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李邦華(1574年一1644年 ),字孟暗,號懋明,江西省吉水縣盤谷鎮(zhèn)谷村人,明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他在朝敢于直言,提出過多項治國良策; 勇于改革明軍積弊, 使軍隊風氣煥然一新 ;寫過不少詩歌、文章 ,有多種文集存世 。他在明末動蕩的政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抵御金兵入侵時有顯著貢獻 。</b></p> <p class="ql-block"><b> 1、早年經(jīng)歷 :李邦華出生于書香門第 ,家族世代為官 ,從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 。它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 ,先中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再中進士, 隨后步入仕途 。</b></p> <p class="ql-block"><b> 2、坎坷仕途:踏入仕途后,他被任命為行人司行人 ,負責傳遞朝廷詔令和文書 。因才干出眾,初漸升遷 ,先后擔任過涇縣知縣、右僉都御史、浙江巡按、山東參議、兵部侍郎 、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在從政期間, 由于他剛正不阿 ,敢于直諫,引起奸臣嫉妒以至彈劾,多次受貶、免職。在天啟年間 ,李邦華因得罪魏忠賢而被外放為山東參議 。在兵部尚書任上,有奸臣制造流言蜚語攻擊陷害他,被免職回家數(shù)年。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仿制的李邦華盔甲,存放在吉水縣城下老街的旌忠祠內(nèi) 。</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谷村古代官員畫像, 有43人之多,李邦華和族侄李日宣以及族侄孫李振裕在其中 ,但不知在哪個位置 。</i></b></p> <p class="ql-block"><b> 3、出色才能:李邦華年少時受業(yè)于家鄉(xiāng)名臣、理學家鄒元標,深受其思想與學說的影響, 胸懷坦蕩 ,肝膽照人 。初出仕涇縣,發(fā)現(xiàn)積壓案件堆積如山 ,他常常徹夜秉燭,翻閱案件。庭審當天,案犯眾多 ,他沒有攜帶任何資料, 依次判決上百人,姓名和訴狀一個不漏 ,判決合理合法,現(xiàn)場的百姓和官吏都認為他是神明。李邦華任右僉都御史, 巡撫天津時,當時天津的軍府剛剛開設,各項事務都是草草上馬。 他到任后大力整治軍務 ,使天津的軍隊成為諸鎮(zhèn)軍隊的表率,榮譽“為諸鎮(zhèn)冠 ”。任兵部侍郎時 ,他協(xié)理軍務 ,竭力整頓、改革兵部, 大力振興軍容 ,把所設云梯、戰(zhàn)車、旌旗、 盔甲和劍戟等裝備以舊換新 ,崇禎皇帝檢閱時,見京城守軍軍容煥然一新,士氣高漲, 大加贊賞,升李邦華為兵部尚書。 當時的明朝軍隊兵員冗雜、軍紀敗壞、戰(zhàn)斗力低下,他從改變操練方法 、精選良將優(yōu)兵、改良戰(zhàn)車云梯、精制火藥火炮、專工研制兵器、嚴明軍規(guī)軍紀、節(jié)約軍費開支 、酌情兌換馬匹、練訓火炮發(fā)射等9方面入手 ,全面整肅軍隊 ,效果顯著 。 他還革除冒領軍餉的弊端, 精簡重復機構與冗雜兵員,減裁營隊馬匹一萬多乘,削減老殘兵員8萬多人 ,每年節(jié)約軍餉22萬擔 。這期間 ,有奸臣因嫉妒而攻擊陷害他 ,以“故意誤傷滿桂兵”為由,被彈劾免官 ,回鄉(xiāng)家居數(shù)年,因清兵入侵、農(nóng)民起義 ,李邦華被再次啟用為兵部尚書 。雖臨危受命 ,但他仍然盡心治理軍隊 ,修建要塞 ,派重兵把守;還組織人員開墾當涂荒田 ,籌備軍糧 ,保障南京的安全 。可惜這些措施沒等到完全實施, 李邦華因父親病故,按明律應守孝三年,因而被解除兵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谷村古戲臺和福慶古廟 (原叫大禹廟) ,傳說是李邦華、李日宣出資所建。</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i style="font-size:15px;"> </i><b style="font-size:15px;"><i> 谷村鰲魚燈 ,是皇帝賜給李邦華家眷的,其后人帶回谷村 。