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簡 史 1956.10~1981.10

延伸

<p class="ql-block">寫在前面的話</p><p class="ql-block">一、時代背景</p><p class="ql-block">二、大 事 記</p><p class="ql-block">三、社會評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寫在前面的話:</p><p class="ql-block">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歷時25年,涉及千家萬戶,距今七十年了。7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間,知青的歷史卻給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永久記憶。本人有著5年的知青經歷,閑賦在家曾編寫了幾十篇知青作品,受九江市政協文史委編撰《九江知青》的啟示,本著“團結,育人,存史,資政”的原則,現將本人作品的信息資料,去粗取精,按時間順序,疏理成文,以“簡史”的形式奉獻給知青朋友們。拙文難免疏漏及淺見,敬請各位不吝賜教。感謝Al:“豆包、DeepSeek ”的無私援助與奉獻。</p> <p class="ql-block">一、時代背景</p><p class="ql-block">1、借鑒、參照蘇聯青年墾荒運動的做法</p><p class="ql-block">蘇聯在1954年大規模墾荒運動中,改變了過去移民開荒的辦法,而以城市青年為墾荒主體,兩年里一共動員了27萬城市青年,到西伯利亞、哈薩克移民墾荒。此舉既解決了糧食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1955年4月,團中央代表團訪蘇時了解到蘇聯的城市青年移民墾荒運動,回來后就向黨中央匯報了蘇聯的做法,認為“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后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這個意見得到毛澤東同志的首肯。1955年7月份,團中央向黨中央提出《關于響應黨的號召,組織青年參加開墾荒地的幾項意見》,提出組織部分城市中不能升學和就業的初中、高小畢業生和沒有職業的青年參加墾荒工作。當時,在糧食問題非常突出的形勢下,這個意見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當時最著名的有3個墾荒隊:北京青年墾荒隊、上海青年墾荒隊、溫州大陳島青年墾荒隊。其中,北京青年墾荒隊是中國第一支青年墾荒隊。</p><p class="ql-block">2、解決城市就業問題</p><p class="ql-block">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城市中小學畢業生數量逐漸增多,就業問題凸顯。當時,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吸納勞動力能力有限,城市就業崗位不足。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城市無法為大量的初、高中畢業生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而農業生產對勞動力有較大需求。</p><p class="ql-block">3、社會主義建設理念</p><p class="ql-block">基于社會主義建設中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以及腦力與體力勞動差別的理念,鼓勵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將知識與勞動相結合,推動農村的發展。</p><p class="ql-block">4、調整城鄉人口分布</p><p class="ql-block">當時中國城鄉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人口增長過快,而農村地區缺乏有文化的青年人才。國家希望通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引導一部分城市青年到農村去,以緩解城市人口壓力,同時充實農村的人才隊伍,促進農村的發展。</p><p class="ql-block">5、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教育理念,強調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認為青年學生只有到廣闊的農村天地中去,參加生產勞動,了解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才能更好地鍛煉成長,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感同深受體驗基層社員的生產與生活,奠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p><p class="ql-block">6、備戰備荒的戰略考慮</p><p class="ql-block">60年代,國際形勢嚴峻復雜,中蘇關系惡化,存在戰爭威脅。將部分城市青年疏散到農村,有助于減少城市在戰爭等緊急情況下的壓力,同時也能讓知識青年在農村為備戰備荒貢獻力量。國家需要加強戰略后方建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特別是到邊疆地區,也有充實邊疆、鞏固國防的戰略考慮。</p> <p class="ql-block">二、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p> <p class="ql-block">  (一)1956年 </p><p class="ql-block">“上山下鄉”一詞最早見于1956 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 《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志。