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宮不遠處就是老城中心廣場,斯德哥爾摩最古老的廣場,整個中世紀的老城正是環繞它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不大,四周環繞著色彩斑斕的餐廳和咖啡館,有點丹麥新港的味道,在各類明信片上常出現。廣場中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靜靜佇立著一</span>座古老的噴泉,那是18世紀的老井遺址,也是斯德哥爾摩最早的水源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們不會想到在這座美麗祥和的廣場上,500年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1520年11月,</span>發生了一起改變瑞典歷史的斯德哥爾摩慘案——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這里屠殺了反對他的92個瑞典貴族、議員和牧師,史稱“斯德哥爾摩血案”。慘烈的屠殺激起瑞典人的憤怒,在古斯塔夫?瓦薩帶領下,推翻了丹麥統治,<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斯塔夫?瓦薩</span>成為瑞典第一任國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這棟紅色小樓,圍繞每一扇門窗鑲有白色方磚,若一塊塊無聲的紀念碑,共92塊。據說這是為紀念那些被丹麥人砍頭的瑞典貴族而特地鑲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一側是建于1776年的證券交易所。如今,這座建筑已成為諾貝爾博物館、諾貝爾圖書館和瑞典學院的所在地,承載著科學與文化的厚重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直覺得關于諾貝爾,是遙遠的不得了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和事</span>,這自然不是時間、空間上的遙遠。但自從來到斯德哥爾摩便走進了諾貝爾的世界,這里有諾貝爾的出生地、諾貝爾博物館、圖書館和已改成咖啡館的諾貝爾的工廠、車間;有因諾貝爾頒獎典禮而聞名的音樂廳、市政廳,還有幾處諾獎獲得者生活過的舊址…… 總之,這里仿佛是一座為諾貝爾而生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1833年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出生在斯德哥爾摩Norrlandsgatan大街11號,老屋已不復存在,那里矗立著一座居民樓。我們參觀了諾貝爾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在地面上的諾貝爾獎章</span></p><p class="ql-block"> 諾貝爾是有史以來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瑞典人,他是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實業家、軍火制造商和慈善家,在歐美20個國家開設了93家公司和工廠,一生中擁有 355 項專利,積累了巨額財富。然而,他的名字并未止步于財富,而是通過諾貝爾獎,永遠銘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諾貝爾17歲遠渡重洋,到美國及歐洲各地學習、考察,同時精通了多門語言。返回瑞典后,與父親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也是一位著名的發明家。</span>1864年,工廠發生爆炸,廠房炸毀,五人遇難,其弟亦在其中。1865年諾貝爾頂著各種壓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斯德哥爾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炸藥工廠,將硝酸甘油與硅藻土混合制成了達納炸藥,使硝酸甘油的運輸和使用更加安全。</span>他的炸藥產品被廣泛應用于礦山、鐵路、建筑等領域,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當時硝酸甘油主要用于工業炸藥領域。后來在1878年,威廉·穆雷爾醫生嘗試使用小劑量硝酸甘油來緩解心絞痛和降低血壓,之后硝酸甘油才逐漸應用于醫藥領域。然而這位堪比鋼鐵俠的炸藥大王諾貝爾最終卻因拒服硝酸甘油,死于心臟病。</p><p class="ql-block"> 1896年患了心臟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諾貝爾看到醫生給他開</span>的藥竟是他研究了一輩子的硝酸甘油,嚇出一身冷汗。寫信給朋友吐槽:這不是命運的極大諷刺?醫生給我開的處方竟然是硝酸甘油!他拒絕服用,7周后心臟病復發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諾貝爾一生未婚無子女,他將絕大部分遺產用于獎勵造福人類的杰出貢獻者。</span>諾貝爾去世前一年立下遺囑:設立五個諾貝爾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獎金占諾貝爾總資產的94%,即3100萬瑞典克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諾貝爾遺囑手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雖然空間不甚大,卻珍藏著無數令人驚嘆的發明與創新。展區分為獲獎者介紹、歷史回顧和諾貝爾獎的起源與發展幾個部分,向人們展示了120多年來,900多位諾獎得主如何改變了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學與人文界精英們的奮斗經歷,使我們得以窺見這些了不起的人的精神世界。</span>走在這里是對人類歷史的一次回顧,更是對這些創造與創作者智慧和勇氣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瑪麗·居里(居里夫人)。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2年11月9日,在從日本到上海的途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爾伯特·</span>愛因斯坦通過電報知道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霉素的發現者英國細菌學家、生物化學家、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span>于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重要館藏——青霉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你不可小覷一張紙片、一支筆、一個小瓶子……每一件物品都有一個令人驚嘆、令人感慨不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隨手拍下的一只小手提箱和它下面的一紙說明,讓我知曉了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蓋世太保追捕下逃往異國他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的這只手提箱似乎還帶著奈麗.