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font color="#167efb">滄浪亭入口</font></div><font color="#167efb">余自姑蘇城南行,過胥門三里,忽見碧波縈繞處,有亭翼然棲于山巔,若青鸞斂羽。問樵人,乃知是滄浪故園。昔子美謫居吳中,以四萬錢得此廢圃,鑿石引泉,植竹養鶴,號曰滄浪,蓋取屈子濯纓濯足之意。今六百載矣,園雖三易其主,而山水骨相猶存,恍如故人眉目。</font></h1> <h1><div><font color="#167efb">滄浪亭景觀</font></div><font color="#167efb">入門但見黃石磊磊,苔痕斑駁,似太古遺民。復廊如游龍穿云,左右皆空,外則煙水迷離,內則巖岫參差。廊間漏窗百八,或如蕉葉垂露,或似棋枰待弈,日光篩金,竹影搖翠,一步一畫,移目換景。忽聞水聲潺潺,隔窗窺之,見游魚唼喋荇藻間,方知身在濠梁。</font></h1> <h1><div><font color="#167efb">滄浪亭遠景</font></div><font color="#167efb">循廊登高,石徑斜出竹蔭。忽有涼風自天末來,振衣而上,見古亭峙于絕頂。亭柱鐫聯曰"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此梁茞林集永叔、子美句也。倚欄四顧,南園阡陌盡收眼底,雖市廛漸逼,猶能想見子美當年"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之趣。亭中石枰苔色蒼然,摩挲之際,似聞千年前落子聲。</font></h1> <h1><div><font color="#167efb">滄浪亭明道堂前</font></div><font color="#167efb">下山西折,入明道堂。堂前老桂數株,暗香浮動,想見昔賢會文講經之盛。堂后看山樓危峙,惜乎重檐蔽目,不復見楞伽諸峰。然廊下蕉陰匝地,石隙泉咽,自有幽趣。忽憶陶文毅公補刻名賢像事,五百青史人物,俱在粉壁間默然相對,令游者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之嘆。</font></h1> <h1><div><font color="#167efb">滄浪亭翠玲瓏館</font></div><font color="#167efb">最奇者在西南隅,翠玲瓏館藏于萬竹深處。時值暮春,新篁解籜,粉墻篩影,日光穿隙成碎玉。坐聽風過竹梢,颯颯如環佩相擊,始信"日光穿竹翠玲瓏"非虛語。隔窗見御碑亭半隱山阿,白石朱欄,宛然畫境。</font></h1> <h1><div><font color="#167efb">滄浪亭夕照</font></div><font color="#167efb">日影西斜,循復廊歸去。回望滄浪亭,已浴夕照,飛檐勾連暮云。園外清波仍漾,似見子美泛舟吟嘯,倏忽化入煙水。嗟乎!園以人傳,人藉園存,此亭閱盡六百年興廢,今猶以山水示人,豈非造物無盡藏耶?歸而挑燈記游,恍惚猶在竹影波光間。<br>碧云竹客庚子晚秋記于姑蘇客舍</font><br></h1> 滄浪亭景區入口<br>庚子晚秋,筆者全家三口飽覽蘇杭。期間,對蘇州滄浪亭印象深刻,閑暇時,仿照宋朝文學家蘇東坡《醉翁亭記》筆體,冒昧寫下了這篇《滄浪亭記》留作紀念。<br> 滄浪亭景區景觀<br>滄浪亭,位于蘇州市三元坊滄浪亭街3號,是一處始建于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筑,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其占地面積1.08公頃,是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園林。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園內除滄浪亭本身外還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樓等建筑和景觀。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 滄浪亭<br>宋、慶歷四年文人蘇舜欽所創,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撫宋犖移此山嶺。亭立山嶺,高曠軒敞,石柱飛檐,古雅壯麗,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左右石徑斜廊皆出于叢竹、蕉、蔭之間,山旁曲廊隨波,可憑可憩。遁級至亭心,可憑陵全園景色,舊時可眺南園田野村光,周望極目可數里,園外漣漪一碧與山亭相映,亭柱石刻聯珠獨點其妙,相傳亭中石棋枰為子美遺物。<br> 滄浪亭看山樓外景<br>看山樓,位于明道堂南側山石之上,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創建,取盧集詩:"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之意,故名。樓筑于洞曲之上,共三層居園之西南隅,近俯南園,平疇村舍,遠眺楞伽、七子和靈巖、天平諸山,隱現檻前。而今已被周圍的高樓所圍,視野近乎咫尺,舊景已不復見。<br> 滄浪亭看山樓內景<div>看山樓的建筑風格獨特,樓下湖石嶙峋,樓上為磚木結構,歇山頂高閣,外形精巧美觀。 磚砌坐檻上嵌有梅花形花墻洞,整體效果高曠、清爽、別致。看山樓的匾額由已故蘇州現代著名書畫家吳溱木題寫,取自盧集“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的詩句。<br></div> 滄浪亭景區面水軒內景<br>面水軒,原為"觀魚處",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重修后改為"面水軒",襲唐杜甫詩"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之意,故名。此軒面北臨流,庭前古木參差交映,軒左復廊一條蜿蜒而東,兩面可行,內外借景,隔水迎人。相傳,臨河一帶舊有湖石玲瓏,形有五百羅漢像之說。