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村東那所學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潘作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在我出生的福興村(當時叫福興大隊一隊),東頭村邊有所小學。一棟教室坐北朝南,后來增設初中班,又在東面建了一棟廂房。方方正正的操場上,一副籃球架子,一副單杠、一副雙杠,均為木質,本村木匠制作。操場周邊兩、三趟小碗口粗的樹木,把校園圍了個嚴嚴實實。夏天,要走到近前才能看清這是所學校。</p><p class="ql-block"> 這所學校叫福興小學,是新中國建立的,其誕生與那個時代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密切關聯。</p><p class="ql-block"> 時間可以追溯到抗戰勝利之后。1946年2月,黨中央從山東膠東根據地派往東北的徐柏生、唐光裕、孫兆鴻三人來到鐵驪,于6日晚秘密組建鐵驪第一個中共支部,又于6月5日公開建立鐵驪縣政府(1943年鐵驪與慶城合并稱慶安縣)。新生的人民政權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在此后數年時間里,一面迅速組織原有學校復課,一面著手建立新的學校。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縣小學已由解放前的14所,發展到29所,共有學生2 791人,教職員65人。而到了1965年,全縣小學已發展到117所。此為全縣小學最多時期。學生11 180人,教職員432人,分別比解放前增加約8.3倍、4.3倍、17.2倍。而這所福興小學,就是在全縣教育發展的高潮年代建成的。</p><p class="ql-block"> 建校之初,教室均為土房,墻體是草泥拉合辮,和村民們的住宅沒有什么兩樣。教室墻壁沒用白灰粉刷,就是黃泥抹的土墻。屋頂也沒有吊棚,只在房梁上穿了幾根橫木,橫木上鋪了一層榛柴。年頭一多,榛柴上掛滿一串串的灰塵。但就是這樣一所學校,憑著如此簡陋的條件,和六、七個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師,在其存在的數十年里,給這個村培養了大量小學畢業生,結束了村里自古以來盡是文盲的歷史;同時也為上級學校輸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新生,其中有兩名后來居然考入了全日制大學。</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城里學校還未提倡“綠化”,這里就已經綠樹成蔭。樹種有糖槭樹、山丁子、山梨樹、榆樹等好多個樹種。那都是老師領著學生們,一棵、一棵栽下,又一桶、一桶水澆活的。春天,操場邊最先泛起綠色,樹梢兒上最先冒出嫩嫩的綠芽兒;幾棵山梨、山丁子,最先開出雪白的花瓣——比東山上絕對提前好幾天。</p><p class="ql-block"> 作為曾辦過初中“戴帽兒”班的全日制完全小學,這里,曾是村民們心目中最崇高、最圣潔的地方,是知識的殿堂,是文明的象征,是未來的希望。在這里教學的老師,不論民辦、公辦,都受到村民們的尊敬。即便是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歲月,也始終如此。</p><p class="ql-block"> 這里,曾高高地飄揚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盡管當作旗桿的木桿上還留著砍去枝杈的疤痕。孩子們每天在這里舉行升旗儀式,對著國旗行少先隊隊禮,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p><p class="ql-block"> 這里,曾豎起全村第一副籃球架,雖然只是兩根立木桿上釘了幾塊木板,安了個村中鐵匠爐打制的粗鋼筋圈。后來條件稍好的時候,又換成了用木方打制的球架,還刷了綠色的鉛油。星期天或學校放假的時候,會有年輕的社員們,在這里打籃球。那時候,生產隊院里的籃球架仍然是兩根立木,上面釘著幾塊木板,安了一個綱筋制作的籃筐。</p><p class="ql-block"> 這里,幾乎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學生運動會。全校近200名學生,按照身高或年級分組,分別進行田徑運動的比賽。場上比賽的是學生,場外卻有村里許多學生家長和老頭兒、老太太們觀看。每場學生運動會,都是村里的盛事。以至運動會結束了好多天,村里的男女老少仍在熱議賽場上的情況。這里,曾經讓村中的三、四代人全部受到教育。雖然這種教育是初等的、低水平的,但誰也無法否認,它對于提高村里人口素質,對于村里農業生產的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的,這里從未培養出一位高官顯宦、名人大亨,但它對于這里的普通百姓來說,意義無疑非常重大。</p><p class="ql-block"> 我——村里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就是在這里讀完了小學和初一的上學期,在桃山鎮中學讀完初中,在縣一中和干餾廠中學讀完高中后,又回到這里參加工作,教過半年小學、四年初中。那時候,我還是一個毛頭小伙子,家離學校只有兩三分鐘的路。每天都是早早到校,跟幾位教過自己的前輩師長一起,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整天和學生們廝混在一起。平時領著學生學習,農忙時領著學生勞動,秋天領著學生上山扛來冬天取暖的燒柴……那時候一起工作的,有曾經教過自己的陳斌老師,也有后來長期在此工作過的劉占普、徐桂琴、潘淑卿、潘樹立、王明堂、陳林杰、岳志芬、樸善花、王慶春、丁喜榮、陳戈勛、李松志等多位老師。我曾想過,自己或許會在這教一輩子書,老了就在這退休……</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在本世紀初,在鐵力市政協機關工作的我從縣城回到村里,特地去學校看了一下。我心中澎湃著一股舊地重游的激情,卻意外地發現,操場上旗桿已經不見了,籃球架、雙杠等也都沒了蹤影,原來的教室已經變成雞舍。一打聽才知道,學校已被撤銷,學生們都到鐵力街里上學去了。</p><p class="ql-block"> 看著眼前掛過鐵鐘的老榆樹,還有隨秋風蕭然而下的樹葉,聽著耳邊已取代了朗朗書聲的雞啼犬吠,我的心中不禁有些悵然……當然,我也清楚地知道,這所小學的消失,意味著中國農村和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而非農村和教育事業的退步。這時,鐵力全市的村級小學,已基本撤銷完畢。小學生全部集中到鐵力市內或鄉鎮所在地,享受到了更好的初級教育。</p><p class="ql-block"> 這所學校,存在了半個多世紀。和縣域內其他多所農村小學一樣,它的誕生,是鐵力基礎教育快速普及的成果;而其停辦,則標志著鐵力市乃至整個中國教育事業,邁入了一個更高的嶄新階段。可即便如此,面對眼前如此破敝景象,我心中仍然感到有些失落。這種失落,或許也隱含著對故園未來的某些憂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定远县|
金华市|
理塘县|
安溪县|
肃南|
玉树县|
洛浦县|
宝坻区|
宁波市|
千阳县|
平顺县|
金山区|
绥棱县|
察哈|
大化|
伊金霍洛旗|
闵行区|
新野县|
台江县|
钟山县|
莱西市|
古浪县|
阆中市|
新田县|
三门县|
扎赉特旗|
罗城|
吉安县|
鄂尔多斯市|
罗江县|
桦甸市|
两当县|
周口市|
乌拉特后旗|
贵港市|
宁波市|
宁乡县|
襄垣县|
霍邱县|
沅陵县|