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于1955年,為縮小城鄉差距,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去墾荒, 11月份獲得北京團市委的批準與鼓勵,隨后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星荒的熱潮,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p><p class="ql-block">墾荒運動興起:團中央組織城市青年遠征墾荒,如貴陽青年自發成立墾荒隊赴丹寨農場,成為早期實踐。1955年11月29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專程來到江西德安縣看望從上海下鄉的98名墾荒隊員。1956年 1月21日,團中央向浙江溫州大陳島200名青年組成的志愿墾荒隊贈送錦旗。</p><p class="ql-block">(二)1962-1963年</p><p class="ql-block">國家系統性動員: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中央成立“安置城市上山下鄉青年領導小組”,提出知青安置以插隊為主,強調“長期任務”和“培養接班人”目標。</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推動規劃:周恩來提出15年安置計劃,將知青工作納入國家整體勞動力規劃,并倡導插隊模式。</p><p class="ql-block">(三) 1964年1月16日</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 (草案)》指出:“近兩年來,各地又有計劃有組織地動員了近十萬名知識青年到人民公社的生產隊去落戶,更多的知識青年參加了國營農、林、牧、漁場的建設。他們在當地黨、團組織的教育和領導下,通過各項生產勞動和政治運動的鍛煉,提高了覺悟,學到了本領,在傳播文化科學知識、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進行農業科學實驗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從而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現在,他們中有些人已經光榮地參加了共青團和共產黨,有些人已經被推舉為社、隊干部,也有些人已經成為改進農業生產技術、鞏固集體經濟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模范人物,為下鄉知識青年樹立了榜樣。明確上山下鄉為“長期方針”,目標包括解決就業、建設新農村和培養革命接班人。 從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計下去知青129萬,適應了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的要求,減少了城鎮人口,支援了農業生產和邊疆建設 。 地方實踐深化:如貴陽市1964-1965年組織多批知青赴郊區插隊,強調“三滿意”(本人、家庭、學校滿意)原則。</p><p class="ql-block">(四)1965年10月</p><p class="ql-block">國務院知青辦(全稱: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成立。國務院知青辦的主要職責是具體組織實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安置工作。包括制定相關政策、計劃和保障措施,統籌安排知識青年的下鄉事宜,如確定安置對象、方式、經費、物資等;協調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推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順利開展;了解和掌握知識青年在農村的生產、生活情況,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和宣傳等。</p><p class="ql-block">(五)1966年5月7日</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看了軍委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后,給林彪寫了一封信(簡稱《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以后,中央、省、地、縣機關、事業單位開辦了數以萬計的“五七干校”,干部分期分批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66~1970屆部分大學生到軍墾農場、生產建設兵團、五七干校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鍛練。</p><p class="ql-block">(六)1967年11月3日</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關于教育革命的指示》,大批學生留在校內鬧革命。66、67、68三屆學生積壓達1000多萬人 。 1968年 4月,毛澤東在黑龍江省革委會《關于大專院校畢業分配工作的報告》中批示,要求各部門、各地方、各大中小學面向農村、邊疆、工礦、基層,即“四個面向”,及時做好畢業生的分配工作 。</p><p class="ql-block">(七) 1968年12月22日 </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發表著名文章:《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文中引用了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全國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400萬“老三屆”學生被動員下鄉。</p><p class="ql-block">(八)1969年</p><p class="ql-block">戰備動員背景:國際形勢緊張(中蘇對峙),知青被納入生產建設兵團,強化邊疆開發和戰備。1969年初 ~1970年 原有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大規模擴大建制,同時新成立了內蒙古、蘭州、廣州等10個“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西藏、江西、廣西的3個農墾師,加上50年代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國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3個農墾師 。