<br> 滄浪亭景區翠玲瓏外景<br>翠玲瓏,又叫做"竹亭",有三間房,另外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紹興初韓世忠時就有其名,取蘇子美詩《滄浪亭懷貫之》“秋色入林紅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瓏”詩句之意為名。翠玲瓏位于西南一片竹林間,由三個單間相互貫通的建筑組合成的小軒,曲折有致。主房最為精致,面闊三間,內五界,四面通透,室內家具均以竹節紋飾,簡潔明了,一副竹聯曰:“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粉墻竹影,滴翠脫俗。此處前后,萬竿搖空,修竹如林,粉墻竹影,滴翠勻碧,歷來為文人墨客雅游、靜觀、觴詠、作畫之地。<br> 滄浪亭景區觀魚處<br>觀魚處,又名"靜吟",頂部為攢尖頂,亭內面北屏門四扇,莊子語"莊子與惠子觀魚于濠梁之上"故取名"觀魚處",此處舊為"自勝軒",康熙巡撫宋犖重修滄浪亭記曰"循北麓稍折而東,小軒曰'自勝',迤西十余步為屋三楹曰'觀魚處'"可見今之觀魚處為舊之"自勝軒",而今之面水軒實為舊觀魚處,其皆為同治重修時所改,將軒改筑亭,是因康熙時移亭于山之嶺,故在北碕處筑亭以為彌補。觀魚處頂部為攢尖頂,亭內面北屏門四扇,上書蘇舜欽《滄浪亭記》,由蔣吟秋以隸書就。木柱上有楹聯一副,云“亭臨流水地斯趣,室有幽蘭人亦清”。 <br> 滄浪亭景區仰止亭<br>仰止亭,襲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間,其名與五百名賢祠有關,亭內嵌有御題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新亭建在遺址上,原亭為六棱六柱、六角形屋蓋式涼亭,石木結構,高6米,周長20米,頂蓋小青瓦、柱為紅色、頂內蓋板與花額窗為綠色,亭西一米靠山處立有"講經臺"石碑一塊。仰止亭,取《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意,半亭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立于廊間,為攢尖頂,亭內壁上嵌文徵明石刻像,簡古有神,其西廊壁嵌金天翮《滄浪亭記》書條石,南廊壁嵌陶澍《滄浪五老圖詠》,其間,植古楓楊兩株,氣勢磅礴,老而彌堅。<br>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外景<br>五百名賢祠,位于江蘇蘇州滄浪亭內西北部,此祠道光七年江蘇巡撫陶澍所創,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咸豐間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恩錫重建,當時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覓得拓本,補刻自晉散騎常侍顧公榮至清初尚書彭齡一百四十人,皆舊記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則徐至吳學士信中十二人,則舊記無之當為丁亥以后所增。五百多名賢畫像多有所本,有一定文獻價值。收錄人物始自春秋,止于清代,人物之多,跨越年代之長,繪制之精,鐫刻之工,在清代石刻群像中尚屬罕見。五百名賢祠里有清人的對聯:“百代集冠裳,爍古炳今,總不外綱常名教;三吳崇俎豆,維風勵俗,豈徒在科第文章。”<br>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br>五百名賢祠未建之時,滄浪亭內有賢祠數間,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滄浪亭西側建的中州三賢祠,還有子美祠及蘄王商丘祠等。道光七年(1827年),藏書家顧沅和蘇州十幾位士紳,發起在滄浪亭中建五百名賢祠以祭祀蘇州歷代名人的倡議,江蘇巡撫陶澍見到顧沅所藏吳中名賢畫像300余幅后,對此倡議大力支持。<br> <div>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br></div>滄后經顧沅等廣為搜集,又得200多幅,于是命孔繼堯臨繪,沈石鈺勾摹刻石。時值梁章鉅正重修滄浪亭,梁章鉅亦有意將子美祠等加以整飭合并。于是,陶澍購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為祠,自此,五百名賢祠正式設立并每歲以時致祭。咸豐庚申年(1860年),滄浪亭毀于兵火,中州三賢祠等建筑亦殘毀。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應寶時、巡撫張樹聲再度重修,復修古亭于原址,并在亭之南增筑明道堂,又在570人基礎上補充增設20多人,取其整數稱五百名賢祠,應寶時為祠題名。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五百名賢”,依據的是顧沅《吳郡名賢圖傳贊》。據記載,顧沅當年為輯錄吳郡名賢,在收集資料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正如石韞玉所說“(顧沅)廣蒐博采自周末以至本朝,凡得五百七十人,其像或臨自古冊,或訪得之于各家后裔,其冠服悉仍其舊,均有征信,無一憑虛造者。”對于每一位先賢傳記事跡,顧沅也是博采相關資料匯集而成,除正史志傳記外,“嘉言懿行散見于載籍及遺老傳聞、有關掌故者,本傳之后略志一二以廣見聞。”也正因為顧沅的用心纂輯,而且人像描繪皆有依憑,所列500多人才頗具代表性,由此刻像嵌壁供立滄浪亭,他們的事跡也才能長垂久遠,春秋致祭,為后人欽仰。