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北京印象之中山公園(二十二)

小橋流水人家

<p class="ql-block">南長街(2025.3.14)</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地處北京市中心,東鄰天安門,占地面積23.8公頃,是一座具有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p><p class="ql-block">遼代這里曾是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禮》“左祖右社”辟建為社稷壇。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和國家收成的象征。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明清兩朝皇帝或遣官在這里舉行過1300余次祭祀活動。</p><p class="ql-block">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創意、主持下,將社稷壇辟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是當時北京城內第一座公共園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曾來園參加大型游園活動。園內有遼柏、社稷祭壇、中山堂、保衛和平坊、蘭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園、唐花塢等著名景觀。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AAAA級景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故宮角樓</p> <p class="ql-block">筒子河</p> <p class="ql-block">北壇門、格言亭</p> <p class="ql-block">愉園</p><p class="ql-block">愉園建于1980年,位于內壇東北角,占地面積7230平方米,建筑面積614平方米。中山公園飼養、陳列金魚始于1915年,是第一個陳列金魚的公園。因“魚”與“愉”諧音故取名愉園,意謂賞魚之園。園內設八方亭、正方亭、長方亭各一座。三亭以38間半壁廊相連,廊上嵌有金魚展窗34個,內鑲襯玻璃缸展金魚供游客觀賞。廊前正中有觀魚池,取名“樂泉”,池內放養金魚、錦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方亭</p> <p class="ql-block">八方亭</p> <p class="ql-block">戟殿(中山堂后殿)</p><p class="ql-block">戟殿位于中山堂(拜殿)之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黃琉璃瓦屋面,飾金龍和璽彩繪。最初時為大宮門,辟三門洞,每個門洞里陳列24支大鐵戟,是一丈一尺長的“銀鐓紅桿金龍戟”,故稱為“戟門”。將這種金碧輝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紅木架上,排列于宮門左右,既壯麗,又威嚴,是封建帝王顯示權威的一種陳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將七十二支鍍金鐵戟盡數掠去。1914年社稷壇開辟為公園,戟門砌墻改裝為殿堂,撤去六扇金釘獸面門,前后安裝玻璃窗門,內設圖書閱覽所。</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開始,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北京市政協前身)正式管理戟殿。現辟為北京市政協文史館。</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 原名“社稷壇拜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時休息或遇風雨在此行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這座精美壯觀的明代木結構大殿,建筑內部不做天花吊頂,所有梁架全部外露,“金磚”墁地,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將此殿作為靈堂,停靈吊唁和公祭孫中山先生。為紀念我國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一九二八年將此殿正式更名為“中山堂”。</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后,中山堂由北京市政協管理。如今,這里已成為國家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歷史圖片展</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號逸仙,曾化名中山樵,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1925年,孫中山先生于北京逝世。3月19日在中央公園拜殿停靈,3月24日起舉行公祭,中外團體及個人往吊者川流不息。至4月1日下午,治喪處共收花圈7000 多個,挽聯59000余副,橫幅 500 余件,唁電、唁函不計其數。致祭者計 746823 人次,機關團體1254 個。4月2日大殯,上午11時啟靈,遺體由中央公園移往西山碧云寺。1928 年,中央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以紀念孫中山先生。</p><p class="ql-block">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上曾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一生以革命為己任, 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作出了杰出貢獻,在中國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體中華兒女景仰。” “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 為他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而繼續奮斗。”</p><p class="ql-block">今年,適逢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為紀念這位中華民族復興的杰出人物,傳承發揚中山精神,中山公園管理處從園內珍藏的老照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照片20幅,向公眾展示100年前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歷史場景。