</p><p class="ql-block">(九)1970年5月</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轉發國家計委軍代表關于進一步做好知識青年下鄉工作的報告。1973年2月,國家計委勞動局提出的《關于動員安置1973年城鎮應屆畢業生上山下鄉的意見》,要求各地準備迎接新的上山下鄉任務,興起新的上山下鄉高潮。</p><p class="ql-block">(十)1970年10月15日</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期,大學恢復招生并改革,部分高校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大學生”,自此直至1976年,全國前后共招收7級學員,總計約97萬人,據不完全統計下鄉、回鄉知青約占60%以上。大學恢復招生并改革,源于1968年7月22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親自寫了一段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里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后來人們把毛澤東這段話稱為“七二一指示”。</p><p class="ql-block">(十一)1972年 12月20日</p><p class="ql-block">福建莆田縣小學老師李慶霖給毛澤東寫信,反映知青上山下鄉中的困難和問題。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閱讀了由王海容轉交的一封人民來信。毛主席批示:李慶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一石激起千層浪,毛主席的回信很快在中央引起了高度的重視。 4月29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專題會議,在傳達李慶霖這封信的時候,他說:一定要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項工作做好,不能再讓主席操心。會后,國務院代表沙風少將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迅速組織了一支由黨政軍三方結合的工作隊70多人,分成了12個調查小組,分赴12個省、區調查全國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為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召開做準備。</p><p class="ql-block">(十二)1970年 - 1973年 </p><p class="ql-block">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人數銳減,原因是經濟“過熱”,出現“三突破”,職工隊伍迅速膨脹,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大部分留城,部分在鄉知識青年也通過招工回城 。 1973年1月全國計劃工作會議提出采取經濟“緊縮”政策,嚴格控制職工總數增長,城市中學畢業生出路又以上山下鄉為主 。</p><p class="ql-block">(十三)1973年6月22日至8月7日</p><p class="ql-block">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周恩來主持全國知青工作會議,針對下鄉條件、生活保障等問題出臺調整措施,強調“國家關心、負責到底”。</p><p class="ql-block">地方安置轉型:如湖南省調整知青安置方式,從分散插隊轉向集中“知青點”管理。 中共中央轉發了 《關于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報告》,提出6條統籌解決辦法。同時指出,“今后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主要采取以下四種形式:</p><p class="ql-block">1、插隊,要適當集中,建立青年點,有條件的也可回老家落戶;</p><p class="ql-block">2、以下鄉知識青年為主,有帶隊干部和部分貧下中農參加,在人民公社里建立集體所有制的青年隊;</p><p class="ql-block">3、在土地比較多的地方,單獨建立以下鄉知識青年為主,有帶隊干部和部分貧下中農參加,在人民公社里建立集體所有制的農場;</p><p class="ql-block">4、到生產建設兵團和國營農、林、牧、漁場。</p> <p class="ql-block">(十四)1973年</p><p class="ql-block">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104號文件。文件標題為“關于黃硯田、李耀東奸污迫害女知青的通報”。文件精神主要是通報黑龍江建設兵團16團團長黃硯田、團參謀長李耀東奸污迫害女知青的案件,以起到警示作用,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也要求各地檢查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提出改進措施。</p><p class="ql-block">(十五)1973年8月4日</p><p class="ql-block">經毛主席審閱,中共中央文件中發【 1973】30號《中共中央轉發國務院關于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報告》正式下發,出臺了關于知青返城的政策。文件首次提出,在全國縣以上黨委建立知青辦,保障知青的權利;文件首次把知青招工、招生、征兵、提干納入國家計劃,使知青回城有了計劃保障;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上提出對知青的特殊政策:病退、困退,頂替。</p><p class="ql-block">(十六)1976年12月</p><p class="ql-block">華國鋒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指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1977年的中心任務之一。