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一進儀鳳門,便可以看見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桿和不知多高的煙通”這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寫《朝花夕拾》—《瑣記》中的一段文字,記的是1898年4月,17歲的魯迅剛到南京,在下關碼頭上岸,從儀鳳門進城時對江南水師學堂的印象。儀鳳門迎接了青年周樹人來南京,目送魯迅走向世界,成為近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儀鳳門見證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標志——《南京條約》簽約。</p> <p class="ql-block"> 一、位置及特點。儀鳳門是明代十三座京城門之一,又稱興中門。位于鼓樓區西北獅子山南麓與繡球山之間建寧路,是城西側坐東朝西最北端的城門,在人頭像形城墻輪廓線頭頂發髻處,現存城門為當代復建。儀鳳門特點:</p> <p class="ql-block">一是城門位于兩山之間,城墻根據山形成倒幾字形外延,這是所有城門中最獨特的。</p> <p class="ql-block">二是儀鳳門城樓緊挨著獅子山,與門外靜海寺、天妃宮、山巔望江樓古建筑群遙相呼應,成為明代古建筑(仿古)最集中之地。</p> <p class="ql-block">三是儀鳳門見證南京也是中國近代史開端,最早建成的連接城內外的“江寧馬路”從城門通過,它是成就城外下關繁榮的南京第一條近代市政道路。</p> <p class="ql-block">四是儀鳳門外近代歷史遺存眾多,由于下關過度開發,多數不復存在,零星幸存者淹沒在高樓大廈中,頑強地保留著歷史記憶。</p> <p class="ql-block">五是儀鳳門外曾有龍灣城堡。在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在大規模筑城之前,曾在龍灣修筑過城堡(1360年),明城墻研究者(楊國慶)認為,這里是南京明城墻修筑的開端。由于此,儀鳳門是唯一當代復建的明城墻城樓,此門也是所有城門中稱謂最優雅者。</p> <p class="ql-block">二、儀鳳門前世。在南京歷史上,人口多居住在城南,城北江邊為戰略要地,人煙稀少,為改變這一狀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詔:創制龍江儀鳳門、鐘阜門民房。鼓勵人們遷往城北沿江,因此明代這里是南京城建開發的開端,儀鳳門在明代初年還是官員北上出征出城通道,打勝仗歸來,是城內百姓在此設儀式歡迎凱旋將士之地。</p> <p class="ql-block"> 初建大有講究,名寓龍鳳呈祥。儀鳳門旁是獅子山,明代以前稱盧龍山。1356年4月,朱元璋攻占集慶路(今南京)改名應天府。1360年6月,朱元璋在此與陳友諒部大戰,取得了龍灣大捷,此役為朱元璋事業轉折點,為后在鄱陽湖徹底打敗陳友諒,進而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所以,盧龍山是朱元璋發祥之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在此建單孔城門,因見有龍鳳呈祥之形勝,命名為儀鳳門,取有鳳來儀之意。圖為明初《洪武京城圖志》標注的儀鳳門,當時是有路與東側的鐘阜門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龍灣之戰,南京明城墻的發端</p> <p class="ql-block">建成80年,此門被封堵。朱棣登基后,遷都北京,作為留都(南都)的南京政治地位明顯下降,成化初年(1465年)由于守備兵力不足,加之地處偏僻,儀鳳門、鐘阜門封堵。</p> <p class="ql-block">復開為打仗,英雄退收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率兵攻打南京,受阻止步于城墻外,清兵總兵梁化鳳(人名與城門名似乎有關聯)開儀鳳門出城迎戰北伐之明軍,鄭成功不敵,退回廈門,1661年出兵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領38年的臺灣。此役后,儀鳳門重建并建二層箭樓。</p> <p class="ql-block">再堵為守城,炸墻破城處。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大將林鳳祥(似與城門名又有高度關聯)指揮工兵在靜海寺挖地道,炸開儀鳳門北側拐彎處城墻(恢復的城墻磚明顯為數百年后所制),由此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國政權。</p> <p class="ql-block">再開通新路,下關成商埠。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主持修建“江寧馬路”,儀鳳門得以再開。