同時,中山堂也將在展覽期間定時開放, 以便公眾更好的了解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p> <p class="ql-block">左上:孫中山先生遺像(1923年,時年57歲)</p><p class="ql-block">左下:協和醫院門前(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遺體被護送到協和醫院,進行防腐手術)</p><p class="ql-block">右上:孫中山行館(今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23號,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病逝于此)</p><p class="ql-block">右下:孫中山行館喪堂(己經布置了紙扎彩門,廊下擺放著致哀花圈)</p> <p class="ql-block">左上:靈車隊伍行至長安左門</p><p class="ql-block">左下:靈車及送行的人門行至天安門</p><p class="ql-block">右上:人們在中央公園南門等待靈車</p><p class="ql-block">右下:中央公園南門外(孫中山先生靈柩經過紙扎牌坊)</p> <p class="ql-block">左上:中央公園南壇門外紙扎牌坊全貌(上書對聯“行之匪艱,知之惟艱”,中央懸掛“博愛”二字)</p><p class="ql-block">左下:中央公園社稷祭壇南側紙扎彩門</p><p class="ql-block">右上:透過被鮮花裝飾的欞星門看拜殿靈堂(今中山堂)</p><p class="ql-block">右下:中山公園拜殿靈堂(今中山堂)前來吊唁的團體和群眾</p> <p class="ql-block">左上:中山公園拜殿靈堂(今中山堂)吊唁場景(左右對聯“恢復國際平等,恢復國家獨立”,中央牌匾“國民救國”)</p><p class="ql-block">左下:中山公園拜殿靈堂(今中山堂)內部</p><p class="ql-block">右上:中山公園拜殿靈堂(今中山堂)內擺放的鮮花、挽聯及花圈</p><p class="ql-block">右下:從中山公園移靈至香山碧云寺的隊伍(兩匹白馬拖動的飾滿鮮花的靈車)</p> <p class="ql-block">左上:移靈隊伍經過西長安街慶壽寺</p><p class="ql-block">左下:靈車移至香山碧云寺,暫厝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p><p class="ql-block">右上:香山碧云寺金剛寶座塔下的挽聯</p><p class="ql-block">右下:從香山碧云寺山門望向金剛寶座塔(中央可見為移動靈車搭建的臨時滑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社稷祭壇</p><p class="ql-block">社稷祭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周禮》“左祖右社”的營國定制建造于故宮午門之外、闕右門西側,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國家祭壇。社,為土神; 稷,為谷神。祭壇位于內壇核心區,正方形、三層、青白石砌筑,高0.96米。上層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鋪設五色壇土,俗稱“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臺中央立“社主石”,亦稱“江山石”,上銳下方,表示“江山永固”。明清兩朝皇帝每年的農歷二月、八月上戊日例行在此舉行祭祀儀式,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占地面積392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賞梅</p> <p class="ql-block">朱砂梅</p> <p class="ql-block">“豐后”梅</p> <p class="ql-block">“小骨里紅”梅</p> <p class="ql-block">“龍游”梅</p> <p class="ql-block">“單粉垂枝”梅</p> <p class="ql-block">“開運垂枝”梅</p> <p class="ql-block">“淡豐后”梅</p> <p class="ql-block">“單瓣杏”梅</p> <p class="ql-block">神廚、神庫</p><p class="ql-block">神廚神庫為社稷壇附屬建筑,神廚在北,神庫在南,各5間,均為懸山黃琉璃瓦屋面,金龍枋心旋子彩畫,建筑面積651.2平方米。神廚為制作祭品、存放各種廚具的處所; 神庫用于安放太社、太稷、后土句龍氏、后稷氏神牌、神龕及各種陳設、祭器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神廚、神庫現辟為園史館</p> <p class="ql-block">園史館</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一千年前,這里是遼金古剎,所遺“遼柏”參天蔽日,磅礴蓊郁;</p><p class="ql-block">六百年前,這里是明初營建北京城的核心構成和國家祭祀禮儀的神圣場所 --社稷壇,祀事隆盛,世代綿延;</p><p class="ql-block">一百一十年前,這里是北京城第一個開放的公園,景物巨麗,設施臻完,巍然稱“首善之園林”。</p><p class="ql-block">今天,這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中國古代都城理想秩序的杰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發揮著保護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服務中外游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悠悠千載,人杰地靈,歷久彌新,薪火傳承。為更好地展示和傳播中山公園所承載的悠久歷史、豐厚文化和獨特價值,以及在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方針指導下取得的新成就,我們策劃本展,首次以大量珍貴史料和園藏文物,輔以科技化展示手段,力圖使觀眾沉浸式了解一個見所未見的北京中山公園。</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p> <p class="ql-block">皇家祭壇 宮禁右掖</p><p class="ql-block">北京社稷壇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規制建于紫禁城西南側。</p><p class="ql-block">北京社稷壇是中國現存唯一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神和太稷神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千年名剎</p><p class="ql-block">遼代成為大型僧剎興國寺,元代改為喇嘛廟,稱萬壽興國寺。