此燈由麒麟、獅子、黃龍 、鰲魚各頭尾4件8節(jié)組成 ,頗有特色。</i></b></p> <p class="ql-block"><b> 4、堅決抗金 :在后金攻陷遼寧沈陽后 ,軍心動搖。李邦華下令舉起東征討賊的旗子 ,愿意出征的站在旗下,不愿意的可以離開 。剛開始幾乎無人響應 ,后來軍中流傳:“有不立幟下者, 不為李公帳下兒 ,即不得為人 。”于是士兵們都爭先恐后的站在他旗下 。崇禎二年(1629年),后金入侵京城郊區(qū) ,有的朝臣主張城外不宜設防 ,李邦華反駁道:“臣職治兵,知有進不知有退, 攖城避敵,損威示弱, 堂堂天朝,不應如此 。”李邦華派遣精兵駐防通州、薊州 ,自巳率領部隊駐扎在城外 。自從戰(zhàn)事告急 ,他日夜不脫戰(zhàn)袍 ,還捐款制造炮車及各種火器 ,竭力為抗金做好準備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邦華守孝期滿 ,被任命為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 。最初接到任命時 ,因為年老體弱, 李邦華堅決辭謝。后聽說金兵侵犯內(nèi)地,他激動的說 :“此豈臣子辭官日也 ?” 于是向子孫訣別,毅然前往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這個雕塑再現(xiàn)了李邦華在后金入侵京城時,親自率兵駐扎城外,日夜不脫戰(zhàn)袍 ,誓死捍衛(wèi)京城的情景 。</i></b></p> <p class="ql-block"><b> 5、詩文成就 :李邦華不光理政治軍很有成效 ,在詩文方面也頗有造詣。他著有《李文忠文集》16卷 、《李文忠留丹集》8卷 、《東園集》等著作。他的詩歌文章反映了百姓疾苦 :當時地方遭受災害 ,“大雨如注, 浹月不休, 三麥全空 ”,“萬戶嗷嗷待哺 ”。他大聲疾呼“民何以聊生 ”,希望官府能寬減賦稅 ,讓百姓得以喘息生存 。還有談論國事的 :當時國家殘破 ,他發(fā)出“無聞后死知誰與,漫道匡時血滿腔”的感嘆 。他挾擊黨爭,陳述“法祖十事”,又上“除時弊十事”,因觸及權貴利益,均未被采納 。崇禎八年(1635年 ),吉安知府林一柱重修白鷺洲書院,李邦華聞知,慷慨捐款相助 。地方名流聽說后 ,紛紛邀請他去講學 。李邦華以“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為題,講授經(jīng)世致用的學問,創(chuàng)下該書院講學的盛況 。 在書院講完后 ,眾人不舍離去 ,李邦華便在吉安城內(nèi)的依仁館,成立依仁書院,連續(xù)講學3、4年,史稱“依仁會 ”。人們稱贊:“教澤一振,士人咸趨,庶幾于成周。” 他的詩文、奏章、講學,無不包含其憂國憂民之情 ,也顯示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和治國安邦的才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后人編輯的李忠肅公文集。</i></b></p> <p class="ql-block"><i> </i><b style="font-size:15px;"><i> 谷村小祠下自然村的忠肅公祠 ,就是李邦華家祠,祠中的寶壁、牌匾、神主牌都是原物 。</i></b></p> <p class="ql-block"><b> 6、后人祭祀 :公元1644年2月 ,李邦華回朝復職。這時李自成的部隊攻下山西 ,不久又攻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 。李邦華得知此事,攜冊印帶,進入吉安會館文信公祠堂 ,跪拜于文天祥神位下 ,并寫下絕命詩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日騎箕天上去, 忠魂千載佑皇明 ”。然后從容自縊而亡。李邦華的死 ,是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和農(nóng)民起義背景下的一個悲劇 ,但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忠誠與擔當 ,被視為明朝忠臣的典型。它的事跡被后世銘記 ,并在多個歷史文獻中得到高度評價 。李自成贊賞他的忠貞 ,為他舉行盛大葬禮 ,下令文武百官到場 ,上千軍士和數(shù)萬百姓參加葬禮 。