<br></div>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儒家董仲舒、皇侃、顧野王、顧憲成、高攀龍、湯斌、錢大昕……<br></div>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五百名賢祠名賢局部<br>文學家陸機、陸云、李白、韋應物、顧況、白居易、劉禹錫、羅隱、王禹偁、梅堯臣、范成大、王世貞、歸有光、張溥、朱彝尊、沈德潛……<br></div>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歐陽修、蘇軾、名相顧雍、狄仁杰、陸贄、范仲淹、司馬光、申時行、王鏊、王錫爵、徐乾學……<br></div>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藝術家張旭、米芾、黃公望、沈周、文征明、吳寬、唐寅……<br></div>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直臣海瑞、趙用賢、楊漣、周順昌……<br></div> 滄浪亭景區五百名賢祠內景<div>忠義文天祥、張世杰、鄭思肖、歸莊、徐枋…… <br></div> 滄浪亭景區明道堂外景<br>滄浪亭明道堂位于園內假山東南部,面闊三間,為清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所創,龔蘇舜欽《滄浪亭》中語"觀聽無邪,則道以明"之意而名。舊為會文講學之所,此堂開敞四舍,宏偉莊嚴,是為園中主廳。其北峰巒若屏,喬木郁然蒼翠。該堂的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門廳三層,禮拜廳二層,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br> 滄浪亭景區明道堂內景<div>滄浪亭明道堂的建筑物至今猶存,現在作為福州天安堂的附屬宗教活動場所開放。明道堂,全園最大的主體景觀,莊嚴宏大。堂名取自蘇舜欽《滄浪亭記》,“觀聽無邪則道已明“之意。蘇舜欽所言之道,是離開充滿污穢官場的新生之道,即自然超脫操守高潔的人生之道。“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此為涅槃一樣的心聲。由此可知,建此堂,意在明心銘志,也在傳遞著詩化的藝術境界和情操。<br></div> 滄浪亭景區清香館<br>清香館,又名"木犀亭",南宋紹興初韓世忠時所題。襲唐李商隱詩"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之意,故名。館前一道漏窗粉墻,自成院落,院內植有桂花數枝。<br> 滄浪亭景區瑤華境界內景<br>瑤華境界,南宋紹興初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時就有其名。明盧熊府志"梅之亭"曰"瑤華境界"。瑤華,本為傳說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長壽,為仙界之人所食。此為借稱,景色已經改變。此屋北對明道堂,南有叢竹掩映,原為園主會客之所。題額美麗脫俗,催發人們的浪漫情思,雖與景點不甚相合,但于質樸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別有情味。<br> 滄浪亭景區景觀<br>滄浪亭位列蘇州四大園林之一,雖數易其主,但損壞并修復的多為院內的建筑物,而園內的假山和園外的池水大多維持了舊貌,未經損毀。園內的景色多不加雕飾,以自然為美,山水相宜,表現得法,宛如自然風景。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而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假山上植以古木。建筑亦大多環山,并以長廊相接。長廊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同時又可通過長廊上一百余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自然地融為一體,是借景的典范。<br> 滄浪亭景區漏窗<br>滄浪亭的漏窗滄浪亭內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種式樣,外觀各式各樣,鏤空的花紋也是絢爛多彩,就漏窗框架的形狀來看,有方形、多邊形、圓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葉形、宮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邊形居多。一般來說,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狀尺寸、間隔多為相同或者相近,產生出一種和諧的節奏感。<br> 滄浪亭景區漏窗<div>滄浪亭漏窗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狀,在滄浪亭內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葉形、桃形,數量單一,分布在廊道的轉折處或者一扇洞門內,采用與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形成了多重的視覺審美效果。<br></div> 滄浪亭景區漏窗<div>漏窗的窗芯圖案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自然具象形和幾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圖案在滄浪亭內有很多的類型。自然形狀的圖案取材范圍較為廣泛,有植物花卉的變形,例如桃、荷花、纏繞的樹根形、芭蕉葉、梅花、秋葉、葵花等。<br></div> 滄浪亭景區漏窗<div>滄浪亭漏窗還有一種是對古錢的變形,對圓形方孔錢的變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圍穿插纏繞的裝飾紋樣;還有用一種類似中國結的形狀的變形,樣式美觀大方;還有折扇的變形圖案以及棋盤的變形等。蟲魚鳥獸這種自然形體的變形在滄浪亭的窗芯圖案中并不多見,有龜背紋和云龍紋等。<br></div> 滄浪亭景區漏窗<div>透過漏窗,景區似隔非隔,似隱非現。