圖為1903年南京老地圖,馬路兩側分布著靜海寺、軍械所、水師學堂等建筑,儀鳳門與封堵著的鐘阜門(小東門)之間無路可走。1937年11月,日軍攻占南京之前,出于防御之需,儀鳳門(興中門)再次封堵。</p> <p class="ql-block">勵志曾改名,傳承上百年。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將儀鳳門改名興中門,取意振興中華,國民政府主席、著名楷書大家譚延闿親題門額。1971年,因建寧路拓寬改造,興中門拆除,但兩側城墻遺存。圖為1933年南京市地圖,城門標注興中門,其時江寧馬路已定名為鹽倉大街,后來拓寬改建為鹽倉橋路,與中山北路貫通。</p> <p class="ql-block">另據1928年《最新首都城市全圖》,儀鳳門曾改名凱旋門,南京城墻博物館也有記載,但存續時間短,后被興中門取代。</p> <p class="ql-block">三、儀鳳門今生。圖為2002年興中門拆除后舊照片,從1971年到2006年35年間,這個豁口被延續稱為興中門,附近的公交車站有興中門站。</p><p class="ql-block"> 30多年前,我家曾住在附近,第一次爬城墻,就是在這個豁口帶小孩上去的,當時的感覺是,城墻怎么只有一面墻?通過全面考察,現在方知:南京明城墻構造大體上一半是矩形墻——東北側、東側部分、南側、西南側;近半墻體都是單面磚(石)包山結構,包括西北側、北側(全部損毀)、東側部分,這是由南京城地形決定的,也反映了當年決策者獨特的筑城思路——依山旁水、順勢而為。</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結合城墻外環境整治,興中門重建為三孔城門,并建兩層城樓,恢復了儀鳳門舊稱。于是出現了此段實物為儀鳳門,市民習慣仍稱興中門的現象。圖為儀鳳門俯瞰圖。</p> <p class="ql-block">整修后的城墻蜿蜒曲折,依山臨水。</p> <p class="ql-block">這個拐角是當年太平軍挖地道攻克南京城墻處。</p> <p class="ql-block">這是獅子山西北角,是南京明城墻最西北端,在人頭像形城墻輪廓線頭頂發髻頂端。圖為墻之角石碑。</p> <p class="ql-block">護城河外眺望城墻,附近護城河上建有仿古造型的靜海橋、盧龍橋、醒獅橋,與古城墻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俯瞰護城河,有專人負責清潔河道。</p> <p class="ql-block">綠道沿城墻蜿蜒</p> <p class="ql-block">獅子山環境工程由南京市城控公司建設,這是僅有的現代石刻記載,時間是2001年2月,可惜僅20多年字跡已開始不太清晰了。古代城墻修繕,多留有石刻記載。</p> <p class="ql-block">四、歷史瞭望。古剎鐘聲映城墻,這個畫面再現了600多年前存在,下關的發展歷史主要成就在城外,讓我們由遠及近,如數家珍吧:</p> <p class="ql-block"> 1、龍江夜雨。始于明代,完善于清乾隆時期,南京文人對金陵美景漸成共識——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第十一景,描繪的是在南京儀鳳門外的龍江邊聽雨聲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2、“江寧馬路”與大馬路。清晚期南京稱江寧府,1899年下關開埠,1895年,張之洞主持建成南京第一條市政馬路——江寧馬路,從儀鳳門穿過,經水師學堂、雙門樓、鼓樓通達兩江總督,江寧馬路在1929年中山路貫通前是下關乃至浦口進城的主要干道,對促進下關地區商貿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圖為1910年南京儀鳳門附近地圖,主路是江寧馬路。</p> <p class="ql-block"> 1907年,大馬路定名,從遙感衛星拍攝圖片上看,大馬路分別在江南江北,其中下關的大馬路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路旁是南京最早“CBD”,西洋風格建筑群,頗有上海十里洋場模樣,被譽為民國南京第一路。</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間,下關大馬路一帶遭到日軍轟炸,大部建筑被毀,從此一蹶不振,加之挹江門開通后,下關商埠重心南移至中山橋(惠民河上,已拆除)一帶,大馬路漸趨冷落,但老南京對過往之繁盛有揮之不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南京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之說,說明彼時大馬路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下關大馬路老照片,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江南下關大馬路,計劃打造成民國風情街區,令人期待。