南明弘光朝追贈李邦華為太保、 吏部尚書 ,謚號“忠文 ”,以表彰他的忠誠和文治。清朝建立后,改謚“忠肅”;1873年重建南京雨花臺“三忠祠”,而“三忠祠”的祭祀對象即為楊邦乂、文天祥、 李邦華,他們均為吉水籍 。 家鄉(xiāng)人民還在縣城老街建了“旌忠祠”,追記李邦華的忠誠和事跡 。2025年元月 ,“旌忠祠”維修裝飾一新 ,李邦華的形象和事跡用現(xiàn)代光影技術, 被重新書寫和展示,許多家鄉(xiāng)人都來這里參觀瞻仰,我也是其中的一個 ,曾先后3次進過“旌忠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建于清朝年間的旌忠祠,專為紀念李邦華而建,當年在縣城的繁華街道建這種祠堂 ,在我們當?shù)剡€是比較少見 。以前的祠堂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外墻斑剝脫落,內(nèi)部設施簡陋,現(xiàn)在重新修整的祠堂,外墻粉刷一新 ,內(nèi)部用現(xiàn)代科技展示李邦華的形像和事跡 ,讓參觀者耳目一新 。</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2025年2月11日 ,筆者參觀旌忠祠后在祠堂門口留影 。</i></b></p> <p class="ql-block"><b> 7、谷村老家: 吉水縣盤古鎮(zhèn)谷村 ,是唐朝天成五年(926年) 建村,至今已過千年 ,該村有3000余戶,1、5萬人 ,是江西省第一大村莊 。千年谷村出過進士68人 ,其中載入國史的16人 。在68人中 ,宋朝35人,元朝2人, 明朝24人 ,清朝7人 。這里是一門三尚書故里 ,指的是明朝兵部尚書李邦華,其族侄兵部尚書李日宣,其族侄孫清朝工部尚書李振裕,他們屬同一個家族 。他們在家鄉(xiāng)還留下了不少東西 :李邦華家祠叫忠肅公祠 ,祠中有李邦華的神主牌 。李邦華和李日宣為村里建了大禹廟, 現(xiàn)在改成福慶古廟。 谷村的古戲臺,也傳說是李邦華與李日宣所建。而谷村的鰲魚燈 ,是皇帝賜給李邦華家眷的,后帶回谷村 ,外人不能效仿,故有“古村一千煙,代代鰲魚燈”之說 。谷村還有3幅清朝的彩色畫像 ,畫的都是谷村的先賢 ,有43人 ,李邦華、 李日宣 、李振裕都在其中 。 盤古村又分6個自然村 :老宅 、翰陽、嶺背、文園、小祠下、柘塘,李邦華是小祠下村人 。我們村李氏老祖宗也是從谷村小祠下遷過來的,那是在清朝 ,我們那一房祠堂叫“源遠堂” 。2020年下半年家鄉(xiāng)重修宗祠,源遠堂的老牌匾又掛在新修的李建公祠大廳。看來我們村的李氏與李邦華有同宗之緣 ,他應該是我們的遠祖和先賢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i>李邦華的老家 ,盤古鎮(zhèn)谷村李家 。</i></b></p> <p class="ql-block"><b> “忠誠堅毅曰忠,清正不阿曰肅 ”。忠肅公李邦華生于晚明動蕩年代 ,目賭國家內(nèi)外危機,時代朝流、廬陵氣節(jié)鑄就他忠貞愛國 、剛正不阿的品德 。他自谷村啟蒙讀書,后來步入仕途,足跡遍布朝堂與地方 。 他恪盡職守 ,忠君愛民 ,為政惠民 ;他堅毅處事,推動多項制度改革 ;他清正不阿 ,忠誠直諫 ;他研習理學,講學論道。他雖然歷經(jīng)磨難 ,仍堅守信念 ,國亡時以死明志 ,展現(xiàn)出士大夫的錚錚鐵骨,贏得后世敬仰 。清朝吉水籍狀元劉同升,專門為李邦華寫了一首墓志銘 ,現(xiàn)抄錄在此 ,既為欣賞, 也權當此文的結束語:“北華之山兮崢嶸,同江之水兮澄清 。世有傳人篤忠貞,羨公之死不羨生。身為日月照大明,氣壯山河復神京。公言如用慰宗祊,慟我先帝哭失聲。父子忠孝享平生,光照史冊垂令名。 公從廟食哀且榮,空山歸梓旅魂驚……”</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和县|
瑞丽市|
麻江县|
兰溪市|
蒙城县|
文昌市|
SHOW|
莒南县|
井研县|
郑州市|
冷水江市|
兴义市|
邮箱|
迭部县|
调兵山市|
营口市|
凌源市|
嘉荫县|
乌拉特中旗|
馆陶县|
丰原市|
灵武市|
呼玛县|
苏尼特右旗|
凉城县|
东光县|
盐津县|
益阳市|
淄博市|
白山市|
家居|
加查县|
南宁市|
彭泽县|
营口市|
渭南市|
禹州市|
南平市|
和林格尔县|
红桥区|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