望出去往往光影迷離斑駁,使原來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隨著游人的腳步移動,景色也隨之變化,真正產些了"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效果。<br></div> 滄浪亭景區外復廊<br>滄浪亭的復廊復廊將園內外的山與水有機地連在一起的,在廊墻分隔內外的同時,一雙跨在廊墻兩側的廊檐將園內的山和園外的水緊緊地銜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為借景的效果,同時也彌補了園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視覺空間,豐富了游人的賞景內容,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獨一無二的開放性格局,如此,滄浪亭的這條復廊不僅被視為滄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時,也被人們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三大名廊之一。<br> 滄浪亭景區內復廊<br>滄浪亭始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的池館。宋代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并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br> 滄浪亭上的對聯<br>滄浪亭上刻有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此聯為清代學者梁章鉅為蘇州滄浪亭題的集句聯,該對聯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不僅敘說了滄浪亭的建亭過程,也寫盡了滄浪亭情景交融的風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熱愛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在情感上親和的環境保護理念。<br> 滄浪亭景區景觀<br>膾炙人口的《滄浪亭記》是宋代文人蘇舜欽創作的一篇散文。蘇舜欽把園子建好后將自己造園的原因,當時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思考,模仿了柳宗元的文章基本格調和具體表現方式,并在文字中融入了個人獨特的體驗,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心態,把大段議論引入文中,更顯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風格。<br> 蘇舜欽畫像<br>蘇舜欽(1008年—1048年),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省中江縣),出生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時期詩人、文學家。參知政事蘇易簡之孫。 蘇舜欽早年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滎陽尉。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及第,歷知蒙城、長垣縣。他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慶歷三年(1043年),因范仲淹舉薦,召試授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慶歷四年(1044年),以賣廢紙錢辦祀神酒會,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誣奏為“監守自盜”,罷官為民。慶歷五年(1045年),南下蘇州,筑滄浪亭自居。慶歷八年(1048年),復官為湖州長史,未赴任即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蘇舜欽才華出眾,在宋初與與穆修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其詩文質樸激切,是北宋詩文革新的重要作家,與歐陽修、梅堯臣交游,時稱“歐蘇”或“蘇梅”。有《蘇舜欽集》存世。 <br> 滄浪亭景區景觀<br>通過詳細賞析《滄浪亭記》全文,就可理解蘇舜欽為啥要建造滄浪亭,滄浪亭在北宋的時候大概是什么樣子,也是這篇文章就是關鍵。《滄浪亭記》全文僅400多字,信息量卻很大,按照句意把文章分為6個小段落,下面進行逐一詳解。<br> 《滄浪亭記》全文行書一<br>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br> 《滄浪亭記》全文行書二<br>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br> 《滄浪亭記》全文行書三<br>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br> 《滄浪亭記》全文行書四<br>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br> 《滄浪亭記》全文行書五<br>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br> 《滄浪亭記》全文行書六<br>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br> <div>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第一段原文: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br>詳解:這段寫的是蘇舜欽如何發現建園之地的。“予以罪廢,無所歸。”