</p> <p class="ql-block">今日江北浦口大馬路,已改造為民國特色街區,成為南京網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3、民國海軍醫院舊址。位于鼓樓區下關龍江路30號,建于1930年,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4、南京招商局舊址。位于鼓樓區下關江邊路24號,建于1947年,建筑大師楊廷寶設計,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5、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下關大馬路62號,建于1918年,由英國人設計。</p> <p class="ql-block">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6、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大馬路66號,建于1923年,陸謙受、吳景奇設計,原為金陵關大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p> <p class="ql-block">7、南京港客運站候船室,位于江邊路21號,始建于民國初年,曾經是市內火車寧省鐵路始發站—江口車站。1954年重建,是上世紀人們出行至重慶武漢及長江沿岸城市的主要門戶,到80年代末達到高峰,90年代后,水路客運業務急劇萎縮,直至2004年停止運營。現為下關歷史陳列館,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客運碼頭即4號碼頭,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圖為80年代人們在此排隊乘船。</p> <p class="ql-block">下關舊時的繁榮,主要得益于臨江,作為水運集散地,清朝政府開埠后,曾在下關設立商埠局,鼓勵貿易,一時萬商云集。圖為上世紀初大馬路外江邊商船老照片,遠處是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大樓(當時是金陵關辦公大樓),儀鳳門作為進入南京最近通道,作用巨大。</p> <p class="ql-block">8、下關火車站舊址。儀鳳門外不僅有水路碼頭,還有早期的火車站——下關火車站,始建于晚清1905年,1908年開始運營,2012年停辦客運業務,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圖為下關火車站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重要事件有:1912年孫中山從上海來寧,從此站下車,在江邊江口車站轉乘寧省(后改名為京市)鐵路到長江路的兩江總督府。</p><p class="ql-block"> 1927年,北伐戰爭中,軍閥孫傳芳從此站逃離,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以馬敘倫為首的愛國民主人士組成請愿團,從上海來寧,在車站遭到國民黨暴徒圍毆,這就是下關慘案。</p> <p class="ql-block">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后,新建南京站,下關火車站改名南京西站,2024年搬遷到江北,更名為南京北站,原址建筑及鐵軌等保留,改建成鐵路專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9、鐵路輪渡棧橋舊址。它是中國最早的火車輪渡,位于下關龍江路邊,建于1933年10月,將津浦線與京滬線聯通,1934年起,上海至北京可以通過此輪渡直達。1968年10月,南京長江大橋通車,1973年鐵路輪渡停航,現辟為火車主題公園。</p> <p class="ql-block">10、天主教堂及天保里教眾聚集區遺址。早在1890年起,法國人在下關大馬路西側附近建教堂傳教,1916年投資興建住宅出租給教眾,形成天光、天保、天祥等教眾聚集區。由于時過經年,戰爭與自然損毀嚴重,目前,正按舊時風貌修繕恢復中。</p> <p class="ql-block">11、靜海寺。位于儀鳳門外,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靜海寺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明清時期規模宏大,為金陵八大寺之冠,歷史上多次損毀并重建,最后一次是1937年日軍轟炸,大部損毀。1986年政府出資依明例重建,1992年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之一,2012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p> <p class="ql-block">天妃宮碑,現存靜海寺,是中國現存最大鄭和下西洋石刻,碑文由朱棣親撰,由天妃宮遷移到南京條約陳列館。