薩克斯的溫度,還承載著她的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年奈莉·薩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奈莉·薩克斯(1891—1970),德國女作家。生于柏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 她自幼喜愛音樂、擅長鋼琴演奏,17歲時開始學習創作詩歌、小說和戲劇,與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有了書信交往。也是這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薩克斯隨全家去療養地度假,邂逅一位40歲男子,初戀隨之失戀,17歲的薩克斯為此自殺未遂,在醫生建議下開始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絕望,從此,寫作成為她逃離毀滅的方式,且一發而不可收。1921年出版處女作《傳說與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3年希特勒統治后,大批被迫害的猶太人流亡國外,沒有國外親友的薩克斯只得留在柏林。在</span>遭遇喪父之痛后,舊情重燃的男友,又因參與抵抗納粹運動而被殺害。薩克斯與母親<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法西斯排猶恐怖中,在蓋世太保眼皮下驚恐地生活了7年,還是</span>收到了遣送集中營的命令。<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5月16日她和母親搭乘幾乎是最后一班客機在女友和拉格洛夫的幫助下,提著一只小手提箱,里面裝著她們的全部家當和她的詩稿,倉惶逃離了德國,去往陌生的斯德哥爾摩。這幾年驚懼不安的經歷成了伴隨薩克斯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盡管在文學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且不斷獲得大獎,甚至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眷顧,她卻頻繁出入精神病院,奧斯維辛一直籠罩著她的心靈。</span></p><p class="ql-block"> 在薩克斯的詩歌、小說、詩劇中《伊萊》最為諾貝爾獎評委會賞識。她的詩篇主題大都是逃亡與追逐,殺戮和死亡。由無韻的、自由流暢而又節奏強烈的語句構成,富有舞蹈的旋律;語言幽深、悲傷的美震撼著讀者的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很喜歡她的《你坐在窗口》詩中的這幾句:</p><p class="ql-block">天在下雪</p><p class="ql-block">你的頭發雪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我哀嘆著倒向你的白色,</p><p class="ql-block">你的雪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莫言,2012年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p><p class="ql-block"> 對于諾貝爾設立文學獎有人覺得奇怪,其實諾貝爾對文學、哲學的愛好與對科學一樣伴隨終生。諾貝爾還撰寫過小說與戲劇,文學成為他的心靈避難所。曾經讀過他18歲時寫下的一首詩,相信他有詩人的特質,還記得其中的幾句:</p><p class="ql-block">你說我是一個謎語——也許是</p><p class="ql-block">對我們所有人來說謎語都無法解釋</p><p class="ql-block">以痛苦開始,以更深的折磨結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屠呦呦,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p><p class="ql-block"> 除了莫言和屠呦呦等杰出文學和醫學獎得主的成就。還有中國公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及外籍華人獲獎者的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起意建立這個諾貝爾博物館的竟是希臘人歷史學家吉奧戈斯·馬庫。博物館的3500件藏品也都是馬庫家族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其中包括維克多·雨果寫給諾貝爾的信件、俄羅斯油田地圖以及炸藥工廠的股權證書等物品。據說當他發現諾貝爾有兩個朋友都姓馬庫,于是他就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我想應該是緣于他內心的崇拜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瑞典大型紀念諾貝爾的場館除了諾貝爾博物館、白樺山莊諾貝爾故居紀念館,還有一個地方是我們在電視上都曾看到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廳建于1911年,歷時12年于1923年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漂亮的紅磚建筑,</span>堪稱瑞典建筑藝術的巔峰之作。與哥德堡市政廳、奧斯陸市政廳和哥德堡教堂被一起譽為北歐的四大古典建筑,是歷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然而,使之聞名遐邇的不僅是建筑,還有諾貝爾舉行盛大宴會的赫赫盛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廳右側是一座高106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樓,上</span>有三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鍍金</span>皇冠,<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它</span>是14世紀以來瑞典的象征,代表著曾經的瑞典、丹麥、挪威三國的卡爾瑪聯盟,將其放置在市政廳上,是對瑞典歷史上這一重要聯盟的紀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來到斯德哥爾摩梅拉倫湖畔,這是一座很別致的建筑,與看過的眾多市政廳不同,塔樓臨水而建,巍然矗立,整個建筑外墻紅磚砌成,與水面平行,加之裝飾性極強的縱向窗,整個建筑猶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壯麗恢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記不清什么時候開始關注宮崎駿動漫取景地的了,但在國內青海茶卡鹽湖旅游時進入了他的《千與千尋》拍攝地,很美的感覺。