蘇舜欽因黨政被貶為庶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在哪里做官家就在哪里,他祖籍是四川中江,出生在開封,被貶之后很難再在開封立足,于是離開了生活了幾十年的開封,另尋他處。<br>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他坐著小船來到了蘇州,“僦”意為 “租賃”,剛來到蘇州,蘇舜欽先租了一間房。蘇舜欽在做官時就曾經來過蘇州,還寫了一首《過蘇州》,可見他對蘇州遠離政治官場的生活是向往的。<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他到蘇州的時間剛好是盛夏,蘇州的夏天雨水多且悶熱,非常難熬。“蒸燠”讀作zhēngyù 意思是悶熱如蒸,再加上他租的民居“褊狹”讀作biǎn xiá,狹窄逼仄,讓人透不過氣來。<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蘇舜欽想要找到一塊地勢高、干爽開闊的地方,“虛辟”就是空曠開闊的意思。以舒展胸懷,但始終沒能找到。這也怪不得他,蘇州整體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只有2~4m,民居還分布的很密集。下圖就是北宋政和三年蘇州的地圖,城市規劃已經相當完備。<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不過事情總有轉機,一天他去拜訪蘇州的郡學,“郡學”就是州郡一級設立的官辦學校,蘇的好友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期間,明確提出了 “諸路、州、軍、監各令立學” 的要求。在這所郡學的東面,蘇舜欽突然發現了一塊廢棄之地,林木茂盛,還有“崇阜”高大的山丘,寬大的水面,感覺不像是在城市里。<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第二段原文: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br>詳解:這段話勾勒了這塊廢園大致的面貌。“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并”是通假字,通傍,“并水”,就是靠近水面的地方。“得微徑”就是發現一條小路,這句就是在靠近水邊長滿雜花修竹的地方找到了一條小徑。<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縱向和橫向的長度加起來是五六十尋,三面臨水。“尋”是長度單位,北宋一尋大概2.5m,所以這塊地的長寬一共152m,大概也就是5600平方。<br></div> 滄“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杠”是橋的意思。《孟子?離婁下》中 “歲十一月,徒杠成”,這里的 “徒杠” 就是指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單從文字來看,這塊地就已經相當好了,有山有水有樹林,周圍還沒有民居,還能在蘇州城中,真是一塊造園的寶地。浪亭景區景觀<div><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其實上句中說有小橋就說明,這里應該是一個廢園。蘇舜欽詢問了當地很多老人,他們說這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近親孫承右的園林。這個孫承右就是歷史上的孫承祐,是吳越王錢俶的外戚,這也是個頑主,據說每次宴席,殺死動物上千,日常用膳也要數十道菜才下筷子。打仗的時候,居然用駱駝背負大斗貯水,用以養魚,為了就是能在路途中也能吃上魚。<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這么一看,他的園林選址肯定不會差。“坳隆勝勢,遺意尚存。”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跡。“坳”就是低洼的地方,“隆”是凸起的山巒,可見這塊地是有高低起伏的,前人遺留下來的意趣,仍然能感受得到。<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第三段<br>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br>詳解:這段話講蘇舜欽買園、造園的經過。“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我喜愛這地方,來回地走,舍不得離去,最后用錢四萬購得。這四萬錢有多少呢?《宋史》記載"以七十七錢為百",宋朝的一貫錢實際為七百七十文。我們對比一下《水滸傳》中林沖買刀1000貫,楊志賣刀3000貫,這么一看這塊地是很便宜的。</div><br> 錢串子<div>要估算北宋時期的4萬錢(銅錢)相當于現在多少人民幣,需結合歷史物價和購買力進行換算。以下是幾種常見方法的估算:<br>參照北宋米價:1石米 ≈ 500文至1000文(不同時期波動較大,取中間值約700文/石)。北宋1石的重量:約59.2公斤(現代標準)。現代米價:按每公斤5元人民幣計算,1石米現價 ≈ 59.2 × 5 ≈ 296元。換算比例:700文 ≈ 296元 , 1文 ≈ 0.42元。4萬文 ≈ 40,000 × 0.42 ≈ 16,800元。<br>北宋銀價:1兩白銀 ≈ 1貫(1000文)。現代銀價:1兩(約37.3克)白銀現價約 600元(按2023年銀價)。換算比例:1貫 ≈ 600元 → 4萬文(40貫)≈ 24,000元。<br>北宋日薪:普通工人日薪約 100文。現代日薪:按日薪200元計算,1文 ≈ 2元。4萬文 ≈ 40,000 × 2 ≈ 80,000元。<br>綜上所訴,北宋4萬錢大致相當于現代1.6萬至2.4萬元人民幣。<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蘇舜欽在園林建好后,把這篇《滄浪亭記》寄給了歐陽修,邀他共創滄浪亭篇,不久,歐陽修即以《滄浪亭》一詩相贈,詩中就寫道:“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有趣的是歐陽修在寫詩時,并未一睹滄浪亭的真容,他完全是靠《滄浪亭記》中的描寫想象的。