</p><p class="ql-block">(十七)1978年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 (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等全部參加了會議),會議的議題是討論中共中央正式文件 《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會議紀要》。經過充分討論,政治局集體一致通過這一紀要,紀要的一開篇,就對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做出了全面的評價。原文如下: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毛主席、黨中央號召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占主導地位的,成績是主要的,是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聯系在一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全國1700多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農村三大革命’斗爭中,經受了鍛煉,增長了才干,提高了覺悟,做出了貢獻。” “他們把文化科學知識帶到了農村,成為農業戰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在開發邊疆和山區、建設草原和林區、建立糧食和橡膠基地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績” “特別是在保衛邊疆斗爭中立下了功勞。”</p><p class="ql-block">全國知青工作會議提出“逐步做到不搞現在這樣的知青上山下鄉”,明確城鄉統籌就業方針,允許知青返城。 返城高潮:1978年底至1980年,通過病退、頂替等政策,全國知青大規模返城,各地知青辦陸續撤銷。</p><p class="ql-block">(十八)1977年底</p><p class="ql-block">黨和政府決定恢復高考,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回到故鄉,準備復習參加高考。一些人堅持在農村邊生產邊復習。考上大學的</p><p class="ql-block">1977級、78級、79級三屆大學生中,下鄉、回鄉的知青比例比較高,他們是極具特殊意義和時代烙印的群體。見證時代轉折,閱歷豐富,是知識復興的推動者、社會發展的貢獻者。</p><p class="ql-block">(十九)1978年冬天至1979年春</p><p class="ql-block">云南西雙版納農場部分知青以罷工、絕食、臥軌、到北京上訪請愿的形式將他們要求回城的訴求表達出來,使得中央感覺到問題的緊迫性,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務院批準了知青辦一個“六條辦法”的請示報告。</p><p class="ql-block">六條具體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1、積極辦好農場,盡可能地把知青穩定在農場中,這是前提。</p><p class="ql-block">2、需要商調回城的,可以參照以往辦理病退、困退的規定。</p><p class="ql-block">3、城鎮職工退職退休后,可以招收其在農場的子女。</p><p class="ql-block">4、從國營農場參軍的知識青年,從1979年起,退伍復員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分配工作。</p><p class="ql-block">5、城市招工時,允許到農場商調</p><p class="ql-block">本市下鄉知青。</p><p class="ql-block">6、上海郊區去云南農場的青年,本人愿意回原籍社隊,可以允許。</p><p class="ql-block">六條辦法于1979年1月下旬下發至各省市自治區,知青們得知后聞風而動,返城行動很快從云南蔓延至全國。</p><p class="ql-block">(二十)1979年后 </p><p class="ql-block">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留在了農村 。</p><p class="ql-block">(二十一)1980年5月8日,</p><p class="ql-block">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p><p class="ql-block">(二十二)1980年8月18日</p><p class="ql-block">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上山下鄉的青年中,也有不少深入群眾、用功學習、很有才干的人。”</p><p class="ql-block">(二十三) 1981年10月</p><p class="ql-block">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起草了一份 《二十五年來知青工作的回顧與總結》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起因、發展、失誤、教訓等若千重大問題給出了基本看法。至此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畫上了句號。1981年 國務院知青辦宣布撤消,知青上山下鄉徹底結束 。</p><p class="ql-block">(二十四)1982.10.7</p><p class="ql-block">湖南知青蕭蕓寫信,“要求把下鄉知青的農齡算入工齡中”。胡耀邦總書記對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國家有關部門著手調查解決知青的工齡問題。”1983年6月,中央365號文件明確指出:知青在農村勞動期間的農齡一律計算到工齡中去。</p><p class="ql-block">1985年,勞動人事部發文《關于解決原下鄉知識青年插隊期間工齡計算問題的通知》將下鄉知識青年的工齡從其下鄉之日算起。