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伴我世界游:西方古建辨識**

葉老師

<p class="ql-block">世界游看過了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古建筑。鏡頭下的西方古建,其主要風格包括:古希臘式、古羅馬式、羅曼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再加上東方的伊斯蘭建筑等。請伴隨著我的鏡頭,以時間為序,觀看各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經典,寫下不同建筑式樣的識別方法,作為旅途中趣味性的知識地圖。</p> 希臘式建筑 <h3></h3><h3>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代中國,但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希臘才是當今歐洲文化的正統發源地,古希臘建筑開了歐洲所有建筑的先河。它幾乎貫穿在整個歐洲兩千年的建筑活動中,無論是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都可見到希臘語匯的再現。古希臘的建筑藝術是歐洲建筑藝術的源泉與寶庫。</h3> <h3>古希臘神廟等公共建筑物,大部分建筑物都是矩形的,柱式體系是古希臘人在建筑藝術上的創造,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臘建筑留下了獨特不朽的豐姿。此外,山形屋頂會在建筑物的末端留下三角形的剖面,通常會用雕塑裝飾。</h3><h3><font color="#ff8a00">識別:正如有人所說,希臘式的建筑非常容易辨識:三角形的門楣,塞滿了雕塑,就像一塊三明治,下面是一根根的希臘柱。</font><br></h3> <h3>??大英博物館里的海仙女神廟 一座巨大的紀念碑</h3> <h3>希臘海仙女神廟,建于公元前390-380年,出土于土耳其西南的桑索斯,所以又被稱為涅瑞伊得斯紀念碑。這樣一座巨大的紀念碑,曾毀于地震,如今漂洋過海,被悉數搬到了大英博物館復原展出,如此工程的確讓人瞠目結舌。<br></h3> <h3>??帕特農神廟 希臘式建筑的代表作</h3> <h3>希臘帕特農神廟,它是現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臘時代建筑物,建于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衛城。神廟長約69.49米,寬約30.78米,聳立于3層臺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檐,遍飾浮雕,蔚為壯觀。但是,神廟上沒有看到“三明治”。</h3> <h3>??大英博物館里帕特農神廟 埃爾金大理石雕</h3> <h3>來自于希臘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又稱“埃爾金大理石雕”(Elgin Marbles),既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又是該館最具爭議的收藏,希臘政府要求歸還的聲音不絕于耳:原來這塊“三明治”中的內容,現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館里。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筑裝飾和雕刻,并切割后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成了大英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h3> <h3>??倫敦大英博物館 世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h3> <h3>英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該館的主體建筑在倫敦的布隆斯伯里區,核心建筑占地約56000平方米。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大中庭位于英國國家博物館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開放,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h3> <h3>??巴黎波旁宮 法國法律的象征</h3> <h3>波旁宮又名國民議會,坐落在法國巴黎塞納河南岸,是座具有260多年歷史的古典建筑。它是1722年為路易十四的女兒波旁公爵夫人所建,1789年以后被看作是法國法律的象征。這座半圓形大廈規模雄偉,北門12根大圓石柱組成的寬闊柱廊,承托著一個三角形橫楣,上面飾以通體浮雕,柱廊下的30級臺階兩側有6尊雕像。</h3> <h3>??維也納國會大廈 歐洲最美的國會大廈</h3> <h3>維也納國會大廈位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區中心,是奧地利國民議會與奧地利聯邦議會所在地。公元1874年由奧費爾?漢森設計,整棟建筑仿希臘式,素有"歐洲最美的國會大廈"的美稱。</h3> 古羅馬式建筑 <h3>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對完善,城市逐步向藝術化方向發展。羅馬建筑以對稱、宏偉而聞名世界。</h3> <h3>古代羅馬建筑是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建筑風格,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筑的發展。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獨立,而無需像古希臘建筑那樣靠許多柱子來支撐,成為世界建筑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古羅馬建筑一般以厚實的磚石墻、逐層挑出的門框、半園形的拱券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h3> <h3>拱券,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h3><h3><font color="#ff8a00">識別:古羅馬式建筑其拱劵的外形為圓弧狀,由于各種建筑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font></h3> <h3>??