<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在北面曲折的堤岸構筑亭子,叫“滄浪”。滄浪亭最初并非像今天一樣建在山坡上,而是建在水邊,大概是今天可園的位置,之后歷經朝代變遷和歷史沿革,可園逐漸從滄浪亭中獨立出來。<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滄浪”很多人都知道出自《孟子?離婁》中的孔子聽到小孩唱的兒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單從字面意思理解,“滄浪”就是水比較清澈時,呈現出的青蒼之色,就是那種很深的碧綠的顏色。這跟環境是分不開的。<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滄浪亭當時所在的環境四周全是竹林,中間是一方池水,當竹林隨著微風擺動,倒影在水中,這不就是滄浪之感的來源嗎?竹海、滄浪,這環境真是太美了。<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澄澈的水流翠綠的竹子,陽光、竹影在門窗之間交錯舞動,尤其是在有清風明月的時候更顯得宜人美麗。之前我們說過明末之前的園林空間都很舒朗,元素使用極為克制,你看當時的滄浪亭,就只用水、竹、光、影、風、月幾種元素就營造出了一幅世外美景。而且大部分元素都是虛相,物質元素的極簡才會產生意境。<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漢寶德在《如何培養美感》中說,我們現代人感受不到美,是因為我們身邊的元素太多了,我們很容易就被繁復的添加物所蒙蔽。為了恢復我們的審美能力,首要的就是除去這些添加物,可以不必辨別哪些添加物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先回到最樸素的狀態再說。”而滄浪亭這個環境正是那種沒有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第四段<br>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br>詳解:這段寫蘇舜欽在滄浪亭游玩的感受。“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滄浪亭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這里的“榜”讀bàng,是劃船的用具,“幅巾”又稱巾幘或帕頭,是一種用整幅帛巾包住頭發,是一種比較隨意、閑適的裝扮,不像戴冠那樣正式。這種束發造型先秦就有了,不過到了宋朝在文人中流行起來,配合著長袍、儒服,看上去非常儒雅。<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宋朝時的園林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明清時期宅園合一的園林有所不同,大多園林和住宅不在一個地方,園林是一個獨立的游玩場所。當時的蘇舜欽的住宅離滄浪亭不遠,又因為蘇州城河道眾多,可以搖著小船直接劃進園林,這種舟游的園林的方式,在唐朝非常流行。<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蘇舜欽到了園林,就“灑然忘其歸”一下子進入到了無拘無束的狀態,也就是李白詩中說的“陶然共忘機”,沉浸在歡樂之中,忘記了世俗間的機巧之心和各種煩惱憂愁。“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一邊飲酒一邊放聲高歌,盤著腿坐而仰天呼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觴”本指酒杯,這里用作動詞,意為飲酒;“踞”是指蹲坐或盤著腿坐。據說蘇舜欽特別能喝酒,做上門女婿住在杜衍的府中時,每晚都要討酒喝,一喝就是一斗,“宋代1市斤是640克,即宋升。1斗等于10升,即6400克,所以宋代一斗酒為6.4公斤。你看,能在滄浪亭中把酒放歌,即便沒有鄉野老人前來,自己也能與魚鳥相伴,享受自然之樂。但宋代酒的酒精含量遠低于現代白酒,大約相當于4%-8%,接近現代啤酒。<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這句表達園林對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形骸”就是身體,身體舒服了,精神就穩定了,不會煩躁不安。“觀聽無邪”你在園林中聽到的看到的都是自然美好的事物,你就更能看透事物的本質。<br></div> 滄浪亭景區印心石房<div>蘇舜欽的文章在當時是非常厲害的,他與梅堯臣被稱為“蘇梅二君”都是北宋詩壇革新運動的中堅力量。你看這兩句寫得自然灑脫,語言沒什么華麗辭藻,卻有對于人生態度的思考。“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回過頭來想想從前那些忙忙碌碌、充滿榮耀與恥辱的名利場,每天都為了極細微的利益得失而不斷爭斗、計較,與眼前這種自然閑適的真正意趣相隔絕,這不是很庸俗淺陋的嗎?“汩汩”原指水流的樣子,這里形容在追求榮辱的場所中忙碌、紛擾的狀態。“磨戛”摩擦、碰撞,這里指為了利益而不斷爭斗、計較。<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真趣”就是自然萬物皆按照自身的規律生長、發展,沒有人為的刻意雕琢和虛假造作,展現出最純粹、最原始的狀態。人在自然中就能感受到 “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第五段<br>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br>詳解:這段從蘇舜欽自身的遭遇總結人生自勝之道“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本性隱藏,一定要寄托于外物然后才能排遣。