</p> <p class="ql-block">三、社會評價</p> <p class="ql-block">(一)正面評價</p><p class="ql-block">1、國際背景應對</p><p class="ql-block">在冷戰格局下,通過屯墾戍邊強化邊疆穩定,抵御外部威脅。</p><p class="ql-block">2、促進城鄉交流</p><p class="ql-block">知識青年將城市的文化、知識、新思想帶到農村,開辦夜校、掃盲班,提高了農民的文化水平,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激發了農村青年對外部世界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3、推動農業發展</p><p class="ql-block">一些知青積極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引進新的種植方法和優良品種,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揮了積極作用 。</p><p class="ql-block">4、國家戰略意義</p><p class="ql-block">在當時特殊歷史時期,將大量中學畢業生下放到農村,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為城市的穩定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被視為解決就業壓力、推動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的戰略舉措,尤其在農業合作化和邊疆開發中作用顯著。</p><p class="ql-block">5、培養艱苦奮斗精神</p><p class="ql-block">知青們在農村艱苦環境中得到磨礪,學會吃苦耐勞,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許多人在返程后將這種精神品質帶入工作崗位,為國家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 。</p><p class="ql-block">6、為改革開放儲備力量</p><p class="ql-block">強調與工農結合,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部分知青成為農村技術骨干或基層干部。 返城后許多知青成為各行業骨干力量,他們將在農村積累的經驗和思考轉化為改革創新的動力,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 </p> <p class="ql-block">(二)負面評價</p><p class="ql-block">1、歷史階段差異</p><p class="ql-block">“文革”前與“文革”中的下鄉運動在動員方式、政治色彩上差異顯著,后者更突出意識形態教育。 </p><p class="ql-block"> 2、代際代價</p><p class="ql-block">幾千萬年輕人在本應接受教育、追求夢想的年紀到農村務農,導致他們失去了系統受教育的機會,個人發展受到限制;造成了人才培養的斷層,許多人的青春被荒廢 。部分農村因安置壓力出現資源緊張,返城后亦面臨就業困境。</p><p class="ql-block">3、生活條件艱苦</p><p class="ql-block">知青到農村后面臨艱苦的生活條件,如飲食不習慣、飲水困難、居住條件差等,給他們的身心帶來了較大壓力 。</p><p class="ql-block">4、家庭分離</p><p class="ql-block">大量知青下鄉,造成無數家庭被強行拆散,給知青及其家庭帶來了情感上的痛苦 。</p><p class="ql-block">5、社會混亂</p><p class="ql-block">運動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個層面的社會混亂 。 </p> <p class="ql-block">(三)長期遺產</p><p class="ql-block">1、文化記憶: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衍生大量文學、影視作品以及反映知青生產、生活的文章,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大、中、小型知青紀念聚會和聯誼活動,一些地方相繼建起了知青博物館、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公園等,某些個體、地域群體利用信息技術網絡建立了知青網站,反映知青生活的復雜性。 知青們成群結隊自發的組織返鄉省親,探望貧下中農社員親人,緬懷青春歲月,回憶奮斗時光,分享鄉村振興成果。</p><p class="ql-block">2、政策啟示:為后續城鄉人口流動和就業政策提供經驗,如改革開放后強調市場調節與多元就業。</p> <p class="ql-block">(四)部分先進典型</p> <p class="ql-block">根據歷史資料,國家層面表彰的知青部分典型人物:</p><p class="ql-block">楊華:</p><p class="ql-block">1932年生,中共黨員。1955年發起組織全國第一支青年墾荒隊——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到黑龍江省蘿北荒原墾荒。1955年、1959年兩次出席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榮獲“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稱號、北大荒功勛獎章,被授予勞動模范稱號,先后受到多位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p><p class="ql-block">邢燕子:</p><p class="ql-block">1958年高中畢業后放棄升學,主動到河北省寶坻縣司家莊插隊,帶領村民開荒、發展副業,成為全國知名的“知青標兵”。周恩來總理多次接見她,稱其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榜樣”。1964年受邀參加毛澤東71歲生日晚宴,并坐在毛澤東身旁;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被樹立為全國知青學習典型。