君士坦丁凱旋門 古羅馬拱券建筑的典范</h3> <h3>君士坦丁凱旋門,建于公元315年,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凱旋門高21米,寬25.7米,縱身7.4米。它擁有3個拱門,中央的拱門高11.5米,寬6.5米; 兩側的拱門則高7.4米,寬3.4米。拱門上方由磚塊所砌成,表面則有雕刻圖案。凱旋門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并統一帝國而建的。</h3> <h3>??羅馬斗獸場 古羅馬連拱式建筑</h3> <h3>古羅馬的另外一個傳奇性建筑就是斗獸場。它也是遵循對稱的典范,充分體現了帝國的強大國力。斗獸場呈橢圓形,長直徑187公尺,短直徑155公尺。從外圍看,整個建筑分為四層,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筑,每個拱門兩側有石柱支撐。第四層有壁住裝飾,正對著四個半徑處有四扇大拱門,是登上斗獸場內部看臺回廊的入口。斗獸場內部的看臺,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h3> <h3>斗獸場連拱式建筑結構</h3> <h3>??萬神殿 古羅馬拱券和穹頂精湛建筑的經典作</h3> <h3>羅馬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其最大的特點是把拱券結構發展為穹頂。據傳說,古羅馬的萬神廟是阿德良皇帝親自設計的,他熱愛建筑。有一次,他的前任圖拉真皇帝與建筑師阿波洛道勒斯討論一個建筑方案時,他插嘴說了些意見,阿波洛道勒斯竟然說:"你還是到一邊去擺弄你的大冬瓜吧。大冬瓜指的是穹頂,阿德良偏愛穹頂,所以遭到阿波洛道勒斯的挖苦。阿德良當了皇帝之后,親自設計了維納斯和羅馬廟(公元135年落成),結構全用拱券,神龕則用半穹頂,阿波洛道勒斯又諷刺了他一番,皇帝阿德良就找個借口把他殺了。</h3> <h3>實際上,萬神殿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余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巖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后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筑規模。</h3> <h3>萬神殿的底平面直徑為43.4米,與高度相等,使得內部空間非常完整緊湊。萬神殿下半部為空心圓柱形,從高度一半的地方開始,上半部為半球形的穹頂。</h3> 羅曼式建筑 <h3>羅曼式建筑,也譯作羅馬式建筑,是一種仿古羅馬風格的建筑。主要流行的時間是從9世紀到12世紀左右。它是歐洲建筑風格自古羅馬建筑之后第一種風靡歐洲的建筑形式。</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羅曼式建筑是一種以半圓拱為特征的建筑,并從12世紀開始,逐漸向以尖拱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過渡,它也是一種過渡式的建筑。</font></h3> <h3>??比薩洗禮堂 羅曼式圓形建筑物(拱頂下的獨立建筑)</h3> <h3>意大利比薩城,走進比薩廣場后位于左手邊的第一幢圓形建筑物,就是始建于1153年的洗禮堂。采用羅馬式和哥德式混合風格,擁有一個直徑35公尺的巨大圓頂(獨立的拱券)和四座雕刻精致的大門,予人以強烈印象。內部一進去就能看見好像浴缸一樣的大洗禮盆,用來將身體浸水接受洗禮。</h3> <h3>??比薩大教堂 意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h3> <h3>洗禮堂后就是比薩大教堂,意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比薩大教堂是中世紀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對11-14世紀的意大利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h3> <h3>??圣馬可大教堂 羅馬式等樣式的混合式建筑</h3> <h3>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馬可大教堂,又被稱為“金色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筑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今天的大教堂,是古羅馬藝術、拜占庭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美不勝收,無與倫比。</h3> <h3>??伊薩基輔大教堂 俄羅斯晚期古典主義建筑的精華</h3> <h3>伊薩基輔大教堂坐落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市區,與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稱為世界四大圓頂教堂。大教堂是羅曼諾夫家族獻給彼得一世并為紀念圣徒伊薩基·達爾馬茨基(彼得大帝生于他的紀念日)而命名。整座建筑物重30萬噸,里面可容納1.4萬人。這座世界上最大圓頂建筑之一的規模令人驚嘆:高101.5米,長111.3米,寬97.6米,圓頂外直徑25.8米,內直徑21.8米;外部共有112根整塊深玫瑰色和斑環花崗巖圓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個高17米,直徑2米,重達114噸,僅次于冬宮廣場的亞歷山大柱、羅馬的圣彼得方尖碑和龐培柱,但作為教堂的廊柱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四角豎有不大的鐘樓,各帶一個相對較小的圓頂,它們與中央圓頂共同組成東正教教堂傳統的五圓頂。</h3> 哥特式建筑 <h3>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匯原意是西歐日耳曼部族。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羅馬帝國覆滅后,基督教在歐洲生根發芽。到了中世紀,天主教便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大于皇權。當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高,造得高才能越加地接近上帝。哥特式建筑是"羅馬式"藝術的更高發展,中世紀天主教神學觀念在藝術上的反映。原來那些希臘、羅馬、拜占庭式大圓頂通通不用,于是就產生了高聳入云的哥特式建筑風格。</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1:尖塔高聳、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圖為米蘭大教堂尖塔)。