這兩天在斯德哥爾摩又不斷走進他《魔女宅急便》的拍攝實景地,影片中的魔幻世界一一變成實景出現眼前。動漫中KIKI初到新城市時,飛躍拱橋引發群眾騷亂的戲,實景就是斯德哥爾摩國王大道上的一道三洞拱門,還有前面看過的斯德哥爾摩大教堂、瑞典王宮、剛剛走過的老城中心廣場都曾入鏡,而影片中飛船被鐘塔掛住的那一幕,正是在眼前這座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尖塔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功能與歐洲其他城市的市政廳并無二致,不同之處在于它還是每年諾貝爾獎杯最終歸屬的揭曉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廳前面湖邊立著兩尊姿態優美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拱門內的臨湖長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廳臺階上,回望臨湖長廊,陽光透過一排拱門照射進來,如金光穿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上臺階便進入內庭院式的大廳——藍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諾貝爾獎自1901年起,幾乎每年12月10日頒發,以紀念諾貝爾的逝世。這一天在瑞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德哥爾摩</span>頒發大部分獎項,在挪威奧斯陸則專門舉辦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年頒獎后,瑞典國王和王后都在藍廳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舉辦盛大宴會。這是頒獎典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王、王后以及諾貝爾獎得主、嘉賓濟濟一堂,這是最高規格的榮譽和慶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樓走廊與側門。細看藍廳的每一處設計都極為精美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面兩張照片是二樓側門上的細節,<span style="font-size:18px;">門上面的雕像是設計師拉格納爾·厄斯特貝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整個大廳包括每一根廊柱頂端的雕塑,隨處可見精彩。內部設計融合了北歐民族浪漫主義與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據說原先計劃在紅磚外鋪上藍色的馬賽克,即瑞典國旗的顏色。‘’藍廳‘’的名字都叫出去了,但當設計師看到美麗的傳統手工制作的紅磚后,便放棄了這一想法。因此‘’藍廳不藍‘’也就成為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一個典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樓梯旁安放著一架管風琴,它的音箱在屋頂的犄角處,這架管風琴有10270支音管,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大的管風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宴后,獲獎者與嘉賓們即從藍廳樓梯前往二樓的金廳參加舞會,這是諾貝爾慶典的一個經典場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參觀中我們兩次從這一樓梯上走過,不論上下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如履平地的感覺,原來為了使身著各種禮服與裙裝的來賓能優雅行走,</span>設計師讓他的夫人穿著多種款式的高跟鞋和長裙,在不同尺度的臺階上反復行走,才確定了臺階的寬度和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富麗堂皇的金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廳縱深25米,四壁是用1800萬塊一厘米見方的金箔和各種彩色玻璃鑲成的一幅幅壁畫。這是以俗稱三明治方法制作的,在雙層玻璃間夾著金箔,而不是金色紙,據說僅這些金箔</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掉10多公斤黃金,是一位不肯透露姓名者捐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這些金箔和彩色玻璃鑲成的一幅幅壁畫,在燈光映射下,無數光環籠罩,金碧輝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中墻上的大幅壁畫<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市政廳的“鎮廳之寶”。</span>上面端坐著神采飛揚的梅拉倫湖女神,女神腳下的兩組人物,一組是歐洲人,一組是亞州人。其中有一身著清代服飾的中國人,被認為是康有為。這幅壁畫象征著梅倫湖與波羅的海結合而誕生的斯德哥爾摩是人類向往的美好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廳兩邊窗口的壁畫:一邊描繪了瑞典從海盜時期到近代工業化的歷史;一邊是瑞典歷史上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來到斯德哥爾摩議員們開會、投票的地方——議會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到每個議員的桌子上都有名字,邊上還有旁聽席,所有斯德哥爾摩市民都可來此旁聽議員們開會、表達自己的意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保留著維京人船底結構的屋頂</p><p class="ql-block"> 議會大廳,我最喜歡的是大廳內船形屋頂。據說在工程即將完工時設計師發現,還沒來得及鋪設頂棚的屋頂像一艘倒扣著的船,記得在哥德堡瑪斯胡戈山丘上,也有一座古樸的紅磚建筑,里面也是這樣的船型屋頂,那是哥德堡大教堂。瑞典人的這種審美特色,完美地體現了北歐維京時代的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 于是,設計師改變了主意,又在屋頂上畫出藍天白云、日月星辰,以示議會所探討的話題,沒有見不得光的內容,以中國文化來表述就是此心昭昭,日月可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古田县|
宁强县|
白城市|
关岭|
蒙自县|
静海县|
黄浦区|
桓台县|
和平县|
乐东|
湖州市|
利辛县|
延庆县|
曲周县|
东阿县|
乳山市|
罗山县|
中牟县|
湘潭县|
商水县|
黑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利川市|
红安县|
镇坪县|
余庆县|
苍梧县|
禹城市|
明水县|
密云县|
仁寿县|
玉林市|
清丰县|
盐城市|
尤溪县|
桓仁|
太保市|
长寿区|
濮阳市|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