</p><p class="ql-block"> 侯雋:</p><p class="ql-block">1962年從北京高中畢業后主動到河北省寶坻縣竇家橋大隊插隊,成為“扎根農村”的典范。她帶領村民科學種田、興修水利,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注其事跡,稱其為“知識青年的好榜樣”;1964年與邢燕子一同參加毛澤東生日晚宴,成為全國知青運動的標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董加耕:</p><p class="ql-block">1961年放棄北京大學錄取機會,回到江蘇鹽城農村務農,推廣農業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其事跡被《人民日報》報道后引發全國關注。1964年受邀參加毛澤東生日晚宴,被樹立為“回鄉知青”的典型代表;周恩來總理贊揚其“為農村青年樹立了榜樣”。</p><p class="ql-block">薛喜梅:</p><p class="ql-block">1968年從河南鄭州到郟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插隊,帶領村民填溝造田、興修水利,使糧食畝產從300斤增至1400斤。她還組織知青改造荒灘,發展林果業。1979年作為先進知青代表參加全國座談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其事跡被國務院知青辦編入《真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程有志:</p><p class="ql-block">1964年高中畢業后到河北涿鹿縣溫泉屯插隊,通過改良梨樹修剪技術和培育玉米良種,使當地梨產量翻番、糧食增產4倍。他還推動北育南繁試驗,培育出多個農作物良種。當選全國五屆人大代表、共青團中央委員,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并出席全國科學大會。</p><p class="ql-block">孫立哲:</p><p class="ql-block">1969年從北京到陜西延安插隊,自學成為赤腳醫生,十年間在農村簡陋條件下完成3000多例手術,救治8萬余人次。其事跡因李先念副總理批示而廣為人知。1974年被國務院樹為“赤腳醫生典范”,事跡被全國推廣;1978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p><p class="ql-block">柳昌銀:</p><p class="ql-block">1956年到吉林長白山下插隊,培育出7個水稻高產品種,使當地畝產從200斤增至800斤,成為“種子迷”。其品種在全國推廣,甚至出口國外。1960年被評為吉林省青年標兵,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并獲獎。</p><p class="ql-block"> 嚴洪華:</p><p class="ql-block">1968年插隊安徽肥東縣后,研制出“九二〇”農藥和“殺螟桿菌”,解決了蟲害問題;后又攻克“殺蟲雙”農藥,推動農業無公害化。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刊物專題報道,1976年當選肥東縣委常委,成為科技興農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高崇輝:</p><p class="ql-block">1949年出生于鶴崗高級知識分子家庭,1968年到北大荒克山農場。他從農工成長為排長、連長,被授予堅持下鄉、鐵心務農模范知識青年稱號。1979年獲評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當選全國青聯委員等。后來他在上海農墾糧油公司任職,業績出色。他還為北大荒幫扶困難老知青的基金捐資,出資重修生產隊隊部等。</p><p class="ql-block"> 吳獻忠:</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拒絕清華北大錄取,扎根遼寧農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后因政治誣陷入獄,平反后創辦企業,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典型。雖未獲國家級稱號,但其事跡被廣泛報道,成為知青群體中“堅守理想”的象征性人物。</p><p class="ql-block">金訓華:</p><p class="ql-block">出生于1949年,是上海市吳淞第二中學的1968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5月,在黑龍江省遜克縣遜河公社雙河大隊插隊落戶。1969年8月15日,遜克縣遭遇特大山洪,為搶救國家財產,金訓華毫不猶豫地跳入洪水中,最終不幸犧牲,年僅20歲。他的事跡被廣泛宣傳,成為那個時代的青年楷模。金訓華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黑龍江省革委會于1969年9月30日發布決定,號召學習他的英雄事跡。他的名字也被列入“中華英烈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進集體與地區典型:</p><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因毛澤東1955年批示得名,成為全國知青運動的標桿地區,涌現出薛喜梅等大批先進人物。</p><p class="ql-block">“鐵姑娘隊”:多地組建的女子知青勞動隊伍,以高強度勞動和奉獻精神著稱,如山西大寨“鐵姑娘隊”。</p><p class="ql-block">這些典型人物和集體體現了知青群體在不同領域的貢獻,包括農業生產、科技推廣、醫療衛生等。他們的表彰多通過全國性會議、媒體報道及領導人接見實現,部分被寫入國務院知青辦編撰的《真實的故事》等官方文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高碑店市| 天水市| 长泰县| 西乌珠穆沁旗| 磴口县| 彩票| 右玉县| 和平县| 哈尔滨市| 乌鲁木齐县| 马龙县| 苏州市| 石嘴山市| 林州市| 略阳县| 抚松县| 治县。| 中卫市| 黎城县| 集贤县| 安吉县| 浠水县| 大关县| 区。| 景谷| 疏勒县| 达日县| 海南省| 西林县| 贵港市| 铁岭县| 黔西| 苗栗市| 古浪县| 聂荣县| 新宁县| 珲春市| 和田县| 政和县| 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