該碑十分珍貴,早在1957年就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579年,明朝醫藥家李時珍因出版“本草綱目”,聯系出版商,住靜海寺。萬歷十七年(1589年),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得以造福人類。</p> <p class="ql-block">三宿巖(崖),靜海寺內遺存。南宋名臣虞允文采石磯抗金以少勝多,回南京在此“系舟三日”,故稱三宿巖。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1842年8月,英軍以保護鴉片貿易為借口,憑借船堅炮利,脅迫和談,中英兩國代表在靜海寺議約,29日,在下關江畔英軍“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社會,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端。</p> <p class="ql-block">12、天妃宮。位于儀鳳門城門口右側,是明成祖朱棣為感謝天妃娘娘媽祖等海神,護佑航海平安而敕建,始建于永樂五年(1407)年,當年規模宏大,后經多次損毀修繕,最近一次是2004年7月,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修繕,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p><p class="ql-block"> 1584年,湯顯祖考中進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執掌天妃宮,負責祭祀活動。</p> <p class="ql-block">天妃宮與明城墻僅隔護城河,抬頭可見城墻、儀鳳門、望江樓及獅子山。</p> <p class="ql-block">13、憶海拾貝。儀鳳門與中國近代史、下關發展史關系密切,甚至與本人早期工作生活有不解之緣。儀鳳門內大橋南路,我曾經住過10年,儀鳳門外下關,我曾經工作過十年,那里的街市雖然拆除,但地名仍在,不妨前往,算是憶海拾貝。(圖為儀鳳門城樓上的書院)</p> <p class="ql-block">(1)公共路與航道局。公共路名氣不大歷史也不長(1940年),但與筆者關聯甚多。一是它是南京航道分局后門(公共路64號)之街,南京航道分局是交通部長江航道局下轄駐寧事業單位,負責長江下游從九江至上海的航道管理,是我工作的第一個單位,它的前身是上世紀初的金陵關(英國人控制)巡江事務所。二是我們剛參加工作的單身漢宿舍之所在,上班僅三分鐘路程。三是80年代后期單位青年職工結婚的,多以單身宿舍騰籠過渡,我也加入此列,所以,那里留有我剛“成家立業”時對未來的憧憬之夢,遺憾的是,在容易產生《陋室銘》的時代與地方,沒有收獲。</p><p class="ql-block"> 圖為金陵關巡江事務所老照片,80年代是航道分局招待所,筆者曾經免費住過(憑工作證)。南京航道分局為建新辦公大樓,2000年左右將其拆除;下關為濱江大開發,2020年左右又將新辦公大樓拆除,如此短時間拆來拆去,不知是幸還是禍。</p> <p class="ql-block">這是1985年3月,筆者代表南京分局,在武漢參加長江航道局青年演講辯論比賽,有點激情滿懷青春模樣。</p> <p class="ql-block">(2)商埠街與商務局。商埠街位于中山北路北側,是一條南北向的老商業街。1899年下關開埠后,1902年清政府成立招商局南京分局,1907年改為商務局(筆者工作過的單位也稱商務局,機構性質與工作職責與清代商務局是否有傳承,有待考證),商埠街最先成為清末民國初年下關繁華之地,隨著下關大馬路、熱河路興起,商埠街漸趨冷落,但曾經是下關區委區政府區法院等機構辦公地,近年大開發,老建筑基本拆除,也就徒留地名。圖為商埠街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3)糧庫與糧食局。下關大馬路旁有個企業叫下關糧庫。下關糧食倉庫在計劃經濟時期,也叫南京第二糧庫(南京人俗稱二糧庫),承擔著數百萬市民的口糧保供任務,有鐵路專用線直達糧庫,90年代初,糧食放開后,轉型為糧食市場,后遷移到新港郊區。開發中的糧庫地塊,不見了昔日的繁忙,只有招牌頑強的堅守著,保留了那份記憶——筆者早年在糧食部門工作過,此地曾因工作多次前來,一晃已過去快二十年了,再來此地很有感觸。原主管部門糧食局也在2010年機構改革中劃入其他部門。</p> <p class="ql-block">(4)抗戰碉堡與最后的城墻防御。在儀鳳門左側城墻上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抗戰碉堡,它俯瞰著靜海寺,銘記著當年屈辱,展示了中華民族面對侵犯的不屈不饒的抗爭,這可能是中世紀的城墻在現代防御功能的最后體現了。</p> <p class="ql-block">(5)下關與熱河路。明朝初年,由于水運交通便利,下關成為商貿物流集散地,明設征稅機構龍江關(建寧路鮮魚巷附近),在長江上游的上新河也設收稅機構,上游的稱上關,下游的稱下關,這個名稱延續數百年。