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們家“80”后欣賞元謀土林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三月十五日,我收到了來自湖南老家快遞的《彭氏家乘》卷首、卷八、卷九。當晚,我便開卷閱讀。記得《彭氏家乘》八修籌備時,組委會多次邀我參與,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心存遺憾。今天《彭氏家乘》八修工程圓滿完成,我心中特別高興!在此,對《彭氏家乘》八修圓滿發(fā)行表示熱烈祝賀,對參加《彭氏家乘》八修的全體宗賢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p><p class="ql-block"> 當我看完《彭氏家乘》,仿佛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聆聽教誨。不僅增長了學識,懂得了追源溯節(jié)、修譜工作的傳承深意。更是理清了彭姓先祖的來龍去脈。</p><p class="ql-block"> 彭氏先祖篯鏗堯封之彭城,以國為姓,即彭祖,子孫以國為氏。彭無二宗,自古以來無異。篯鏗受封于大彭,繁衍于荊楚,迫遷于秦隴,再盛于江淮。</p><p class="ql-block"> 《彭氏家乘》收錄了富祖桂二郎子昌房后代。經多方考證:吾族歷朝歷代,英才輩出,代有賢達,遍布全國各地。放眼今日,人才燦若星辰,各行各業(yè)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不勝枚舉。上下四千年,期間,或以軍功、政績而位列王侯;或以道德文章而欽題國瑞;或為忠貞義烈而名標正史;或以鴻才博學而廣育英才。</p><p class="ql-block"> 此次《彭氏家乘》八修,經族中賢達研究,采取與時俱進、新式新招,去舊時不足,立盛世新潮。男女平等,女子承祧。</p><p class="ql-block"> 《彭氏家乘》八修,總結了以前七修的經驗,彌補了因時更替,世事沉浮,許多歷史人物資料散失的不足,為尋找佐證材料,修訂宗賢不辭辛勞,閱萬卷書,行萬里路,力求完美,克服修譜工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然而,族中賢達無分老少,“仰先賢之德澤,繼譜牒之千秋”,獻計獻策捐錢出力,實為功不可沒,貢獻巨大。</p><p class="ql-block"> 在《彭氏家乘》卷首,刊有《府君三元先生傳贊》一文,重現一代名醫(yī)、我的父親彭三元先生醫(yī)者仁心,大愛精誠的家國情懷,體現了族人對父親發(fā)自內心的敬重與愛,以族譜傳贊刊發(fā),流芳百世。在此,我受母親劉鮮艷女士之托,代表全家人對參與《彭氏家乘》八修的各位尊長、賢達表示衷心感謝!同時小詩一首以表敬意,請族人和朋友們雅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氏家乘》萬古流芳</p><p class="ql-block">——讀新修《彭氏家乘》寄謝諸宗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家乘到蓉城,</p><p class="ql-block">湘?zhèn)髟凄鶈⑿鲁獭?lt;/p><p class="ql-block">蕓編夜展心潮涌,</p><p class="ql-block">祖德時聞涕淚橫。</p><p class="ql-block">文武勛華銘簡冊,</p><p class="ql-block">滄桑世系證功名。</p><p class="ql-block">春暉共沐傳薪火,</p><p class="ql-block">一脈長承萬里情。</p><p class="ql-block">——彭天明2025.03.12于成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 仁心鑄就的生命豐碑——追憶父親彭三元的醫(yī)者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彭三元是一名中醫(yī)醫(yī)生,他出生在水深火熱的舊社會,成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他的一生見證了歷史的風云浩蕩,體悟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看到了偉大的祖國舊貌換新顏的巨變,也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是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在共產黨的培養(yǎng)下,從貧窮的山村里走出來的好干部、好醫(yī)生,他是用一生踐行”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好醫(yī)生。