</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2:尖形拱券則為哥特式建筑的最明顯的特征(圖為巴黎圣母院主拱)。</font></h3> <h3>??米蘭大教堂 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h3> <h3>米蘭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教堂規模居世界第二。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馬克吐溫曾形容它是“建筑師眼中的一團白色火焰”,它是米蘭的標志和精神象征。</h3> <h3>??威斯敏斯特宮 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h3> <h3>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議會大廈是英國議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哥特復興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建筑包括約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里長的走廊。它那鎦金的屋頂,高聳入云的塔尖,它的西北角的鐘樓就是著名的大本鐘(大本鐘已于2012年6月,更名為"伊麗莎白塔")。威斯敏斯特宮堪稱英國有代表性的景觀,是浪漫主義建筑興盛時期的標志。</h3> <h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h3> <h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又稱西敏寺。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臺。本堂寬僅11.6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h3> <h3>宏偉壯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圣地,它是英國王室專屬的教堂,在英國眾多的教堂中地位顯赫。威斯敏斯特教堂建成之后多次作為英國國王加冕典禮的場所,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同時也有許多英國國王安葬在此處,這里因此被稱為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這里也是榮譽的塔尖:教堂中間有一處擁擠的墓場,成為許多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最后安葬地,包括丘吉爾、狄更斯、布朗寧、牛頓、達爾文等人的陵寢,前不久去世的撒切爾夫人、霍金也都安葬于此地。</h3> <h3>??布達佩斯國會大廈 世界上最美麗的國會大廈之一</h3> <h3>匈牙利國會大廈建于于1896年,高96米(約32層樓的高度),整幢建筑除了用了40萬塊磚和100萬塊珍貴石材以外,還奢侈地用了重達40公斤的黃金為建筑材料,而且當時已經全面采用了電燈,電梯,機械通風,冷暖空調等先進設備等,可想當時的奢華程度。</h3> <h3>匈牙利國會大廈面向多瑙河,建筑式樣模仿了倫敦國會大廈,采用當時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把眾多垂直細長的元素與尖塔融入了整個建筑中,成功塑造了許多當時重要公共建筑的新樣貌。</h3> <h3>??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經典作</h3> <h3>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它的高度157.3米,相當于現代建筑的45層樓,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筑物,目前名列世界第三高之教堂,并且每個構件都十分精確。時至今日,專家學者們也沒有找到當時的建筑計算公式。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于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h3> <h3>科隆大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裝有描繪圣經人物的彩色玻璃;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重的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內有很多珍藏品。傳說舒曼進入這個大教堂即震攝于其氣勢,而萌發了寫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個傳奇,也是藝術史上非常出眾的題材。爬上509級的階梯登上教堂的鐘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并飽覽萊茵河的水色與科隆瑰麗的市容。</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3:科隆大教堂正立面,有人戲稱‘’兩個玉米棒‘’也是哥特式教堂的特點。</font></h3> <h3>??巴黎圣母院 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h3> <h3>巴黎圣母院是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于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于世。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h3> <h3>即使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的曠世杰作,并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圣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h3> <h3>??圣史蒂芬大教堂 維也納之心</h3> <h3>圣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維也那環城景觀帶上的著名建筑,也是維也納市的標幟。圣史蒂芬大教堂建于12世紀末,原建筑建于1147年屬于羅馬式風格,后來遭受兩度大火便在14世紀時修建成為哥德式建筑,又歷經土耳其人的炮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又在戰后修筑成為今日的規模。