作為行政機構的下關,1933年建區,區府設在城外,這是南京主城六個區中主要轄區在城墻外的唯一的區。我剛到南京時,工作生活在下關,對城墻內外感觸頗深,“下關江邊,小風嗖嗖的”成為城里人調侃下關人的常用語。其實,那時的下關,人口組成多數都是外來移民,長航、鐵路、電廠、港務局(后下放地方)等部屬大單位扎堆在此,使不少下關人有放眼全國的獨特視野。2013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下關區與鼓樓區合并,組建新的鼓樓區,但下關作為歷史地名得以保留延續。</p><p class="ql-block"> 儀鳳門與下關興盛密切相關,是助推手,下關的主要街道是熱河路,就在儀鳳門左前方。。</p> <p class="ql-block">熱河路在下關火車站東南側與龍江路交匯,始建于1915年,1935年命名為熱河(關外東四省之一,1928年建省,1955年撤銷)路。抗戰勝利后,1947年再次改造,拓寬至30米,成為全區最繁華的商業文化中心。著名獨立音樂人李志網紅熱門歌曲《熱河》,使得熱河路更是名聲大噪。</p><p class="ql-block"> 圖為筆者與同學合影,左邊最青澀者的我,當時18歲,1979年12月攝于熱河路上的渡江照相館。這個照相館早就沒有了。“如果你年輕沒來過熱河路,那你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這是《熱河》其中的歌詞,同框的同學分手后,有人從未再見過,再見時,就唱這首歌吧,希望大家都幸福。</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熱河路是下關船員們的“南京路”,難得靠碼頭的船員們,喜歡在一枝香飯店、長江酒菜館小聚,穿著制服的樣子顯得很神氣,我也不能免俗。</p> <p class="ql-block">我那時不會喝酒,喜歡逛逛書店,這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81版紅樓夢就是在1981年3月在熱河路書店所購,四冊合計3.45元——這是我當時月工資的近十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從古至今, 下關的興起與發展,緣于發達的水運,也因為水運,集聚了一大批“涉水”企事業單位,如長航油運,船廠,水運公司,江海集團等,集聚了“跑船”“涉船”職工群體,我曾經是這個群體的一員,當地區發展與個人職業生涯產生共振,必然產生共情,這便是我在寫儀鳳門時,更多傾注了個人感受,更多的有著往事的回憶,更多的有對街區變化感慨的原因——下關的變化是顛覆性的,比較南京其他任何區都大,都多。(圖為下關惠民橋老照片,遠處是獅子山)</p> <p class="ql-block">五、美哉,蜿蜒曲折的古城墻</p> <p class="ql-block"> “從興中門(儀鳳門)出來是下關城外,我們學校在下關唐山路上的長江邊,有很多輪船停靠學校碼頭上,我的專業是駕駛……”這是40多年前,我當年來南京時,寫在日記上的一段,這個經歷跟魯迅當年頗有點形似:都是春天,都是17歲,都是學水運,都不收學費,都是走過的這個城門,彼時整整80年過去,筆者與先生雖有云泥之別,但對儀鳳門,都印象深刻,它在我心中那么神圣,在中學課文中,在魯迅的文章里,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數年后,我因參加夜大學習(80年代初的年輕人,喜歡學習的很多,但只有夜大、電大、函授大學),幾乎每天都經過興中門遺址,曾留下一串沒有回響的自行車鈴聲,那里有著別樣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明城墻告別儀鳳門,向北向東再向南延伸,轉過獅子山,原本要遇見鐘阜門,但它拆除了,距離儀鳳門直線距離不足千米,它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門,但卻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不知所終。撰得一聯:</p><p class="ql-block">百年下關,水運是它的底色,大江河承載著發展路徑。</p><p class="ql-block">花甲人生,跑船是我的本行,儀鳳門目送著前行軌跡。</p><p class="ql-block"> 龍蟠70里,虎踞600年,下期,我們一起去探尋鐘阜門的前世今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巴彦淖尔市|
临清市|
姜堰市|
左贡县|
新田县|
嵊泗县|
日喀则市|
苏州市|
正定县|
长治县|
德江县|
通化市|
文安县|
枝江市|
潞城市|
桐柏县|
万荣县|
龙井市|
平阳县|
承德县|
新乐市|
兴宁市|
柳河县|
临汾市|
林口县|
淄博市|
建德市|
山阴县|
天峨县|
眉山市|
河源市|
张掖市|
长寿区|
洛阳市|
大方县|
剑阁县|
资溪县|
黄浦区|
湘潭市|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