨坊的首要條件,是在水渠經過的地方要有一處合適的“水磨凼”,即上游水源地勢要高,下游地勢要低,便于避水、退水。百姓建造水碓磨坊時,會根據當地的水源、水勢和地勢來選擇“水磨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水磨凼”選定后,首先在溪坑上游修筑攔水壩,抬高水位,蓄水增量;再修建引水溝渠至“水磨凼”。每座水碓磨坊建筑面積約20至40平方米,由引水溝渠、避水壩、控水閘板、水槽、水碓(磨)輪、磨軸、水碓撥板、木碓桿、石磨盤、石臼碓、籮篩柜和房屋等組合構建而成。建筑多以巖石為基,木板或石板為墻,蓋瓦覆頂。</p><p class="ql-block"> 水碓是加工谷物和其他物品的工具。其動力裝置是一個立式木質水碓輪,輪上裝有若干板葉,轉軸上裝有撥板,用于撥動碓桿。每組水碓用支柱架起一根木碓桿,桿的一端安裝圓錐形的石制“搗杵頭”,下面放置石臼,用于存放加工物料。流水沖擊水碓輪使其轉動,帶動撥板撥動碓桿,使“搗杵頭”一起一落地進行舂搗加工。</p><p class="ql-block"> 水磨則是加工米麥面粉的工具,與水碓有所不同。其動力裝置是一個臥式木質水磨輪,形如牛車輪,常用老松木、柳木制作,直徑約3米。水磨輪的圓心裝有一根圓木軸,連接到磨坊里的磨盤。圓木軸下安有鑄鐵圓窩,置于鑄鐵“鹿角”中,固定在圓木墩上,埋于水中。磨盤分為上下兩扇,直徑大小不等,小的約1米,大的可達2.5米,上扇磨盤比下扇厚,以優質石料雕鑿而成,質地堅硬耐磨且不易發熱。兩扇磨盤的吻合面鏨鑿出溝棱,便于磨碎原料。上扇磨盤中間鑿一圓孔,供加工糧食流入兩扇磨盤之間。水磨輪在水流沖擊下旋轉,圓木軸帶動其中一扇磨盤轉動。根據不同地方的習慣,磨盤有的設置成下扇固定上扇轉動,有的則設置成上扇固定下扇轉動。</p><p class="ql-block"> 在水磨(碓)坊的溝渠口斜置一具水槽,上端與渠口相接,下口安置于磨輪之上,以渠水沖擊之力推動水磨輪轉動。在渠口水磨槽的上水口,設置一塊木制磨槽閘板,既可調整水流量大小,也可在維修或暫停時關閉水流。加工時,堵住避水壩,提起磨槽閘板,激流沖動磨輪,帶動磨盤旋轉;磨畢,放下槽閘,提起泄水閘,水流繞道外流,磨亦停轉。在距離磨房上游數米處設置避水壩,水碓磨坊不用水時,可讓渠水避開磨房,從避水口繞道流至下游;在臺風暴雨季節,還可用來避水防洪。磨房前面的水渠上橫放一至兩根條石或木板,便于人們往來行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臺山民俗博物館展陳的石臼</b></p> <p class="ql-block"> 在許多磨面粉的水磨坊里還會配置木制的籮篩柜,呈長方形,裝有篩網的粉篩懸置于柜中央。雙腳一前一后踏動籮篩柜的撥動踏板,籮篩就會前后來回晃動,將細粉篩落到柜底。粉篩運動撞擊籮篩柜,會發出“咚哐,咚哐”的聲音,俗稱“打籮篩”。籮篩里篩剩下的粗粉,可從柜尾部的出口落入旁邊的籮筐里,再倒上石磨繼續磨。經過幾次篩、磨,直至將小麥、苞蘆等糧食加工成上白粉、二子粉和麩皮為止。</p><p class="ql-block"> 在天臺鄉間,除了水碓、水磨,還有一種利用水力的工具叫水碾坊,其運作原理類似于水碓、水磨,是利用水力推動碾子加工顆粒狀糧食或其他物品的生產工具。建造一座水碓磨坊所需費用不菲,還涉及大量人力、物力,一般由當地村落氏族“頭腦”或地方紳士牽頭集資建設。據民間傳說,南宋時期建于城關小西門外赭溪畔的“赭溪云碓”,就是由永寧村濟公李府發起并捐資建造的。“云碓”二字原指深山道觀的道士們加工云母的水碓,后來人們也將加工糧食和其他物品的水碓稱為云碓。</p><p class="ql-block"> 建成后的水碓水磨坊,一般會委派專人常年管護。無論農忙農閑,附近鄉民需要加工糧食時,都會到水碓水磨坊里輪候、勞作,這里一年四季人氣不斷,成為農耕時代鄉村鄉民們情感、信息交流的場所和地標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臺山民俗博物館展陳的石碾盤</b></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水碓磨坊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新中國成立后,電力、工業機械等新能源和新技術的逐步推廣應用,水碓磨坊隨之逐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從20世紀60年代起淡出歷史舞臺。如今,它僅存于一些老年人的記憶中,年輕一代大多已不了解其真實模樣。</p><p class="ql-block">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云碓無人水自舂”的詩句,描繪了水碓磨坊的悠然景象。這種古老的設施曾點綴著天臺山的山水之間,為鄉村生活增添生機與古樸情調。它是天臺山水交融的一道獨特風景,也是民俗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標志。如今,天臺山民俗博物館中展陳的石磨盤和石碾盤,靜靜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讓人們得以窺見先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勤勞智慧的生活片段。</p><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的消逝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它的精神與價值永遠不會磨滅。它見證了天臺山百姓對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民俗風情和文化記憶,如同民俗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智慧與勤勞的光芒。盡管現代化浪潮帶來了諸多改變,但我們仍應銘記這些古老技藝曾經為這片土地帶來的生機與活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漫步在天臺山的山水之間,或許還能在某個轉角處發現一處廢棄的水碓磨坊遺址。殘垣斷壁間,依稀可見水流沖擊磨輪的痕跡,仿佛還能聽到“咚哐,咚哐”的篩粉聲從歲月深處傳來。這些遺址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根脈,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與自然和諧相處、勤勞智慧的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p><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其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仍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保護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例如,建立水碓磨坊文化保護區域,修復現存遺址;開發民俗文化旅游項目,讓游客親身體驗其工作原理和歷史價值;在學校和社區開展文化教育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古老技藝背后的故事;利用現代科技,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重現水碓磨坊的運作場景,使其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同時,將水碓磨坊的設計理念與現代環保理念相結合,或許能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找到新的應用方向。</p><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種文化的精神象征。愿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來時的路,珍惜那些被歲月沉淀的智慧與記憶。水碓磨坊雖已遠去,但它所蘊含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書寫屬于這片土地的傳奇。讓我們銘記水碓磨坊,銘記它曾經為這片土地帶來的繁榮與生機,讓這份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繼續傳承下去,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臺山民俗博物館展陳的水磨坊石磨盤</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蒲江县|
南昌市|
白银市|
平山县|
济宁市|
扎鲁特旗|
安康市|
吉水县|
周宁县|
全南县|
无棣县|
宽甸|
星座|
庄河市|
盖州市|
晋州市|
吉隆县|
双桥区|
龙门县|
彭泽县|
东安县|
即墨市|
杭州市|
滦平县|
定边县|
常德市|
墨竹工卡县|
天镇县|
内江市|
米脂县|
武胜县|
平和县|
三江|
仲巴县|
无为县|
博乐市|
邵阳县|
当涂县|
谢通门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