</h3> <h3>高高的塔尖高達137米,僅次于德國科隆大教堂。 這座大尖塔的中心尖塔周圍又環繞著無數精雕細琢的小尖塔,好像一頂光彩奪目的王冠戴在維也納市。鐘塔每隔一段時間,會報出一陣悠揚的鐘聲。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所以又稱"維也納之心"。</h3> <h3>??圣維特大教堂 布拉格的無價瑰寶</h3> <h3>捷克圣維特大教堂,歷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位于布拉格城堡的最高處。公元925年建成為早期羅馬式圓形建筑,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改造為哥特式教堂,工程于20世紀初才完成,可謂布拉格的無價瑰寶。圣維特大教堂是歷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有"建筑之寶"的美譽,如今這里收藏有十四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的純金皇冠、金球及令牌。尖塔、尖拱頂與飛浮雕,是教堂外觀的三大特色,因為歷經建筑年代過久,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藝復興等風格。哥德式雙尖塔高達97米。塔頂有文藝復興式樣的大鐘,鐘樓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h3> <h3>在圣維特大教堂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的飛扶壁。飛扶壁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筑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墻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頂對墻面的側向推力。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h3> <h3>在圣維特大教堂還可以看到典型的玻璃百花窗。11世紀的法國人從阿拉伯國家那里學得了制作彩色玻璃的工藝,將圣經中的宗教故事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玻璃圖案,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征天國,紅色象征基督的鮮血。哥特式建筑的窗欞構造同樣精巧繁復,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h3> <h3>彩色玻璃在花窗上拼出一幅幅的圣經故事。教徒可以根據圖案來理解圣經,表達了人們向往天國的內心理想。圣維特大教堂內部宗教味道濃厚的彩色玻璃窗為布拉格著名畫家穆夏的作品。這個藝術極品玫瑰窗,將光影撫弄得迷離游移。</h3> 拜占廷式建筑 <h3>“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其統治延續到15世紀,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包括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以古羅馬的貴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為基礎。由于貿易往來,使之融合了東方阿拉伯、波斯文化色彩,形成獨自的拜占庭藝術。拜占庭式建筑就是誕生于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筑文化。</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辨認拜占庭風格主要是看它的頂。拜占庭式與羅馬式一樣,在建筑上加一個大圓頂,但風格又有所不同。羅馬式直接加個半圓,而拜占庭式則像一個“洋蔥頭”,東正教的建筑頂上往往放上多個“洋蔥頭”。</font></h3> <h3>??圣索菲亞大教堂 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h3> <h3>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與羅馬式建筑的一樣呈長方形,但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后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h3> <h3>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圣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實際上該博物館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鑲嵌畫藝術品。</h3> <h3>東正教又稱希臘正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之一。最早是從東羅馬(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的教會發展出來的,受到希臘文化的滋養和熏陶。東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拉丁十字形改為希臘十字形,但在建筑藝術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風格。</h3> <h3>??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著名的俄國東正教建筑</h3> <h3>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就是著名的東正教教堂建筑。這是伊凡大帝1560年為了紀念戰勝喀山韃靼軍隊而下令修建,名稱源于伊凡大帝非常信賴的一位修道士瓦西里的名字。其特點是中央一個"洋蔥頭"形穹頂,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即共有九個金色洋蔥頭狀的教堂頂。該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h3> <h3>??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娜宮 典型的東正教風格的童話世界</h3> <h3>葉卡捷琳娜宮又稱凱瑟琳宮,是彼得大帝贈送給妻子、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禮物,金色華麗的色彩,就像是童話世界一樣展現在人們面前。