“動物”在這里是使動用法,使…… 感動、觸動,也就是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橫于內”的橫有充滿之意,形容情感在內心積聚、涌動。“遣”就是排遣、抒發。人作為有情感的生物,內心經常會被各種情緒縈繞,但現實社會不允許我們隨意的發泄情感,你哭就說明你懦弱,你發怒就說明你無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情感是被壓抑在內心的。如果能寄情于自然山水,情感獲得派遣,從而獲得心靈的解脫和安寧。<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寄托在某事物上時間久了就會沉迷其中,把這種狀態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物來更換它,就會感到悲傷憂郁而心情無法開朗。<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官場歷來都是權利和欲望的修羅場,從古至今多少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蘇舜欽是用對比手法,比較了官場和自然,很明顯官場更加令人沉溺。<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第六段<br>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br>詳解:最后這幾句講蘇舜欽通過滄浪亭意境找到了心靈的寄托,內心得以超脫了。“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這種寧靜淡泊、豁達開闊的生活,不再和世俗眾人一起追逐名利。“沖曠”在這里就是一種淡泊豁達的心態。其實在歷史上“進退”一直是知識分子要思考的人生目標,魏晉之前,如果一個人不能報效國家,他只能選擇自我了斷(參考屈原),但這種極端的做法在后世被一點點的修正,到了宋代以后,知識分子可以造一個園林,進可以為官,退可以安享山林,這不失為一種中庸的智慧。<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因此又能夠明白內心和外界、失去和得到的根本道理。我一直覺得儒釋道是中國人智慧的體現,少年時期用儒家思想,努力奮斗,中年時吃過了社會的苦,明白道家思想,有些時候放棄就是得到,到了老年,就要懂一點佛教思想,它會消減你對于死亡的恐懼,把死亡看做是另一個起點。<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內心充實而有所領悟,以超脫、達觀的態度微笑著悲憫從古到今世間的種種紛擾和人們的煩惱。“沃然”可理解為豁然開朗、充實滿足的狀態。“笑閔萬古”寫得極好,自己超脫到何種境界了呢,可以把塵世間的各種紛擾、人們的各種追求和欲望,都能用一種達觀的態度,微笑著悲憫。<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我)還沒能忘記所看到的(滄浪亭的)那些情景,憑借這些(美好的情景和體 驗)把它當作是勝過其他(事物或經歷)的(美好所在)啊!最后一句回到滄浪亭本身,滄浪亭美景以及在此所獲得的寧靜勝過了其他的經歷和感受,滄浪亭就是他精神上的慰藉。<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到此全文結束。讀完這篇,確能體會蘇舜欽質樸剛健、豪邁奔放的文風,全文邏輯嚴謹、層層遞進,既抨擊了官場的蠅營狗茍,也展現了園林的自然真趣。滄浪亭之后能保留至今,也和后人對于蘇舜欽人品的認可有關,事物終究會消亡,而士人的美名卻可以傳誦至今。<br></div> <div>歐陽修畫像<br></div>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幼貧而好學。天圣八年(1030)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穎州。謚文忠。提倡古文,獎掖后進,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韓愈、李白,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滄浪亭》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依據蘇舜欽所寄詩文,在想象中描繪了滄浪亭幽雅景致,表現作者對滄浪亭的向往之情及對友人放廢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全詩鋪敘自然,語言流暢,以清新自然的句式表現與蘇舜欽之間的心賞心知。<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滄浪亭原文<br>子美寄我滄浪吟2,邀我共作滄浪篇。</div><div>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3。<br>荒灣野水氣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環4</div><div>。新篁抽筍添夏影5,老枿亂發爭春妍6。<br>水禽閑暇事高格7,山鳥日夕相啾喧8。</div><div>不知此地幾興廢,仰視喬木皆蒼煙9。<br>堪嗟人跡到不遠,雖有來路曾無緣</div><div>。窮奇極怪誰似子10,搜索幽隱探神仙。<br>初尋一徑入蒙密11,豁目異境無窮邊12。</div><div>風高月白最宜夜,一片瑩凈鋪瓊田13。<br>清光不辨水與月,但見空碧涵漪漣14。</div><div>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br>又疑此境天乞與,壯士憔悴天應憐15。</div><div>鴟夷古亦有獨往16,江湖波濤渺翻天。<br>崎嶇世路欲脫去,反以身試蛟龍淵17。