</p> <p class="ql-block">明初設壇</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年 (1377年) 以“社稷分祭未盡合理”改建社稷壇于南京午門之右,社稷同壝一壇。</p><p class="ql-block">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郊廟壇場悉如南京。</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墻垣三重,由內向外依次為壝墻、壇墻、外墻。祭臺居中,社、稷同壇同譴。拜殿、戟門位北。另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附屬建筑。</p> <p class="ql-block">國之大典 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社稷祭祀是中國悠久農業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禮儀傳統,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明清社稷祭祀等級分明、禮樂完備,充分體現了古代國家對土地和糧食的重視和崇拜,具有祈禱國家根基穩固、繁榮昌盛、疆土完整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從上至下)</p><p class="ql-block">石雕獸頭幢塔構件. 金(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石雕獸頭力士經幢構件. 金(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石雕飛天經幢構件. 明(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石雕坐佛經幢構件. 金(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 <p class="ql-block">社稷禮樂</p><p class="ql-block">祭器來源于原始社會日常飲食器具,隨著禮制觀念的完備,有了明尊卑、別貴賤、序長幼、分賓主的作用,或用金玉,或用陶匏。明清時期,對禮器質地、數量、形狀、尺寸、色彩的規定更加嚴格。主要為爵、登、铏、簋、籩、豆、尊、篚等容器,祭品則是盛在器內的各種物品。</p> <p class="ql-block">《行健會刊石記》碑 1937年</p><p class="ql-block">此碑詳細介紹了行健會的創辦意義、空間布局、會員機制等情況,由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張一麟撰文,許拜五書寫,陳云亭刻。</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 <p class="ql-block">銅附耳三足爐 清乾隆(1736年一1796年) 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施從云烈士像基座 1924年</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由馮玉祥發起,鹿鐘麟主辦,為辛亥革命烈士大都督王金銘、總司令施從云塑鑄了兩尊全身戎裝銅像,分別安放在公園拜殿南側。1926年4月,被京畿衛戍司令王懷慶下令拆除。</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龍戲珠紋洗(帶座) 清(1616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 <p class="ql-block">初創公園</p><p class="ql-block">1914年,在時任內務總長朱啟鈐的推動下,京都市政公所發起了“公園開放運動”,社稷壇成為民國政府開放的第一個公園,初名中央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于1914年10月起正式開放為公園,冠名為“中央公園”,其后幾經更名,1945年9月,市政府恢復中山公園舊稱,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中山公園由京都市政公所委托京師市民暨旅居紳商組織董事會經營管理。</p><p class="ql-block">社會各界人士響應市政公所號召,鼎力支持公園建設,熱心捐款捐物,完成了公園的初期籌建。</p><p class="ql-block">O 中山公園第一屆至第四屆董事會常任副會長、委員:</p><p class="ql-block">圖上左起:治格、孟錫玨、吳炳湘</p><p class="ql-block">圖下左起:華南圭、陳時利、賀欣</p> <p class="ql-block">公園創辦人、公園董事會主席朱啟鈐</p><p class="ql-block">(下圖)公園南門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公園大門門匾(復制品)</p><p class="ql-block">1914年初創原名為中央公園;</p><p class="ql-block">1928年9月奉政府令改稱中山公園;</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奉政府令改稱為北平公園,同年10月恢復中央公園原名;</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市政府恢復中山公園舊稱,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芳籞怡春”石額 清乾隆(1736年-1796年)</p><p class="ql-block">該石額原為圓明園“巖水澄華”殿石額。民國初年由朱啟鈐經市政府批準后運入公園保存。</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藏</p> <p class="ql-block">朱啟鈐紀念展(南壇門東側)</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原名中央公園)是北京城內首個將皇家禁地辟為公共場所的公園,是民國初年北京舊城改造和遜清皇家建筑公眾化的開端,是北京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近代化歷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件,其主持者是朱啟鈐先生。1914年,朱啟鈐先生時任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以公園南壇門外東側原清代宿衛值房為辦公地,名“一息齋”,取“一息尚存,其志不容稍懈”之意。他以杰出的才干和卓越的學識,為中山公園的開放和北京城市建設的近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值得銘記的物質和精神遺產。</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p> <p class="ql-block">一息齋</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最初的整治興建,均是朱啟鈐以內務總長兼市政督辦名義主持工作,臨時以南壇門外東側三間小屋為辦公地,由朱啟鈐題名為“一息齋”,于此辦公約六個月。