巴羅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兩種建筑風格的“爭奇斗艷”。皇宮北面的教堂,典型的東正教風格,五個金色“洋蔥頭”,在陽光下金光閃閃。</h3> <h3>??圣彼得堡滴血教堂 傳統式東正教堂</h3> <h3>救世主滴血教堂(Спас на крови),也被稱為基督復活教堂和基督喋血教堂,建于1883年-1907年,是圣彼得堡為數不多的傳統式東正教堂,有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反映了俄國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建筑風格,其藍本就是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1881年3月1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此地遇刺身亡,這座教堂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建造。</h3> <h3>??耶路撒冷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 典型的東正教風格</h3> <h3>位于耶路撒冷橄欖山上的一座東正教堂,供奉的是耶穌的女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根據《馬可福音》第16章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是最早看到耶穌復活的人。教堂是典型的俄羅斯東正教風格,包括7個耀眼的鍍金洋蔥圓頂。</h3> 文藝復興式建筑 <h3>文藝復興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一般認為,15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文藝復興,以簡單的理解就是復興文藝,復興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文藝復興式建筑的特點很簡單,即左右對稱。從中間一分為二。左邊一根柱,右邊一根柱;左邊一扇窗,右邊一扇窗;左邊一扇門,右邊一扇門。</font></h3> <h3>??佛羅倫薩圣母百花大教堂 文藝復興第一個建筑標志</h3> <h3>佛羅倫薩大教堂為意大利著名教堂,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又稱為圣母百花大教堂。這所大教堂的意義甚至超過米蘭大教堂和塞維爾大教堂,與圣彼得大教堂并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標志著文藝復興的開端。 其圓頂是世界第一大圓頂,米開朗基羅曾經在設計圣彼得大教堂圓頂時說過“我可以建一個更大的圓頂,但遠遠及不上她的美。”</h3> <h3>左右對稱的佛羅倫薩大教堂正立面。</h3> <h3>??圣彼得大教堂 全世界第一大教堂</h3> <h3>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作品可是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這個教堂的修建歷史超過了一個世紀。圣彼得大教堂又名圣伯多祿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呈羅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圣彼得大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伯多祿)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據說圣伯多祿就埋在這座教堂內。圣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為圣伯多祿的繼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h3> <h3>圣伯多祿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筑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圣。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正面寬115米,高45米,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圓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臺,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臺,平日里陽臺的門關著,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臺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青銅華蓋覆蓋著。</h3> <h3>??瑞士琉森豪夫大教堂 改建的文藝復興樣式</h3> <h3>豪夫大教堂,公園735年建。教堂建成時是羅馬式建筑,到了14世紀改建成了哥特式,17世紀的一場大火嚴重破壞了教堂,在隨后的改建中,教堂建成了文藝復興樣式。</h3> <h3>教堂內部也是異常莊嚴肅穆,禮拜席上有生動細膩的雕刻圖案。值得一提的還有教堂的管風琴,1640年制造,共有4950根風琴管,至今仍在盧塞恩的夏季音樂節上使用。</h3> <h3>??德國國會大廈 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種建筑風格</h3> <h3>德國國會大廈,位于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種建筑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征。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于1884年,采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筑被毀。"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筑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兩德統一之后,德國聯邦議會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h3> <h3>??