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統九年(1444年),由明英宗寵信的司禮監太監王振口所建。據《明史》記載,"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智化寺繁盛時占地兩萬平方米,前后五進殿宇,分東、中、西三路,為皇城東部一處顯赫的大型寺院。目前智化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進殿宇,堪稱北京市內較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筑群,同時又是一處匯集古樂、造像、雕刻、彩繪等傳統文化藝術的寶庫。因此,1961年智化寺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這座古老的寺廟煥發了新的生機。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隊進駐智化寺,遷走院內住戶。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80處,北京市有18處,智化寺名列其中。1984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2年,北京文博交流館在智化寺成立,旨在為北京地區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公眾之間提供文化交流的平臺,古老的智化寺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不論什么時節,當您走進智化寺的院落中,或漫步或小憩,品味它美輪美奐的建筑、雕刻精湛的佛像、色彩依舊的彩繪;欣賞它古樸典雅的音樂;追溯它幾度榮衰的歷史。智化寺將給您留下最深刻的記憶,找到一份難得尋覓的情懷。</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受約前來智化寺參觀、賞析古老的京音樂,我們找地停好車,順胡同步行過來。</p><p class="ql-block"> 進入智化寺,正面是智化門,西側是鐘樓,東側是鼓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鐘樓</p><p class="ql-block"> 鐘樓,內有一口銅鐘,鑄造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高1.60米,口徑1.05米,唇厚9厘米。鐘身鑄有二十余種梵文經咒。鐘樓與鼓樓均為上下兩層,下層為磚壁,上層為木制障日板壁。最突出之處在于下層角科的坐斗,其闊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好像并列了兩具坐斗。這樣的做法既增加了載重力,又不至于因多一個坐斗而使下檐伸出過長,影響上下兩層的比例。</p> <p class="ql-block"> 鐘、鼓,作為我國具有傳統特色的禮器和樂器,早在商周時代即被廣泛運用,無論朝會、慶典、祭祀、征戰,鐘鼓齊鳴營造了隆重熱烈的氣氛。在古代,鐘、鼓也作為計時工具,鼓樓定更擊鼓、鐘樓撞鐘報時極有規律,北京的鐘鼓樓就作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報時中心。鐘、鼓進入寺院,早晨先敲鐘后擊鼓,晚上先擊鼓后敲鐘,早晚報時,規范寺院僧人的起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鼓樓</p><p class="ql-block"> 鼓樓,與鐘樓的外觀形制基本相同。原有一架明代龍紋大鼓放置其中,鼓高1.45米,鼓面用牛皮制成,直徑1.07米,最大周長4.3米。1987年鼓樓修繕時,將明式大鼓挪出,經修復后,保存在智化殿內。目前鼓樓內陳列一架復制大鼓,規格雖小,但圖案和裝飾技法一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智化門</p><p class="ql-block"> 智化門,相當于一般寺院的天王殿。原中央設佛座,前供彌勒、后置韋馱。左右二廂以木欄區隔,前部二金剛分列東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現已無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敕賜智化禪寺報恩之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記述了王振自明永樂年間入宮以來,在明仁宗、明宣宗尤其是明英宗朝屢加顯庸的歷史,并為此建此寶剎,為國家、天子及黎民百姓祈福等內容。</p> <p class="ql-block"> 智化門沒開,我們從右側角門進入二進院。</p> <p class="ql-block"> 智化門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智化門的南面便是智化殿了,這里是京音樂的演奏場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智化殿</p><p class="ql-block"> 智化殿,相當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中和兩側原有石質須彌座,供木質漆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坐像,惜現已移往他處,目前陳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大悲堂,體量較小。在智化殿后抱廈內,保存有一幅明代"地藏菩薩說法相"木板壁畫。其頂部的天花藻井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失美國,目前保存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京音樂,是明清時期流傳在北京地區的傳統音樂,相傳發源于民間,來自于宮廷,經智化寺藝僧按代傳承,至今已500多年,傳至第二十七代傳人。其曲調莊重典雅,曲譜珍貴神秘,曲牌古老豐富,傳承嚴謹有序,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智化寺京音樂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觀賞完京音樂演奏后,我們繼續觀賞。</p> <p class="ql-block"> 出了智化殿,我們來到了藏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藏殿</p><p class="ql-block"> 藏殿坐西朝東,是智化殿的西配殿。殿的結構與大智殿相同。殿內因存一具北京僅有的明代八角形轉輪藏而得名。“藏" 在這里是容納收藏之意。這具轉輪藏結構嚴謹,雕刻藝術精湛,文化涵義深奧。 其頂部壇城藻井刻意求工、雕刻彩繪精美華麗。</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古建筑古樸典雅,殿內的藻井美奐絕倫,天花彩畫則含義深刻,是匯集雕刻、彩繪等傳統文化遺產的藝術寶庫。藏殿中轉輪藏與壇城藻井的布局設計獨具匠心,雕刻彩繪精美華麗,展現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藝, 體現出藏殿重要的文化藝術內涵。</p> <p class="ql-block"> 在藏殿的對面,便是大智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智殿</p><p class="ql-block"> 大智殿坐東朝西,是智化殿的東配殿。原供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觀音騎文殊騎獅,普賢騎六牙白象,現已無存。</p> <p class="ql-block"> 通過智化殿兩側的小門,我們來到了第三進院,如來殿與萬佛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來殿與萬佛閣</p><p class="ql-block"> 如來殿、萬佛閣,一底一樓,同一建筑上下異稱,是智化寺中軸線上最大的建筑。一層如來殿內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大梵天、帝釋天作為脅侍。二層萬佛閣內則供奉三身佛。建筑內壁遍布佛龕,供奉木質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故得名萬佛閣。殿內有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頒賜經書的藏經碑和經櫥,上下兩層均金磚漫地。萬佛閣頂部藻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失美國,目前保存在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在進入智化寺的鐘樓南面,有一系列展板,記錄著智化寺的故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天门市|
遵义县|
报价|
杭州市|
婺源县|
博乐市|
新乐市|
内黄县|
正宁县|
将乐县|
珠海市|
门头沟区|
惠东县|
阳曲县|
濮阳县|
云和县|
宜都市|
商南县|
长白|
正蓝旗|
霍邱县|
资兴市|
从江县|
迭部县|
冀州市|
滨海县|
新余市|
宜黄县|
德惠市|
利辛县|
固阳县|
依安县|
崇义县|
扶余县|
德惠市|
景宁|
思南县|
广丰县|
原平市|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