他的一生平凡,卻閃耀著大愛的光茫;他的醫(yī)術精湛,卻為人低調謙和;他一生清廉正直,自始至終不忘初心。他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容笑貌時時刻刻都浮現在我的眼前,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一、赤子初心:從苦難中走出的杏林新苗</p><p class="ql-block"> 1936年秋,湘南丘陵間的祁東縣大高塘村,七兄妹中的第三個孩子降生在簡陋的土磚茅草屋里。這個穿著草鞋或赤腳跑過七十二道山梁的少年不曾想到,未來自己將用銀針丈量生命的溫度,與中草藥相伴一生。十歲才踏進學堂的父親,每天跋涉二十里山路到鐵堂沖學校讀書,風雨無阻,直到考上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從此,油燈下泛黃的書頁里,不僅藏著《傷寒論》的奧義,更孕育著"懸壺濟世"的種子。</p><p class="ql-block"> 在毛坪鄉(xiāng)聯(lián)合診所當學徒的歲月里,少年的他像海綿般汲取中醫(yī)藥智慧:清晨替師父彭谷龍搗藥時觀察草藥的紋理,深夜抄方時揣摩君臣佐使的配方;他那時起,養(yǎng)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1957年那個丹桂飄香的九月,當這個背著粗布包袱的青年走進湖南中醫(yī)學院時,家鄉(xiāng)的晨霧仿佛都在為他加冕——這是新中國的春風里,最動人的知識改變命運的注腳,是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離開了祖祖輩輩“面朝黃士背朝天”的家鄉(xiāng),來到了“天高憑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省城,開啟了新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二、大醫(yī)精誠:五十載仁心仁術的生動注腳</p><p class="ql-block"> 大學畢業(yè)后,父親分配到江華縣人民醫(yī)院工作。在江華瑤山的密林深處,人們常看見一個背著竹簍的年輕醫(yī)生。他時而俯身辨認草藥的脈絡,時而與瑤族藥師促膝長談,醫(yī)院后花園的"百草園"里,每株藥草都凝結著他對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思考,那個在出診路上總揣著筆記本的身影。1962年父親調回祁東縣人民醫(yī)院工作,他以醫(yī)院為家,用三十八年的光陰將中醫(yī)藥與西醫(yī)藥結合起來,并發(fā)揚光廣;將治療疑難雜癥的瑤醫(yī)驗方與現代醫(yī)學結合起來,編織成獨特的診療體系。</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問診臺前永遠上演著生命的奇跡:他會從產婦的食補方里發(fā)現止血的玄機,在患者掌紋中讀出肝臟的密語。1992年深秋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當現代醫(yī)學儀器在兒媳的病床前沉默時,是父親用三十多年積累的"三七燉雞"辯證施治經驗,在生死邊緣寫下回春的傳奇。</p><p class="ql-block">三、清風傲骨:醫(yī)道尊嚴的當代詮釋</p><p class="ql-block"> 在商品經濟大潮洶涌的九十年代,父親的診室始終是一片凈土。面對藥商遞來的金邊名片,他總是說:"處方箋不是支票本"。那些翻山越嶺求醫(yī)的鄉(xiāng)親們記得,彭大夫開出的藥方里,永遠優(yōu)先寫著田埂邊的車前草、后山的金銀花。退休后婉拒診所"干股"時,他的理由樸素得令人動容:"白大褂沾不得銅銹味"。</p><p class="ql-block"> 父親六十歲時,不幸身患肺癌,手術切除左肺。他用自己發(fā)明的中醫(yī)藥配方進行調理,與肺癌博斗二十年,成為遠近聞名的“抗癌英雄”。</p><p class="ql-block"> 父親過世后,母親在整理遺物時發(fā)現的檀木箱里裝有十多本日記本,靜靜訴說著醫(yī)者的堅守:褪色的會議證件、照片,串聯(lián)起基層醫(yī)療改革的足跡,泛黃的筆記本里168個妙方如星斗排列,那些未發(fā)表的論文手稿上,還留著深夜批注的藍黑墨水痕跡。這位總是自稱"草根醫(yī)生"的老人,用畢生心血在湘南大地筑起一座無形的醫(yī)德豐碑。</p><p class="ql-block">四、薪火永傳:穿越時空的精神饋贈</p><p class="ql-block"> 父親走后的每個清明,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里總浮動著熟悉的藥香——那是他手植的杜丹、芍藥、杜仲樹在吐露新芽。