貝爾法斯特市政廳 典型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筑</h3> <h3>英國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市政廳,位于市中心的登戈爾廣場,建于1906年,是一幢典型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筑,也是貝爾法斯特工業革命取得成功的見證。市政廳的內部裝飾主要用深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和橡木鑲板,到處都有雕塑點綴,其中最吸引的是那尊嚴肅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紀念泰坦尼克遇難者的紀念碑和泰坦尼克號制造商Edward Harland爵士的雕像。</h3> <h3>??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古典復興風格建筑的代表作</h3> <h3>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793年9月18日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國會大廈是美國的心臟,一幢全長233米的3層建筑,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大圓頂兩側的南北翼樓,分別為眾議院和參議院辦公地。獨立戰爭時期,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地制度時,試圖擺脫獨立前采用的歐洲建筑式樣"殖民時期風格",而美國又沒有悠久傳統,所以只能用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去表現"民主""自由""光榮獨立"。所以古典復興在美國盛極一時,尤以羅馬復興為主,美國國會大廈便為羅馬復興的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是古典復興風格建筑的代表作。</h3> 巴洛克式建筑 <h3>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扭曲的珍珠”,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有人指出,辨認巴洛克式風格的方法是,沒有金色就沒有巴洛克。</font></h3> <h3>??羅馬耶穌會教堂 第一座巴洛克建筑</h3> <h3>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h3> <h3>??琉森耶穌會教堂 瑞士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h3> <h3>從廊橋向外眺望,可看到建于1677年的琉森耶穌會教堂。它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瑞士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教堂隔著羅伊爾河與舊市政廳相對而建,教堂外醒目并及具有代表性的二個拱頂裝飾是18世紀中葉才改建完成的,非常漂亮。</h3> <h3>教堂內部裝飾華麗,尤其是整個大廳白色大理石墻和的粉色大理石裝飾,美得令人炫目,由紅色的大理石裝飾的圣壇,奢華又不失神圣。</h3> <h3>??巴黎凡爾賽宮 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絢麗燦爛的明珠</h3> <h3>凡爾賽宮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爾賽,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絢麗燦爛的明珠。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筑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王宮長達五百八十米,王宮整體由法式花園、宏偉的城堡、莊嚴的城堡和鏡殿組成,宮殿和城堡的內部巴洛克式陳設和裝潢是世界藝術殿堂上的瑰寶。宮殿中的五百多間大小殿廳坐落有致,裝修得富麗堂皇;五彩的大理石墻壁光彩奪目;巨型的水晶燈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內壁和宮殿圓頂上布滿的西式油畫仿佛在訴說昔日國王戰功赫赫,油畫里神話故事被講述的的栩栩如生。</h3> <h3>??卡爾大教堂 抵御黑死病的紀念教堂</h3> <h3>卡爾大教堂位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卡爾廣場南側。教堂完成于1737年,長80米、寬60米、高72米,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間,卡爾六世皇帝發愿,只要維也納城能夠幸免于難,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獻給前米蘭總主教和守護生靈抵御黑死病的圣波洛梅歐。翌年舉辦的一項教堂建筑的設計競賽,由埃爾拉赫父子贏得這項榮譽,一座華麗卻不失典雅的巴洛克式杰作于焉誕生,宏偉的圓頂和門廊系仿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式的建筑,內部充滿了許多當時名藝術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壇畫。</h3> <h3>??德累斯頓 浪漫巴洛克藝術之城</h3> <h3>德國德累斯頓以其悠久的歷史、古樸華麗的巴洛克藝術建筑群、廣博的藝術寶藏和別具一格的氣質吸引了無數的游客。“易北河畔佛羅倫薩”的美譽源于奧古斯特二世所收藏的大量的藝術珍品及意大利風格的建筑。圣母教堂、茨溫格宮、森帕歌劇院、王宮、易北河、還有50 多座博物館及30多家大小劇院。</h3> <h3>作為一座古城,德累斯頓在二戰期間遭遇了大規模的空襲。這座象征著德國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經美得讓人驚嘆。而納粹期間,它又成為德國的地獄。近些年來,因為重建又恢復了往日的建筑和歷史遺跡,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h3> 洛可可式風格 <h3>洛可可式建筑風格,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并流行于歐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筑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筑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采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于建筑的室內裝飾,以后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font></h3> <h3>??