</div><div>豈如扁舟任飄兀18,紅渠淥浪搖醉眠19。<br>丈夫身在豈長棄20,新詩美酒聊窮年。</div><div>雖然不許俗客到21,莫惜佳句人間傳。<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詞句注釋1.滄浪亭:在蘇州,為蘇舜欽被削職為民后在蘇州所建。至今仍為蘇州名勝。2.子美:蘇舜欽,字子美。3.東望:蘇州在滁州東南。悠然:思緒深遠貌。4.阜:土山。5.篁:泛指竹子。6.枿:樹木經斫伐后重新生長的枝條。7.高格:水禽浮于水上,一派閑暇自得的高士風度。8.啾喧:雜亂的鳥鳴聲。9.蒼煙:青色的煙霧。形容樹木高大茂盛,年代已久。10.窮奇極怪:窮盡奇異的景物。子:您,指蘇舜欽。11.蒙密:茂密,指茂密的草木。12.豁目:開擴視野。13.瑩凈:指晶瑩明凈的月光。瓊田:形容晶瑩如玉的園林。14.空碧涵漪漣:形容水天一色,相映成趣。空碧,猶澄碧,指水清澈碧綠。漪漣,即漣漪,波紋。15.壯士憔悴:指蘇子美的被廢。壯士,指蘇子美。16.鴟夷:范蠡幫助勾踐滅吳后,駕扁舟渡海隱去,改名鴟夷子皮。17.蛟龍淵:指大海。18.扁舟:小船。飄兀:飄蕩。兀,搖動19.紅渠:指滄浪亭園中裁有荷花的水渠。20.棄:廢棄,此指革職為民。21.俗客:凡俗的客人。<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白話譯文:子美寄給我詠唱滄浪亭的詩文,邀我一同寫作滄浪亭詩篇。滄浪亭美景不可能親眼去看,使我東望時心中向往遙遙思念。想那荒落曲折的河岸,一灣野水氣象古老悠遠,高大的林木蒼翠的山岡,在滄浪亭四周回環。新竹抽筍增添了夏日景致,老樹枝條亂長,爭斗春天的鮮妍。水禽三三兩兩閑暇地逗留,仰慕著主人情趣格調高搴,山中小鳥無論早晨還是夜晚,啼鳴細碎一片聲喧。<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不知道此地經過了幾番興廢,抬頭只見古老的大樹織成一片蒼煙。真該嘆息俗人的足跡到不了此間,雖有道路可通卻尋訪無緣。誰能像你這樣窮盡了山水的瑰異奇險?一直搜索到幽深隱秘之處,探求的地方居住著神仙。最初找到的那條小路深隱在繁密的草木之間,小路盡處眼界忽然開闊,突現的境地神奇無邊。風高月白的良夜,清幽的佳景最令人留戀,晶瑩的月光鋪在水面,仿佛是一片白玉田。分不出清清的是水光還是月色,只看見碧空與綠波連成一片。清風明月本沒有價目,可惜賣給你才只四萬銅錢。<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我又覺得這山水佳境是老天爺特別賜與,壯士失意老天理當愛憐。古代的鴟夷子曾獨自去往江海,也不管江湖上波濤浩渺翻天。一心想脫離崎嶇的世間道路,寧愿只身去到蛟龍騰躍的深淵。哪兒比得上你駕起一葉扁舟,飄忽來往于滄浪亭邊,水中紅的蓮花綠的水波,輕搖著你酣然醉眠。大丈夫只要活在世間,怎么會長期被棄置不管?姑且吟詠新詩暢飲美酒,逍遙地度過眼前流年。雖然那清幽的滄浪亭,不讓我這俗客親眼得見,還望你切莫吝惜筆墨,一定時時寄來佳句好向人間流傳。<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創作背景播報編輯此詩作于慶歷七年(1047)。蘇舜欽是“慶歷新政”時宰相兼樞密使杜衍的女婿。他在政治上是個激進分子,對范仲淹所提的十條綱領并不滿意,認為太溫和,沒有抓住要害。盡管他對范仲淹持批評態度,也被權貴勢力劃入“新政黨人”之列。慶歷四年(1044)十一月的一天,時任集賢校理監進奏院的蘇舜欽按照慣例,用進奏院賣故紙的錢祭神后飲宴賓客。這時保守派和革新派的斗爭正處在白刃相搏的時候,保守派認為蘇舜欽飲宴賓客這件事是一個打擊杜衍、范仲淹(集賢校理為范所薦)的好題目,就上書彈劾蘇舜欽犯了“自盜罪”。蘇舜欽竟因這件事被“除名”,同時還有不少人因參加飲宴被牽連貶謫。蘇舜欽被除名后,到蘇州定居,于慶歷六年(1046)建滄浪亭。歐陽修與蘇舜欽志趣相投,經常以詩文唱和,以翰墨傳情。蘇舜欽構筑滄浪亭后,曾贈詩文給好友歐陽修。歐陽修當時貶知滁州,欣然應邀創作了這首詩寄贈蘇舜欽予以贊美。 <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整體賞析:歐陽修從未到過滄浪亭,但滄浪亭在歐陽修的這首長詩中得到了拓展。詩人依據蘇舜欽的《滄浪亭記》,在想象中描繪了滄浪亭四周高古蔥翠的氣象,春朝夏日,清風白月之夜的幽雅景致,以及自己對滄浪亭的向往之情。詩中對“壯士憔悴”——友人放廢的不幸遭遇給以深切同情,并且為他能得山水佳地逍遙度日感到慶幸。篇末表達了對友人的安慰及對其未來命運的祝福,對其詩文的褒美。<br></div> 滄浪亭景區景觀<div>全詩鋪敘自然,語言流暢,以清新自然的句式表現與蘇舜欽之間的心賞心知。但正如陳衍所評“未免辭費”,然其中亦自有流傳佳句,如“風高月白最宜夜,一片瑩凈鋪瓊田”,“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等。 名家點評北宋彭乘《墨客揮犀》:李翰林作《襄陽歌》云:“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人皆推為佳句。至歐陽文忠公題蘇子美《滄浪亭》詩,乃云:“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二人致詞雖異,然皆善談風月者也。 南宋黃震《黃氏日鈔》:“風高月白最宜夜”,極切。末借鴟夷言之:“崎嶇世路欲脫去,反以身試蛟龍淵。豈如扁舟任飄兀,紅渠澡浪搖醉眠。”翻得絕佳。 近代陳衍《宋詩精華錄》:此詩未免辭費,使少陵、昌黎為之,必多層折而無長語。<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孟州市|
金湖县|
仁怀市|
景洪市|
洛浦县|
长治县|
德化县|
新余市|
辰溪县|
邵阳县|
即墨市|
栖霞市|
邵东县|
莆田市|
本溪市|
哈巴河县|
呼伦贝尔市|
光山县|
山东省|
奈曼旗|
沙雅县|
洛阳市|
平阴县|
西贡区|
南澳县|
新昌县|
塘沽区|
开阳县|
凤阳县|
海阳市|
民乐县|
扶沟县|
五家渠市|
平远县|
宝清县|
金昌市|
澄迈县|
乌拉特后旗|
陇南市|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