1915年董事會辦公室建成后,一息齋閑置,董事會成員出于對朱啟鈐的尊重,室內陳設保持不變。1916年后因朱啟鈐參與袁世凱復辟被解職,常住天津,每年偶爾來園時必來此處晨夕盤桓。1938年冬,董事會編輯《中央公園廿五周年刊》時即在此設編輯部,間或在此詢問請教朱啟鈐建園之故事。</p> <p class="ql-block">朱啟鈐,字桂辛,號蠖公,民國政治家、著名愛國人士、現代城市建設拓荒者、實業家、建筑史學家、工藝美術家、文化遺產保護者。</p><p class="ql-block">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生于貴州紫江(今開陽)。清末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北京外城巡警總廳廳丞、津浦路北段總辦。辛亥革命后,先后任交通部總長、內務部總長、京都市政公務督辦,一度兼任國務總理。他既是古物陳列所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中國營造學社的創辦人。抗戰期間,朱啟鈐先生保持民族氣節,全力支持中國營造學社在大后方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館館員,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朱啟鈐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p><p class="ql-block">朱啟鈐一生著述甚豐,留有《哲匠錄》《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芋香錄詩》等著作,而他于1919年發現失傳已久的宋《營造法式》,并開展研究,是中國建筑歷史學科奠基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的開放</p><p class="ql-block">1913年,前清隆裕皇太后去世,民國政府在太和殿公祭3天,時任交通總長的朱啟鈐奉命負責天安門內外指揮等事宜,督查中發現社稷壇內草莽叢生,荒蕪不堪,萌發了為北京開辟第一座公園的念頭。經過斡旋,1914年,北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朱啟鈐發動社會賢達、商人共同捐款,創設董事會,出任董事長,將社稷壇改造為公園,于10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定名為“中央公園”,由此也掀起了波及全國的“公園開放運動”。</p><p class="ql-block">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其遺體在中央公園拜殿停靈。1928年,中央公園因此更名為“中山公園”。</p><p class="ql-block">圖為:1915年,朱啟鈐(右一)治翯清(右二)</p> <p class="ql-block">南壇門、石獅</p><p class="ql-block">此對石獅是1918年河北大名鎮守使王懷慶和統領李階平發現并捐獻給公園的。二獅重8800余斤,為蹲坐式,直背挺胸,姿態雄偉。1956年經考古專家鑒定“為宋代遺物,距今已有千年歷史”。20世紀60年代,為保護石獅,公園職工將其埋藏,直至1971年才得以重新與游客見面。</p> <p class="ql-block">遼柏</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有612株古樹名木,其中一級古樹371株、二級古樹235株、名木6株,以柏樹為主,分布在壇墻四周,多為明代初建社稷壇時所植,至今已逾600年。南壇門外的7株粗壯古柏為遼代興國寺之遺物,至今已逾千年,故稱“遼柏”。</p> <p class="ql-block">習禮亭</p><p class="ql-block">習禮亭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黃琉璃瓦朱欞石階的六方亭,建筑面積38.2平方米。原建在正陽門內兵部街鴻臚寺衙門內,是明清兩朝專為初次來京的文武官吏、少數民族首領和附屬國貢使等演習朝見皇帝禮儀之用,故稱習禮亭,亦稱演禮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焚毀鴻臚寺衙門,習禮亭幸免,1915年移置中央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銅像</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軒</p><p class="ql-block">來今雨軒建于1915年,建筑面積549.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世紀二十年代前后, 這里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1919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后,李大釗、周恩來、鄧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來今雨軒參加學會的聚會、座談會,闡明政治主張。1920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后,李大釗多次來到這里,宣傳馬克思主義。</p><p class="ql-block">1988年, 中山公園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3月,北京市將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列為“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進行保護修繕, 內設“少年中國學會專題展” “文學研究會專題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柏交翠亭</p> <p class="ql-block">故宮午門</p> <p class="ql-block">太廟明成祖手植柏</p><p class="ql-block">此柏高13.5米,樹干徑圍5.5米。枝葉繁茂,茁壯挺拔,獨領群柏之首。相傳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按“左祖右社”規制建成太廟以后,在此處親手所植樹。</p> <p class="ql-block">龍潭湖公園跳新疆舞(2025.3.20)</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兰县| 临澧县| 长垣县| 万荣县| 静宁县| 凤凰县| 苏州市| 叙永县| 夏津县| 岐山县| 桐庐县| 昌江| 儋州市| 伊吾县| 河东区| 双峰县| 康乐县| 平利县| 和龙市| 巴林右旗| 柞水县| 铜鼓县| 永顺县| 合江县| 达孜县| 垫江县| 永平县| 文安县| 页游| 灵山县| 石台县| 淮安市| 浦城县| 始兴县| 常山县| 和平区| 浦北县| 左贡县| 衡山县| 徐水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