波茨坦無憂宮 洛可可風格代表作</h3> <h3>無憂宮,18世紀德意志王宮和園林。位于德國波茨坦市北郊,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國凡爾賽宮所建。宮名取自法文的“無憂”或“莫愁”。無憂宮中央的部分。中央往前突起,成圓弧狀,屋檐上刻有SANS SOUCI字樣。柱子突出外墻,上方依附著各種體態的女人雕像。每個雕像至少有一只手做出往上撐著屋檐的姿態,下半身則是波浪狀的裙子,往下演變成破碎的樣子而逐漸消失,有一種力、動態與幻想的美感。</h3> <h3>??凡爾賽宮內部裝飾 洛可可風格 </h3> <h3>用弧線和 S形的裝飾風格,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天花和墻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室內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線腳大多用金色。</h3> 德國山形墻 <h3>德國山形墻建筑,中間高,兩頭底。它外立面像我們漢字的山,顧得名為山形墻。這是因為德國的氣候類型是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天冷夏天熱。一到冬天,白雪皚皚。如果把房層建成平頂的話,雪越壓越厚,直接就把房子壓垮。于是德國人就發明了山形墻,便于雪的滑落。山形墻這種建筑風格并不是德國獨有,世界上只要冬天下雪的地區都會出現這種風格。</h3> <h3>??德國法蘭克福 羅馬貝格廣場</h3> <h3>??瑞典 斯德哥爾摩廣場</h3> 伊斯蘭建筑 <h3>伊斯蘭建筑是伊斯蘭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涵蓋了從伊斯蘭教興起至21世紀在穆斯林地區和伊斯蘭文化圈內形成的各種建筑風格與樣式。伊斯蘭建筑的基本類型包括清真寺、陵墓、宮殿、要塞、學校和各類文化設施,其風格影響并帶動了伊斯蘭文化圈內各種建筑結構的設計與建造。</h3> <h3><font color="#ff8a00">識別:伊斯蘭建筑多數建有大圓頂和宣禮塔,其拱券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復葉形和鐘乳形等多種。</font></h3> <h3>??奧斯曼土耳其建筑 伊斯坦布爾藍色清真寺 世界十大奇景之一</h3> <h3>世界最多最大的清真寺都在土耳其,這些清真寺包含了來自拜占庭、波斯和敘利亞-阿拉伯的設計。土耳其建筑實現了自己的圓頂樣式。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斯坦布爾建于1609年的藍色清真寺,有屬阿拉伯風格的圓頂建筑,周圍有六根尖塔,象征伊斯蘭教六大信仰。因清真寺內墻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瓷磚裝飾,故名藍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世界十大奇景之一。</h3> <h3>藍色清真寺的大圓頂直徑達27.5公尺,另外還有4個較小的圓頂及30個更小的圓頂;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高43公尺,而且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 據說只有圣城麥加的清真寺才能蓋六根尖塔。大廳內光線格外柔和、靜謐,隱隱的藍光,使人彷佛置身于真主阿拉的溫暖懷抱里。</h3> <h3>??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 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h3> <h3>圓頂清真寺(又稱金頂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區,是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也是伊斯蘭教的圣地,是現存于世的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其穹頂高54米、直徑24米,也是少有的沒有高聳得直逼云霄的宣禮塔的清真寺。自公元7世紀修建以來,一千多年里幾經翻修,圓頂清真寺由木屋頂變成了今天美麗的金色穹頂,承載了穆斯林的虔誠與興盛。伊斯蘭教認為穆罕默德是繼摩西、耶穌等先知后,真主派往人間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創教后第九年即公元619年的一個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騎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在此處踏石登天,聆聽真主的天啟。</h3> <h3>??印度莫臥兒建筑 德里紅堡 典型的莫臥兒風格</h3> <h3>德里紅堡位于印度新德里,是莫臥兒帝國時期的皇宮,因整個建筑主體呈紅褐色而得名紅堡,具有典型的蒙古頭盔式屋頂。自沙賈汗皇帝時代開始,莫臥兒首都自阿格拉遷址于此。整座城堡都是用紅色砂巖所建,周圍城墻高聳,氣勢非凡,在設計時同時兼顧到美學及戰略因素。城堡內的建筑包括明珠清真寺、公眾廳與私人廳以及專供皇帝使用的冉瑪哈勒宮等。猶如北京的紫禁城一樣,德里紅堡由厚重的城墻和護城河保衛著,里面建有許多功能性的宮殿。</h3> <h3>??印度莫臥兒建筑 阿格拉泰姬陵 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h3> <h3>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杰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任丘市| 长垣县| 顺义区| 南澳县| 新泰市| 安西县| 邵阳县| 晋州市| 枝江市| 高密市| 恭城| 涟源市| 弥勒县| 兴安盟| 浦县| 五峰| 和林格尔县| 嘉禾县| 临高县| 玛沁县| 东城区| 金华市| 宁德市| 三亚市| 武宣县| 广南县| 旬阳县| 伊宁市| 安新县| 通化市| 中阳县| 历史| 昔阳县| 山西省| 保康县| 高淳县| 武宁县| 潜江市| 宁远县|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