當我們翻開他手寫的《中醫(yī)處方詩箋》,平仄韻律間流淌的不僅是醫(yī)術傳承,更是"醫(yī)乃仁術"的永恒。那些被他治愈的患者,如今帶著兒孫來到墓前,講述著"彭大夫"是如何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軌跡。</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中醫(yī)藥走向世界的時代,父親筆記本里工整謄錄的中醫(yī)驗方,正在實驗室里煥發(fā)新的生機;他堅持半世紀的出診日記,成了研究基層醫(yī)療史的珍貴檔案。當年輕醫(yī)生們誦讀著他編寫的《農村中醫(yī)藥實用教材》,恍惚間又看見家鄉(xiāng)那個在曬谷場上教村民辨識草藥的身影,恍惚間又看見家鄉(xiāng)的小道上那愰動的馬燈——這何嘗不是最動人的薪火相傳?</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彭三元醫(yī)師,用數十年光陰寫就的中醫(yī)人生,恰似一味傳承千年的古方:既有《黃帝內經》的智慧沉香,又帶著泥土的芬芳;既保持著傳統(tǒng)的君臣佐使,又融合著現代的科學精神。這位始終自稱"草根醫(yī)生"的老人,最終在時光長河里留下了比錦旗更閃耀的印記——那就是千萬患者眼里的生命之光,是杏林園中永不凋零的仁心之花。當三湘四水的晨霧再次漫過他曾跋涉的山路,我們終于懂得:為人民服務的醫(yī)者,從未離開,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特別感謝彭紅生叔叔提供寶貴的原始資料及圖片!)</p><p class="ql-block">《醫(yī)者仁心,大愛精誠》</p><p class="ql-block">——致父親彭三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把湘南的貧瘠</p><p class="ql-block">熬成三指搭脈的晨昏</p><p class="ql-block">竹簍裝滿星斗時</p><p class="ql-block">瑤山的露珠正在銀針上結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藥碾轉動七十二年光陰</p><p class="ql-block">碾碎戰(zhàn)火 饑荒 肺癌的陰影</p><p class="ql-block">處方箋上開出的春天</p><p class="ql-block">總帶著車前草謙卑的體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夜臺燈舔舐醫(yī)案</p><p class="ql-block">墨跡在宣紙上長出年輪</p><p class="ql-block">168個秘方在木箱里發(fā)芽</p><p class="ql-block">長成漫山遍野的當歸與黃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用拒收的紅包稱量醫(yī)德</p><p class="ql-block">讓銅錢草在診室窗外枯榮</p><p class="ql-block">那些翻山越嶺的錦旗</p><p class="ql-block">最終化作墓碑旁不謝的迎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我把聽診器貼近黃土</p><p class="ql-block">依然聽見您的心跳</p><p class="ql-block">在每株草藥的脈絡里</p><p class="ql-block">續(xù)寫著懸壺濟世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彭天明,湖南祁東人,彭三元先生長子。現為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草書研究會研究員、四川省毛體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科譜作家協(xié)會理事、成都蓉之聲合唱團文化委員、成都市武侯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县|
鲁山县|
宿州市|
大新县|
隆子县|
蕉岭县|
木兰县|
芜湖县|
广平县|
屯门区|
双鸭山市|
林西县|
黔东|
大厂|
高要市|
洛扎县|
沾化县|
大田县|
都兰县|
招远市|
巴马|
平邑县|
浮山县|
青岛市|
若羌县|
福建省|
南郑县|
玉龙|
巴彦淖尔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东乡县|
蒲江县|
柏乡县|
巨鹿县|
正镶白旗|
吉首市|
平安县|
达尔|
区。|
江孜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